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一直觉得日本人有强迫症,这一點,在他们的爱干净和环保政策上展露无遗。
网络上也曾盛传过“在日本皮鞋穿一周都不用擦”“连路边的烟头看起来都很干净”之类的段子。不吹不黑,关于环保,关于卫生,日本做得确实不错。其实,人都有惰性,那这些从骨子里散发出的爱干净的习惯,就只能解释为后天的养成了。
今天,咱就来介绍一下那些让日本人变成“爱干净强迫症”的政策和法规。
按时刻表扔垃圾
日本的垃圾分类之严格,全世界无人能出其右。根据垃圾的材质,大致可以分为直接回收的资源垃圾(塑料瓶子和金属罐、旧报纸)、可燃垃圾(纸屑、竹木、厨余垃圾)、不可燃垃圾(玻璃、塑料)、有害垃圾(电池)等几大类。
当然再细分可就多了,比如横滨的垃圾分类指导手册就多达27页,甚至一个香烟盒子,也要把外包装纸、纸盒和金属铝膜分开才能扔——我说吧,他们就是有强迫症。日本的马路上很少有垃圾箱,路上喝了瓶水,或者用纸擤了鼻涕,那些东西要么带回去作为家庭垃圾处理,要么只能去便利店扔。
在日本,扔垃圾也是有“时刻表”的。一周七天,每天只能丢相应类别的垃圾,比如周二只能丢塑料瓶,你就不能丢金属物!这也是基本的社会公德。也因为规则繁复,所以日本街角的垃圾投放点都会有相应的提示。
那家里的垃圾没到时间的话还真不能扔?没错,是不能扔,得在家存着。如果乱扔垃圾,就叫作“不法投弃”,不仅违规,还违法。
除了扔垃圾要按时刻表,还有一些看似麻烦的规矩。比如扔纸质的牛奶盒、瓦楞纸箱、纸质包装盒,都需要先把盒子清理干净,再划开固定盒子形状的胶纸,将盒子压扁才能扔;旧报纸和杂志要捆在一起,扔到指定地点;塑料饮料瓶,也需要简单冲洗、晾干、压扁之后再一起扔……
不过看似麻烦,却省去了很多后续处理的成本,所以在这方面,我还是很佩服日本人的。
还有一点我觉得我们可能无法理解的环保政策就是:在日本,有时候还要自己花钱丢垃圾!丢个垃圾还要自费?
是的,因为你丢弃的大型家具、电器需要国家来对其分解处理,国家处理这些东西的时候会产生危害环境的气体和废物,所以要向你收钱。
不过,有些县市处理垃圾的能力较强,所以一年还是可以免费让你丢几件大型垃圾的。但超过配额之后还要扔,就要联系专门的电器店和收购商来取,并且自掏腰包了。据说,有些大型垃圾的处理费用还真的挺高,真让人丢个东西都心疼。
其实,日本也有因为想逃避处理垃圾费用的人将电冰箱之类的旧家电扔到深山里的事例,不过这种“不法投弃”被抓到了就会因违反《废弃处置法》而被拘留,并且处以3万~5万日元的罚款。
二手市场大行其道
日本社会鼓励旧物循环,每个城市都有一些免费领取二手物品的“循环利用中心”,这些是公益机构,只需要办一张简单的卡,就可以免费从中心领取别人捐的物品,同时自己不要的书和衣服也可以捐到这里。
鼓励旧物循环和二手市场,可以减少碳排放量,是很环保的策略。我以前在大阪上学时,就在附近的旧物循环中心办了张卡,没事的时候去逛逛,淘点旧书什么的。
日本人喜欢使用旧东西,既有环保的因素,也有经济不景气的原因,所以除了上述这类纯公益机构,还有大量二手商品市场——既便宜,又环保,何乐而不为呢?
即便是卖一手商品的药妆店,也会销售“不带壳”的洗发水和只有粉芯的粉饼——洗发水和粉饼这样的快消品,消费者可以只买最简单包装的核心部分,回家去将洗发液灌进旧瓶子,将新粉芯换进旧粉饼盒,不影响使用的情况下也减少了塑料垃圾的产生。
除了衣服和书,最常以二手商品被交易和循环使用的大概就是车了。日本人很喜欢开二手车,主要是因为划算。一辆不错的二手小排量车大约只需要15万~20万日元,而一个上班族一个月的薪水有20多万日元,也就是说花一个月工资就可以买辆车了,既让自己省钱又为社会省去了一大笔大型垃圾处理成本,是不是很划算?
除了机动车,自行车也可以买二手的。有趣的是,我在大阪买二手自行车时发现所有自行车上都有编号甚至芯片,购买之后也要登记个人资料绑定车子编号,以避免使用者日后将自行车“不法投弃”。当时真觉得自行车也成了我的一份责任。
除了以上这些主动选择二手商品的情况,即使你不选择,也会在社会生活中遇到很多循环使用的产品。比如,日本公厕中的免费厕纸、便利店的免费杂志和广告册,仔细看,都会发现上面有行小字,说明这是再生纸做的。
一步步走进循环型社会
日本还有一个关于环保的生活画面,也让我印象深刻,那就是义务捡垃圾。
我以前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学校也会定期组织学生手持垃圾袋和钳子,到校区周围义务捡垃圾。其实也没什么可捡的,最多就是一些烟头,但这样的活动本身就能给参与者灌输强烈的环保意识。后来走在日本的街道上,我也多次发现有公司组织员工去捡垃圾,他们的身上套着小背心,上面印着宣传环保理念的文字。
如果说法律的严苛是硬的,那么这类民间自发的宣传就是软的。一硬一软地植入环保理念,才慢慢造就了日本民族的环保文化。
其实,日本关于垃圾处理和环保的这么多规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垃圾焚化炉的导入,政府就开始要求民众在家中将垃圾分为可燃和不可燃两类。
随后,随着塑料垃圾的大量焚烧,造成了严重的环境影响,社会和政府又开始重视起了对塑料和有害垃圾的处理。
1997年,日本开始实施《容器包装循环利用法》,规定将玻璃容器、塑料瓶、纸质包装盒、塑料包装盒(餐盒)、不锈钢罐、铝制易拉罐和纸箱等规定为可以回收的垃圾,在丢弃时需要进行单独分类,从而完成了垃圾分类标准的细化,这种垃圾分类规则也一直沿用至今。
2000年,日本政府更是制定了《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鼓励在生产环节就考虑减少垃圾的产生。
一个社会的习惯,环保观念的形成,其实需要漫长的过程。今天,我们感叹日本的“洁癖”社会,感叹他们环境如此清洁的时候,也该考虑下这令人羡慕的结果的源头——那些烦琐到糟心的垃圾处理步骤,那些复杂的垃圾分类知识,其实都是繁重的社会成本,但正是因为大部分普通人贯彻、执行了这些规则,自发分摊了这些成本,才最终让自身受益。
网络上也曾盛传过“在日本皮鞋穿一周都不用擦”“连路边的烟头看起来都很干净”之类的段子。不吹不黑,关于环保,关于卫生,日本做得确实不错。其实,人都有惰性,那这些从骨子里散发出的爱干净的习惯,就只能解释为后天的养成了。
今天,咱就来介绍一下那些让日本人变成“爱干净强迫症”的政策和法规。
按时刻表扔垃圾
日本的垃圾分类之严格,全世界无人能出其右。根据垃圾的材质,大致可以分为直接回收的资源垃圾(塑料瓶子和金属罐、旧报纸)、可燃垃圾(纸屑、竹木、厨余垃圾)、不可燃垃圾(玻璃、塑料)、有害垃圾(电池)等几大类。
当然再细分可就多了,比如横滨的垃圾分类指导手册就多达27页,甚至一个香烟盒子,也要把外包装纸、纸盒和金属铝膜分开才能扔——我说吧,他们就是有强迫症。日本的马路上很少有垃圾箱,路上喝了瓶水,或者用纸擤了鼻涕,那些东西要么带回去作为家庭垃圾处理,要么只能去便利店扔。
在日本,扔垃圾也是有“时刻表”的。一周七天,每天只能丢相应类别的垃圾,比如周二只能丢塑料瓶,你就不能丢金属物!这也是基本的社会公德。也因为规则繁复,所以日本街角的垃圾投放点都会有相应的提示。
那家里的垃圾没到时间的话还真不能扔?没错,是不能扔,得在家存着。如果乱扔垃圾,就叫作“不法投弃”,不仅违规,还违法。
除了扔垃圾要按时刻表,还有一些看似麻烦的规矩。比如扔纸质的牛奶盒、瓦楞纸箱、纸质包装盒,都需要先把盒子清理干净,再划开固定盒子形状的胶纸,将盒子压扁才能扔;旧报纸和杂志要捆在一起,扔到指定地点;塑料饮料瓶,也需要简单冲洗、晾干、压扁之后再一起扔……
不过看似麻烦,却省去了很多后续处理的成本,所以在这方面,我还是很佩服日本人的。
还有一点我觉得我们可能无法理解的环保政策就是:在日本,有时候还要自己花钱丢垃圾!丢个垃圾还要自费?
是的,因为你丢弃的大型家具、电器需要国家来对其分解处理,国家处理这些东西的时候会产生危害环境的气体和废物,所以要向你收钱。
不过,有些县市处理垃圾的能力较强,所以一年还是可以免费让你丢几件大型垃圾的。但超过配额之后还要扔,就要联系专门的电器店和收购商来取,并且自掏腰包了。据说,有些大型垃圾的处理费用还真的挺高,真让人丢个东西都心疼。
其实,日本也有因为想逃避处理垃圾费用的人将电冰箱之类的旧家电扔到深山里的事例,不过这种“不法投弃”被抓到了就会因违反《废弃处置法》而被拘留,并且处以3万~5万日元的罚款。
二手市场大行其道
日本社会鼓励旧物循环,每个城市都有一些免费领取二手物品的“循环利用中心”,这些是公益机构,只需要办一张简单的卡,就可以免费从中心领取别人捐的物品,同时自己不要的书和衣服也可以捐到这里。
鼓励旧物循环和二手市场,可以减少碳排放量,是很环保的策略。我以前在大阪上学时,就在附近的旧物循环中心办了张卡,没事的时候去逛逛,淘点旧书什么的。
日本人喜欢使用旧东西,既有环保的因素,也有经济不景气的原因,所以除了上述这类纯公益机构,还有大量二手商品市场——既便宜,又环保,何乐而不为呢?
即便是卖一手商品的药妆店,也会销售“不带壳”的洗发水和只有粉芯的粉饼——洗发水和粉饼这样的快消品,消费者可以只买最简单包装的核心部分,回家去将洗发液灌进旧瓶子,将新粉芯换进旧粉饼盒,不影响使用的情况下也减少了塑料垃圾的产生。
除了衣服和书,最常以二手商品被交易和循环使用的大概就是车了。日本人很喜欢开二手车,主要是因为划算。一辆不错的二手小排量车大约只需要15万~20万日元,而一个上班族一个月的薪水有20多万日元,也就是说花一个月工资就可以买辆车了,既让自己省钱又为社会省去了一大笔大型垃圾处理成本,是不是很划算?
除了机动车,自行车也可以买二手的。有趣的是,我在大阪买二手自行车时发现所有自行车上都有编号甚至芯片,购买之后也要登记个人资料绑定车子编号,以避免使用者日后将自行车“不法投弃”。当时真觉得自行车也成了我的一份责任。
除了以上这些主动选择二手商品的情况,即使你不选择,也会在社会生活中遇到很多循环使用的产品。比如,日本公厕中的免费厕纸、便利店的免费杂志和广告册,仔细看,都会发现上面有行小字,说明这是再生纸做的。
一步步走进循环型社会
日本还有一个关于环保的生活画面,也让我印象深刻,那就是义务捡垃圾。
我以前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学校也会定期组织学生手持垃圾袋和钳子,到校区周围义务捡垃圾。其实也没什么可捡的,最多就是一些烟头,但这样的活动本身就能给参与者灌输强烈的环保意识。后来走在日本的街道上,我也多次发现有公司组织员工去捡垃圾,他们的身上套着小背心,上面印着宣传环保理念的文字。
如果说法律的严苛是硬的,那么这类民间自发的宣传就是软的。一硬一软地植入环保理念,才慢慢造就了日本民族的环保文化。
其实,日本关于垃圾处理和环保的这么多规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垃圾焚化炉的导入,政府就开始要求民众在家中将垃圾分为可燃和不可燃两类。
随后,随着塑料垃圾的大量焚烧,造成了严重的环境影响,社会和政府又开始重视起了对塑料和有害垃圾的处理。
1997年,日本开始实施《容器包装循环利用法》,规定将玻璃容器、塑料瓶、纸质包装盒、塑料包装盒(餐盒)、不锈钢罐、铝制易拉罐和纸箱等规定为可以回收的垃圾,在丢弃时需要进行单独分类,从而完成了垃圾分类标准的细化,这种垃圾分类规则也一直沿用至今。
2000年,日本政府更是制定了《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鼓励在生产环节就考虑减少垃圾的产生。
一个社会的习惯,环保观念的形成,其实需要漫长的过程。今天,我们感叹日本的“洁癖”社会,感叹他们环境如此清洁的时候,也该考虑下这令人羡慕的结果的源头——那些烦琐到糟心的垃圾处理步骤,那些复杂的垃圾分类知识,其实都是繁重的社会成本,但正是因为大部分普通人贯彻、执行了这些规则,自发分摊了这些成本,才最终让自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