扔沙发比买沙发还贵?

来源 :中学生百科·悦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antity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一直觉得日本人有强迫症,这一點,在他们的爱干净和环保政策上展露无遗。
  网络上也曾盛传过“在日本皮鞋穿一周都不用擦”“连路边的烟头看起来都很干净”之类的段子。不吹不黑,关于环保,关于卫生,日本做得确实不错。其实,人都有惰性,那这些从骨子里散发出的爱干净的习惯,就只能解释为后天的养成了。
  今天,咱就来介绍一下那些让日本人变成“爱干净强迫症”的政策和法规。
  按时刻表扔垃圾
  日本的垃圾分类之严格,全世界无人能出其右。根据垃圾的材质,大致可以分为直接回收的资源垃圾(塑料瓶子和金属罐、旧报纸)、可燃垃圾(纸屑、竹木、厨余垃圾)、不可燃垃圾(玻璃、塑料)、有害垃圾(电池)等几大类。
  当然再细分可就多了,比如横滨的垃圾分类指导手册就多达27页,甚至一个香烟盒子,也要把外包装纸、纸盒和金属铝膜分开才能扔——我说吧,他们就是有强迫症。日本的马路上很少有垃圾箱,路上喝了瓶水,或者用纸擤了鼻涕,那些东西要么带回去作为家庭垃圾处理,要么只能去便利店扔。
  在日本,扔垃圾也是有“时刻表”的。一周七天,每天只能丢相应类别的垃圾,比如周二只能丢塑料瓶,你就不能丢金属物!这也是基本的社会公德。也因为规则繁复,所以日本街角的垃圾投放点都会有相应的提示。
  那家里的垃圾没到时间的话还真不能扔?没错,是不能扔,得在家存着。如果乱扔垃圾,就叫作“不法投弃”,不仅违规,还违法。
  除了扔垃圾要按时刻表,还有一些看似麻烦的规矩。比如扔纸质的牛奶盒、瓦楞纸箱、纸质包装盒,都需要先把盒子清理干净,再划开固定盒子形状的胶纸,将盒子压扁才能扔;旧报纸和杂志要捆在一起,扔到指定地点;塑料饮料瓶,也需要简单冲洗、晾干、压扁之后再一起扔……
  不过看似麻烦,却省去了很多后续处理的成本,所以在这方面,我还是很佩服日本人的。
  还有一点我觉得我们可能无法理解的环保政策就是:在日本,有时候还要自己花钱丢垃圾!丢个垃圾还要自费?


  是的,因为你丢弃的大型家具、电器需要国家来对其分解处理,国家处理这些东西的时候会产生危害环境的气体和废物,所以要向你收钱。
  不过,有些县市处理垃圾的能力较强,所以一年还是可以免费让你丢几件大型垃圾的。但超过配额之后还要扔,就要联系专门的电器店和收购商来取,并且自掏腰包了。据说,有些大型垃圾的处理费用还真的挺高,真让人丢个东西都心疼。
  其实,日本也有因为想逃避处理垃圾费用的人将电冰箱之类的旧家电扔到深山里的事例,不过这种“不法投弃”被抓到了就会因违反《废弃处置法》而被拘留,并且处以3万~5万日元的罚款。
  二手市场大行其道
  日本社会鼓励旧物循环,每个城市都有一些免费领取二手物品的“循环利用中心”,这些是公益机构,只需要办一张简单的卡,就可以免费从中心领取别人捐的物品,同时自己不要的书和衣服也可以捐到这里。
  鼓励旧物循环和二手市场,可以减少碳排放量,是很环保的策略。我以前在大阪上学时,就在附近的旧物循环中心办了张卡,没事的时候去逛逛,淘点旧书什么的。
  日本人喜欢使用旧东西,既有环保的因素,也有经济不景气的原因,所以除了上述这类纯公益机构,还有大量二手商品市场——既便宜,又环保,何乐而不为呢?
  即便是卖一手商品的药妆店,也会销售“不带壳”的洗发水和只有粉芯的粉饼——洗发水和粉饼这样的快消品,消费者可以只买最简单包装的核心部分,回家去将洗发液灌进旧瓶子,将新粉芯换进旧粉饼盒,不影响使用的情况下也减少了塑料垃圾的产生。
  除了衣服和书,最常以二手商品被交易和循环使用的大概就是车了。日本人很喜欢开二手车,主要是因为划算。一辆不错的二手小排量车大约只需要15万~20万日元,而一个上班族一个月的薪水有20多万日元,也就是说花一个月工资就可以买辆车了,既让自己省钱又为社会省去了一大笔大型垃圾处理成本,是不是很划算?
  除了机动车,自行车也可以买二手的。有趣的是,我在大阪买二手自行车时发现所有自行车上都有编号甚至芯片,购买之后也要登记个人资料绑定车子编号,以避免使用者日后将自行车“不法投弃”。当时真觉得自行车也成了我的一份责任。
  除了以上这些主动选择二手商品的情况,即使你不选择,也会在社会生活中遇到很多循环使用的产品。比如,日本公厕中的免费厕纸、便利店的免费杂志和广告册,仔细看,都会发现上面有行小字,说明这是再生纸做的。
  一步步走进循环型社会
  日本还有一个关于环保的生活画面,也让我印象深刻,那就是义务捡垃圾。
  我以前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学校也会定期组织学生手持垃圾袋和钳子,到校区周围义务捡垃圾。其实也没什么可捡的,最多就是一些烟头,但这样的活动本身就能给参与者灌输强烈的环保意识。后来走在日本的街道上,我也多次发现有公司组织员工去捡垃圾,他们的身上套着小背心,上面印着宣传环保理念的文字。
  如果说法律的严苛是硬的,那么这类民间自发的宣传就是软的。一硬一软地植入环保理念,才慢慢造就了日本民族的环保文化。
  其实,日本关于垃圾处理和环保的这么多规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垃圾焚化炉的导入,政府就开始要求民众在家中将垃圾分为可燃和不可燃两类。
  随后,随着塑料垃圾的大量焚烧,造成了严重的环境影响,社会和政府又开始重视起了对塑料和有害垃圾的处理。
  1997年,日本开始实施《容器包装循环利用法》,规定将玻璃容器、塑料瓶、纸质包装盒、塑料包装盒(餐盒)、不锈钢罐、铝制易拉罐和纸箱等规定为可以回收的垃圾,在丢弃时需要进行单独分类,从而完成了垃圾分类标准的细化,这种垃圾分类规则也一直沿用至今。
  2000年,日本政府更是制定了《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鼓励在生产环节就考虑减少垃圾的产生。
  一个社会的习惯,环保观念的形成,其实需要漫长的过程。今天,我们感叹日本的“洁癖”社会,感叹他们环境如此清洁的时候,也该考虑下这令人羡慕的结果的源头——那些烦琐到糟心的垃圾处理步骤,那些复杂的垃圾分类知识,其实都是繁重的社会成本,但正是因为大部分普通人贯彻、执行了这些规则,自发分摊了这些成本,才最终让自身受益。
其他文献
寒假回到母校与学弟学妹们聊天时,恰逢他们期末考试结束。我听到他们的彷徨与疑惑,大都是关于不尽如人意的成绩,关于迷雾一样未知的未来。  当我试着与他们讲一时的分数并没有那么重要时,着实遭到了不少反驳的声音,说期末成绩与名校夏令营或是自主招生的名额或多或少有挂钩,甚至有几个可爱的孩子直白地讲我是已经过了那段水深火热的日子,所以站着说话不腰疼。  可是,分数真的有他们想象的那么重要么?  渐渐发现,对考
期刊
提示:本文系河南郑州七中高二(5)班余无畏同学家长,在一次学校大会上的发言。当家长发言完毕,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学生、家长、老师都被发言所震撼。这位家长的话,道出了今天家校需要努力的方向。大家都说,有这样的家长,还愁孩子不能成才吗?  说到咱学校,七中是官称,“第七监狱”是昵称,换言之就是严。这个严是严格,严而有格;这个严是严谨,严而有序。听我这么讲,你们会撇嘴冷笑吧!  你们肯定渴望宽松、渴
期刊
再次踏入母校大门正值冬季,裹着厚重棉衣的高三学生在课桌前埋头苦学的模样让我仿佛穿越回了四年前,那种满身坚定的力量好像如今都能感受到。  从一个年级垫底的“差生”到步入“985”大学的“别人家的孩子”,我如同一个神话故事般流传于亲戚朋友之间,以至于过年时节走亲访友之际我面对声声夸赞都有些无所适从。  论经验之谈实在不敢当,今天我只想分享些许自己的感悟,尽一己之力为面临高考的同学们传递一股力量。  自
期刊
我站在金台路上,看着那渐晚的夕照。只希望时间再重来一次。熟能生巧,到时候。我可能就没有那么难过了了,真的。  昨天傍晚,我在同事家开会,她突然指着窗外,说天啊,今天的云好美。  我冲到阳台,看着几片硕大的云层被连在一起,深深浅浅,在夕阳的照耀下氤氲成奇特的红色,像是油画,又像是梦境,好不真切。我拿着手机,拼命地想要留住那一刹那的美景,突然就想到了“金台夕照”,莫名其妙地,认定这是我在北京见到的最美
期刊
春终于来了,小心地一點一点地来了,像在寻找什么,从枯了一冬的枝上,从绿水岸边。或许,春要寻苞打开一段美妙的旅程,春要寻花开的声音,春要寻你归来的脚印。  我与春,一直相见恨晚。那么多年那么多年,恨少年不懂韶光贱,恨岁月开花我不在场。  如今一回首,只感少年忽然离我去。而今十年冬雪一地白,十年单衣披雪,只为了终有一天心能柔软可盼春归。像盼着一首词,坐花香,坐月色,来到窗前。像盼着一个人,身边的人,或
期刊
周末的午后,我一边翻着手边刚买来的新书,一边品着朋友快递来的新茶。真想让时间定格在眼前这一秒。适逢假期,学生也少,不如提前收工,去影院选一部刚上映的好片。  走到门口,看见一个穿着校服的学生站在那儿。她右手紧握着左手的食指,齐刘海下面是那种期待和无助交织在一起的眼神。她看着我,咬了咬下嘴唇说:“如果您有事儿要出去,我就耽误您十分钟。”  我把她让进了办公室,充满善意地看着她。她说,其实我的问题很简
期刊
问:聊天时,对方动不动就打来“哈哈哈哈哈”几个字,“哈”的数量不等,这是敷衍还是真正开心地在笑?  答:“哈”字的数量通常与心情的波动程度相关。老一辈通常仅使用“哈哈”,那是发自内心的笑。如果一个严肃正经的成年人发一串“哈哈”,嗯,那一定是输入法自动补齐的。因此以下猜测仅适用于某些年轻人。当对方发一个“哈”时,他试图表达一种真诚,传达“你刚刚讲的这个笑话好冷啊,其实一点也不好笑,但我还是礼貌性地回
期刊
记得以前交通还不像如今这般发达,我坐着绿皮火车从华北翻越秦岭到成都。时值十月,秋色渐浓,去时我感叹秦岭之南的绿意盎然,是北方所不能比的,但回程的时候,却被秦岭北坡漫山的黄栌惊呆了:黄栌的叶片经霜变红,那层叠的火红密不透风,从山脚一层又一层地漫上山脊。说红叶似火,却没有火焰的炙热。山巅的红,水嫩饱满,氤氲得仿佛要从车窗里流进来一般。  这些年很多人觉得红叶有些俗气了。霜降前后,北方人熙熙攘攘地去山里
期刊
这是一个与神秘相伴的生命禁区,无数探险者舍生忘死深入其中;这是一片湮没了文明的死亡之境,古城、墓葬、残塔在风蚀的斜阳中静默;这是一滴大自然哀叹人类贪婪的干涸眼泪,在塔里木河与孔雀河失联的岁月里干枯成绝望。  罗布泊,这个源自蒙古语的名字,因丝路、文明、遗迹、生态、禁区、探险、失踪等关键词,一次次频现于人们的视野。但是无论传说多么扑朔迷离,却从来没有人能真正征服罗布泊。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片
期刊
提笔的时候,我坐在书房的窗边,一抬头就能看见窗外的月亮。手边是写了一半的数学卷子,上面是数学必修一的综合测试,我的目光停留在某个二次函数的零点上,迟迟没有办法移开。  是了,这么多年了,我终于开始写我一直以来耿耿于怀的故事,它是故事的主角,是我的可遇而不可求,我的生死劫。  上周回初中母校,学校经过暑假的装修焕然一新,在楼梯间的墙壁上贴满了名人简介。和同学经过贴满数学家简介的墙壁,其中提及某位数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