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瑶族有着丰富的传统手工艺文化。笔者本着传承瑶族工艺的想法,尝试着在美术课堂上进行民族工艺小饰品的制作,初步确立了课堂制作的基本环节、阐述了制作过程中应遵循的几大原则及此活动对学生三种品质的培养。
【关键词】 美术教学;瑶族工艺;饰品制作
一、提出的背景
笔者从教初中美术教学工作15年,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着在美术课堂上进行瑶族工艺小饰品的制作。本着“传承和创新民族民间手工艺文化”的宗旨,笔者在初中美术课堂中对“瑶族工艺小饰品制作”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二、“瑶族工艺小饰品制作”课堂的基本环节
1.课前准备“原材料”
小饰品的制作多种多样,我们选择一些生活中的物品来改造,打造出有民族特色的物品,制作出有观赏性并实用的新物品。让旧物复活,制造民族工艺小饰品,点亮我们缤纷的生活。课前的“原材料”确定可以由老师或学生选择,这件原材料应该是每个家庭中都比较容易寻得的。
2.老师呈现改造方式
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比较薄弱的实际情况,老师应在课堂中提供改造方式。比如,老师可以把自己制作的小饰品的成品展示给学生,或者老师可以剪辑一些合适的视频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制造民族工艺品的基本思路。实物或是视频展示的内容具体生动形象,让学生通过工艺品的最终成品去把握总体方向,进而探寻改造之路。
3.小组确定改造方案
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教师既允许学生模仿老师或视频呈现的制作方式,也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提出有创新性的想法,学生自己设计方案。随后,老师提供帮助让学生把想法转化成具体可行的实践方案。学生动手制造前先设计方案,意在帮助学生确定目标,理清思路,明确分工。
4.学生动手制作瑶族工艺小饰品
制作方案转化成实践成果这个步骤是整节课的核心环节,它的实现需要小组合作,以及老师的适时指导与帮助。比如对于动手操作中的重难点和步骤,老师可以统一进行教授讲解,让学生一步一步跟着模仿完成;又如,对于学生合作意识不强的小组,可选定小组长,实行小组长管理制度,及时上报情况等。
5.确立展示评比制度
整个瑶族工艺品制作活动完成后,进行小组展示和评比。展示阶段,各个小组派代表对工艺小饰品的价值或使用方式进行讲解,并分享小组合作的过程及感受。评比阶段,笔者一般采取师生共同评价制度,学生参与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有利于学生从评委的角度来比较自己与他人所改造的物品,不断进步。
三、“瑶族工艺小饰品制作”中遵循的四大原则
1.兴趣引领性原则
在瑶族工艺小饰品制作的课堂上,要充分激發学生的兴趣,这对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十分重要。为激发学生课堂兴趣,老师所展示的民族工艺小饰品的成品应该具有美感,而且贴近学生的生活,比如说绘有民族图案的笔筒、刺绣贴图等等,都能让学生爱不释手,充满欲望想获得。
2.循序渐进性原则
在瑶族工艺小饰品制作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比较难完成的步骤,面对难度过大的环节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所以老师要善于把握好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内容的深浅程度由易到难,化难点于无形中,逐渐突破。此外,老师也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设计,由浅入深。
3.小组合作性原则
在“瑶族工艺小饰品制作”这样的动手课中,小组分工要明确,要使小组每位成员有事可做,每位成员都要积极思考,发挥自己的特长。老师要特别注意个别学生容易因分工、责任分散而让学生产生依赖他人、不动脑筋、坐享其成的想法和行为。因此,应让其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4.成果展示性原则
作品完成后,可以举办一些特别的活动提供给学生展示自己成果的平台,以激励学生不断进步,让学生的劳动成果和智慧结晶得到认可。比如,笔者在学校举行家长会期间号召学生把最满意的作品展现出来,并写上创作人,摆放在教室的展览角里,这样既给予学生满满的自豪感,也让家长认识了自己孩子艺术方面的天赋与创造力。
四、“瑶族工艺小饰品制作”对学生品质的培养
1.培养动手能力
利用“瑶族工艺小饰品制作”课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好处。在动手操作中实现做与玩的结合、动手与动脑的结合,实现人的素质的综合提高。培养动手能力,也能帮助学生减少对父母的依赖,克服惰性,成为具备较好的动手实践能力的优秀学生。
2.增强民族意识
中国梦也是民族梦,作为人民教师,应该把民族意识渗透到自己教学实践中,把民族精神在学生中传播出去。把中华民族意识教育日常化、实时化,使之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学习中。这样,就能增强学生中华民族意识,汇聚起学生们建设家园的力量,推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大发展。
3.激发创新意识
帕乌斯托夫斯基曾说:“异想天开给生活增加了一分不平凡的色彩,这是每一个青年和善感的人所必需的。”的确,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美术课堂这一重要渠道的作用,鼓励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变废为宝,在实践中把想象力变为触手可摸的成果,引导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效果分析
在“瑶族工艺小饰品制作”课堂的实践探索中,笔者尝试到了成功的喜悦,具体体现在近期学校进行的“学生对教师满意度年度考核”中,笔者所获的成绩比上学期高5分之多,其原因是大部分学生对这种动手课型表示出欢迎的态度;同时在学校举行的“最具民族特色的工艺小饰品比赛”极大地活跃了校园生活。
当然,“瑶族工艺小饰品制作”课堂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课堂调控还需更到位,学生小饰品的创新形式还应更多样化等等,这些都需要不断地改进与完善。相信在笔者的不断努力下,一定能够更加完满。
参考文献:
[1]高禹斌.走向合作性学习[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33.
[2]徐美玲.浅谈新课程下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EB/OL].http://www.yzedu.net/kcgg/ShowArticle.asp?ArticleID=17216
[3]郑苹苹.初中美术课的初探[EB/OL].http://www.ljedu.gov.cn/html/jxlw_918_18101.html
【关键词】 美术教学;瑶族工艺;饰品制作
一、提出的背景
笔者从教初中美术教学工作15年,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着在美术课堂上进行瑶族工艺小饰品的制作。本着“传承和创新民族民间手工艺文化”的宗旨,笔者在初中美术课堂中对“瑶族工艺小饰品制作”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二、“瑶族工艺小饰品制作”课堂的基本环节
1.课前准备“原材料”
小饰品的制作多种多样,我们选择一些生活中的物品来改造,打造出有民族特色的物品,制作出有观赏性并实用的新物品。让旧物复活,制造民族工艺小饰品,点亮我们缤纷的生活。课前的“原材料”确定可以由老师或学生选择,这件原材料应该是每个家庭中都比较容易寻得的。
2.老师呈现改造方式
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比较薄弱的实际情况,老师应在课堂中提供改造方式。比如,老师可以把自己制作的小饰品的成品展示给学生,或者老师可以剪辑一些合适的视频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制造民族工艺品的基本思路。实物或是视频展示的内容具体生动形象,让学生通过工艺品的最终成品去把握总体方向,进而探寻改造之路。
3.小组确定改造方案
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教师既允许学生模仿老师或视频呈现的制作方式,也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提出有创新性的想法,学生自己设计方案。随后,老师提供帮助让学生把想法转化成具体可行的实践方案。学生动手制造前先设计方案,意在帮助学生确定目标,理清思路,明确分工。
4.学生动手制作瑶族工艺小饰品
制作方案转化成实践成果这个步骤是整节课的核心环节,它的实现需要小组合作,以及老师的适时指导与帮助。比如对于动手操作中的重难点和步骤,老师可以统一进行教授讲解,让学生一步一步跟着模仿完成;又如,对于学生合作意识不强的小组,可选定小组长,实行小组长管理制度,及时上报情况等。
5.确立展示评比制度
整个瑶族工艺品制作活动完成后,进行小组展示和评比。展示阶段,各个小组派代表对工艺小饰品的价值或使用方式进行讲解,并分享小组合作的过程及感受。评比阶段,笔者一般采取师生共同评价制度,学生参与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有利于学生从评委的角度来比较自己与他人所改造的物品,不断进步。
三、“瑶族工艺小饰品制作”中遵循的四大原则
1.兴趣引领性原则
在瑶族工艺小饰品制作的课堂上,要充分激發学生的兴趣,这对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十分重要。为激发学生课堂兴趣,老师所展示的民族工艺小饰品的成品应该具有美感,而且贴近学生的生活,比如说绘有民族图案的笔筒、刺绣贴图等等,都能让学生爱不释手,充满欲望想获得。
2.循序渐进性原则
在瑶族工艺小饰品制作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比较难完成的步骤,面对难度过大的环节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所以老师要善于把握好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内容的深浅程度由易到难,化难点于无形中,逐渐突破。此外,老师也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设计,由浅入深。
3.小组合作性原则
在“瑶族工艺小饰品制作”这样的动手课中,小组分工要明确,要使小组每位成员有事可做,每位成员都要积极思考,发挥自己的特长。老师要特别注意个别学生容易因分工、责任分散而让学生产生依赖他人、不动脑筋、坐享其成的想法和行为。因此,应让其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4.成果展示性原则
作品完成后,可以举办一些特别的活动提供给学生展示自己成果的平台,以激励学生不断进步,让学生的劳动成果和智慧结晶得到认可。比如,笔者在学校举行家长会期间号召学生把最满意的作品展现出来,并写上创作人,摆放在教室的展览角里,这样既给予学生满满的自豪感,也让家长认识了自己孩子艺术方面的天赋与创造力。
四、“瑶族工艺小饰品制作”对学生品质的培养
1.培养动手能力
利用“瑶族工艺小饰品制作”课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好处。在动手操作中实现做与玩的结合、动手与动脑的结合,实现人的素质的综合提高。培养动手能力,也能帮助学生减少对父母的依赖,克服惰性,成为具备较好的动手实践能力的优秀学生。
2.增强民族意识
中国梦也是民族梦,作为人民教师,应该把民族意识渗透到自己教学实践中,把民族精神在学生中传播出去。把中华民族意识教育日常化、实时化,使之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学习中。这样,就能增强学生中华民族意识,汇聚起学生们建设家园的力量,推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大发展。
3.激发创新意识
帕乌斯托夫斯基曾说:“异想天开给生活增加了一分不平凡的色彩,这是每一个青年和善感的人所必需的。”的确,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美术课堂这一重要渠道的作用,鼓励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变废为宝,在实践中把想象力变为触手可摸的成果,引导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效果分析
在“瑶族工艺小饰品制作”课堂的实践探索中,笔者尝试到了成功的喜悦,具体体现在近期学校进行的“学生对教师满意度年度考核”中,笔者所获的成绩比上学期高5分之多,其原因是大部分学生对这种动手课型表示出欢迎的态度;同时在学校举行的“最具民族特色的工艺小饰品比赛”极大地活跃了校园生活。
当然,“瑶族工艺小饰品制作”课堂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课堂调控还需更到位,学生小饰品的创新形式还应更多样化等等,这些都需要不断地改进与完善。相信在笔者的不断努力下,一定能够更加完满。
参考文献:
[1]高禹斌.走向合作性学习[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33.
[2]徐美玲.浅谈新课程下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EB/OL].http://www.yzedu.net/kcgg/ShowArticle.asp?ArticleID=17216
[3]郑苹苹.初中美术课的初探[EB/OL].http://www.ljedu.gov.cn/html/jxlw_918_18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