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来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一个多月了,有两次对学生进行处罚的经历让我感触很深。
另类的“处罚”
“我要特别奖励那些上课积极发言的孩子。”放学铃声一响,我一边这样想着,一边抱着彩乌鸦系列的八本儿童小说往教室走去。眼前马上浮现出那八个孩子拿到书时荣耀而欣喜的表情。我就像一个还未播种就看到丰收情景的庄稼人,心里对自己即将播下的这颗赞赏的“种子”充满了自豪和期待。
作为一个刚进入新学校只有五天的新语文教师,我最渴望的是营造一个书香班级,让孩子们爱上阅读,善于积累,乐于表达。拿出自己的藏书供优秀的孩子借阅,是我引导孩子们养成阅读习惯的第一招。以往的经验证明,这一招对优秀生极其有效,立竿见影。
来到教室,一眼就看见黑板上第一课背诵的签名处还有几个空缺的位置——有几个“顽固分子”没背。留堂是必需的!如果在一开始不将规矩立好,被小家伙们钻了新班主任的“空子”,那么损失的不光是语文学习上“今日事,今日毕”的好习惯,还有我这个新班主任的“威严”。经验告诉我:我必须处罚这几个“欺生”的孩子。
查明是哪几个孩子后,我让班长将他们的名字写在黑板的右侧。呵呵,狐狸尾巴已经露出来了,大多是原班主任交待过的需要特别关注的孩子。我严肃地规定:“背完之后才可擦掉自己的名字。”经验证明:这一招是万无一失的,绝不可能有“漏网之鱼”。
无意中数了一下,正好八个,和我拿来的书的数量正好相同。我看了看站在座位上的八个孩子,又瞅了瞅讲台上的那八本书,突然灵光一闪,计上心来。我郑重其事地说:“有八位同学没有按时完成背诵,我想一定是因为他们昨天没有很好地读书。我要处罚他们,帮助他们改掉做事拖沓、不爱读书的习惯。”在孩子们凝视的目光中,我故意顿了顿,说:“我的处罚就是要把我最喜欢的——注意,是我最喜欢的儿童小说借给他们看,而且必须在一周内看完,让他们喜欢上读书。”低着头等待批评和处罚的那八个孩子很意外地扬起了头。全班的孩子都用有点诧异的眼神看着我。对于他们来说,犯了错还能得到这样优厚的待遇,或许是第一次。对我来说,这种另类的“处罚”——用“奖励”的方式去“处罚”学生,也是第一次,是完全违背我的所谓“经验”的!
为了引导孩子们有正确的认识,我说:“我最欣赏的当然是那些已经完成背诵任务的孩子,你们才是四六班的骄傲。但是不要忘记几个人的优秀不是真的优秀,一个班级的齐头并进才是真的优秀。所以我们要给那些还没有赶上来的同学改错的机会和时间。现在是我们全班一起帮助他们的好机会,让我们给予他们鼓劲的掌声,让他们在掌声中上来取回老师借给他们的书。”就这样,八个孩子在全班包容和鼓舞的掌声中无比荣幸地说着“谢谢”并拿回了书。给予犯错的孩子鼓劲的掌声,这又一次与我先前的所谓“经验”背道而驰。
放学了,那八个孩子心悦诚服地留了下来。当我把其他的孩子送到校门口再返回教室时,我惊喜地发现,黑板上的名字已经擦掉了好几个,还有几个在“哇哇”地读和背呢。我问其中一个孩子:“你们这个时候怎么背得这么快啦?”孩子灿烂的笑容中带着一丝可爱的羞涩:“老师,我要赶时间,回去看你借给我的书呢。”
那一刹那,是我最欣慰的时刻:原来,只要换一种方式去关注和帮助所谓的“差生”,也一样可以做到立竿见影!我们总是按照包含着思维定势的“经验”去管理班级,教育孩子,却没有意识到,有时我们的经验也带上了的有色眼镜——就像我先前总以为奖励性的东西只能给表现好的孩子,犯了错的孩子就应该大力批评一样,却不知道其实后进生更需要爱和奖赏!
对于一只木桶来说,决定其容量的不是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的最短的那块;对于一个班级来说,决定班风的不是最优秀的孩子,而是最后进的孩子。我想,对后进生的关注应当成为教育工作的重点。有了这次另类“处罚”的经历,我在想:换一种更有人情味的方式去帮助后进生进步,将希望的阳光洒到他们心里面,在爱的“光合作用”下,促成他们的健康成长,或许会成为我将来工作中的亮点!
呵护“简单”,远离“复杂”
一个多周前,当我看到眼前的笔记本时,惊呆了。这是班长没收的小A的“杰作”。上面是低俗甚至有点下流的人体画,更让我震惊的是后面以“三十六计”为形式的所谓“连载小说”。内容不堪入目:把班上的男女同学乱写进去,连“避孕套”这样的词都公然出现在字里行间。我不敢相信也不愿意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样的话居然出自一个平时文质彬彬、课堂上聚精会神的四年级孩子笔下!
在我的教学经历中,这种“早熟事件”很少遇到。这不是正常的“青春期事件”,而是一个必须马上扼制的“懵懂中的邪气事件”——我当时就是这样定位的。
我的脑子迅速思考着:怎么办?训斥一顿,吓唬一下?请家长来?先找他谈……一个个“措施”在我脑中闪动。我竟无所适从。
我想“按兵不动”,先“静观其变”,给自己一个深思熟虑的机会。因为我知道,越是严重的成长问题,越需要慎重处理,讲究技巧。“一着不慎全盘皆输”的教育效果,我想可能比不教育更可怕。我准备先选择沉默。
上课了,我若无其事地上起课来,可眼睛不由自主地往小A那里瞟了几眼。很明显,他在走神:有两次当我和他的目光相遇时,他马上将目光迅速移开,似乎在躲避一个完全不能触及的东西。事后想想,他一定在躲避我那带着几丝审视的眼神。
下课离开教室时,我又下意识地往他那边看去。他猛地低下了头,我看不见他的脸,却分明地感受到他难言的尴尬和无助的孤独。我想他的那种感觉就像被当众剥光了衣服,所有的隐私在自己很在意的人面前泄露了出来。我心里颤了一下:可怜的孩子!
午休,自然不能入眠。我的脑子里反复出现那张稚气的脸,那躲闪而羞怯的眼神。我敢肯定:他的心里一定很难过。我这个班主任的沉默,一定比责骂更让他不安。这样一想,我倒觉得自己选择沉默或许是对的。让他在内心深处进行强烈的矛盾斗争,反思自己的思想行为,为自己的“邪气”饱受恐惧、难堪、羞愧等复杂情感的折磨,或许比接受老师的“审讯”和“审判”更有利于他心灵的成长。毕竟在自我反思中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升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一切强加的观念都不如内心的那点思想有指导意义。
这样想着,我那颗矛盾而担忧的心才稍稍平息了一些。
我的沉默一直坚持到放学。当教室里只有几个孩子时,我把小A叫过来。我想先把他的感情“闸门”打开:“我想你今天一定很难过。”我话音刚落,他就泣不成声——或许是一语道破天机,使他在顷刻间找到了理解他的“知音”。我停了一会儿,给了他宣泄的机会,之后又郑重其事地说:“其实,我比你更难过。”他停止了哭泣,不解地望着我。我继续说道:“我难过得午休都没睡着。因为我觉得自己受骗了。我那么信任你、喜欢你,经常表扬你,没想到你并不是个好孩子,写出这样肮脏的东西。我被你骗了。”我的“煽情”起效了:他一听,哭得更痛了。“你想做一个欺骗老师的孩子吗?”我故意问道。他摇了摇头。我趁热打铁:“那好,只要你跟老师说实话,我依然相信你,不改变对你的印象。你告诉老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你说的每一句话都必须是真实的,如果你骗了我,你就会永远失去信任。”
原来,这个孩子在一个晚托班学习时,有两个六年级的男孩子总拿他和晚托班上的一个女孩子开玩笑,说一些很龌龊的话。他不敢反抗,就把那些话画出来、写出来,发泄自己的情绪。
我相信他的话,这种事情发生在一个像他那样内向而又胆小的孩子身上,是完全有可能的。我教育他:最正确的发泄情绪的方法是倾诉或求助老师、家长,而不是压抑在心里;要学会对不良的思想行为说“不”。后来我告诉他我的处罚是:(1)和更多的同学做朋友,和他们一起玩,体会同学相处的快乐;(2)认真阅读《三十六计故事》,把“三十六计”背下来;(3)用更好的表现来回报老师的信任;(4)回去后马上请妈妈给他退出晚托班,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最后,我答应他会为他保密。
一个星期过去了,我看到了我“处罚”的结果:作业本上的字如刀刻般漂亮;下课时,也能看见小A与同学嬉戏的身影了;背诵“三十六计”,使他积累了三十六个成语;他看我的眼神很自然,但似乎又多了一点什么,我想可能是感谢吧。
我无比欣慰,庆幸自己没有用成人的“复杂”去处理孩子的“简单”。我在想:有时候,学生犯了看上去很“复杂”的错误,可能只是源于一个“简单”的理由。呵护这份“简单”,才使孩子真正远离“复杂”。
处罚学生的方式有很多种,但不一定都是严肃冷酷的。温情的宽容有时比严厉的斥责更动人,换位思考时常比主观判断更理性。处罚也可以是温柔的。
另类的“处罚”
“我要特别奖励那些上课积极发言的孩子。”放学铃声一响,我一边这样想着,一边抱着彩乌鸦系列的八本儿童小说往教室走去。眼前马上浮现出那八个孩子拿到书时荣耀而欣喜的表情。我就像一个还未播种就看到丰收情景的庄稼人,心里对自己即将播下的这颗赞赏的“种子”充满了自豪和期待。
作为一个刚进入新学校只有五天的新语文教师,我最渴望的是营造一个书香班级,让孩子们爱上阅读,善于积累,乐于表达。拿出自己的藏书供优秀的孩子借阅,是我引导孩子们养成阅读习惯的第一招。以往的经验证明,这一招对优秀生极其有效,立竿见影。
来到教室,一眼就看见黑板上第一课背诵的签名处还有几个空缺的位置——有几个“顽固分子”没背。留堂是必需的!如果在一开始不将规矩立好,被小家伙们钻了新班主任的“空子”,那么损失的不光是语文学习上“今日事,今日毕”的好习惯,还有我这个新班主任的“威严”。经验告诉我:我必须处罚这几个“欺生”的孩子。
查明是哪几个孩子后,我让班长将他们的名字写在黑板的右侧。呵呵,狐狸尾巴已经露出来了,大多是原班主任交待过的需要特别关注的孩子。我严肃地规定:“背完之后才可擦掉自己的名字。”经验证明:这一招是万无一失的,绝不可能有“漏网之鱼”。
无意中数了一下,正好八个,和我拿来的书的数量正好相同。我看了看站在座位上的八个孩子,又瞅了瞅讲台上的那八本书,突然灵光一闪,计上心来。我郑重其事地说:“有八位同学没有按时完成背诵,我想一定是因为他们昨天没有很好地读书。我要处罚他们,帮助他们改掉做事拖沓、不爱读书的习惯。”在孩子们凝视的目光中,我故意顿了顿,说:“我的处罚就是要把我最喜欢的——注意,是我最喜欢的儿童小说借给他们看,而且必须在一周内看完,让他们喜欢上读书。”低着头等待批评和处罚的那八个孩子很意外地扬起了头。全班的孩子都用有点诧异的眼神看着我。对于他们来说,犯了错还能得到这样优厚的待遇,或许是第一次。对我来说,这种另类的“处罚”——用“奖励”的方式去“处罚”学生,也是第一次,是完全违背我的所谓“经验”的!
为了引导孩子们有正确的认识,我说:“我最欣赏的当然是那些已经完成背诵任务的孩子,你们才是四六班的骄傲。但是不要忘记几个人的优秀不是真的优秀,一个班级的齐头并进才是真的优秀。所以我们要给那些还没有赶上来的同学改错的机会和时间。现在是我们全班一起帮助他们的好机会,让我们给予他们鼓劲的掌声,让他们在掌声中上来取回老师借给他们的书。”就这样,八个孩子在全班包容和鼓舞的掌声中无比荣幸地说着“谢谢”并拿回了书。给予犯错的孩子鼓劲的掌声,这又一次与我先前的所谓“经验”背道而驰。
放学了,那八个孩子心悦诚服地留了下来。当我把其他的孩子送到校门口再返回教室时,我惊喜地发现,黑板上的名字已经擦掉了好几个,还有几个在“哇哇”地读和背呢。我问其中一个孩子:“你们这个时候怎么背得这么快啦?”孩子灿烂的笑容中带着一丝可爱的羞涩:“老师,我要赶时间,回去看你借给我的书呢。”
那一刹那,是我最欣慰的时刻:原来,只要换一种方式去关注和帮助所谓的“差生”,也一样可以做到立竿见影!我们总是按照包含着思维定势的“经验”去管理班级,教育孩子,却没有意识到,有时我们的经验也带上了的有色眼镜——就像我先前总以为奖励性的东西只能给表现好的孩子,犯了错的孩子就应该大力批评一样,却不知道其实后进生更需要爱和奖赏!
对于一只木桶来说,决定其容量的不是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的最短的那块;对于一个班级来说,决定班风的不是最优秀的孩子,而是最后进的孩子。我想,对后进生的关注应当成为教育工作的重点。有了这次另类“处罚”的经历,我在想:换一种更有人情味的方式去帮助后进生进步,将希望的阳光洒到他们心里面,在爱的“光合作用”下,促成他们的健康成长,或许会成为我将来工作中的亮点!
呵护“简单”,远离“复杂”
一个多周前,当我看到眼前的笔记本时,惊呆了。这是班长没收的小A的“杰作”。上面是低俗甚至有点下流的人体画,更让我震惊的是后面以“三十六计”为形式的所谓“连载小说”。内容不堪入目:把班上的男女同学乱写进去,连“避孕套”这样的词都公然出现在字里行间。我不敢相信也不愿意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样的话居然出自一个平时文质彬彬、课堂上聚精会神的四年级孩子笔下!
在我的教学经历中,这种“早熟事件”很少遇到。这不是正常的“青春期事件”,而是一个必须马上扼制的“懵懂中的邪气事件”——我当时就是这样定位的。
我的脑子迅速思考着:怎么办?训斥一顿,吓唬一下?请家长来?先找他谈……一个个“措施”在我脑中闪动。我竟无所适从。
我想“按兵不动”,先“静观其变”,给自己一个深思熟虑的机会。因为我知道,越是严重的成长问题,越需要慎重处理,讲究技巧。“一着不慎全盘皆输”的教育效果,我想可能比不教育更可怕。我准备先选择沉默。
上课了,我若无其事地上起课来,可眼睛不由自主地往小A那里瞟了几眼。很明显,他在走神:有两次当我和他的目光相遇时,他马上将目光迅速移开,似乎在躲避一个完全不能触及的东西。事后想想,他一定在躲避我那带着几丝审视的眼神。
下课离开教室时,我又下意识地往他那边看去。他猛地低下了头,我看不见他的脸,却分明地感受到他难言的尴尬和无助的孤独。我想他的那种感觉就像被当众剥光了衣服,所有的隐私在自己很在意的人面前泄露了出来。我心里颤了一下:可怜的孩子!
午休,自然不能入眠。我的脑子里反复出现那张稚气的脸,那躲闪而羞怯的眼神。我敢肯定:他的心里一定很难过。我这个班主任的沉默,一定比责骂更让他不安。这样一想,我倒觉得自己选择沉默或许是对的。让他在内心深处进行强烈的矛盾斗争,反思自己的思想行为,为自己的“邪气”饱受恐惧、难堪、羞愧等复杂情感的折磨,或许比接受老师的“审讯”和“审判”更有利于他心灵的成长。毕竟在自我反思中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升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一切强加的观念都不如内心的那点思想有指导意义。
这样想着,我那颗矛盾而担忧的心才稍稍平息了一些。
我的沉默一直坚持到放学。当教室里只有几个孩子时,我把小A叫过来。我想先把他的感情“闸门”打开:“我想你今天一定很难过。”我话音刚落,他就泣不成声——或许是一语道破天机,使他在顷刻间找到了理解他的“知音”。我停了一会儿,给了他宣泄的机会,之后又郑重其事地说:“其实,我比你更难过。”他停止了哭泣,不解地望着我。我继续说道:“我难过得午休都没睡着。因为我觉得自己受骗了。我那么信任你、喜欢你,经常表扬你,没想到你并不是个好孩子,写出这样肮脏的东西。我被你骗了。”我的“煽情”起效了:他一听,哭得更痛了。“你想做一个欺骗老师的孩子吗?”我故意问道。他摇了摇头。我趁热打铁:“那好,只要你跟老师说实话,我依然相信你,不改变对你的印象。你告诉老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你说的每一句话都必须是真实的,如果你骗了我,你就会永远失去信任。”
原来,这个孩子在一个晚托班学习时,有两个六年级的男孩子总拿他和晚托班上的一个女孩子开玩笑,说一些很龌龊的话。他不敢反抗,就把那些话画出来、写出来,发泄自己的情绪。
我相信他的话,这种事情发生在一个像他那样内向而又胆小的孩子身上,是完全有可能的。我教育他:最正确的发泄情绪的方法是倾诉或求助老师、家长,而不是压抑在心里;要学会对不良的思想行为说“不”。后来我告诉他我的处罚是:(1)和更多的同学做朋友,和他们一起玩,体会同学相处的快乐;(2)认真阅读《三十六计故事》,把“三十六计”背下来;(3)用更好的表现来回报老师的信任;(4)回去后马上请妈妈给他退出晚托班,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最后,我答应他会为他保密。
一个星期过去了,我看到了我“处罚”的结果:作业本上的字如刀刻般漂亮;下课时,也能看见小A与同学嬉戏的身影了;背诵“三十六计”,使他积累了三十六个成语;他看我的眼神很自然,但似乎又多了一点什么,我想可能是感谢吧。
我无比欣慰,庆幸自己没有用成人的“复杂”去处理孩子的“简单”。我在想:有时候,学生犯了看上去很“复杂”的错误,可能只是源于一个“简单”的理由。呵护这份“简单”,才使孩子真正远离“复杂”。
处罚学生的方式有很多种,但不一定都是严肃冷酷的。温情的宽容有时比严厉的斥责更动人,换位思考时常比主观判断更理性。处罚也可以是温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