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在《人民教育》上读到这样一段文字,印象颇为深刻:“摆在‘前面’的东西,往往是最容易看见的东西,却很可能不是最重要的东西;处在‘外面’的东西很难进入人的视野,但可能是关键性的东西;在‘后面’的东西,在最深刻的意义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不是在什么时候都能把它摆上‘台面’”。每想起这段话,就让我想起我们当下的个性阅读教学。
一、个性阅读的“前面”是个什么样子
在实践中发现,培养学生独立感知、理解、欣赏等能力的阅读教学过程,就是个性阅读教学。前段时间,听一位女教师教学《三个儿子》(人教版四册),其中一个教学环节引起我对个性阅读教学的深思。在此,先从这一教学环节细微处的优劣转换谈起,力争抓住个性阅读教学最显眼的一些特征,发现现存的问题,从而推动个性阅读教学改革。
[片断回放一]
师:想一想,明明是三个儿子,为什么老爷爷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
生1:我可以肯定的告诉老师,老爷爷看到的是那个帮妈妈提水的儿子,因为他有孝心。
生2:是第三位妈妈的那个儿子,因为他非常关心妈妈。
生3:是第三位妈妈的儿子,他体贴妈妈,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提示:这种力求开放的阅读教学,不同学生有不同体验、感受的阅读教学,就是个性阅读。有学生对教材的准确感知、理解,才会有“关心妈妈”“体贴妈妈”“有孝心”等短语的陈述;有学生对文本的欣赏,才会有“我们应该向他学习”的感悟。)
此时,另有一个孩子手举得老高,教师不得不听听他的见解。
生4:老师,我认为老爷爷可能看到的是第一个儿子,因为他聪明,而且有力气,他长大了能当运动员,为国争光。
(提示:生4的回答,是“个性闪失”所至吗?将教学引到“拐点”处,需要教师的必要引导“活教”,后面也许才能“教活”,让教学达到另一个新的高度。)
师:同学们,老爷爷到底看到的是哪个儿子呢?我们再把书读读,相互讨论后再告诉我。
(提示:此时教师将必要的引导指向了教材,意在让学生再读教材,从中找到答案。这一指向教材的引导让人思考:必要的引导,就是恰当的引导吗?)
经过了再一次重读教材和三五个同学讨论的教学流程后,生4再次被点名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生4:应该说老爷爷看到的是帮妈妈提水的那一个儿子。因为在三位妈妈提水时,一个孩子翻着跟头,一个孩子唱着歌,只有另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
师:老爷爷看到的应该是第三个妈妈的儿子,我们应该向他学习。学习他什么?
生:关心妈妈、孝敬妈妈、体贴妈妈……
(点评:《三个儿子》一文,讲述了在妈妈眼中的三个孩子各有特点,一个聪明有力,一个唱歌出色,第三个妈妈认为孩子没什么特别。当他们的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力气大的只顾着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着唱歌,他们唯独对妈妈手中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儿子,却跑到妈妈跟前,接过了沉甸甸的水桶。
本文的主题词是“孝敬妈妈”,“教”与“学”虽然不能将老爷爷的本意曲解,但试问肯定了一个,就非得要否定另一个吗?学生的回答也许真还不是“个性闪失”,那一刻关键就在于教师的引导。如果能顺着学生的思维去“二度”开发问题:“是啊,也许三个儿子都成了妈妈的好孩子,都因为听了老爷爷的话,改好了。请猜猜看,那两个儿子是如何才变成了妈妈的好儿子呢?”教材中那孩子命运就会不同,他就会变成一个既有孝心又为国争光的运动员,不是更好吗?
此时,借这一阅读教学过程中的细节处作探讨,其价值还不在于内容上,而是教师为何非得要引向课前的预定答案:前两个孩子没有帮助妈妈提水,就是不关心妈妈,第三个孩子帮着妈妈提水,就是有孝心呢?其实,这种答案只是停留在教材的一种静止不动的状态中。如果教师在导向时,能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也许那爱唱歌的孩子长大了也能成为一位音乐家呢,同样有一片赤子之心啦!
所以说个性阅读关键在教师的“导”,教师的导要导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出学生的探究热情,导出学生面对暂时的不懂事而有错就改。这些是课文中所没有的,是课堂中能生成的,才真可以说成是教师导出了学生的个性! )
通过大量的个性阅读教学案例对比,发现当前的个性阅读教学整体水平良莠不齐,显现出优劣之分。成功的个性阅读教学,有个最大的显性特征:在师、生和文本三者的相互交叉中,在个性阅读、对话交流、反馈评价、课堂延伸的教学流程中,组成了3×3=9和3×4=12个交结点,从而建构了个性阅读教学开放、动态的体系。其间,对学生而言,个性阅读的生成和感知、理解和欣赏,富有鲜明的个性化,意味着主体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力的展现等;对教师而言,“教”的过程蕴藏着生命成长的意义,师总在聆听、感受生的心跳,总能激发对健康人生的追求,从而优化整个“学”的过程。在个性阅读教学过程中,往往教师的导向作用,牵引着学生个性阅读的走向和水平。“学什么”根植于“教什么”,“如何学”深受“怎样教”的制约。学生个性阅读教学全浓缩在“学”中,教师必要的引导全浓缩在“教”中。最终“教”影响了个性阅读教学中“学” 的深度,“学”同时也决定了个性阅读教学中“教”的高度。
二、个性阅读的“外面”教师在做什么
个性阅读教学发展到今天,现存的问题在哪?除了在课堂上找原因,真还得走到“外面”去。因为处在“外面”的东西是个很难进入人的视野,但可能是关键性的东西。
在此,笔者另出示2个教学片断中关于《三个儿子》这一篇课文,处理同一教材内容时的设计和流程。如下:
[片断回放二]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自由读第八段。
师(出示句子):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听你们这么说,我知道这水不是一般的重,而是很重。
师(范读):用耳听,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用眼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师:水很重,妈妈很累,请你再读这句话,体会体会。
师(结合实际生活):你平时有拎东西胳膊痛、腰酸的经历吗?那时,你有什么想法?
师:你猜想三个妈妈心里怎么想的?
学习第9—11自然段。
师:三个儿子看见自己的妈妈在提水,他们是怎么做的?齐读第9—11自然段。
师(出示插图、给出句式):一个儿子——,一个儿子——,另一个儿子——(同桌说、抽生说)。
师:妈妈拎水要走走停停……你觉得连妈妈都不太拎得动的水桶,这个儿子能轻松地拎走吗?想象孩子拎水时是怎么样的?(表情、动作、语言)可以说一说,也可以表演一下。
师:既然这么累,这个儿子为什么要帮妈妈?
师:现在你弄明白了吗?(再次出示老爷爷的话)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四人小组交流想法、集体交流)
师(小结):想着妈妈,帮妈妈做事,老爷爷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儿子。
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师: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那么其他两个儿子是不是就真的一点都不好呢?
师:那让我们来夸夸他们,再帮帮他们,好吗?
师:在我们的帮助下,两个儿子也知道帮妈妈做事了。现在,你再问问老爷爷,他会怎么说?
师(小结):聪明、力气大、具有一些才能是很好的,但作为子女应该每天帮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减轻爸妈的负担。老师很高兴,有很多小朋友都在这么做了,其他小朋友可要加油啊!我们要评一评谁是爸爸妈妈的小帮手。那就让我们仔细地读读课文吧!
这一教学片断,与前述教师的教学,是大同小异的,可说是众教师教学的代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往往受到预设的影响和牵制。从这一预设中看出,教师本想跳出教材,结果因受教材或教参的限制,又回到了课改前的原点。这是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大怪现象:10位教师,教100个学生,能让他们说出同一句话来。这其实也代表着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大类,痛苦着的一个大类。
现阶段个性阅读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再不是新旧观念间的障碍,最大的问题还在于教师对新理念的实践还需要一个适应期,需要教师遇到“个性意外”时处变不惊,驾驭得当。如新课程理念“阅读教学是师生间的文本对话过程”“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等,如果没有新观念渗透于课堂教学中,就只能停留在口头上。也许教师的教学在言行举止上不再有强权,但因思维定势骨子里的“操纵欲”还会根深蒂固,还会不由自主地“暗箱操作”,从而阻碍个性阅读。
[片断回放三]
学习第9、10、11自然段。
师:自由读,读完后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出示:一个孩子——,一个孩子——,另一个孩子——。)
师:老师觉得你用自己的话说一个孩子的表现,你已经很不错了,如果能说三个,那就太了不起了!
[设计目的]: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师:小朋友,你们看到了几个孩子?可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了一个儿子,那你认为他看见的应该是哪个儿子呢?为什么?(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
[教学反馈]:人人都认为应该是第三个儿子,因为他孝敬父母。可一个孩子却发表了他不一样的观点:一桶水连妈妈都提得腰酸背痛,儿子怎么能提得动呢?我觉得另外两个孩子也表现很好,他们想通过自己精彩的表演,让妈妈忘记疲劳。
孩子真的很能干,我备课的时候虽也想到,可没想到二年级的孩子也能往这方面去想。那时那刻,我只好作了调整。
师:如果你是孩子的妈妈,在谈论孩子时,你会怎么说?
生:回过头来看妈妈眼中的孩子,每个都有自己的优点。当然,孝敬父母也是应当的。
这一位教师课前没有预设到的,却在课堂中出现了,这只能说是一种偶然现象。并不能代表这样的课,就是标准的个性阅读之课。想想,如果将这位教师的那一问:“小朋友,你们看到了几个孩子?可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了一个儿子?”稍稍作一下调整,问:“小朋友,老爷爷说他只看见了一个儿子,你们看到了几个孩子?为什么?”也许课堂的气氛就会真的不同了。从中可以看出,个性阅读是教师阅读教学观的综合体现,并且是可在课前充分预设的。
必然因素往往通过偶然起作用。我认为个性阅读重点不是理解时有个性,主要是理解是否有利于个性的发展,富有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等思维品质。是否有个性化的引导和点评,是否富有挑战性,教师间的差异和个性阅读教学的差距主要就表现在这里。可惜,大量的课堂中,因为教师引导时导向的偏离,个性阅读早早的流产。其实,教师必要的引导是前提,恰当的引导才是关键。当前个性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不是教学不得法,也不是教师缺少教学机智,而是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没有转换过来所致。教师指导学生个性阅读,其实在走进课堂前,就存在观念、思维、习惯的定势,如唯教材为上,不敢越轨半步。真正有学生出现个性阅读时,特别是有不同观点时,就会被文明地掐死。结局是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培养依旧是一句空话,个性阅读教学的大门刚刚敞开又被关闭。
三、撑起个性阅读教学的“后台”
个性阅读教学,其“后面”的东西多指关于“教”与“学”间的策略,即如何确定“做什么”和“如何做”的策略。在个性阅读教学中,阅读过程成了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多具随意性。个性阅读不能没有教师的引导,但这引导得是恰当的引导才行。为了两者间更加和谐统一,从而促进教学,必须注重以下几点:
(1)教师的必要引导,依附正确的教材观,是个性阅读之“根”,根深叶才茂。只有处理好这一点,阅读教学才会摆脱老是牵着鼻子走的困境。教材本身就是一个鲜活的个体,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语文学习就是通过教材来指导和拓展学生的阅读,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但教材只是语文学习的一个发散点,不是语文学习的全部。我们应该更好地“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应多从教材、教师、学生中挖掘出语文教学的资源。
(2)给学生个性自由,体现正确的学生观,为个性阅读教学建造一个“氧吧”。很长时间以来,语文课中学生缺乏个性自由,造成了主体错位,使学生认为阅读就是应付教师的提问,就是琢磨作品的答案,而与自己无关,以致迷失了自己,丧失了阅读是发自内心的渴望,学生的参与多成了投师所好。对此,在教学时一定要多给学生体验的时间和空间,才能让我们的个性阅读教学真正是为“学”服务。
(3)激活学习动力,重塑正确的阅读观,努力构建个性阅读的“运输线”。在阅读教学中,应“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教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如:把问题“还给”学生,让学生做“问题解决”的主人;创设问题情境,诱发主动提问;重视动态评价,提高问题质量;引导自主探究,学习求解策略;强化“阅读反思”,鼓励不断超越等。只有这样,才会培养学生的个性阅读能力,从而延长阅读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力。
一、个性阅读的“前面”是个什么样子
在实践中发现,培养学生独立感知、理解、欣赏等能力的阅读教学过程,就是个性阅读教学。前段时间,听一位女教师教学《三个儿子》(人教版四册),其中一个教学环节引起我对个性阅读教学的深思。在此,先从这一教学环节细微处的优劣转换谈起,力争抓住个性阅读教学最显眼的一些特征,发现现存的问题,从而推动个性阅读教学改革。
[片断回放一]
师:想一想,明明是三个儿子,为什么老爷爷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
生1:我可以肯定的告诉老师,老爷爷看到的是那个帮妈妈提水的儿子,因为他有孝心。
生2:是第三位妈妈的那个儿子,因为他非常关心妈妈。
生3:是第三位妈妈的儿子,他体贴妈妈,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提示:这种力求开放的阅读教学,不同学生有不同体验、感受的阅读教学,就是个性阅读。有学生对教材的准确感知、理解,才会有“关心妈妈”“体贴妈妈”“有孝心”等短语的陈述;有学生对文本的欣赏,才会有“我们应该向他学习”的感悟。)
此时,另有一个孩子手举得老高,教师不得不听听他的见解。
生4:老师,我认为老爷爷可能看到的是第一个儿子,因为他聪明,而且有力气,他长大了能当运动员,为国争光。
(提示:生4的回答,是“个性闪失”所至吗?将教学引到“拐点”处,需要教师的必要引导“活教”,后面也许才能“教活”,让教学达到另一个新的高度。)
师:同学们,老爷爷到底看到的是哪个儿子呢?我们再把书读读,相互讨论后再告诉我。
(提示:此时教师将必要的引导指向了教材,意在让学生再读教材,从中找到答案。这一指向教材的引导让人思考:必要的引导,就是恰当的引导吗?)
经过了再一次重读教材和三五个同学讨论的教学流程后,生4再次被点名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生4:应该说老爷爷看到的是帮妈妈提水的那一个儿子。因为在三位妈妈提水时,一个孩子翻着跟头,一个孩子唱着歌,只有另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
师:老爷爷看到的应该是第三个妈妈的儿子,我们应该向他学习。学习他什么?
生:关心妈妈、孝敬妈妈、体贴妈妈……
(点评:《三个儿子》一文,讲述了在妈妈眼中的三个孩子各有特点,一个聪明有力,一个唱歌出色,第三个妈妈认为孩子没什么特别。当他们的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力气大的只顾着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着唱歌,他们唯独对妈妈手中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儿子,却跑到妈妈跟前,接过了沉甸甸的水桶。
本文的主题词是“孝敬妈妈”,“教”与“学”虽然不能将老爷爷的本意曲解,但试问肯定了一个,就非得要否定另一个吗?学生的回答也许真还不是“个性闪失”,那一刻关键就在于教师的引导。如果能顺着学生的思维去“二度”开发问题:“是啊,也许三个儿子都成了妈妈的好孩子,都因为听了老爷爷的话,改好了。请猜猜看,那两个儿子是如何才变成了妈妈的好儿子呢?”教材中那孩子命运就会不同,他就会变成一个既有孝心又为国争光的运动员,不是更好吗?
此时,借这一阅读教学过程中的细节处作探讨,其价值还不在于内容上,而是教师为何非得要引向课前的预定答案:前两个孩子没有帮助妈妈提水,就是不关心妈妈,第三个孩子帮着妈妈提水,就是有孝心呢?其实,这种答案只是停留在教材的一种静止不动的状态中。如果教师在导向时,能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也许那爱唱歌的孩子长大了也能成为一位音乐家呢,同样有一片赤子之心啦!
所以说个性阅读关键在教师的“导”,教师的导要导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出学生的探究热情,导出学生面对暂时的不懂事而有错就改。这些是课文中所没有的,是课堂中能生成的,才真可以说成是教师导出了学生的个性! )
通过大量的个性阅读教学案例对比,发现当前的个性阅读教学整体水平良莠不齐,显现出优劣之分。成功的个性阅读教学,有个最大的显性特征:在师、生和文本三者的相互交叉中,在个性阅读、对话交流、反馈评价、课堂延伸的教学流程中,组成了3×3=9和3×4=12个交结点,从而建构了个性阅读教学开放、动态的体系。其间,对学生而言,个性阅读的生成和感知、理解和欣赏,富有鲜明的个性化,意味着主体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力的展现等;对教师而言,“教”的过程蕴藏着生命成长的意义,师总在聆听、感受生的心跳,总能激发对健康人生的追求,从而优化整个“学”的过程。在个性阅读教学过程中,往往教师的导向作用,牵引着学生个性阅读的走向和水平。“学什么”根植于“教什么”,“如何学”深受“怎样教”的制约。学生个性阅读教学全浓缩在“学”中,教师必要的引导全浓缩在“教”中。最终“教”影响了个性阅读教学中“学” 的深度,“学”同时也决定了个性阅读教学中“教”的高度。
二、个性阅读的“外面”教师在做什么
个性阅读教学发展到今天,现存的问题在哪?除了在课堂上找原因,真还得走到“外面”去。因为处在“外面”的东西是个很难进入人的视野,但可能是关键性的东西。
在此,笔者另出示2个教学片断中关于《三个儿子》这一篇课文,处理同一教材内容时的设计和流程。如下:
[片断回放二]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自由读第八段。
师(出示句子):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听你们这么说,我知道这水不是一般的重,而是很重。
师(范读):用耳听,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用眼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师:水很重,妈妈很累,请你再读这句话,体会体会。
师(结合实际生活):你平时有拎东西胳膊痛、腰酸的经历吗?那时,你有什么想法?
师:你猜想三个妈妈心里怎么想的?
学习第9—11自然段。
师:三个儿子看见自己的妈妈在提水,他们是怎么做的?齐读第9—11自然段。
师(出示插图、给出句式):一个儿子——,一个儿子——,另一个儿子——(同桌说、抽生说)。
师:妈妈拎水要走走停停……你觉得连妈妈都不太拎得动的水桶,这个儿子能轻松地拎走吗?想象孩子拎水时是怎么样的?(表情、动作、语言)可以说一说,也可以表演一下。
师:既然这么累,这个儿子为什么要帮妈妈?
师:现在你弄明白了吗?(再次出示老爷爷的话)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四人小组交流想法、集体交流)
师(小结):想着妈妈,帮妈妈做事,老爷爷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儿子。
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师: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那么其他两个儿子是不是就真的一点都不好呢?
师:那让我们来夸夸他们,再帮帮他们,好吗?
师:在我们的帮助下,两个儿子也知道帮妈妈做事了。现在,你再问问老爷爷,他会怎么说?
师(小结):聪明、力气大、具有一些才能是很好的,但作为子女应该每天帮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减轻爸妈的负担。老师很高兴,有很多小朋友都在这么做了,其他小朋友可要加油啊!我们要评一评谁是爸爸妈妈的小帮手。那就让我们仔细地读读课文吧!
这一教学片断,与前述教师的教学,是大同小异的,可说是众教师教学的代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往往受到预设的影响和牵制。从这一预设中看出,教师本想跳出教材,结果因受教材或教参的限制,又回到了课改前的原点。这是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大怪现象:10位教师,教100个学生,能让他们说出同一句话来。这其实也代表着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大类,痛苦着的一个大类。
现阶段个性阅读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再不是新旧观念间的障碍,最大的问题还在于教师对新理念的实践还需要一个适应期,需要教师遇到“个性意外”时处变不惊,驾驭得当。如新课程理念“阅读教学是师生间的文本对话过程”“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等,如果没有新观念渗透于课堂教学中,就只能停留在口头上。也许教师的教学在言行举止上不再有强权,但因思维定势骨子里的“操纵欲”还会根深蒂固,还会不由自主地“暗箱操作”,从而阻碍个性阅读。
[片断回放三]
学习第9、10、11自然段。
师:自由读,读完后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出示:一个孩子——,一个孩子——,另一个孩子——。)
师:老师觉得你用自己的话说一个孩子的表现,你已经很不错了,如果能说三个,那就太了不起了!
[设计目的]: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师:小朋友,你们看到了几个孩子?可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了一个儿子,那你认为他看见的应该是哪个儿子呢?为什么?(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
[教学反馈]:人人都认为应该是第三个儿子,因为他孝敬父母。可一个孩子却发表了他不一样的观点:一桶水连妈妈都提得腰酸背痛,儿子怎么能提得动呢?我觉得另外两个孩子也表现很好,他们想通过自己精彩的表演,让妈妈忘记疲劳。
孩子真的很能干,我备课的时候虽也想到,可没想到二年级的孩子也能往这方面去想。那时那刻,我只好作了调整。
师:如果你是孩子的妈妈,在谈论孩子时,你会怎么说?
生:回过头来看妈妈眼中的孩子,每个都有自己的优点。当然,孝敬父母也是应当的。
这一位教师课前没有预设到的,却在课堂中出现了,这只能说是一种偶然现象。并不能代表这样的课,就是标准的个性阅读之课。想想,如果将这位教师的那一问:“小朋友,你们看到了几个孩子?可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了一个儿子?”稍稍作一下调整,问:“小朋友,老爷爷说他只看见了一个儿子,你们看到了几个孩子?为什么?”也许课堂的气氛就会真的不同了。从中可以看出,个性阅读是教师阅读教学观的综合体现,并且是可在课前充分预设的。
必然因素往往通过偶然起作用。我认为个性阅读重点不是理解时有个性,主要是理解是否有利于个性的发展,富有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等思维品质。是否有个性化的引导和点评,是否富有挑战性,教师间的差异和个性阅读教学的差距主要就表现在这里。可惜,大量的课堂中,因为教师引导时导向的偏离,个性阅读早早的流产。其实,教师必要的引导是前提,恰当的引导才是关键。当前个性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不是教学不得法,也不是教师缺少教学机智,而是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没有转换过来所致。教师指导学生个性阅读,其实在走进课堂前,就存在观念、思维、习惯的定势,如唯教材为上,不敢越轨半步。真正有学生出现个性阅读时,特别是有不同观点时,就会被文明地掐死。结局是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培养依旧是一句空话,个性阅读教学的大门刚刚敞开又被关闭。
三、撑起个性阅读教学的“后台”
个性阅读教学,其“后面”的东西多指关于“教”与“学”间的策略,即如何确定“做什么”和“如何做”的策略。在个性阅读教学中,阅读过程成了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多具随意性。个性阅读不能没有教师的引导,但这引导得是恰当的引导才行。为了两者间更加和谐统一,从而促进教学,必须注重以下几点:
(1)教师的必要引导,依附正确的教材观,是个性阅读之“根”,根深叶才茂。只有处理好这一点,阅读教学才会摆脱老是牵着鼻子走的困境。教材本身就是一个鲜活的个体,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语文学习就是通过教材来指导和拓展学生的阅读,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但教材只是语文学习的一个发散点,不是语文学习的全部。我们应该更好地“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应多从教材、教师、学生中挖掘出语文教学的资源。
(2)给学生个性自由,体现正确的学生观,为个性阅读教学建造一个“氧吧”。很长时间以来,语文课中学生缺乏个性自由,造成了主体错位,使学生认为阅读就是应付教师的提问,就是琢磨作品的答案,而与自己无关,以致迷失了自己,丧失了阅读是发自内心的渴望,学生的参与多成了投师所好。对此,在教学时一定要多给学生体验的时间和空间,才能让我们的个性阅读教学真正是为“学”服务。
(3)激活学习动力,重塑正确的阅读观,努力构建个性阅读的“运输线”。在阅读教学中,应“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教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如:把问题“还给”学生,让学生做“问题解决”的主人;创设问题情境,诱发主动提问;重视动态评价,提高问题质量;引导自主探究,学习求解策略;强化“阅读反思”,鼓励不断超越等。只有这样,才会培养学生的个性阅读能力,从而延长阅读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