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通过分析人性化保护性约束在ICU患者护理工作的应用情况,总结其作用效果。方法 对2012年1月至2012年10月期间,我院ICU收治的73例患者的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34例自愿接受保护性约束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余3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人性化保护性约束在护理工作的作用。结果 本组研究中,共出现11例非计划性拔管病例,其中观察组2例,对照组9例,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胃管拔除6例(54.55%),尿管拔除3例(27.27%),气管插管拔除2例(18.18%),未出现重大事故或者医患纠纷。结论 通过规范操作与细心护理,可以增加患者及家属对人性化保护性约束的理解与信任程度,可以有效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 人性化;保护性约束;ICU;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955-01
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简称ICU),是各类危重症或者多系统功能衰竭患者进行治疗与康复的综合诊疗体系[1]。ICU收治的患者往往生活不能自理、神志不清醒或者伴有躁动不安等情况,造成患者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经常出现非计划性拔管、坠床等,甚至会出现拔出气管插管后窒息致死的危险[2],对治疗和护理的效果都有着非常严重的影响。因此,在护理过程中,经常借助保护性身体约束来抑制患者的躁动情绪,以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避免对患者造成伤害。本文中将对2012年1月至2012年10月期间,我院ICU收治的73例患者的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人性化保护性约束在护理工作的作用,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2年10月期间,我院ICU收治的73例患者的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34例自愿接受保护性约束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余3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法。
1.2.2 观察组 觀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保护性约束,采用肢体海绵约束带对患者的手腕或足踝处进行约束,其松紧程度以能放入1-2要手指为宜,并在护理记录单上详细记录约束的开始时间和约束部位,对于躁动情绪过激的患者可同时约束其手腕与足踝[3]。
2 结 果
本组研究中,共出现非计划性拔管11例,其中观察组2例(18.18%),对照组9例(81.82%),其中胃管拔除6例(54.55%),尿管拔除3例(27.27%),气管插管拔除2例(18.18%);出现2例坠床病例均来自对照组;未出现重大事故或者医患纠纷。
3 讨 论
3.1 人性化保护性约束
3.1.1 加强护理人员素质培训 过硬的综合素质和与高度的责任心是提高护理人员护理质量的核心,因此要定期开展护理技能与意识培训,让人性化护理理念深入人心,从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增加患者的依从性,同时也为治疗与护理效果提供保障。
3.1.2 加强监测 在护理工作中,要严密监测患者的呼吸、心跳、血气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并详细记录下来,观察患者的意识变化,对于躁动的患者进行保护性约束时,要注意保持其呼吸顺畅,避免出现窒息。另外,对各种引流管或气管插管要进行加固自理,以免发生脱管。
3.1.3 心理护理 保护性约束会使患者的心理产生阴影,容易造成患者逆反心态,因此护理人员要经常与患者进行沟通,对于言语不清的患者要通过其表情、手势或者口形来判断意图[4]。同时,要告知保护性约束的目的与必要性,掌握患者的生理与心理需求,增加治疗信心。
3.1.4 维护患者尊严 护理中要注意语言与动作的轻柔,不要因为患者无意识而降低对护理操作的要求,而且还要注意保护患者隐私,尽量减少裸露身体,让患者感觉到被尊重。
通过本组研究可以看出,保护性约束可以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共出现非计划性拔管11例,其中观察组2例,对照组9例,对照组出现坠床2例;未出现重大事故或者医患纠纷。在临床应用时要注重护理的人性化,加强护理人员护理操作水平与护理意识,严格约束体征,避免盲目使用。对于给予保护性约束的患者要稳定其与家属的情绪,告知其约束的必要性,通过规范操作与细心护理,可以增加患者及家属对人性化保护性约束的理解与信任程度,可以有效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刘孝有,薛雅雯,郑金玫,等.提升加护中心病人身体约束流程完整执行率[J].Leadership Nursing,2008,9(1):103-113.
[2] 杨亚平,商慧兰,龚蔚,等.新型上肢约束带在ICU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J].上海护理,2009,9(2):91-92.
[3] 王钰妹,孙潋.躁动患者保护性约束护理流程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9,6(13):2414.
[4] 孔丽丽,张晓璇.ICU人性化保护性约束的探讨[A].首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重症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汇编[G].2010:379.
[5] Fu Qiang,Shin HJ,Lee BJ,Han HK.Enhanced systemic exposure of fexofenadine via the intranasal administration of chitosan-coated liposome[J].Int J Pharm,2012,430(1-2):161-166.
【关键词】 人性化;保护性约束;ICU;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955-01
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简称ICU),是各类危重症或者多系统功能衰竭患者进行治疗与康复的综合诊疗体系[1]。ICU收治的患者往往生活不能自理、神志不清醒或者伴有躁动不安等情况,造成患者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经常出现非计划性拔管、坠床等,甚至会出现拔出气管插管后窒息致死的危险[2],对治疗和护理的效果都有着非常严重的影响。因此,在护理过程中,经常借助保护性身体约束来抑制患者的躁动情绪,以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避免对患者造成伤害。本文中将对2012年1月至2012年10月期间,我院ICU收治的73例患者的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人性化保护性约束在护理工作的作用,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2年10月期间,我院ICU收治的73例患者的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34例自愿接受保护性约束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余3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法。
1.2.2 观察组 觀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保护性约束,采用肢体海绵约束带对患者的手腕或足踝处进行约束,其松紧程度以能放入1-2要手指为宜,并在护理记录单上详细记录约束的开始时间和约束部位,对于躁动情绪过激的患者可同时约束其手腕与足踝[3]。
2 结 果
本组研究中,共出现非计划性拔管11例,其中观察组2例(18.18%),对照组9例(81.82%),其中胃管拔除6例(54.55%),尿管拔除3例(27.27%),气管插管拔除2例(18.18%);出现2例坠床病例均来自对照组;未出现重大事故或者医患纠纷。
3 讨 论
3.1 人性化保护性约束
3.1.1 加强护理人员素质培训 过硬的综合素质和与高度的责任心是提高护理人员护理质量的核心,因此要定期开展护理技能与意识培训,让人性化护理理念深入人心,从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增加患者的依从性,同时也为治疗与护理效果提供保障。
3.1.2 加强监测 在护理工作中,要严密监测患者的呼吸、心跳、血气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并详细记录下来,观察患者的意识变化,对于躁动的患者进行保护性约束时,要注意保持其呼吸顺畅,避免出现窒息。另外,对各种引流管或气管插管要进行加固自理,以免发生脱管。
3.1.3 心理护理 保护性约束会使患者的心理产生阴影,容易造成患者逆反心态,因此护理人员要经常与患者进行沟通,对于言语不清的患者要通过其表情、手势或者口形来判断意图[4]。同时,要告知保护性约束的目的与必要性,掌握患者的生理与心理需求,增加治疗信心。
3.1.4 维护患者尊严 护理中要注意语言与动作的轻柔,不要因为患者无意识而降低对护理操作的要求,而且还要注意保护患者隐私,尽量减少裸露身体,让患者感觉到被尊重。
通过本组研究可以看出,保护性约束可以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共出现非计划性拔管11例,其中观察组2例,对照组9例,对照组出现坠床2例;未出现重大事故或者医患纠纷。在临床应用时要注重护理的人性化,加强护理人员护理操作水平与护理意识,严格约束体征,避免盲目使用。对于给予保护性约束的患者要稳定其与家属的情绪,告知其约束的必要性,通过规范操作与细心护理,可以增加患者及家属对人性化保护性约束的理解与信任程度,可以有效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刘孝有,薛雅雯,郑金玫,等.提升加护中心病人身体约束流程完整执行率[J].Leadership Nursing,2008,9(1):103-113.
[2] 杨亚平,商慧兰,龚蔚,等.新型上肢约束带在ICU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J].上海护理,2009,9(2):91-92.
[3] 王钰妹,孙潋.躁动患者保护性约束护理流程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9,6(13):2414.
[4] 孔丽丽,张晓璇.ICU人性化保护性约束的探讨[A].首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重症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汇编[G].2010:379.
[5] Fu Qiang,Shin HJ,Lee BJ,Han HK.Enhanced systemic exposure of fexofenadine via the intranasal administration of chitosan-coated liposome[J].Int J Pharm,2012,430(1-2):161-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