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发展积聚学科优势 重特色创新育人模式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sgongp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所培养印刷出版高级专门人才的传媒类高校,北京印刷学院肩负着传承中华印刷文明的崇高使命。50年来,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印院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使印刷教育实现了“三大转变”:一是从以职业培训为主要特征的印刷中等职业教育转变为以规范化为特点的印刷高等教育体系;二是从印刷工程单科性工科教育转变为工、文、管、艺、经等多学科和研究生、本科、高职等多层次、多类型办学的印刷高等教育体系;三是从单纯适应和服务于工业经济的内循环式教育转变为适应和服务于社会发展的对外开放的高等教育体系。尤其是“十五”以来,为适应印刷、出版传媒的数字化、网络化趋势,适应整个传媒业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对传媒高等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学校进一步完善和创新独具特色的印刷高等教育体系,目前,体现传媒工程、传媒技术、传媒文化、传媒艺术、传媒管理与传媒经济等多学科融合、协调发展的传媒教育体系已经形成。
  学校重视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始终把夯实学科基础、积聚学科优势、凝练学科特色、创新育人模式作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的中心工作来抓,学科建设成效显著,比较优势明显。学校是教育部印刷包装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处挂靠单位、全国高职高专印刷与包装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和新闻出版总署全国高校出版专业学科建设协作小组组长单位;是新闻出版总署和北京市出版印刷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北京出版产业与文化研究基地、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三大中心”之“艺术人才培养中心”。学校的学科建设反映了以印刷、出版为主体的传媒业的发展脉络,传承了其“告别铅与火、走过光与电”的光荣历程,与其同步走进了“0 1”的数字新媒体时代。
  
  一、学科研究方向明确,特色鲜明
  
  学校积极谋求内涵式发展,主动构建引领办学方向,以印刷、出版为主体的媒体传播类学科群。经过开展硕士研究生教育10年来的不断积累,学校已形成了3个相互交叉、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群,其中工科学科群和文科学科群取得了国内印刷出版教育的优势地位,对我国印刷出版学科及相关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起到了重要引领作用。支撑3个学科群的有3个市级重点学科、6个硕士授权学科、4个校级重点学科和11个正在建设的一级、二级学科。
  学科研究方向的凝练和论证是否科学,直接关系着学科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我校学科研究方向明确,各学科所涵盖的研究方向都是多年通过学术积累逐渐形成的,并通过研究生教育和服务行业得到了进一步凝练。学科研究方向既能反映学科方向设置的规范要求,又能与社会进步和传媒业发展保持同步,与国内外学术和科技发展以及相关组织相兼容,尤其是能够鲜明地突出印刷、出版这一办学特色。如材料物理与化学学科设有等离子体科学及其应用、信息记录材料及其应用、环保包装材料与技术、印刷材料与技术4个研究方向。该学科的特色是以材料物理与化学涉及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为基础,以媒体与传播以及相关领域需要的功能材料和技术为主要研究方向,优势是重点研究光功能材料、信息功能材料、光电材料、显示和记录材料;等离子体制备有机无机复合薄膜以及相关技术、环保包装材料以及再利用技术、新型印刷呈色和承印材料以及相关技术。
  
  二、学科基础组织设置合理,发展条件优良
  
  学科基础组织指学科的底层业务机构,它应该按照学科研究方向来确定,表现为相应的研究室(教研室、工作室)以及配套的实验室等基础学科组织和设施,配置适当人员,形成学科或学科方向的硬件基础。学校重视学科的规范化建设,优化学科资源,科学合理布局学科基础组织。学科基础组织能与研究方向保持一致,能很好地支撑教学、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同时为包括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学科骨干在内的学科队伍发挥才能、服务行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学校加大学科建设投入,不断改善硬件环境,为各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在全国同类学科中处于领先地位的基础条件(各类实验室和研究基地)。如传播学拥有北京出版产业与文化研究基地、中国期刊研究所、中国编辑资料研究中心和出版传播重点实验室等研究机构。出版传播实验室有价值数百万元的数字出版系统、音视频采集系统、信息处理系统;资料中心丰富的中外文专业研究资料,为传播学学科提供了优良的科研基础条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印刷包装材料与技术实验室给材料物理与化学学科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平台。
  
  三、学科队伍整体素质高,结构合理
  
  学校历届党委都把以人为本理念下的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发展中的第一要务来抓,广聚贤能,海纳英才,不断优化师资结构。学校聚集了在全国和行业内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物,在印刷、出版传媒教育教学和研究方面拥有独特的人才优势。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大力推行和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在巩固、提升传统人才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吸引高、精、尖的人才来扩大教师队伍和研究团队,保证了学校教师队伍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胜任教书育人的需要。目前,师资队伍的职称、年龄、学位、学缘结构更加优化,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高水平成为我校教师队伍的显著特点。学校现有教职工788名,其中专任教师447名,正副高级职称教师186名,占在编教师总数的42%;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6人;硕士生导师83人;入选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两人,入选北京市拔尖创新人才3人,学术创新团队两个,中青年骨干教师24人;全国优秀教师5人、北京市优秀教师10人;北京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3人;获北京市教学名师奖两人,教育创新奖4人;获得北京市师德先进奖励6人;获中国印刷最高奖“毕升奖”3人,中国印刷技术协会“森泽信夫奖”4人,“数字艺术教育贡献奖”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9人。
  
  四、科研实力不断增强,标志性成果突出
  
  学科建设的脊梁是学术建设,学科建设的质量问题实质就是学术建设的质量问题。学校重视科学研究,通过纵向和横向课题的研究,高质量专著、教材和论文的发表,取得了许多在学术界和行业内有影响的标志性成果,不仅支撑了高层次人才培养,而且扩大了学科的影响力。在科研成果中,各重点学科占有很大比重。如材料物理与化学学科团队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教委及与其他院校、军队和企业合作等科研项目100多项。近5年来,学校先后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学术成果奖10余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9项,发表论文500多篇,其中SCI和EI收录论文20多篇。高质量的学术成果使该学科影响力不断增强。依托该学科,学校目前已成为国际包装研究组织(IAPRI)理事单位;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包装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单位;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常务理事单位、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常务理事单位、印刷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中国包装联合会理事单位、包装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凹版印刷分会理事长单位、柔性版印刷分会副理事长单位;中国印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全国包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单位。
  
  五、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教育质量明显提高
  
  学科建设是研究生教育的立足之本,没有一流的学科建设就不会有一流的研究生教育。为了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学校建立了运行良好的研究生教育体系、质量监控体系和德育工作体系。各硕士授权学科点通过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使高层次人才培养特色进一步明晰,逐渐形成了“工科与文科结合、艺术与科技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育人模式。与此同时,为了在人才培养中突出应用型、传媒类、行业性特点,各学科配合教学和科研均建立了能够使研究生得到实际锻炼的实践基地。
  传播学研究生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以当代编辑工作、出版产业与文化为核心研究内容,以传播学理论研究为主线,以出版学、编辑学研究为重点,结合产业经济、管理学研究,体现了紧密结合出版产业实际、强调培养出版产业应用型人才的育人特点。该学科点已向社会输送6届合格毕业生,其中90%以上服务于北京地区的出版产业,主要从事文字编辑、策划、发行等工作,工作适应能力强,专业基础扎实,口碑良好。为了突出理论与实践结合,材料物理与化学硕士点在充分利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印刷包装材料与技术实验室”、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印刷工程综合训练中心”和“印刷技术实验室”、“包装工程实验中心”等校内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与企业合作,先后在国内30多家印刷、包装企业设有实习基地。研究生毕业后多数在印刷、包装及相关企业工作,在新材料研发、解决实际工艺技术问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学术交流频繁,学科影响力稳步提升
  
  学校重视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学术交流频繁。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互派留学人员、研修教师和访问学者;与世界知名印刷出版院校、科研机构、社会团体和企业建立广泛的联系和协作关系。同时,顺应教育国际化趋势,学校积极拓展从教学到科研、从师生短期互访到联合培养等多方面、多层次对外交流与合作,已与美国加州州立大学(CHICO)、英国伦敦艺术大学、德国WUPPERTAL大学和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印刷艺术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正式签订了本科、研究生联合培养、共同授予学位的协议,目前已进入了实施阶段。近3年来,学校举办有影响的国内外学术研讨会、学科建设高峰论坛10次以上;200多人次参加了国内外的国际学术会议,选送11人次到国外进行了双语及业务培养。有24人次与世界著名印刷出版院校、相关科研机构、社会团体、企业集团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和协作关系,20人次参加了美国、德国组织的有关印刷技术国际展览。
  
  七、学科管理制度规范,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为了加强学科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整合学科资源,集聚学科实力,学校建立了高效的学科建设体制和运行机制,通过宏观上制定学科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微观上实行提高学科建设效率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二级学院、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及学术骨干在学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使学科建设的管理水平和效率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十一五”时期以来,学校通过建章立制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了对学科建设的学术指导。学校先后就学科规范建设、科研管理、学科队伍遴选与管理、学科基础组织设置原则等问题制定了规章制度,就研究生教育制定了涉及各个培养环节的制度汇编,并通过研究生入学教育和导师培训加以落实。今年,学校又出台了《北京印刷学院“十一五”学科建设规划实施方案》、《北京印刷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工作的意见》等纲领性文件,进一步为学科建设保驾护航,同时通过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严格导师管理、建立考核体系等措施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总之,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校的学科体系已经形成,学科发展方向更加清晰,研究生培养特色更加鲜明。这为学科建设层次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未来一段时间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内涵建设,打造学科品牌,提升人才培养层次和质量。具体来讲,就是做到6个“进一步”:一是围绕“三个学科群”进一步搭建“金字塔”型的媒体传播类学科体系,实现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二是围绕学科研究方向进一步理顺学科基层组织,夯实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三是加快制度创新和体制改革,进一步规范学科建设程序和内容,提高学科建设的整体效率;四是进一步落实人才强校战略,通过优化结构做好学科团队的职业生涯规划;五是以科学学位授权点建设为核心,进一步拓展学位授权类型,形成科学学位、专业学位、同等学历教育为一体的研究生教育格局;六是加强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进一步探索传媒工程时代高层次人才培养新模式。应该说,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传媒业发展的新趋势,数字化时代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北京市教委“学科建设工程”和“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的指导意见,为我校下一阶段学科建设任务的具体落实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只要我们准确把握传媒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遵循学科建设客观规律,科学发展学科,就一定能把学科的一般理论与学校多年积累的办学特色和客观实际相结合,走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学科可持续发展之路。
  (作者单位:北京印刷学院)
  [责任编辑:包和春]
其他文献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改革。这对我们从教育观念转变到教育实践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同时也是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建校30周年。在新的形势下,我们不仅要认真总结30年、反思30年,而且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更新和转变教育思想观念,面对新挑战,提出新思路。只有这样,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推动学校教育事业又好又快
研究学生发展需求,清晰课程定位  研究校情是课程建设的前提,校情包括学校文化传统、地域文化及资源等,核心是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发展需求。  我们首先综合分析了校情,认识到学校地处京郊,建于“北京市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背景之下,承担着传承“开放·融合”的芳草文化,提升京东地区教育和文明水平的使命。因为是新建校,广大教师来自四面八方,所以要学习他校之长,汇集群体智慧,尽快走上“萃取精华”的文化发展历程。 
当前,我国教育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社会发展对高质量教育的强烈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解决我国基础教育公平与发展的相对均衡问题,需要培养大批高质量的教师,这是师范院校不可推托的历史责任。    一、特级教师群体特征分析    特级教师是工作在基础教育第一线上特别优秀的教师群体。特级教师群体的特别优秀体现在他们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在当地教育界享有崇高声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汉语热也在世界各地持续升温。据了解,目前全球已经有100多个国家近3,000所高校开设了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将近4,000
今年是北京市私立汇佳学校建校二十周年,也是北京市民办中小学办学二十年。二十年,在人类教育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汇佳学校在这期间,却经历了起步期、发展期并开始进入成熟期。其中,也倾注了我的理想、追求、奋斗和心血,既有创业的艰辛,又有成功的喜悦。  为什么我在从事公办教育四十年以后,又义无反顾地走上了私立学校的办学之路呢?这是因为我与私立学校有着不解的情缘。  我六岁半时入私塾启蒙,读《三字经》
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丽泽分校是刚刚成立的新校区,学校隶属于丰台区,是朝阳丰台两区首次合作办学,是芳草地国际学校第一次品牌输出.校区现有3个年级,11个教学班,教师3
一个学校的语文课程应该根据学校培养目标的差异而具有独特的个性。我们要培养的是热爱祖国、忠于民族、对民族的建设和发展有影响、有作为、有贡献的各民族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培养的是有民族情怀、社会担当、才能卓越、人文见长的“民族的精英,国家的栋梁”,因此,我们的语文课程力求凸显民族文化的张力。  构建具有民族文化张力的语文课程,要通过语文课堂及语文活动来提高不同民族文化群体的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其既强化对自
宇宙中是否存在另外一种进化实验?这样的进化实验看起来会是怎样的?在查尔斯·达尔文时代,或许这些问题都是猜测,但是达尔文从未考虑过这些问题.一旦生命出现在地球上,会在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