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慈母情深》的教学应本着“立足整体知全篇,着眼局部读文本”的原则展开。教师可紧扣“只为情深”这条主线,抓住关键词,找准立足点,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悟含义深刻的句子。
[关键词]阅读教学;紧扣;主线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9-0067-01
如今的语文教学的一大问题是混淆了“课文内容”和“教学内容”两个不同的概念。语文教材中一篇篇课文给出的是“课文内容”,它们只是学习语文的例子。用这篇课文教授什么语文知识、学习哪些方法、训练何种语文技能,需要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来确定。
《慈母情深》这篇课文节选自著名作家梁晓声的小说《母亲》,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贫穷、艰辛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我”读课外书的往事,表现了母亲对子女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如何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悟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感悟人世间最伟大的爱呢?教师可本着“立足整体知全篇,著眼局部读文本”的原则,引导学生既在细节处探查入微,又要对文本有一个整体宏观的把握。我们可以围绕“只为情深”这条主线,抓住关键词,找准立足点来展开教学。
一、抓住题眼,紧扣主题——只为情深
文章的题目是全文中心的体现。教师若能巧妙地从课题切入,就可以准确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优美语言的感知,实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学效果。从课题入手,找到分析课文的突破口,将课文、教师、学生这些课堂教学因素整合起来,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上,教师让学生自己提问,最终由“深”字归纳出一个辐射全篇的问题,即“情深几许”。这样的处理,让课堂干净起来,释放出极空阔、极自由的学习空间,而问题就犹如诱饵,诱使着学生用心去阅读、去思索、去感悟。
二、聆听词语拔节的轻响——只为情深
“只为情深”体现在“紧扣一词,教活一课”上。从语言文字的细节入手,一个字、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符号,经过反复推敲斟酌,就能咬进文字的深层,嚼出文字的真味来。用朱自清的话说,就是“体会那微妙的咬嚼的味儿。”本节课,我抓住一个“塞”字,引领学生感悟母爱的伟大,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师:作者不用“给”,不用“递”,偏偏就用了“塞”。
生:(齐读)塞!
师:为什么?这是怎样的“一塞”?
生1:“塞”说明母亲为了儿子,情愿受苦受累!
师:这是心甘情愿的“一塞”!
生2:从“塞”中,我感受到母亲深爱儿子的心!这是她乐意做的!
生3:这位母亲心里一定这样想:“只要儿子好好学习,好好用功,我还有什么犹豫的!”
师:这是毫不犹豫的“一塞”,是不假思索的“一塞”。“塞”的后面是母亲一颗爱儿子的坚决的心啊!
紧扣一个“塞”字,教学时浓墨重彩,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感悟“情深”。在教师和学生看似重复的一问一答中,伴随着步步紧逼的追问,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隐藏在“塞”字后面的是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三、欣闻句子散发的清香——只为情深
“只为情深”体现在“抓住中心,统领一文”上。课堂教学要走向简约,有一条清晰的教学线路就是前提和保证。主线明了,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环节、取舍教学内容、考虑教学进程、有效组织教学时就有了根本的出发点和终极指向,课堂教学的结构和层次就容易清晰起来;“主线”扣紧了,起承转合、轻重缓急就能落在实处,课堂教学的动感和韵律也就自然而然地显现了出来。
语文教学的内容主要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可以终身受用的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和语文技能。这些知识、方法和技能是相对稳定的、不可替代的。这节课,我从揭题导入,又从学生对课题的质疑中提炼出一个重点问题:“母亲的感情到底有多深?深在哪儿?”以此作为教学的主线,然后围绕“我为什么会鼻子一酸”这个情感的中心,引领学生默读课文,找找句子,交流感悟。文章不是无情物,一言一句总关情。人物的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都流露出深深的爱、浓浓的情。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引领学生触摸文本,咀嚼语言,像褒骨头汤一样,慢慢煨,细细炖,不温不火,熬出文本的味道和营养。
慈母情深深几许?从对几个关键句的解读中,我们发现:“深”字藏在“震耳欲聋”的声音里;“深”字藏在对母亲的刻画中;“深”字藏在四个“立刻”中;“深”字藏在母亲“塞”钱的动作里;“深”字藏在“我”的成长中……
(责编 刘宇帆)
[关键词]阅读教学;紧扣;主线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9-0067-01
如今的语文教学的一大问题是混淆了“课文内容”和“教学内容”两个不同的概念。语文教材中一篇篇课文给出的是“课文内容”,它们只是学习语文的例子。用这篇课文教授什么语文知识、学习哪些方法、训练何种语文技能,需要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来确定。
《慈母情深》这篇课文节选自著名作家梁晓声的小说《母亲》,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贫穷、艰辛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我”读课外书的往事,表现了母亲对子女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如何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悟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感悟人世间最伟大的爱呢?教师可本着“立足整体知全篇,著眼局部读文本”的原则,引导学生既在细节处探查入微,又要对文本有一个整体宏观的把握。我们可以围绕“只为情深”这条主线,抓住关键词,找准立足点来展开教学。
一、抓住题眼,紧扣主题——只为情深
文章的题目是全文中心的体现。教师若能巧妙地从课题切入,就可以准确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优美语言的感知,实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学效果。从课题入手,找到分析课文的突破口,将课文、教师、学生这些课堂教学因素整合起来,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上,教师让学生自己提问,最终由“深”字归纳出一个辐射全篇的问题,即“情深几许”。这样的处理,让课堂干净起来,释放出极空阔、极自由的学习空间,而问题就犹如诱饵,诱使着学生用心去阅读、去思索、去感悟。
二、聆听词语拔节的轻响——只为情深
“只为情深”体现在“紧扣一词,教活一课”上。从语言文字的细节入手,一个字、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符号,经过反复推敲斟酌,就能咬进文字的深层,嚼出文字的真味来。用朱自清的话说,就是“体会那微妙的咬嚼的味儿。”本节课,我抓住一个“塞”字,引领学生感悟母爱的伟大,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师:作者不用“给”,不用“递”,偏偏就用了“塞”。
生:(齐读)塞!
师:为什么?这是怎样的“一塞”?
生1:“塞”说明母亲为了儿子,情愿受苦受累!
师:这是心甘情愿的“一塞”!
生2:从“塞”中,我感受到母亲深爱儿子的心!这是她乐意做的!
生3:这位母亲心里一定这样想:“只要儿子好好学习,好好用功,我还有什么犹豫的!”
师:这是毫不犹豫的“一塞”,是不假思索的“一塞”。“塞”的后面是母亲一颗爱儿子的坚决的心啊!
紧扣一个“塞”字,教学时浓墨重彩,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感悟“情深”。在教师和学生看似重复的一问一答中,伴随着步步紧逼的追问,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隐藏在“塞”字后面的是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三、欣闻句子散发的清香——只为情深
“只为情深”体现在“抓住中心,统领一文”上。课堂教学要走向简约,有一条清晰的教学线路就是前提和保证。主线明了,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环节、取舍教学内容、考虑教学进程、有效组织教学时就有了根本的出发点和终极指向,课堂教学的结构和层次就容易清晰起来;“主线”扣紧了,起承转合、轻重缓急就能落在实处,课堂教学的动感和韵律也就自然而然地显现了出来。
语文教学的内容主要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可以终身受用的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和语文技能。这些知识、方法和技能是相对稳定的、不可替代的。这节课,我从揭题导入,又从学生对课题的质疑中提炼出一个重点问题:“母亲的感情到底有多深?深在哪儿?”以此作为教学的主线,然后围绕“我为什么会鼻子一酸”这个情感的中心,引领学生默读课文,找找句子,交流感悟。文章不是无情物,一言一句总关情。人物的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都流露出深深的爱、浓浓的情。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引领学生触摸文本,咀嚼语言,像褒骨头汤一样,慢慢煨,细细炖,不温不火,熬出文本的味道和营养。
慈母情深深几许?从对几个关键句的解读中,我们发现:“深”字藏在“震耳欲聋”的声音里;“深”字藏在对母亲的刻画中;“深”字藏在四个“立刻”中;“深”字藏在母亲“塞”钱的动作里;“深”字藏在“我”的成长中……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