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对学生而言,疑问是思考的开始,是学习的开端,也是兴趣的契机,更是由被动变为主动参与的转换。教师可以从学生所问的问题中考查出教师效率的高低。同时,我们也可以考察学生能否发问及发问的性质、方法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因此,教会学生质疑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扩散性、集中性思维,形成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能促使学生培养自觉阅读的习惯,摸索阅读方法和技巧。
那么,如何能教会学生质疑呢?
一、使学生的质疑与课文、单元目标、文章的重难点和课堂练习结合起来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索,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萌芽。学生只有善于质疑、提出问题,才能形成善于动脑和动手的良好习惯。质疑要与单元目标、文章的重难点和课文相结合,并不是难事。如:我在教学《慈母情深》一文时,是这样创设问题情境的: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有疑问……开展“质疑问难”活动,人人参与提问题,个个动手解决问题,学习研究蔚然成风。
二、使学生的质疑具有渐进性、目的性、针对性,层层深入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池水风平浪静,投去一石,碧波涟漪,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在语文课堂中,语文教师要温故知新,指导学生设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无关紧要甚至幼稚可笑,也要肯定他们的积极态度,然后加以适当的引导点拨,促使他们积极思考。还要坚持训练。这样能够使学生在不断的梳理中总结学习方法,促使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内化、反馈知识。如:教《梅花魂》,在引导学生质疑时,除了要求他们結合单元目标、本文重难点,还要看课后的习题。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设置了几个问题:①本文写了几件事?②《梅花魂》的“魂”指什么?③哪些句子是描写外祖父喜爱梅花的?这些句子对表达外祖父的思乡之情有什么好处?④中国人应具有什么精神?第一题理解句子,第四题深入理解课文。问题的设置由浅入深、难易相生,体现了渐进性、目的性、针对性、层层深入的特点,通过这些问题的解答就能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既全面又深刻,又由于这些问题皆由学生自己设置,学生从主动解疑的积极性中尝到甜头,学习兴趣越来越高。
三、教会学生比较质疑法
比较质疑法主要有两种,即教会学生求同比较质疑法、求异比较质疑法。
四、深入课文中的思想内容进行质疑
要认真推敲文章的语言,领悟文章丰富的内涵。比如:课文《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假如你发现走这条路不能到达目的地的话,就可以走另一条路试试。”这两句话可以说是作者谋篇立意的基点。因此,抓住这话可以引导学生质疑:这话说明什么道理?在人生中遇到过这样的事吗?……解答设置的疑问就可以理清文脉,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以上几点是我在十几年的语文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的。总之,教会学生质疑,可使语文学习真正成为素质训练的途径,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摆脱语文课堂启而不发、老师占主体地位的尴尬局面。
那么,如何能教会学生质疑呢?
一、使学生的质疑与课文、单元目标、文章的重难点和课堂练习结合起来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索,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萌芽。学生只有善于质疑、提出问题,才能形成善于动脑和动手的良好习惯。质疑要与单元目标、文章的重难点和课文相结合,并不是难事。如:我在教学《慈母情深》一文时,是这样创设问题情境的: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有疑问……开展“质疑问难”活动,人人参与提问题,个个动手解决问题,学习研究蔚然成风。
二、使学生的质疑具有渐进性、目的性、针对性,层层深入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池水风平浪静,投去一石,碧波涟漪,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在语文课堂中,语文教师要温故知新,指导学生设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无关紧要甚至幼稚可笑,也要肯定他们的积极态度,然后加以适当的引导点拨,促使他们积极思考。还要坚持训练。这样能够使学生在不断的梳理中总结学习方法,促使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内化、反馈知识。如:教《梅花魂》,在引导学生质疑时,除了要求他们結合单元目标、本文重难点,还要看课后的习题。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设置了几个问题:①本文写了几件事?②《梅花魂》的“魂”指什么?③哪些句子是描写外祖父喜爱梅花的?这些句子对表达外祖父的思乡之情有什么好处?④中国人应具有什么精神?第一题理解句子,第四题深入理解课文。问题的设置由浅入深、难易相生,体现了渐进性、目的性、针对性、层层深入的特点,通过这些问题的解答就能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既全面又深刻,又由于这些问题皆由学生自己设置,学生从主动解疑的积极性中尝到甜头,学习兴趣越来越高。
三、教会学生比较质疑法
比较质疑法主要有两种,即教会学生求同比较质疑法、求异比较质疑法。
四、深入课文中的思想内容进行质疑
要认真推敲文章的语言,领悟文章丰富的内涵。比如:课文《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假如你发现走这条路不能到达目的地的话,就可以走另一条路试试。”这两句话可以说是作者谋篇立意的基点。因此,抓住这话可以引导学生质疑:这话说明什么道理?在人生中遇到过这样的事吗?……解答设置的疑问就可以理清文脉,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以上几点是我在十几年的语文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的。总之,教会学生质疑,可使语文学习真正成为素质训练的途径,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摆脱语文课堂启而不发、老师占主体地位的尴尬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