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情感教育一直是常说常新的话题,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时,不应该只重视教育,还要重视情感,重视情感教育的本源:体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认为,情感教育就是在认知教育中,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生命成长的教育,它是培养人文思想的最佳方式,而“体验”作为情感教育的本源,强调的是对美好事物的肯定、是对丑恶事物的否定,等等,语文老师在对学生情感体验的梳理过程中,去除芜杂、修剪枝蔓,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走向,完成对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关于全面的发展的人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现代教学论也认为,课堂教学中除了有一条知识对流的主线以外,还有一条情感对流主线,而情感对流对于形成知识对流则具有强大的驱动力。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强调,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老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在课堂上,老师应该尽量只讲正面的话,对学生的评价最好是深思熟虑的。不要轻易对学生说“你错了”,而应该通过启发讲解,化难为易,引导学生趋向正确答案。这样一来,让学生既保持了积极向上的心态,同时还体验到了获得知识的快乐。
案例一:体验学习中的快乐
有一个教育类的节目在采访学生如何学习时,一位中学生说:“记得我们在小学的语文课堂上,同学们有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老师就在黑板上写上拼音和注释让同学们来抄写;学习课文时,老师直接告诉同学们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我们大家只要记住就行了,不需要动脑筋,我觉得学习很枯燥,没有意思。来到中学以后,老师不再给我们答案,而是让我们自己去尝试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我们才开始觉得学习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他的同学补充说,“起先,我们觉得某某老师没有以前的老师好,她让我们自己查字典,给生字注音,给生词注释,后来我们明白了,她是真正关心我们的好老师,她帮助我们渐渐改正了以前依赖老师的习惯,我觉得经过自己动手动脑学到知识很开心,而且还不容易忘了。”
分析:在这个案例中,两位学生谈到解释语文基础知识中的生字、难词,理解归纳阅读中的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等等,都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随时可能遇到的问题,两位老师的教学方法不同,产生的情感体验的结果也就不同。前者是直接把答案给了学生,但却省略了重要的寻找答案的体验过程,而学生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还要等着老师给答案,那样的学习就被动了,那种被动的学习对学生进一步的掌握知识是非常不利的。后者是老师把学习语文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体验学到知识成功的快乐,这个体验过程又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必须要经历的,它可以为学生以后的相关学习提供经验,同时学生也会在体验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建立起自信、快乐的情感,这种教学方法实际上则更深刻地体现了老师对学生情感上的关爱,关爱学生热爱语文学习的情感养成。
案例二:体验劳动的快乐
魏书生老师在讲《菜园小记》时说:“咱们学这篇课文就是想要体验劳动的乐趣、菜园的乐趣。”有的同学问:“怎么体验呢?”老师说,“先请同学们看书,看完书以后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慢慢地在大脑中放映菜园的图像。”看到同学们都闭上了眼睛,老师接着说:“这图像越来越逼真,越来越鲜艳,越来越大了,好像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不是在我们的脑子里,而是就在我们的周围:看啊,那一行行的果树下面是一片片的菜园,我们就站在菜园里,站在畦垄上,前后左右都是嫩绿的菜苗,空气中不时地飘来泥土的芳香、鲜花的芳香、青菜的芳香。”老师接着问:“同学们踩上畦垄了吗?”学生们闭着眼睛,笑眯眯地说:“踩上了!踩上了!”老师又问,“闻到土香、花香、菜香了吗?”同学们好像真的闻到了泥土的芳香、鲜花的芳香、青菜的芳香,于是便回答到:“闻到了!闻到了!”老师说,“那么,咱们开始间苗吧。”同学们笑着弯下身子作间苗的样子……,一时间,课堂上充满了欢快、热烈的气氛。同学们在这种身临其境的想象、感知过程中,间接体验到了田园的劳动乐趣,深深理解了文章歌颂丰收、歌颂劳动快乐的主旨,老师用生动的语言把感知文章、理解主题、品味语言等各个环节化成了一种轻松、和谐的情感体验过程。
分析:把语文教学从抠字词、讲语法的境况中解放出来,还原其本性,无疑有助于帮助学生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走出苦学、厌学的误区,形成欢乐愉悦的情感,增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魏书生老师讲授的课文《花园小记》,给学生们营造了浓浓的生活氛围,把“菜园”搬进了课堂,通过“闻菜香”、“间菜苗”等联想、想象,帮助、引导学生体验劳动生活带来的快乐,把知识、情感,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在欢乐愉悦的情感体验中享受到了学习带来的乐趣。当然,产生这种情感共鸣、物我两忘的情况,并不是每篇课文都能这样,也不是整堂课都如此。但是,这种现象在语文教学中并不少见,尤其是在学习文学性课文时容易发生。此时,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意愿已经化为了生命的激情,这就是语文情感体验带给学生的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它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去关注自己与周围世界,促进积极健康情感的形成。
案例三:体验情感的困惑
这是山东一位教师的《孔雀东南飞》的教学实录片段。
教师:(运用多媒体导入)“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有着不同的不幸。’经过近两个星期的准备,今天,我们在这里用各自的方式演绎古典爱情悲剧《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和焦仲卿的悲剧故事。那么,他们是如何演绎这个故事的?其中的人物形象塑造的怎么样?我想,看完同学们的表演,就会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第一场《谴归》
学生介绍:
导演:从杰旁白:孙飞
演员:从芹饰刘兰芝从杰饰焦仲卿曲燕饰焦母
第一幕《相恋》(形式:哑剧)
学生旁白: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起初,他们很幸福。
兰芝听到门外声响,轻轻出门,在池塘小路徘徊等待仲卿,久等不来。
仲卿从后面轻手轻脚上,轻拍兰芝肩:兰芝故作生气,与仲卿闹别扭,不听仲卿反复解释,后兰芝敲了仲卿一下即跑走,仲卿跟上。
第二幕《婚后》(形式:哑剧)
背景音乐:小提琴协奏《梁祝》
学生旁白:
婚后的兰芝贤惠勤劳,每天都要忙到深夜,天刚亮,又早起做饭。深夜,兰芝倚烛刺绣,天明,兰芝吹灭蜡烛,出门做饭。
分析:远离了那个沉闷的年代,淡漠了自由这个来之不易的概念,而今的学生无论如何也不会轻易地为悲惨的故事感动了,学习完了《孔雀东南飞》,学生们的反映只是盖上书本,唱着“你伤害了我,却一笑而过”,根本与之无关痛痒。在这节语文课上,学生们在自己编剧、自己表演的过程中,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剧中的人物形象。同学们在表演中,通过再现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把剧中的人物形象置于复杂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让他们在复杂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用自己的语言、行动和对话来表现各自的内心世界,表演带来的冲击力强化了《孔雀东南飞》的主题。这样,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种直接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对学生来说无疑是深刻的。
从以上的语文教学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认知与情感是同时一体存在的,老师对学生进行认知教育的同时是很难剥离情感教育的,这种自然存在的情感体验是学生对接受教育过程的最真实的反馈,而反馈回来的信息既有学生情感因素中积极、健康的一面,也有情感因素中消极、不健康的一面,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工作中不应该回避的问题,我们不仅要在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中加强、加重、加深这种体验效果,从语文教学里去探询语文情感教育的重要,感知、体察、尊重学生的情感走向,规范、熏陶、培养、提升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养成;而且还要在消极、不健康的情感体验中减少、减轻、弱化这种体验效果,用心呵护、梳理、升华、完善学生丰富而又复杂的情感体验,为我们的教育事业尽职尽责。
案例一:体验学习中的快乐
有一个教育类的节目在采访学生如何学习时,一位中学生说:“记得我们在小学的语文课堂上,同学们有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老师就在黑板上写上拼音和注释让同学们来抄写;学习课文时,老师直接告诉同学们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我们大家只要记住就行了,不需要动脑筋,我觉得学习很枯燥,没有意思。来到中学以后,老师不再给我们答案,而是让我们自己去尝试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我们才开始觉得学习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他的同学补充说,“起先,我们觉得某某老师没有以前的老师好,她让我们自己查字典,给生字注音,给生词注释,后来我们明白了,她是真正关心我们的好老师,她帮助我们渐渐改正了以前依赖老师的习惯,我觉得经过自己动手动脑学到知识很开心,而且还不容易忘了。”
分析:在这个案例中,两位学生谈到解释语文基础知识中的生字、难词,理解归纳阅读中的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等等,都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随时可能遇到的问题,两位老师的教学方法不同,产生的情感体验的结果也就不同。前者是直接把答案给了学生,但却省略了重要的寻找答案的体验过程,而学生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还要等着老师给答案,那样的学习就被动了,那种被动的学习对学生进一步的掌握知识是非常不利的。后者是老师把学习语文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体验学到知识成功的快乐,这个体验过程又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必须要经历的,它可以为学生以后的相关学习提供经验,同时学生也会在体验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建立起自信、快乐的情感,这种教学方法实际上则更深刻地体现了老师对学生情感上的关爱,关爱学生热爱语文学习的情感养成。
案例二:体验劳动的快乐
魏书生老师在讲《菜园小记》时说:“咱们学这篇课文就是想要体验劳动的乐趣、菜园的乐趣。”有的同学问:“怎么体验呢?”老师说,“先请同学们看书,看完书以后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慢慢地在大脑中放映菜园的图像。”看到同学们都闭上了眼睛,老师接着说:“这图像越来越逼真,越来越鲜艳,越来越大了,好像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不是在我们的脑子里,而是就在我们的周围:看啊,那一行行的果树下面是一片片的菜园,我们就站在菜园里,站在畦垄上,前后左右都是嫩绿的菜苗,空气中不时地飘来泥土的芳香、鲜花的芳香、青菜的芳香。”老师接着问:“同学们踩上畦垄了吗?”学生们闭着眼睛,笑眯眯地说:“踩上了!踩上了!”老师又问,“闻到土香、花香、菜香了吗?”同学们好像真的闻到了泥土的芳香、鲜花的芳香、青菜的芳香,于是便回答到:“闻到了!闻到了!”老师说,“那么,咱们开始间苗吧。”同学们笑着弯下身子作间苗的样子……,一时间,课堂上充满了欢快、热烈的气氛。同学们在这种身临其境的想象、感知过程中,间接体验到了田园的劳动乐趣,深深理解了文章歌颂丰收、歌颂劳动快乐的主旨,老师用生动的语言把感知文章、理解主题、品味语言等各个环节化成了一种轻松、和谐的情感体验过程。
分析:把语文教学从抠字词、讲语法的境况中解放出来,还原其本性,无疑有助于帮助学生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走出苦学、厌学的误区,形成欢乐愉悦的情感,增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魏书生老师讲授的课文《花园小记》,给学生们营造了浓浓的生活氛围,把“菜园”搬进了课堂,通过“闻菜香”、“间菜苗”等联想、想象,帮助、引导学生体验劳动生活带来的快乐,把知识、情感,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在欢乐愉悦的情感体验中享受到了学习带来的乐趣。当然,产生这种情感共鸣、物我两忘的情况,并不是每篇课文都能这样,也不是整堂课都如此。但是,这种现象在语文教学中并不少见,尤其是在学习文学性课文时容易发生。此时,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意愿已经化为了生命的激情,这就是语文情感体验带给学生的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它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去关注自己与周围世界,促进积极健康情感的形成。
案例三:体验情感的困惑
这是山东一位教师的《孔雀东南飞》的教学实录片段。
教师:(运用多媒体导入)“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有着不同的不幸。’经过近两个星期的准备,今天,我们在这里用各自的方式演绎古典爱情悲剧《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和焦仲卿的悲剧故事。那么,他们是如何演绎这个故事的?其中的人物形象塑造的怎么样?我想,看完同学们的表演,就会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第一场《谴归》
学生介绍:
导演:从杰旁白:孙飞
演员:从芹饰刘兰芝从杰饰焦仲卿曲燕饰焦母
第一幕《相恋》(形式:哑剧)
学生旁白: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起初,他们很幸福。
兰芝听到门外声响,轻轻出门,在池塘小路徘徊等待仲卿,久等不来。
仲卿从后面轻手轻脚上,轻拍兰芝肩:兰芝故作生气,与仲卿闹别扭,不听仲卿反复解释,后兰芝敲了仲卿一下即跑走,仲卿跟上。
第二幕《婚后》(形式:哑剧)
背景音乐:小提琴协奏《梁祝》
学生旁白:
婚后的兰芝贤惠勤劳,每天都要忙到深夜,天刚亮,又早起做饭。深夜,兰芝倚烛刺绣,天明,兰芝吹灭蜡烛,出门做饭。
分析:远离了那个沉闷的年代,淡漠了自由这个来之不易的概念,而今的学生无论如何也不会轻易地为悲惨的故事感动了,学习完了《孔雀东南飞》,学生们的反映只是盖上书本,唱着“你伤害了我,却一笑而过”,根本与之无关痛痒。在这节语文课上,学生们在自己编剧、自己表演的过程中,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剧中的人物形象。同学们在表演中,通过再现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把剧中的人物形象置于复杂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让他们在复杂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用自己的语言、行动和对话来表现各自的内心世界,表演带来的冲击力强化了《孔雀东南飞》的主题。这样,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种直接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对学生来说无疑是深刻的。
从以上的语文教学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认知与情感是同时一体存在的,老师对学生进行认知教育的同时是很难剥离情感教育的,这种自然存在的情感体验是学生对接受教育过程的最真实的反馈,而反馈回来的信息既有学生情感因素中积极、健康的一面,也有情感因素中消极、不健康的一面,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工作中不应该回避的问题,我们不仅要在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中加强、加重、加深这种体验效果,从语文教学里去探询语文情感教育的重要,感知、体察、尊重学生的情感走向,规范、熏陶、培养、提升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养成;而且还要在消极、不健康的情感体验中减少、减轻、弱化这种体验效果,用心呵护、梳理、升华、完善学生丰富而又复杂的情感体验,为我们的教育事业尽职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