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程教育大国到工程教育强国之路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7210507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前我国已经是工程教育大国,本文就我国如何走向工程教育强国作了一些探索,指明了培养专业的工程教育教师是保障工程教育质量和走向工程教育强国之路的关键,提出了建立工程教育学系来解决工程教育教师“非工化”和“非师范”的倾向,并就国家、企业、高校在工程教育师资的建设中所承担的责任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工程教育 影响因素 教师培养
  
  工程教育在中国已有百年历史,在国家经济建设的不同阶段,作出了突出贡献。当前中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包括:工学博士、工学硕士、工程硕士、工学学士的培养。截至2003年,中国设有工科专业的院校达到了1303所,其中工科学生达到369.34万人,根据拟定中的《2020年中国教育发展纲要》,预计到2020年我国工程教育在学人数应该为1000万左右,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工程教育已有了一定的规模,并已成为了工程教育大国[1]。然而,工程教育大国并不等同于工程教育强国,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研究院(IMD)每年发布的《世界竞争力报告》中,我国2007年劳动力市场可获得合格工程师(qualified engineers available)数量的排名如表1所示,中国在55个国家和地区当中排名53位,可见我国要想从工程教育大国真正走向工程教育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表1:中国可获得的合格工程师数量世界排名
   年份   Rank/Total
  2000年   47/47
  2001年   49/49
  2002年   49/49
  2003年   51/51
  2004年   50/51
  2005年   48/51
  2006年   50/53
  2007年   53/55
  2008年   48/55
  数据来源:瑞士洛桑排名《世界竞争力报告》
  http://www.worldcompetitiveness.com/OnLine/App/Index.htm
  
  一、影响我国成为工程教育强国的因素
  
  1.国家对工程教育重视不足。
  20世纪,工程教育在我国曾经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但是90年代以来,由于产业结构的变化,文、法、经、管等方面的教育受到国家的重视。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大规模扩招和高校间的合并,原有的工科院校被并入了综合大学,原有的工程教育体系被彻底打乱和削弱,这对中国的工业化水平及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设有十分严重的影响。工程教育是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支持,才能提升我国工程教育质量。
  2.工程教育的影响力不足。
  目前工科学生在我国全日制本专科生中占35%以上,远远高于日本、德国、英国和美国,但工程教育对广大民众的吸引力明显不足,我国中学生对工程学科知之甚少。高校缺乏对工科学生职业和人生规划方面的训练,导致学生对作为工程师职业缺乏自豪感,使得大量学生流失到非工程职业领域。工程教育生源减少,进一步影响工程教育质量。
  3.工科教师队伍的非工化、非师范趋向严重,影响工程教育质量。
  在我国,文、理各科都有师范大学专门培养教师,甚至高职院校的教师也有专门机构在培养,而工科虽然长期属于规模最为庞大的学科门类,却没有专门的机构为工科教育输送教师,这已成为制约工科教育应对挑战、提高质量的瓶颈。
  我国工程教育正处于质量与规模发展不协调阶段,高等学校工程类专业的师资主要由各类学校工程类专业的研究生教育承担,学历虽高,工程实践经验却相当缺乏,难以胜任综合性实践教学的指导工作;长年从事理论教学的老教师与现代工程实践脱节,使得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不足,“非工化”趋向日益突出。工程教育教师,只懂工程,不懂教育,缺少对教育学原理、教育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方面的了解,“非师范”性日渐显露。
  鉴于以上因素,笔者认为在一系列工程教育问题中,最迫切的问题就是工程教育师资问题,需从国家、高校和社会三方构建的机制入手。
  
  二、政府应大力支持工程教育教师培养
  
  工程教育事关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大局,对于工程教育师资的培养,政府始终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政策上引导和规范我国工程教育教师的培养。近年来,教师工作的专业性得到了日益广泛的认可,专业化发展已成为全球教师教育的共同趋势。为了适应这种趋势,更为了解决工程教育质量等诸多现实问题,国际知名工科大学已经推出“成立工程教育委员会”、“设立工程教育系”等举措,探索工程教师培养新模式。
  2004年4月9日,美国普度大学(Purdue University)董事会决定创建一个全新的学术部门——工程教育学系(Department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这是美国大学中设置的第一个工程教育学系。2004年4月12日,弗吉尼亚理工大学(Virginia Tech)工程基础部(Division of Engineering Fundamentals)也宣布更名为工程教育学系(Department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并公布了包括提供工程教育研究生课程在内的一系列改革措施[3]。而美国其他的大学,如MIT、哈佛都设立了工学院等,也正在研究如何进行改革以应对工程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在法国,工程教育一直由综合性大学和工程师学校承担。工程师学校不仅划归国家,而且隶属于技术性部门,享受政府全额拨款。作为享誉全球的巴黎高科成员,法国国立高等先进技术学校(ENSTA)非常重视通识教育,正致力于为学生提供一种“全科工程师教育”课程,而不再是培养传统意义上的单纯的工程师,职业工程师已不是该校的培养目标。
  1. 以政府为主导,从宏观政策上支持、引导,积极推进设立“工程教育学”二级学科学位点(硕士、博士)工作,专门致力于培养工科教师。
  (1)培训工程院有意留校任教的研究生。这些学生担任助教,必须按规定合格地修完一门教育学类的课程。(这些人的成长,不能仅仅限于目前跟着教研室学或去听专业课的状况,而应组织力量,系统讲授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研究学生心理与教育问题。)
  (2)组织力量对工科学生讲授工科平台的专业课,如工程发展史、工程哲学、工程思维、工程方法论等课程。
  (3)高校工科专业教师队伍中应该有一定比例的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工程师或工程师。作为工科教师,他们应具有丰富的实践和工程学方面的知识,但作为教师,他们缺乏教育学知识,学校管理者可以按照即将建立的“工程教育学”二级学科的培养目标,对其进行教育学方面的知识的培训,培训内容为:①专业教育课程,主要讲授教育哲学、教育原理、教育心理学等专业理论课,以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②教学方法课程,主要指导如何实施启发式教学,怎样提高教学艺术等。③教育硕士和教育博士课程。④学术课程。培训现代科技和文化发展的新内容[4]。将他们培养成既精通专业知识又能很好把握教学规律和教学技能的教师,使其加入到高等工程教育师资的队伍中来。
  2.充分调动企业参与工程教育的积极性。
  工程教育具有明显的社会实践性,政府要提供相关的政策支持、财政资助,加紧制定相关法律政策,鼓励企业和高校合作,如:税收激励政策、财政补贴政策,明确规定为大学工科学生提供工程实践机会的企业拥有的相关权利和义务,在大中型企业建立稳定规范的高校工科專业学生的实践实习基地,使得企业和高校之间形成一种紧密的互动关系。
  3.推进工程教育学系的建设,作为教师教育的必要补充,(补充师范大学在工程教育教师培训方面之不足)大力打造国家基地,鼓励条件成熟的师范高校成立工程教育学系。
  工程师范系不同于师范大学(以培养文理学科教师为主),而是师范院校的必要补充,要承担现有师范院校难以承担的职能,其使命与目标主要有:提高工科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以及工程思维、工程方法、工程文化[6]。开展工程教育的研究与普及,强化工程教育的“草根”影响,培养专门研究工程教育发展规律的研究型人才。
  
  三、高校内部对工程教育教师的培养机制
  
  學校担负着工程教育的神圣使命,优秀的工程教育教师是高等工程教育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从高校层面看,建设好高校培养工程教育的新机制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完善工程教育师资管理运行机制。
  当前高校的师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仍具有计划经济时代的特点,如:教师难以自由和合理流动,师资管理封闭,使得整个教师队伍缺乏应有的活力,师资优化配置难以实现。应构建高等工程教育师资队伍的社会化管理体制,把师资管理交由学校自主管理和市场“无形的手”进行自我调解。
  2.培养“双师型”的工程教育教师。
  “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有系统的相应专业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同时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4]。首先,应科学制定有利于教师优化并建立“双师型”教师知识结构的评价标准,规范“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和选拔工作。其次,要建立有助于教师通过优化知识结构脱颖而出成为“双师型”教师的机制,包括职称评审制度等。在利益分配机制上,应建立对“双师型”教师的奖励机制,在工资待遇等方面向“双师型”教师倾斜。[4]
  3.提高高等工程教育教师的素质,建立高等工程教育教师激励和评价机制。
  工程教育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高等工程教育的质量。应建立专业教师定期实践制度,支持教师到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进行工作实践,重点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工程教师的教学能力[7]。高等工程教育应该是多层次、多类别的,相应的工程教育教师应是多层次的,评价也应是多层次的,应建立高等工程教育教师激励和评价机制。
  总之,要想成为工程教育强国,就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国家、社会及高校三方要从制度上保证工程教育教师培养的专业化,建立工程教育学系。只有全社会都重视工科教师的培养,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我们民族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最终走上高等工程教育强国之路。
  
  参考文献:
  [1]吴启迪.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已从大国走向强国.光明日报,2007.10.22.
  [2]shttps://www.worldcompetitiveness.com/OnLine/App/Index.htm 2007瑞士洛桑《世界竞争力报告》.
  [3]涂善东,潘艺林.时代需要“全面工程教育”.光明日报,2007.8.14.
  [4]潘艺林.呼之欲出的“工程教育学”.
  [5]陈彬.普渡大学工程教育学系的建设及对我国的启示.
  [6]涂善东.全面工程教育的兴起与实践[R].“新形势下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高层论坛报告集[C].中国上海,2007-9-24.
  [7]孙平.“双师型”工程教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及发展路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5.
  [8]李志义.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实践:思与行[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2.
  [9]陈劲,胡建雄.面向创新型国家的工程教育改革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2006.12.
其他文献
我国地下磷矿、金矿、有色金属和黑色金属矿,随着开采深度的下降,矿体厚度和倾角变化很大,有的矿体在围岩中孤立地产出,往往为岩石夹层和表外矿石所间杂,给开采造成很大困难
化学作为一门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它的产生、形成与发展都是以化学实验为基础的。在高中化学新课程中,化学实验既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又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实验有助于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与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就如何应用实
Mary Meeker(摩根·斯坦利女明星股票分析师): 事实在于,股票分析师有必要冒一定的风险,并在思维方面打破常规。在过去几年里,这一点似乎或多或少地遗失了。 (随着美国投资者
思维方法与思维方式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科学探究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达到提高全体公民整体素质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品质是其思维能力的标志,是个体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包括思维的深刻性、敏锐性、灵活性、创造性和批判性等方面。加强思维品质的训练对提高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笔者通过教学中遇到的实例探究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一些做法
合成了一种新的β-环糊精衍生物手性固定相,以硅油Ⅱ为稀释剂,成功地制备了高效手性毛细管柱,对几类手性化合物进行了拆分,同时考察了其色谱性能 A new chiral stationary phase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灵魂,它不仅是学生获取直观信息、认识化学世界的窗口,而且是帮助学生认识化学规律、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提高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更重要的是化学实验过程本身就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最佳途径,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我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做了以下几点尝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较好的效果。    一、利用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科学成果日新月异,越来越体现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创新对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科学技术创新的基础是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取决于社会的发展水平,因此,化学教学首先应该努力培育适应社会的人。《化学》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确定了“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
一、“无烟煤化”和“石墨化” 在低变质无烟煤的上下两部份的煤,由于变质程度不同,而在组成、结构及由此决定的一系列物理、化学性质上存在重大差异,因此,有必要将两个名称
摘 要: 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增强学生学习生物课的兴趣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高中生物课 教学实践 学习兴趣     普通高中生物课是一门学科类基础课程,涉及面广,知识点多,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也多。但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过于机械,远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标准,同时缺乏学习生物知识应有的激情和兴趣。被动的、不自觉的学习是不会取得很好的效果的,所以在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生物课的兴趣是学
“难忘教育”既不是指教育的内容,又不是指教育的模式,而是专指教育的特质、教育的色彩、教育的力度、教育的影响。它是“感受的”教育、“生活的”教育、“情感的”教育、“情境的”教育。“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它也是源于人们“感受的”、“生活的”、“情感的”、“情境的”资源。生物教师合理有效地开发生物学科课程中的难忘教育资源,不仅可以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