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合一”教学模式自1997年开始构建,2002年立项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2006年进行成果鉴定。2007年,《“四合一”教学模式的普适性研究》课题获得批准立项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一、教学理念和教学原则的普适性
“四合一”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是“课堂四十分钟解决问题,不搞加班加点,学生学得高兴,素质全面发展”。教学原则是:极积参与、阶梯难度、讲求效率、即时反馈、互助合作。显然,这都具有普遍适用的价值。
二、教学组织和教学手段的普适性
“四合一”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开展小组互助合作学习,首先根据有科学依据的“全脑偏好图”进行编制互助合作小组,实现真正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同时实行有效的激励措施,为活动提供动力源泉,这样才能使小组互助合作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活动,从而区别于传统班级教学。
由于各互助小组处于大体均衡的水平,由此增强了小组取胜的信心,促进了小组成员对学习任务和学业竞赛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培养了他们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团结互助,互相沟通的精神。在这一过程中,首先领悟的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稍慢一些的学生可以学会如何思考与表述,而這种领悟快慢并不固定在某一人,特别是当进行不同学科、不同内容学习时,更是增强了每一位成员的信心。
通过经常性的互助小组学习活动,可以看到的好处是:
(1)从正面影响了学生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认识世界方法的社会化。
(2)有利于学生人格和心理的健康成长。
(3)有利于学生学会用他人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4)有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及社交能力的发展。
(5)促进情绪、情感的稳定与意志品质的发展。
(6)促进学习上的进步。
在教学手段方面,“四合一”教学模式有“学习日记”和“信息卡”。
每位学生有四张不同颜色的单面卡(背后一律为白色),上面分别有A、B、C、D字母各一个,可作多种用途。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一书提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据此,现代教学论提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交往论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
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这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学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浪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信息卡的使用,可以很好地实现这种交往。
三、课程目标和教学观念的普适性
新课程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并强调以下教学观念:互动的师生关系,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和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四合一”教学模式主张写好“有效教案”,应当是没有多余的话,或者说惜字如金。要求写好教学目标和教学流程。
教学目标是每一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目标决定内容,内容体现目标。而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不应当把它们分割成三个独立部分。知识与技能是整个教学目标的基础;过程与方法是怎样掌握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则是在掌握知识与技能过程中培养。教师在实现知识与技能的课堂教学目标的过程与方法中,也是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所以,没有必要规定教学目标要分成三部分写。“四合一”教学模式本身就是一种关注人的发展、人的生活和人的生命的“以人为本”的模式,讲究的就是在进行的过程与方法中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实现知识与技能的目标。所以,更没有必要每次都再提一次。
教学流程讲究的是整节课教学过程的的流畅,所以叫教学流程。主要是“定向——行动——反馈”的流动过程。当我们明确了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后,就应当设计好教学流程,具体地说:首先营造情景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这节课,然后通过讲解让学生获得这节课应有的知识后,组织他们进行操作与迁移,具体地,就是设计好选择题、口答题和板演题,进行即时反馈,当然,最后有一个反思性的小结更好。
在写教案时,实际上教学流程主要是写清楚如何导入,何时板书,何时出选择题,何时小组合作,何时板演等,这些具体操作环节。当然,如果没有一本专用的同步练习,就还要有一份练习题备用了,或者是一份供学生使用的学案。
这些,恰好符合新课程的课程目标和教学观念。
四、学校类型和学科共性的普适性
为了检验“四合一”教学模式的普适性,课题组选定了20间不同类型学校进行实验。这其中有城区普通中学,郊区普通中学,职业中学,民办中学,城区小学,课外辅导机构。这些学校根据本身情况,开展了重点和形式不同的“四合一”教学模式普适性研究。
在各间实验学校,按照各自的办学特色和特长,选定了不同学科进行实验。例如西关培英中学就在数学和英语学科普及开展,广州高级贸易职中则选定会计学科首先开始。三间小学则分别主持语文、数学、英语的统筹实验。
由上述几个方面可以看出,“四合一”教学模式是适用于新课程标准实施的教学模式,值得我们认真下功夫进行普适性研究,所以有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的立项和实验,取得一系列显著成绩。
2009年3月,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永福教授说,为了借鉴“四合一”教学模式的经验,中国教育学会与广州市教育局、教育学会特举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研讨暨“四合一”教学模式观摩会。会议主题:观摩“四合一”教学模式,探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北京师范大学裴娣娜教授在会上谈到对“四合一”教学模式的再认识说:这是基于变革性实践的创新。立论点是:
1. 着眼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新课程改革实验。
2. 着眼于课堂教学改革和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3.“大容量,强节奏,高效益,活全体”的宗旨。
面对发展极不平衡的办学条件、生源条件,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不加课时,有效提升学习水平。提供的重要启示(创新点)是实现了学校教学从“工具论”到“发展论”研究主题的转换。指出研究具有的特色是:
(1)借鉴教育学、教学论、心理学、脑科学等有关研究成果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
(2)多学科教师的广泛主动参与,形成团队集体攻关。
(3)课题研究、课堂教学实践、成果推广一体化的合作研究模式。
(4)强调研究的求实、平实,是在用“心”做研究,从而体现了研究的原创性。
责任编辑 黄日暖
一、教学理念和教学原则的普适性
“四合一”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是“课堂四十分钟解决问题,不搞加班加点,学生学得高兴,素质全面发展”。教学原则是:极积参与、阶梯难度、讲求效率、即时反馈、互助合作。显然,这都具有普遍适用的价值。
二、教学组织和教学手段的普适性
“四合一”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开展小组互助合作学习,首先根据有科学依据的“全脑偏好图”进行编制互助合作小组,实现真正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同时实行有效的激励措施,为活动提供动力源泉,这样才能使小组互助合作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活动,从而区别于传统班级教学。
由于各互助小组处于大体均衡的水平,由此增强了小组取胜的信心,促进了小组成员对学习任务和学业竞赛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培养了他们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团结互助,互相沟通的精神。在这一过程中,首先领悟的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稍慢一些的学生可以学会如何思考与表述,而這种领悟快慢并不固定在某一人,特别是当进行不同学科、不同内容学习时,更是增强了每一位成员的信心。
通过经常性的互助小组学习活动,可以看到的好处是:
(1)从正面影响了学生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认识世界方法的社会化。
(2)有利于学生人格和心理的健康成长。
(3)有利于学生学会用他人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4)有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及社交能力的发展。
(5)促进情绪、情感的稳定与意志品质的发展。
(6)促进学习上的进步。
在教学手段方面,“四合一”教学模式有“学习日记”和“信息卡”。
每位学生有四张不同颜色的单面卡(背后一律为白色),上面分别有A、B、C、D字母各一个,可作多种用途。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一书提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据此,现代教学论提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交往论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
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这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学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浪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信息卡的使用,可以很好地实现这种交往。
三、课程目标和教学观念的普适性
新课程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并强调以下教学观念:互动的师生关系,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和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四合一”教学模式主张写好“有效教案”,应当是没有多余的话,或者说惜字如金。要求写好教学目标和教学流程。
教学目标是每一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目标决定内容,内容体现目标。而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不应当把它们分割成三个独立部分。知识与技能是整个教学目标的基础;过程与方法是怎样掌握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则是在掌握知识与技能过程中培养。教师在实现知识与技能的课堂教学目标的过程与方法中,也是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所以,没有必要规定教学目标要分成三部分写。“四合一”教学模式本身就是一种关注人的发展、人的生活和人的生命的“以人为本”的模式,讲究的就是在进行的过程与方法中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实现知识与技能的目标。所以,更没有必要每次都再提一次。
教学流程讲究的是整节课教学过程的的流畅,所以叫教学流程。主要是“定向——行动——反馈”的流动过程。当我们明确了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后,就应当设计好教学流程,具体地说:首先营造情景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这节课,然后通过讲解让学生获得这节课应有的知识后,组织他们进行操作与迁移,具体地,就是设计好选择题、口答题和板演题,进行即时反馈,当然,最后有一个反思性的小结更好。
在写教案时,实际上教学流程主要是写清楚如何导入,何时板书,何时出选择题,何时小组合作,何时板演等,这些具体操作环节。当然,如果没有一本专用的同步练习,就还要有一份练习题备用了,或者是一份供学生使用的学案。
这些,恰好符合新课程的课程目标和教学观念。
四、学校类型和学科共性的普适性
为了检验“四合一”教学模式的普适性,课题组选定了20间不同类型学校进行实验。这其中有城区普通中学,郊区普通中学,职业中学,民办中学,城区小学,课外辅导机构。这些学校根据本身情况,开展了重点和形式不同的“四合一”教学模式普适性研究。
在各间实验学校,按照各自的办学特色和特长,选定了不同学科进行实验。例如西关培英中学就在数学和英语学科普及开展,广州高级贸易职中则选定会计学科首先开始。三间小学则分别主持语文、数学、英语的统筹实验。
由上述几个方面可以看出,“四合一”教学模式是适用于新课程标准实施的教学模式,值得我们认真下功夫进行普适性研究,所以有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的立项和实验,取得一系列显著成绩。
2009年3月,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永福教授说,为了借鉴“四合一”教学模式的经验,中国教育学会与广州市教育局、教育学会特举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研讨暨“四合一”教学模式观摩会。会议主题:观摩“四合一”教学模式,探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北京师范大学裴娣娜教授在会上谈到对“四合一”教学模式的再认识说:这是基于变革性实践的创新。立论点是:
1. 着眼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新课程改革实验。
2. 着眼于课堂教学改革和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3.“大容量,强节奏,高效益,活全体”的宗旨。
面对发展极不平衡的办学条件、生源条件,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不加课时,有效提升学习水平。提供的重要启示(创新点)是实现了学校教学从“工具论”到“发展论”研究主题的转换。指出研究具有的特色是:
(1)借鉴教育学、教学论、心理学、脑科学等有关研究成果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
(2)多学科教师的广泛主动参与,形成团队集体攻关。
(3)课题研究、课堂教学实践、成果推广一体化的合作研究模式。
(4)强调研究的求实、平实,是在用“心”做研究,从而体现了研究的原创性。
责任编辑 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