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在降低患者输注药物外渗发生率的效果观察

来源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jianwu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输注药物时外渗发生率的应用。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确定“降低患者输注药物时的外渗发生率”为活动主题,用自行研制的调查表,随即对活动前2014年3月1日至2014年3月21日输液外渗76例进行分析并查找原因,于活动后2014年4月1日至2014年5月26日所有住院输注药液治疗的患者,采取输液前预防,外渗后及时处理及有关知识健康宣教,比较干预前后的药液外渗的发生率。结果品管圈活动使输注药物时的外渗发生率从9.8%[次/(人.百)]降到3.3%[次/(人.百)]。结论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输注药物时外渗发生率的应用中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及应用。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424.2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性质"中开宗明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某一权威的语文专业杂志在其中一期的卷首语《守住语文的根》中指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的根。"  毫无疑问,"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体现在语文教学中主要是阅读和写作两大板块。在阅读教学中守住"语文的根",就需要始终牢牢抓住"语言"这一核心,"在读中去理
中图分类号:G424.21  在一些初中数学课堂里,由于对"动"和"静"的关系控制不当,造成课堂效率低。"把课堂还给学生"成了当下时髦的口号。还有所谓课堂教学评价方法,即分别记录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与教师讲授的时间,如果前者的时间多,就认为学生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就是好课,否则就不是好课。此类见解,不仅是对新课程的一种误解,对数学教学也势必产生不利的影响,容易造成课堂教学陷入随意性、盲目性
中图分类号:G4  教学目标:  1、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  2、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态度和语言习惯;  4、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品质以及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重难点:  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品质以及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找春天。  春天是一个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