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博鳌论坛期间,中国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如期发布了作为“一带一路”纲领性文件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与行动》)。
在这份8000多字、全方位介绍“一带一路”基本框架和布局的文件中,“共建”成为关键词。
作为“共建”的主要内容和具体体现,“合作重点”也是《愿景与行动》中最长的一个章节。它用3000多字诠释了国家主席习近平曾提出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
以“加强政府间合作,积极构建多层次政府间宏观政策沟通交流机制,深化利益融合,促进政治互信,达成合作新共识”为纲要的“政策沟通”,再次挈领整个章节。
就“一带一路”的共识、共建与政策沟通,《瞭望东方周刊》日前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军扩。他强调,智库应该在“一带一路”的政策沟通中扮演关键角色。
“在存在较大政策分歧的情况下,既可以通过智库之间坦诚深入的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取得共识,也可以通过智库之间的合作研究,探索出能够为双方或多方接受的替代方案。”他说。
有共识,也要沟通
《瞭望东方周刊》:《愿景与行动》的前三章都在强调合作、共建,你认为“一带一路”能够达成合作、共建的基础有哪些?
张军扩:通过此前我们对“一带一路”部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调研,以及与当地官员、学者等的研讨等,我们感到共建“一带一路”在沿线国家有着比较广泛的共识,这些共识构成了推进“一带一路”合作共建的主要基础。
首先,建设“一带一路”是沿线各国共同的发展需要。大家一致认为,古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的历史遗产,新时期促进丝绸之路复兴是沿线各国的共同愿望,是一件带有全球性意义的公共产品。共建“一带一路”需要沿线国家的共同参与和通力合作。
共建“一带一路”需要秉持开放包容、互利共赢和平等自愿的理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一带一路”沿线之外国家和地区的开放和包容;二是对沿线区域内各国各地区的开放和包容。
《瞭望东方周刊》:人们谈到一带一路,总是先想到资金投入、经贸合作,这样难免有“消化过剩产能”、“单方利好”的联想。
张军扩:其实“一带一路”的合作应是全方位的。不仅包括经济方面的,也包括文化教育、发展政策、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合作。
经贸合作是共建“一带一路”的核心目标。通过经贸合作,扩大资源要素的配置空间,充分释放沿线各国的发展潜力,有助于给沿线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也有助于为其他领域的合作奠定基础。
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前提。货物、人员和信息的交流都要依托现代化的基础设施网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合作,不仅能为其他合作奠定基础,也有助于我们早期收获。
文化包容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基本保障。“一带一路”跨越不同的国度,只有让这些各具特色的文化相互包容、交流互鉴、和谐相处,“一带一路”建设才能获得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长期持续地推进下去。
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共建“一带一路”不可或缺的要素,且重要性日益凸显。“一带一路”不仅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而且要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释放潜在的利益契合点
《瞭望东方周刊》:我们注意到在《愿景与行动》介绍“五通”的章节中,“政策沟通”部分字数是最少的,仅有150多字,也缺乏如其他几“通”那样具体的内容。这可能也显示了这个问题目前面临的挑战。如果请你补充这部分内容,你会写什么?
张军扩:政策沟通是深化合作的基础,但现有的沟通远非充分。加强政策沟通,首先需要拓展政策沟通的领域,既要涉及一国的对外政策,也要涉及其国内政策,还要兼及短期政策与长期政策、宏观政策与某些具体政策。
另外,发展经验、知识的交流、互鉴也十分重要。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的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发展的经验很感兴趣,迫切需要了解。
我国正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阶段的关键时期,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相当复杂,也需要了解其他国家应对这些问题和挑战的成功经验。总之,通过发展经验、知识的交流互鉴,可以避免政策失误,少走弯路。
其次是要采取多种灵活的方式进行沟通。既可以通过相关政策文献的交流,也可以通过人员互访;既可以针对特殊问题随时沟通,也可以建立定期的机制性安排;既可以召开小型的内部交流会,也可以举办对外公开的论坛、研讨会,等等。通过多层次、多方式的沟通,不仅能够增强政府政策的协调性,也有利于不断增强全方位合作的民意基础。
《瞭望东方周刊》:虽然存在共识,但现在有一个重要问题是,我们想做的往往未必是沿线其他国家想做的,这个问题如何才能改善?
张军扩:总体来看,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的互补性很强,这种利益契合点很多。不仅在工业领域,在农业领域和服务业领域的契合点也很多,要通过多交流、多沟通去发现、去开拓。
但有些利益契合点是潜在的,需要我们通过政策调整与合作去释放、实现。因为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不仅取决于其资源禀赋和经济结构,也取决于交通条件、汇率水平、贸易便利化政策,等等。因此,寻求合作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扩大开放和深化改革的过程。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在推进“一带一路”合作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和把握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我们应该以沟通交流为核心机制,来消除分歧、凝聚共识。“一带一路”建设倡导大家坦诚相见,通过沟通和交流,以和平的方式管控和解决彼此之间的分歧和矛盾。
统筹“一路”与“一带”
《瞭望东方周刊》:《愿景与行动》中介绍了“一带一路”需要做的大量工作。从务实角度,你觉得目前“一带一路”建设的首要问题有哪些?
张军扩:首先就是统筹考虑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联动发展。“一路”与“一带”构成完整的区域合作框架,在发展规划、平台搭建、机制设计、项目选择等方面,都需要全局视野,既要有所侧重,又要相互配合。
其次,加快推进沿线自由贸易区网络建设。贸易投资合作是现代丝绸之路建设的关键。可加快推进中国-海合会自贸区谈判,联合研究制定泛北部湾合作路线图,尽快完成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打造,构建人畅其行、货畅其流的区域自由贸易区网络。
据测算,未来5年,仅中国累计进口就超过10万亿美元,对外投资超5000亿美元,出境游达4亿人次,若能建成较高水平的自贸区网络,将会极大地带动沿线地区的发展。
同时,着力突破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瓶颈。基础设施是制约沿线国家深化合作的短板。沿线国家一方面应围绕铁路、公路、管道、港口、通信等设施规划开展联合研究,找出瓶颈路段、薄弱环节,确立重点项目和工程。
另一方面应加强投融资平台建设,完善地区投融资机制,培育国家和区域债券市场,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创新和利用PPP等投融资模式,有效使用现有基础设施建设基金和国家援助资金,充分调动私人资本参与的积极性,为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充裕的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