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明确提出“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这就需要教师在组织活动时科学提供操作材料,以满足幼儿直接经验的获得。但在具体活动中教师提供操作材料往往存在一些问题,现结合相关案例进行分析和反思。
一、案例描述
【案例一】
在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沉浮”开始前,李老师这样安排幼儿的座位:把幼儿的椅子摆成半圆形布置在活动室前面,后边放6张桌子,都摆放着活动所需的操作材料。活动主要流程如下:(1)教师交代任务并组织讨论:你见过什么东西沉在水下?什么东西能够浮起来?(2)幼儿到后面桌子上初步操作验证。(3)回到前面座位上交流自己的操作结果。(4)再到后面桌子上操作验证。(5)再回到前面座位上讨论总结,等等。在这个活动中,幼儿重复了3次“从前面椅子到后面桌子上操作”。我问李老师不让幼儿坐在桌子旁随时操作、观察、记录、交流……她说:“这是为了避免幼儿分散注意力。如果让幼儿坐在桌子旁,他们往往该说时不说,不该操作时还停不下来。”我很迷惑地问:“我看好多老师都是这样做的呀?有什么不对吗?”
【案例二】
在大班美术活动“秋天的树叶”中,王老师请幼儿观看投影,讲明活动内容和要求,让幼儿对各种树叶进行粘贴、添画等。王老师先给每组幼儿提供了一筐树叶和一筐粘贴、添画用的工具,请幼儿进行想象与创作。我问王老師为什么要在讲完后再提供操作材料,而不是在活动前就提供好。她回答:“如果活动前就提供好了,幼儿往往会摆弄,老师讲时他们会注意力不集中。好多老师都是这样做的,有什么不对吗?”
二、案例分析
从上述两个案例来看,两位老师之所以那样提供操作材料,主要是为了不分散幼儿的注意力,而且“好多老师都这样做”。那么,这种看似很合理的做法是否科学呢?
对幼儿而言,至少存在如下弊端:(1)案例一中由于操作材料不在手边,幼儿需要到后面操作,思维被中断。案例二中老师讲解过后再发材料也造成了幼儿学习思维的中断,年龄越小影响越大。(2)远离操作材料和操作结果,不利于幼儿总结与反思活动过程。其他幼儿的操作过程不在手边,同伴互相学习的机会被中断。(3)不利于幼儿自我控制能力、“认真专注”等学习品质的形成与培养。
对教师而言至少存在如下弊端:(1)教师需要扩大空间,如果空间不够大就会对组织活动造成影响。(2)活动中教师需要组织幼儿不断地前后转移,既浪费了时间也可能出现安全问题。(3)因为要给幼儿现场发放操作材料而使活动中断,会延长活动时间,使活动结构松散。(4)不利于教师活动组织能力的提升。
三、案例反思
教师不能因为担心分散幼儿的注意力,而刻意进行“人物分离”。教师应通过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养成认真专注的学习习惯等来提升幼儿的学习品质。《指南》指出:“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的学习品质。忽视幼儿学习品质培养,单纯追求知识技能学习的做法是短视而有害的。”也就是说,教师更应关注幼儿学习品质、习惯的养成。如教师要让幼儿做到按要求有序做事、认真专注。
在组织活动前,教师应提前把操作材料发放到位。若有些操作材料确实会分散幼儿的注意力,则可以用布或其他物品进行遮盖。同时,教师要在活动之前提出活动纪律与规则,在每次操作时交代清楚操作要求和任务。当活动环节需要转换时,可以用语言、动作、音乐等方式巧妙地进行自然转换,逐渐提升幼儿的学习品质和能力。
一、案例描述
【案例一】
在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沉浮”开始前,李老师这样安排幼儿的座位:把幼儿的椅子摆成半圆形布置在活动室前面,后边放6张桌子,都摆放着活动所需的操作材料。活动主要流程如下:(1)教师交代任务并组织讨论:你见过什么东西沉在水下?什么东西能够浮起来?(2)幼儿到后面桌子上初步操作验证。(3)回到前面座位上交流自己的操作结果。(4)再到后面桌子上操作验证。(5)再回到前面座位上讨论总结,等等。在这个活动中,幼儿重复了3次“从前面椅子到后面桌子上操作”。我问李老师不让幼儿坐在桌子旁随时操作、观察、记录、交流……她说:“这是为了避免幼儿分散注意力。如果让幼儿坐在桌子旁,他们往往该说时不说,不该操作时还停不下来。”我很迷惑地问:“我看好多老师都是这样做的呀?有什么不对吗?”
【案例二】
在大班美术活动“秋天的树叶”中,王老师请幼儿观看投影,讲明活动内容和要求,让幼儿对各种树叶进行粘贴、添画等。王老师先给每组幼儿提供了一筐树叶和一筐粘贴、添画用的工具,请幼儿进行想象与创作。我问王老師为什么要在讲完后再提供操作材料,而不是在活动前就提供好。她回答:“如果活动前就提供好了,幼儿往往会摆弄,老师讲时他们会注意力不集中。好多老师都是这样做的,有什么不对吗?”
二、案例分析
从上述两个案例来看,两位老师之所以那样提供操作材料,主要是为了不分散幼儿的注意力,而且“好多老师都这样做”。那么,这种看似很合理的做法是否科学呢?
对幼儿而言,至少存在如下弊端:(1)案例一中由于操作材料不在手边,幼儿需要到后面操作,思维被中断。案例二中老师讲解过后再发材料也造成了幼儿学习思维的中断,年龄越小影响越大。(2)远离操作材料和操作结果,不利于幼儿总结与反思活动过程。其他幼儿的操作过程不在手边,同伴互相学习的机会被中断。(3)不利于幼儿自我控制能力、“认真专注”等学习品质的形成与培养。
对教师而言至少存在如下弊端:(1)教师需要扩大空间,如果空间不够大就会对组织活动造成影响。(2)活动中教师需要组织幼儿不断地前后转移,既浪费了时间也可能出现安全问题。(3)因为要给幼儿现场发放操作材料而使活动中断,会延长活动时间,使活动结构松散。(4)不利于教师活动组织能力的提升。
三、案例反思
教师不能因为担心分散幼儿的注意力,而刻意进行“人物分离”。教师应通过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养成认真专注的学习习惯等来提升幼儿的学习品质。《指南》指出:“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的学习品质。忽视幼儿学习品质培养,单纯追求知识技能学习的做法是短视而有害的。”也就是说,教师更应关注幼儿学习品质、习惯的养成。如教师要让幼儿做到按要求有序做事、认真专注。
在组织活动前,教师应提前把操作材料发放到位。若有些操作材料确实会分散幼儿的注意力,则可以用布或其他物品进行遮盖。同时,教师要在活动之前提出活动纪律与规则,在每次操作时交代清楚操作要求和任务。当活动环节需要转换时,可以用语言、动作、音乐等方式巧妙地进行自然转换,逐渐提升幼儿的学习品质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