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大一刚刚结束。
准确地说,我的大一是稀里糊涂地开始,清醒笃定地结束。
2016年我高考失利。大一刚入学时,我依然沉浸在“我本应该更好”的孤傲中,对新环境的一切都抱有一种狂妄自大而幼稚的不屑。各大社团组织招贤纳新,新生们兴致勃勃地奔忙于各种社团面试,我颇为不屑,仅仅为一个社团面试花费精力,做好破釜沉舟的准备;同学们在选课时煞费苦心,对自己将要修的课程精挑细选,我颇为不屑,按照自己的“直觉”以及根据师兄师姐口中的“好过”与否来不负责任地选择课程;授课的老师在讲台上挥洒才情、汪洋恣肆,在课下布置恰如其分的作业,我颇为不屑,课上拿起手机就刷,课下忙完社团的任务就优哉游哉地看剧、聊天,作业铁定拖到过了截止日期才提交也是家常便饭……
浑浑噩噩中,期末考试到了。老师告诉了考试范围以及考试重点,我这才拿起久经搁置的书本打开一看:天!这学期学了这么多内容!课上老师没讲啊!也就到了那时,我才幡然醒悟:大学的课堂只会告诉我课程的框架,课程的内容都需要我自己主动去研究,而作业是给我指明研究方向的重要材料;大学的社团远远不能是大学生活的主旋律,大把精力花在社团事务中换来的所谓“自我提升”,比起钻研学业后专业素养的提升太过华而不实;课程表仅告诉我修完哪些课程可以获得多少学分,没有告诉我课程表之外的空白需要自己认真规划并且自主填满,它们可以是运动健身、泡图书馆或者阅览室、学习计算机、学第二外语、培养一門乐器爱好、听学校开展的各种讲座、参加服务社会的青年志愿活动等等,也可以是玩手游、逛淘宝、刷微信微博、聊天、窝在宿舍睡觉、一次不落地参加各种饭局等等,要选哪些全在于我自己。
大学就是这么自由,过去三点一线、老师管家长理的生活在我进入大学那一刻就已猝然决断。
我曾经认为在大学不参加一个半个社团简直糟糕透顶,只有在一些逼格够高的社团里混得风生水起,甚至当上能叱咤风云的社团干部才算是无愧于大学生涯。
在我为竞选社团干部失败而自怨自艾,痛恨地捶自己的胸口时,我遇到了一句让我醍醐灌顶的话:大学生的焦虑在于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在那时,我静下心来冷静地思考了很久:我参选社团干部究竟是为了得到什么?后来,我的答案是:那会让我感觉自己很酷。酷,竟是我想要成为一名社团干部的首要理由。
除了让自己感觉很酷,参加这样那样的活动还有什么更值得我追寻的意义吗?只有在能肯定地说出这个答案之后,我才能作出并非头脑发热和虚幻的虚荣心导致的决定。后来我再自问:是只有参加这一活动才能得到所期望的,还是还有别的途径可以同样获得甚至能获得更多更有意义的东西呢?只有静下心来,把追求不切实际东西的念想过滤掉,留下一颗能够进行冷静、理智的思考的大脑,然后深思熟虑,最后做出的决定才会是合理的。
不仅是在面对社团活动的时候我们需要冷静和理智,在大学里任何时候、面对任何选择、作出任何决定时都需要我们的冷静和理智。
大学酷不酷其实无所谓,大学值不值才是关键所在。
进入大学,我们面临的是不同于以往的一个全新的环境,五光十色,喧嚣热闹。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我们可以毫无束缚地大展拳脚,或许,这4年的时光也是我们漫长的人生中极其宝贵的可以完全自由支配的时光,而大一过得怎么样,在经历大一后收获了什么样的经验和体会,对未来3年的大学时光乃至以后更长远的人生具有决定性的奠基作用。我固然可以选择所谓的酷酷的大学生活,如果我要的就只是酷酷的自我满足感的话。但我在静下心来,发现自己真正想要的不是这样一种东西之后,我立刻去着手改变,改变我的目标,改变我的生活方式,改变以前一切对于我得到我所真正想要的东西毫无助力的种种。
大一结束后,我认认真真地写了一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书,明确了自己1年后,3年后,5年后,甚至10年后想要达到的目标,然后开始脚踏实地地为了既定的目标而努力。如果我继续像当初一样,为了那种名为“酷”的虚荣感或者别的无关紧要的理由而非笃定的目标而前进的话,恐怕我现在依然在先前每天浑浑噩噩的老路上游荡,接下来3年的大学生活则恐怕是可悲的沉沦。
准确地说,我的大一是稀里糊涂地开始,清醒笃定地结束。
2016年我高考失利。大一刚入学时,我依然沉浸在“我本应该更好”的孤傲中,对新环境的一切都抱有一种狂妄自大而幼稚的不屑。各大社团组织招贤纳新,新生们兴致勃勃地奔忙于各种社团面试,我颇为不屑,仅仅为一个社团面试花费精力,做好破釜沉舟的准备;同学们在选课时煞费苦心,对自己将要修的课程精挑细选,我颇为不屑,按照自己的“直觉”以及根据师兄师姐口中的“好过”与否来不负责任地选择课程;授课的老师在讲台上挥洒才情、汪洋恣肆,在课下布置恰如其分的作业,我颇为不屑,课上拿起手机就刷,课下忙完社团的任务就优哉游哉地看剧、聊天,作业铁定拖到过了截止日期才提交也是家常便饭……
浑浑噩噩中,期末考试到了。老师告诉了考试范围以及考试重点,我这才拿起久经搁置的书本打开一看:天!这学期学了这么多内容!课上老师没讲啊!也就到了那时,我才幡然醒悟:大学的课堂只会告诉我课程的框架,课程的内容都需要我自己主动去研究,而作业是给我指明研究方向的重要材料;大学的社团远远不能是大学生活的主旋律,大把精力花在社团事务中换来的所谓“自我提升”,比起钻研学业后专业素养的提升太过华而不实;课程表仅告诉我修完哪些课程可以获得多少学分,没有告诉我课程表之外的空白需要自己认真规划并且自主填满,它们可以是运动健身、泡图书馆或者阅览室、学习计算机、学第二外语、培养一門乐器爱好、听学校开展的各种讲座、参加服务社会的青年志愿活动等等,也可以是玩手游、逛淘宝、刷微信微博、聊天、窝在宿舍睡觉、一次不落地参加各种饭局等等,要选哪些全在于我自己。
大学就是这么自由,过去三点一线、老师管家长理的生活在我进入大学那一刻就已猝然决断。
我曾经认为在大学不参加一个半个社团简直糟糕透顶,只有在一些逼格够高的社团里混得风生水起,甚至当上能叱咤风云的社团干部才算是无愧于大学生涯。
在我为竞选社团干部失败而自怨自艾,痛恨地捶自己的胸口时,我遇到了一句让我醍醐灌顶的话:大学生的焦虑在于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在那时,我静下心来冷静地思考了很久:我参选社团干部究竟是为了得到什么?后来,我的答案是:那会让我感觉自己很酷。酷,竟是我想要成为一名社团干部的首要理由。
除了让自己感觉很酷,参加这样那样的活动还有什么更值得我追寻的意义吗?只有在能肯定地说出这个答案之后,我才能作出并非头脑发热和虚幻的虚荣心导致的决定。后来我再自问:是只有参加这一活动才能得到所期望的,还是还有别的途径可以同样获得甚至能获得更多更有意义的东西呢?只有静下心来,把追求不切实际东西的念想过滤掉,留下一颗能够进行冷静、理智的思考的大脑,然后深思熟虑,最后做出的决定才会是合理的。
不仅是在面对社团活动的时候我们需要冷静和理智,在大学里任何时候、面对任何选择、作出任何决定时都需要我们的冷静和理智。
大学酷不酷其实无所谓,大学值不值才是关键所在。
进入大学,我们面临的是不同于以往的一个全新的环境,五光十色,喧嚣热闹。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我们可以毫无束缚地大展拳脚,或许,这4年的时光也是我们漫长的人生中极其宝贵的可以完全自由支配的时光,而大一过得怎么样,在经历大一后收获了什么样的经验和体会,对未来3年的大学时光乃至以后更长远的人生具有决定性的奠基作用。我固然可以选择所谓的酷酷的大学生活,如果我要的就只是酷酷的自我满足感的话。但我在静下心来,发现自己真正想要的不是这样一种东西之后,我立刻去着手改变,改变我的目标,改变我的生活方式,改变以前一切对于我得到我所真正想要的东西毫无助力的种种。
大一结束后,我认认真真地写了一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书,明确了自己1年后,3年后,5年后,甚至10年后想要达到的目标,然后开始脚踏实地地为了既定的目标而努力。如果我继续像当初一样,为了那种名为“酷”的虚荣感或者别的无关紧要的理由而非笃定的目标而前进的话,恐怕我现在依然在先前每天浑浑噩噩的老路上游荡,接下来3年的大学生活则恐怕是可悲的沉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