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曾是皇帝的御用染料

来源 :中学生百科·悦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rg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以前交通还不像如今这般发达,我坐着绿皮火车从华北翻越秦岭到成都。时值十月,秋色渐浓,去时我感叹秦岭之南的绿意盎然,是北方所不能比的,但回程的时候,却被秦岭北坡漫山的黄栌惊呆了:黄栌的叶片经霜变红,那层叠的火红密不透风,从山脚一层又一层地漫上山脊。说红叶似火,却没有火焰的炙热。山巅的红,水嫩饱满,氤氲得仿佛要从车窗里流进来一般。
  这些年很多人觉得红叶有些俗气了。霜降前后,北方人熙熙攘攘地去山里看红叶。其实北方的秋天里,可以变红的树叶有很多。农园里的桃杏、苹果和梨的叶子在霜降来临的时候,便会如火如荼。再不济,便是街头的公园里的火炬树,秋色最浓的时候,火炬树真的是一把火,红得耀眼。
  可是人们热衷欣赏的,却总是山里的红叶,哪怕是马路变成停车场,山道上人挤人,也是乐此不疲。
  北方的红叶树种主要是黄栌。黄栌分布极广,是北方山间常见的大灌木。黄栌也可以长成小乔木,但是依然高不及元宝槭、栎树等阔叶乔木。于是黄栌的红弥漫、浸染,而栎树、元宝槭的黄浮动在成片的红染里,像霞光里的云朵一样。
  北方山林里的红叶种类很多,无患子科的茶条槭、色木槭,五福花科的各类荚蒾,蔷薇科的栒子、甘肃山楂,都是极为艳丽的红叶树种。黄栌为何一枝独秀?那是因为它的叶片变色速度快,并且持续时间久。如果天气好,黄栌可以从寒露开始逐渐透红,到立冬还可以看到它的几分红霞,嫣然地笼在山边。这也是人们更喜爱黄栌的原因吧。
  黄栌很早就是大名鼎鼎的园林宠儿了。不过,让黄栌“红”在园艺界的不是它的红叶,而是它的果序。黄栌的花很小,黄绿的花不及米粒。黄栌花虽小,花朵却不少;然而众多的花中,可育的花却又不多。花开过后,黄栌肾形的小果子逐渐发育膨大,此时那些不育花脱落后残留的花梗便开始逐渐伸长。这些长着长毛的不育花花梗,让整个果序显得蓬松可爱。黄栌粉红色的果序成团地笼罩在嫩绿的叶丛之上。
  最早把黄栌应用到园林的是欧洲人,他们正是看中了黄栌美丽的少女粉果序,于是将其种于庭院。那为什么欧洲人不去赏黄栌的红叶,而是果序?这是因为欧洲的黄栌和中国的黄栌有些不一样——并不是所有黄栌的叶子都会变红。
  黄栌间断地分布在欧亚大陆之上。因为分布广泛,它有很多的变种生长在欧洲东南部和亚洲东部。分布在欧洲的是黄栌原变种,这正是欧洲人最早运用在园林中的种类。
  欧洲人观赏黄栌的果序,而并未注意到黄栌的叶片会在秋天变红,那是因为黄栌原变种的叶片在秋天是不会变红的。秋天不变红,不代表人类对它的红叶不期待。欧洲人利用黄栌叶片富含花青素的特点,培育出了非常美丽的紫叶园艺种。近些年国内引进的美国红栌正是这个品系中的佼佼者。
  我国则分布了黄栌的三个变种,分别是红叶、毛黄栌以及粉背黄栌。红叶主要分布在华北,毛黄栌分布在黄河流域以及长江以北,粉背黄栌则分布在西南以及西北地区。这三种黄栌的变种之中,只有红叶这个变种的叶片可以在秋天变成火红的叶,后两者的效果就没有那么完美了。尤其是分布靠南的毛黄栌,虽然其与红叶的区别仅仅是红叶的叶片和花序被毛比其多,但是秋天来临的时候,毛黄栌的叶片只能变成透亮的黄色。
  黄栌名字里的“黄”并不是因叶子会变黄而得名,而是因为黄栌的木髓在古代有一个很重要的用途——作为黄色染料。日本德仁天皇在他即位时穿着的正是黄栌染御袍。日本天皇即位大礼时穿着黄栌染制御袍,可以追溯至奈良时期。在奈良的正仓院里,保存着从中国带回的黄栌木,这些黄栌木正是唐代皇帝赐给日本遣唐使的染衣染料。


  黄色,从唐代开始才成为皇帝的御用颜色。在古代可以施染的颜色之中,黄色并不是一种独特的颜色,反而是染色技术中最容易染就的。
  在先秦,皇室使用的颜色是按照五德轮替来定的。秦属水,因而尚黑。汉初沿用秦制,后来因为臣子的建议,刘邦改用土德所属的黄色作为皇家崇尚的颜色。不过,汉代到南北朝时期,皇帝的礼服一般都是黑色,常服的颜色并没有特别的规定。但是从西魏宇文氏起,皇帝开始以穿黄袍为尚。这个习惯一直沿袭到隋唐初期。
  唐代从《唐六典》开始,遂规定皇帝的常服使用赭黄色以示区别,并规定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服杂饰。由此开始,皇帝常服使用的颜色以赤黄色为固定标准。从唐到明代,赤黄色是凌驾于其他颜色之上的尊贵颜色——这种颜色并不是纯度很高的黄色,而是接近红褐色的黄色。
  《唐六典》所记载的皇帝常服用色为“柘黄”,这种颜色是用柘树染就而成的。因为黄栌的髓心富含黄色物质,染出的颜色也是和“柘黄”相近的赤黄色,于是黄栌染的地位由此抬高。黄栌染的颜色虽然是赤黄色,但是因为产地以及染就的技术不同,颜色也不是很红,于是在黄栌染的基础上再套染苏枋(苏木),这样染出的颜色正是浓重的赭黄色。日本沿袭了唐代对皇帝常服的形制,进而制定了天皇即位须穿着黄栌染御袍的规定。
  每当秋风四起,华北山巅的黄栌已经红透了半边天。黄栌叶色变红,需要昼夜温差大于10℃才可以。黄栌红叶持久,颜色亮丽,为什么不把它引種到城市里作为秋天的彩叶树种观赏呢?其实引种黄栌红叶的工作一直在做,但是黄栌一旦从山上引种到城市之后,它的叶子变色就会出现问题:要么颜色变化不明显,要么就是容易干枯早落。因此,想要看到满山红遍的黄栌还是得上山。
其他文献
我们的“家庭生活”  ●最近学习太拼了,眼睛都累花了。周五晚上回家,顺便买了瓶眼药水。坐在沙发上,把眼药水点上,然后闭目养神片刻。一睁开眼睛,坏了,一片漆黑,突然什么都看不到了。我大声喊妈,说买到有毒的眼药水了,我瞎了。然后,我听见老妈说:“你最近是读书读傻了吧,停个电把你吓成这样!”  ●这天做完作业,闲着没事,一家人坐在一起聊天。我问老妈:“什么是幸福?”老妈扭头对老爸说:“我想吃苹果。”老爸
期刊
“他只要出门,哪怕天气很好,也总要穿上套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上暖和的棉大衣。他的伞装在套子里,怀表装在灰色的鹿皮套子里,有时他掏出小折刀削铅笔,那把刀也装在一个小套子里。就是他的脸似乎也装在套子里,因为他总是把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总而言之,这个人永远有一种难以克制的愿望——把自己包在壳里,给自己做一个所谓的套子,使他可以与世隔绝,不受外界的影响。现实生活令他懊丧、害怕,弄得他终日惶惶不安。”
期刊
小事一:笔记这把利器  笔记,在学习时是很重要的存在,如果知识还没进入你的大脑,那么它至少应该存在于你的笔记里。书本是初学时的思维,要准备考试,还是要看笔记,那是一个整理后的综合思维。那么问题来了,笔记怎么记?  根据过来人的总结,我把笔记视作绸缎,它应当是顺滑的,是一个流畅的知识体系记录。高考后面的大题分基础级和难度级,基础级就是考知识体系,只要捋顺了框架,答这一部分还是有把握的。笔记还可以说成
期刊
寒假回到母校与学弟学妹们聊天时,恰逢他们期末考试结束。我听到他们的彷徨与疑惑,大都是关于不尽如人意的成绩,关于迷雾一样未知的未来。  当我试着与他们讲一时的分数并没有那么重要时,着实遭到了不少反驳的声音,说期末成绩与名校夏令营或是自主招生的名额或多或少有挂钩,甚至有几个可爱的孩子直白地讲我是已经过了那段水深火热的日子,所以站着说话不腰疼。  可是,分数真的有他们想象的那么重要么?  渐渐发现,对考
期刊
提示:本文系河南郑州七中高二(5)班余无畏同学家长,在一次学校大会上的发言。当家长发言完毕,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学生、家长、老师都被发言所震撼。这位家长的话,道出了今天家校需要努力的方向。大家都说,有这样的家长,还愁孩子不能成才吗?  说到咱学校,七中是官称,“第七监狱”是昵称,换言之就是严。这个严是严格,严而有格;这个严是严谨,严而有序。听我这么讲,你们会撇嘴冷笑吧!  你们肯定渴望宽松、渴
期刊
再次踏入母校大门正值冬季,裹着厚重棉衣的高三学生在课桌前埋头苦学的模样让我仿佛穿越回了四年前,那种满身坚定的力量好像如今都能感受到。  从一个年级垫底的“差生”到步入“985”大学的“别人家的孩子”,我如同一个神话故事般流传于亲戚朋友之间,以至于过年时节走亲访友之际我面对声声夸赞都有些无所适从。  论经验之谈实在不敢当,今天我只想分享些许自己的感悟,尽一己之力为面临高考的同学们传递一股力量。  自
期刊
我站在金台路上,看着那渐晚的夕照。只希望时间再重来一次。熟能生巧,到时候。我可能就没有那么难过了了,真的。  昨天傍晚,我在同事家开会,她突然指着窗外,说天啊,今天的云好美。  我冲到阳台,看着几片硕大的云层被连在一起,深深浅浅,在夕阳的照耀下氤氲成奇特的红色,像是油画,又像是梦境,好不真切。我拿着手机,拼命地想要留住那一刹那的美景,突然就想到了“金台夕照”,莫名其妙地,认定这是我在北京见到的最美
期刊
春终于来了,小心地一點一点地来了,像在寻找什么,从枯了一冬的枝上,从绿水岸边。或许,春要寻苞打开一段美妙的旅程,春要寻花开的声音,春要寻你归来的脚印。  我与春,一直相见恨晚。那么多年那么多年,恨少年不懂韶光贱,恨岁月开花我不在场。  如今一回首,只感少年忽然离我去。而今十年冬雪一地白,十年单衣披雪,只为了终有一天心能柔软可盼春归。像盼着一首词,坐花香,坐月色,来到窗前。像盼着一个人,身边的人,或
期刊
周末的午后,我一边翻着手边刚买来的新书,一边品着朋友快递来的新茶。真想让时间定格在眼前这一秒。适逢假期,学生也少,不如提前收工,去影院选一部刚上映的好片。  走到门口,看见一个穿着校服的学生站在那儿。她右手紧握着左手的食指,齐刘海下面是那种期待和无助交织在一起的眼神。她看着我,咬了咬下嘴唇说:“如果您有事儿要出去,我就耽误您十分钟。”  我把她让进了办公室,充满善意地看着她。她说,其实我的问题很简
期刊
问:聊天时,对方动不动就打来“哈哈哈哈哈”几个字,“哈”的数量不等,这是敷衍还是真正开心地在笑?  答:“哈”字的数量通常与心情的波动程度相关。老一辈通常仅使用“哈哈”,那是发自内心的笑。如果一个严肃正经的成年人发一串“哈哈”,嗯,那一定是输入法自动补齐的。因此以下猜测仅适用于某些年轻人。当对方发一个“哈”时,他试图表达一种真诚,传达“你刚刚讲的这个笑话好冷啊,其实一点也不好笑,但我还是礼貌性地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