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60例行鼻内镜手术治疗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16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鼻内镜手术治疗,总有效率为95.0%,术后随访6个月,复发8例,术腔粘连4例。结论: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疗效好、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鼻窦炎 鼻息肉 鼻内镜术 临床分析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是耳鼻喉科常见病、多发病,已成为目前影响生活健康的中药疾病之一,其病因复杂,病程长,且发病率和复发率均较高,该病多以鼻塞、流脓涕、头痛和嗅觉减退或嗅觉丧失等症状为临床表现,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治疗【1-2】。目前,随着各种微创医疗技术的发展,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也开始应用鼻内镜手术治疗,此种术式通鼻腔 鼻窦的生理相符合【】,极大提高了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效果。笔者回顾性分析了本院2009-2012年应用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2012年收支的鼻窦炎鼻息肉患者160例进行鼻内镜手术进行治疗,年龄15-65岁,平均51.3岁,男性104例,女性76例;病程为1-9年,平均6.7年;右侧鼻腔病变者91例,左侧69例,双侧20例;临床分型I型8例,II型1期 68例,II型2期 72例,III型者12例。术后均随访6个月。
1.2 方法
所有病人均采用静脉复合全身麻醉,术中控制性低血压,病人取仰卧位,头抬高30°,常规消毒,铺无菌巾,用地卡因棉片作鼻腔黏膜表面麻醉并收敛鼻腔2次。手术应用wolf鼻内镜系统、MesserKlinger技术,伴鼻中隔偏曲者行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鼻中隔成形术,伴中鼻甲肥大者行中鼻甲剖开切除术中鼻甲成形术,伴下鼻甲肥大者行下鼻甲骨折外移并部分切除术,伴鼻息肉者应用电动切割吸引器清除息肉,并根据病情及CT所见酌情扩大上颌窦口、额窦口、蝶窦口, 开放筛窦, 术后鼻腔常规填塞明胶海绵及凡士林纱条。
1.3疗效评定
鼻窦窦口均良好开放、术腔粘膜彻底上皮化、无炎症及炎性分泌物者视为痊愈;术腔粘膜多数发生上皮化、小部分粘膜局限性炎症、分泌少量脓性分泌物者视为好转;各种表现无显著缓解、术后粘连等并发症出现、窦口堵塞或狭窄、息肉复发、分泌大量脓性分泌物者视为无效;总有效=治愈+好转。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率的比较采用百分比表示,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160例患者治愈107例,好转45例病人,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5.0%;术后随访6个月,复发8例,复发率为5.0%,术后出现术腔粘连并发症者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5%。
3 讨 论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疾病,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容易耽误病情。该病临床表现主要是鼻噻、流涕 、头疼、嗅觉迟钝,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传统的鼻腔、鼻窦手术创伤大,容易破坏鼻腔、鼻窦的自然结 构,不易于处理细微病变,使得手术成功率不高,并且容易引发手术并发症,由于鼻腔病变难以彻底处理,致使复发 率交高,影响治疗效果。
近年来,随着鼻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患者采用鼻内镜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取得了良好效果。鼻内手术最大的优点是术者可以在直视下进行精细操作,可以最大程度的清除鼻腔、鼻窦的病变组织,并且对鼻腔和鼻窦结构的破坏非常轻做,使得鼻腔、鼻窦的自然功能得以最大程度的保留,有利于患者术后尽快康复,手术疗效十分满意。
本研究中,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传统鼻腔、鼻窦手术,而且术后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其原因主要在于鼻内镜可以处理细微结构的病变,彻底清除病变组织,并且对鼻腔及鼻窦自然结构的破坏小,其自然功能仅轻度受损。
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其目的并非只是清除炎性增生组织,而是同时清除其它病变组织,在解除窦口堵塞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保留鼻腔、鼻窦正常黏膜,这样可以充分利用鼻粘膜在手术后促进自我修复的作用,从而达到手术既可以清除病变组织又使鼻腔。鼻窦功能得以最大程度的保留,鼻内镜手术对于大多数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 都有明显疗效。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如伴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对手术是耐受能力较低,术前一定要积极治疗合并症,待血压和血糖水平稳定后方可进行手术,以保证手术安全,同时要详细了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疾病进展过程,特别是有既往鼻窦炎。鼻息肉手术史者,要常规行鼻窦轴位加冠状位CT扫描,准确了解病变范围、程度、骨质的增生程度及正常解剖结构是否发生变异。术前使用抗生素和激素治疗,对于降低手术操作引起的炎症扩散、减少术中出血量和减小手术范围有很大帮助,这样,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手术操作难度,减轻手术创伤,有助于患者术后尽快康复.因此,规范的围手术期治疗,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熟练手术操作,提高病人对规范化随访重要性的认识均有助于提高鼻内镜手术疗效。
参考文献:
[1]朱富高,孙美红,杨松凯. 慢性鼻窦炎的细菌培养及药敏观察[J].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5,41(1):27.
[2]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及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1997年,海口)[J].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1998,33(3):134.
[3]韩德民,周兵,刘华超,等. 1 000例鼻内窥镜手术疗效分析[J].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1996,31(6):360.
[4]郭永清. 慢性鼻窦炎内窥镜手术上颌窦黏膜扫描电镜观察[J]. 中华耳鼻喉科杂志, 1997,32:211.
[5]许庚,李源. 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后术腔黏膜转归阶段的划分及处理原则[J].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1999,34(5):302305.
【关键词】 鼻窦炎 鼻息肉 鼻内镜术 临床分析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是耳鼻喉科常见病、多发病,已成为目前影响生活健康的中药疾病之一,其病因复杂,病程长,且发病率和复发率均较高,该病多以鼻塞、流脓涕、头痛和嗅觉减退或嗅觉丧失等症状为临床表现,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治疗【1-2】。目前,随着各种微创医疗技术的发展,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也开始应用鼻内镜手术治疗,此种术式通鼻腔 鼻窦的生理相符合【】,极大提高了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效果。笔者回顾性分析了本院2009-2012年应用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2012年收支的鼻窦炎鼻息肉患者160例进行鼻内镜手术进行治疗,年龄15-65岁,平均51.3岁,男性104例,女性76例;病程为1-9年,平均6.7年;右侧鼻腔病变者91例,左侧69例,双侧20例;临床分型I型8例,II型1期 68例,II型2期 72例,III型者12例。术后均随访6个月。
1.2 方法
所有病人均采用静脉复合全身麻醉,术中控制性低血压,病人取仰卧位,头抬高30°,常规消毒,铺无菌巾,用地卡因棉片作鼻腔黏膜表面麻醉并收敛鼻腔2次。手术应用wolf鼻内镜系统、MesserKlinger技术,伴鼻中隔偏曲者行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鼻中隔成形术,伴中鼻甲肥大者行中鼻甲剖开切除术中鼻甲成形术,伴下鼻甲肥大者行下鼻甲骨折外移并部分切除术,伴鼻息肉者应用电动切割吸引器清除息肉,并根据病情及CT所见酌情扩大上颌窦口、额窦口、蝶窦口, 开放筛窦, 术后鼻腔常规填塞明胶海绵及凡士林纱条。
1.3疗效评定
鼻窦窦口均良好开放、术腔粘膜彻底上皮化、无炎症及炎性分泌物者视为痊愈;术腔粘膜多数发生上皮化、小部分粘膜局限性炎症、分泌少量脓性分泌物者视为好转;各种表现无显著缓解、术后粘连等并发症出现、窦口堵塞或狭窄、息肉复发、分泌大量脓性分泌物者视为无效;总有效=治愈+好转。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率的比较采用百分比表示,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160例患者治愈107例,好转45例病人,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5.0%;术后随访6个月,复发8例,复发率为5.0%,术后出现术腔粘连并发症者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5%。
3 讨 论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疾病,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容易耽误病情。该病临床表现主要是鼻噻、流涕 、头疼、嗅觉迟钝,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传统的鼻腔、鼻窦手术创伤大,容易破坏鼻腔、鼻窦的自然结 构,不易于处理细微病变,使得手术成功率不高,并且容易引发手术并发症,由于鼻腔病变难以彻底处理,致使复发 率交高,影响治疗效果。
近年来,随着鼻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患者采用鼻内镜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取得了良好效果。鼻内手术最大的优点是术者可以在直视下进行精细操作,可以最大程度的清除鼻腔、鼻窦的病变组织,并且对鼻腔和鼻窦结构的破坏非常轻做,使得鼻腔、鼻窦的自然功能得以最大程度的保留,有利于患者术后尽快康复,手术疗效十分满意。
本研究中,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传统鼻腔、鼻窦手术,而且术后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其原因主要在于鼻内镜可以处理细微结构的病变,彻底清除病变组织,并且对鼻腔及鼻窦自然结构的破坏小,其自然功能仅轻度受损。
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其目的并非只是清除炎性增生组织,而是同时清除其它病变组织,在解除窦口堵塞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保留鼻腔、鼻窦正常黏膜,这样可以充分利用鼻粘膜在手术后促进自我修复的作用,从而达到手术既可以清除病变组织又使鼻腔。鼻窦功能得以最大程度的保留,鼻内镜手术对于大多数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 都有明显疗效。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如伴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对手术是耐受能力较低,术前一定要积极治疗合并症,待血压和血糖水平稳定后方可进行手术,以保证手术安全,同时要详细了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疾病进展过程,特别是有既往鼻窦炎。鼻息肉手术史者,要常规行鼻窦轴位加冠状位CT扫描,准确了解病变范围、程度、骨质的增生程度及正常解剖结构是否发生变异。术前使用抗生素和激素治疗,对于降低手术操作引起的炎症扩散、减少术中出血量和减小手术范围有很大帮助,这样,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手术操作难度,减轻手术创伤,有助于患者术后尽快康复.因此,规范的围手术期治疗,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熟练手术操作,提高病人对规范化随访重要性的认识均有助于提高鼻内镜手术疗效。
参考文献:
[1]朱富高,孙美红,杨松凯. 慢性鼻窦炎的细菌培养及药敏观察[J].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5,41(1):27.
[2]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及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1997年,海口)[J].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1998,33(3):134.
[3]韩德民,周兵,刘华超,等. 1 000例鼻内窥镜手术疗效分析[J].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1996,31(6):360.
[4]郭永清. 慢性鼻窦炎内窥镜手术上颌窦黏膜扫描电镜观察[J]. 中华耳鼻喉科杂志, 1997,32:211.
[5]许庚,李源. 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后术腔黏膜转归阶段的划分及处理原则[J].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1999,34(5):302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