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初中历史科教学改革的主阵地。一直以来,教学改革都是围绕如何解决“教”与“学”这两个环节来进行。东庐中学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学合一”的教学改革,探索出一条教育观念新、教学方法灵活、学生负担轻、教学质量高的新生之路。本学期,我校初一历史备课组研究了如何编写实用、有效的“讲学稿”,经过不断的摸索和实践,编写了适合学生特点的“讲学稿”,以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事实证明,只有创新并恰当的运用,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能力。“讲学稿”使用一个学期以来,师生在相互学习中成长。学生厌学现象少,对历史科的兴趣更大,教学效果明显。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为使教改能够顺利进行,少走弯路,现反思总结如下:
一、为什么要编制讲学稿
(一)有利于形成体系,条理清晰
初中历史教学充满着大量的文字叙述,一些主要人物、重大事件、图片等都需要记录整理以便今后的复习巩固。另外,在课堂上教师会适当补充和拓展一些重要的史料。这么大的容量,学生不可能记得那么多,就算记下来也没有重点,不成体系。如果设计成讲学稿,课堂内容将非常清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层次分明。
(二)便于检查和督促学生,促使学生保持注意力集中
在讲课过程中,教师不断巡视检查,如发现有学生讲学稿中所讲内容有空白或张冠李戴时,则说明该学生刚才注意力可能没有集中,这时可及时指出或适当地给予批评,这样就能比较好地降低学生上课开小差的可能性。如果在课后就将讲学稿收齐进行检查,学生更能在课堂上都能紧跟着教师学习,认真写好讲学稿。
(三)便于学生自我复习,自我巩固。
一套完整的讲学稿体系,学生的复习巩固就变得容易,不会因为遗漏一些知识或笔记本杂乱等原因而无法对一些知识进行巩固。学生在学习中发现前面的知识有遗忘,只要翻到相应的章节讲学稿就可以温故甚至重新学习。同时,学生在记录时养成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的习惯,很容易把握重点难点,从而迅速地捡回遗忘的知识。
二、如何编制讲学稿
如何编制讲学稿呢?讲学稿不是简单的教案,它应该是体现教师的教学理念,符合学生的学情,条理清晰的一套体系,在设计和编写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先备课后设计讲学稿。
在编写讲学稿之前,教师一定要认真备课,吃透教材,对每一课的教学要求,课程理念要非常清楚。明确目标,掌握重点和难点,并将其体现在讲学稿中。在备好课的基础上,开始编写讲学稿,将所授知识设置成填空题、表格题、思考题等。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哪些让学生填写,哪些可以在讲学稿上直接写好,有时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和教学可行性,将课本内容重组,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二)讲求容量适度原则
一篇讲学稿要达到的目标不宜过多,深度不宜过深,难度不宜过大。初学新知,要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上做文章,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让学生的知识形成链状和网状结构,当然对新知的应用也应该加以重视。学习的目的是会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一节课的讲学稿一般要求当堂完成,当堂落实,避免课外给学生造成新的课业负担。
(三)设置“学习目标”
在讲学稿的开始设置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白这一节课必须掌握的知识、了解这节课的重点,了解这些知识在中考中的地位。在讲学稿的最后设置学习反思,让学生对照学习目标来认真反思,检查自己是否已全部掌握,有哪些收获,解决了哪些问题,还存在哪些问题,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并在反思之后,将问题及时解决。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养成自我总结,自我弥补的好习惯。
(四)讲学稿要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层次分明
初中历史课本,图文并茂,生动有趣,适合学生自己阅读,但标题较大,不够细化,因此教师在讲解时,有些知识、过程必需重组并细化,以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在编制讲学稿时,要多使用数字标题,在大标题下多用一些小标题。如在讲解初一上册第10课《秦王扫六合》中“巩固统一措施”时,有以下一些标题:“一、统一文字”、 “1.文字的发展”、“2.六国的文字概况”、“二、统一度量衡”、“1.六国的长度计算”、“2.六国的货币交换”、 “3.六国的衡量计算”“三、将强思想控制“1.焚书令”、“2.坑杀儒生”等等,这样的标题,能帮助学生理清一节课的知识,条理清晰。同时,为了突出重点,可在字体、字号上有所改变,如设置成斜体,大一号字,在重要字词下加点或下划线,也可在填写时,要求学生用不同颜色笔写,以示重点。教学中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路,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师通常会增加内容,以满足不同学生层次的能力需要,所以可在一些内容前加上“*”号,或标明“选学”,视学生情况,选择是讲解还是学生自己学习。
(五)设置巩固练习
在新授课后,讲学稿要设置适当的巩固练习。习题要精选,量不宜过多,应选择在历届中考中频繁出现的习题,在其他练习册中重复较多的习题如非必要则不宜再设立。另外,可以增加一些较难题,提高题,以提高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
(六)多设计表格进行对比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许多知识通过对比归纳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若课堂上在黑板上或通过多媒体画出表格,学生记录,会浪费太多的时间而且很容易忘记,因此可充分利用讲学稿,将这些表格设计在讲学稿中,既方便讲解,又容易归纳总结。以初一上册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为例,在讲诸子文化时,预先设置成对比表格,项目包括“主要人物”、“基本主张”、“主要著作”、“影响”等。然后通过不同思想的讲解,让学生边听边记,学生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人文素养。知识的归纳也水到渠成,教师讲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
(七)注意页面设置。
首先讲学稿的大小以一节课一张双面16开的讲义为最适宜,这样有利于整理和检查。其次,可以在讲学稿的页眉和页脚,添加历史上的名人名言,学生学到更多的课外知识,同时加深对本章节的认识。
三、如何使用讲学稿
(一)根据实际,课前备课,。
“讲学稿”虽然经过主备老师——备课组讨论——科组长教导处审定并印发到学生手上,但由于同级同科有不同的任课老师,每个老师的教学风格不同,每个班的学生情况有所不同,比如:哪些知识点学生难于掌握,哪些知识点需要拓展,哪些知识点学生容易出错;采用哪种教学模式更适合本课题,采用哪些教学手段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哪些学生容易受外界干扰,分散注意力;哪些学生学习没干劲,成绩不理想,不敢请教问题,怕被人认为“笨”;哪些学生喜欢在课堂上“表现”等等;老师都需要很清楚。所以教师还要通过精心的课前备课,抓“重点”、攻“难点”、解“疑点”、建立(提高学生能力的)“支撑点”、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兴奋点”,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和能力。例如我准备上册第10课《秦王扫六合》中,在利用讲学稿的同时,还精心制作一个课件故事,里面主要讲述“一个生活在战国时期里的商人,做跨地区贸易生意,他因为度量衡的不同而遇到的种种麻烦”。让学生帮他如何解决问题(学生体验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情绪非常高涨,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同时得到了体验。可以这样说,课前备课准备得越充分,我们越能避免课堂上出现与教学无关的活动,越能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二)课堂预习,培养习惯
魏书生老师说:“教育是什么?就是帮助人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基石。对于刚从小学升上来的学生,很多学习习惯没培养。我们的在学习习惯方面主要要求是:① 预习的习惯;②小组讨论的习惯 ③质疑、反思的习惯等。而在预习使用“讲学稿”的关键一环,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们的做法是:老师当堂发讲学稿给学生,学生拿到“讲学稿”后在短时间内根据其内容认真进行预习。要求所有同学必须要认真解决“讲学稿”中预习部分,然后思考讨论部分,最后选择做课堂巩固题,遇到生疏的难解决的问题要做好标记。教师根据 “讲学稿”出现的问题作出教学的调整。教学中出现问题适时讨论,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知识的归纳。事实证明,初一学生运用“讲学稿”开展预习活动,能培养和锻炼其自学能力,为其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小组合作,感受成功。
课堂常见有三种角色关系: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满堂灌);教师当主角,学生当配角(满堂问);教师当导演,学生当主角(满堂学)。哪种效率高,一目了然。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意识,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讲学稿”的生命在于实施,而“讲学稿”实施的关键在于学生会用。在课堂上我们应充分利用“讲学稿”牵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参与课堂学习。我们“讲学稿”的设计为合作学习提供了空间,让学生有足够的当堂合作学习的时间,这是合作学习的保障;我们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进行课堂知识竞赛,增强了合作学习的氛围;课堂上我们把“讲学稿”上的内容变成一个个小问题,学生通过这一个个小问题的思考并逐一解决,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对于讲学稿上学生普遍存在的难题,我们尽可能运用学生身边的事例或社会热点作材料,用学生的语言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简明进行说明,同时让学生总结出来的心得直接写在讲学稿上。总之,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动”起来(自主学习),让课堂“活”起来(合作、探究),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和喜悦。
(四)“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讲学稿”既是教师的教案,又是全体学生的讲学稿,容易实现学生的“同时同步学习”。 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客观存在的学生个体差异问题,这种差异表现在:知识基础、学习态度、准备状态、智力水平、身体状况、家庭背景、父母素质等许多方面,它们深刻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我们审定讲学稿的时候,题目的设计必须要有梯度。利用“讲学稿”,做到学生由“同时同步学习”转向“同时异步学习”,一方面要求“吃不饱”的学生完成“讲学稿”的拓展训练,另一方面为“节清”没有过关的学生进行另外指导(时间可灵活安排),以学生自我纠错为主,教师指导为辅。这样,在一个教学班里,我们既能做到面向全体,又能兼顾因材施教,教学效果自然也水涨船高。
实践证明,一个学期的讲学稿学习,对学生的学习帮助是极大的,学生不仅从中学到知识,在学习中减轻了负担,也会因为这一份凝聚了教师心血的讲学稿而喜欢上了历史。教师也在合理使用讲学稿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但在教学中我们还是存在对预习指导不够、备课组集体交流需加强、学生小组合作有待提高、评价机制没有完善等问题,这都需要不断的完善,也是今后努力的方向,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周峰主编.优质学校形成规律探索—从“洋思”到“东庐”[M].江苏人民出版社.
[2]张天宝著.主体性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冯应锋(1980.6-),男,汉,广州番禺人,本科,广州番禺石基第四中学,中学二级,历史教育。)
一、为什么要编制讲学稿
(一)有利于形成体系,条理清晰
初中历史教学充满着大量的文字叙述,一些主要人物、重大事件、图片等都需要记录整理以便今后的复习巩固。另外,在课堂上教师会适当补充和拓展一些重要的史料。这么大的容量,学生不可能记得那么多,就算记下来也没有重点,不成体系。如果设计成讲学稿,课堂内容将非常清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层次分明。
(二)便于检查和督促学生,促使学生保持注意力集中
在讲课过程中,教师不断巡视检查,如发现有学生讲学稿中所讲内容有空白或张冠李戴时,则说明该学生刚才注意力可能没有集中,这时可及时指出或适当地给予批评,这样就能比较好地降低学生上课开小差的可能性。如果在课后就将讲学稿收齐进行检查,学生更能在课堂上都能紧跟着教师学习,认真写好讲学稿。
(三)便于学生自我复习,自我巩固。
一套完整的讲学稿体系,学生的复习巩固就变得容易,不会因为遗漏一些知识或笔记本杂乱等原因而无法对一些知识进行巩固。学生在学习中发现前面的知识有遗忘,只要翻到相应的章节讲学稿就可以温故甚至重新学习。同时,学生在记录时养成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的习惯,很容易把握重点难点,从而迅速地捡回遗忘的知识。
二、如何编制讲学稿
如何编制讲学稿呢?讲学稿不是简单的教案,它应该是体现教师的教学理念,符合学生的学情,条理清晰的一套体系,在设计和编写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先备课后设计讲学稿。
在编写讲学稿之前,教师一定要认真备课,吃透教材,对每一课的教学要求,课程理念要非常清楚。明确目标,掌握重点和难点,并将其体现在讲学稿中。在备好课的基础上,开始编写讲学稿,将所授知识设置成填空题、表格题、思考题等。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哪些让学生填写,哪些可以在讲学稿上直接写好,有时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和教学可行性,将课本内容重组,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二)讲求容量适度原则
一篇讲学稿要达到的目标不宜过多,深度不宜过深,难度不宜过大。初学新知,要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上做文章,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让学生的知识形成链状和网状结构,当然对新知的应用也应该加以重视。学习的目的是会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一节课的讲学稿一般要求当堂完成,当堂落实,避免课外给学生造成新的课业负担。
(三)设置“学习目标”
在讲学稿的开始设置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白这一节课必须掌握的知识、了解这节课的重点,了解这些知识在中考中的地位。在讲学稿的最后设置学习反思,让学生对照学习目标来认真反思,检查自己是否已全部掌握,有哪些收获,解决了哪些问题,还存在哪些问题,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并在反思之后,将问题及时解决。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养成自我总结,自我弥补的好习惯。
(四)讲学稿要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层次分明
初中历史课本,图文并茂,生动有趣,适合学生自己阅读,但标题较大,不够细化,因此教师在讲解时,有些知识、过程必需重组并细化,以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在编制讲学稿时,要多使用数字标题,在大标题下多用一些小标题。如在讲解初一上册第10课《秦王扫六合》中“巩固统一措施”时,有以下一些标题:“一、统一文字”、 “1.文字的发展”、“2.六国的文字概况”、“二、统一度量衡”、“1.六国的长度计算”、“2.六国的货币交换”、 “3.六国的衡量计算”“三、将强思想控制“1.焚书令”、“2.坑杀儒生”等等,这样的标题,能帮助学生理清一节课的知识,条理清晰。同时,为了突出重点,可在字体、字号上有所改变,如设置成斜体,大一号字,在重要字词下加点或下划线,也可在填写时,要求学生用不同颜色笔写,以示重点。教学中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路,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师通常会增加内容,以满足不同学生层次的能力需要,所以可在一些内容前加上“*”号,或标明“选学”,视学生情况,选择是讲解还是学生自己学习。
(五)设置巩固练习
在新授课后,讲学稿要设置适当的巩固练习。习题要精选,量不宜过多,应选择在历届中考中频繁出现的习题,在其他练习册中重复较多的习题如非必要则不宜再设立。另外,可以增加一些较难题,提高题,以提高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
(六)多设计表格进行对比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许多知识通过对比归纳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若课堂上在黑板上或通过多媒体画出表格,学生记录,会浪费太多的时间而且很容易忘记,因此可充分利用讲学稿,将这些表格设计在讲学稿中,既方便讲解,又容易归纳总结。以初一上册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为例,在讲诸子文化时,预先设置成对比表格,项目包括“主要人物”、“基本主张”、“主要著作”、“影响”等。然后通过不同思想的讲解,让学生边听边记,学生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人文素养。知识的归纳也水到渠成,教师讲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
(七)注意页面设置。
首先讲学稿的大小以一节课一张双面16开的讲义为最适宜,这样有利于整理和检查。其次,可以在讲学稿的页眉和页脚,添加历史上的名人名言,学生学到更多的课外知识,同时加深对本章节的认识。
三、如何使用讲学稿
(一)根据实际,课前备课,。
“讲学稿”虽然经过主备老师——备课组讨论——科组长教导处审定并印发到学生手上,但由于同级同科有不同的任课老师,每个老师的教学风格不同,每个班的学生情况有所不同,比如:哪些知识点学生难于掌握,哪些知识点需要拓展,哪些知识点学生容易出错;采用哪种教学模式更适合本课题,采用哪些教学手段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哪些学生容易受外界干扰,分散注意力;哪些学生学习没干劲,成绩不理想,不敢请教问题,怕被人认为“笨”;哪些学生喜欢在课堂上“表现”等等;老师都需要很清楚。所以教师还要通过精心的课前备课,抓“重点”、攻“难点”、解“疑点”、建立(提高学生能力的)“支撑点”、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兴奋点”,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和能力。例如我准备上册第10课《秦王扫六合》中,在利用讲学稿的同时,还精心制作一个课件故事,里面主要讲述“一个生活在战国时期里的商人,做跨地区贸易生意,他因为度量衡的不同而遇到的种种麻烦”。让学生帮他如何解决问题(学生体验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情绪非常高涨,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同时得到了体验。可以这样说,课前备课准备得越充分,我们越能避免课堂上出现与教学无关的活动,越能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二)课堂预习,培养习惯
魏书生老师说:“教育是什么?就是帮助人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基石。对于刚从小学升上来的学生,很多学习习惯没培养。我们的在学习习惯方面主要要求是:① 预习的习惯;②小组讨论的习惯 ③质疑、反思的习惯等。而在预习使用“讲学稿”的关键一环,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们的做法是:老师当堂发讲学稿给学生,学生拿到“讲学稿”后在短时间内根据其内容认真进行预习。要求所有同学必须要认真解决“讲学稿”中预习部分,然后思考讨论部分,最后选择做课堂巩固题,遇到生疏的难解决的问题要做好标记。教师根据 “讲学稿”出现的问题作出教学的调整。教学中出现问题适时讨论,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知识的归纳。事实证明,初一学生运用“讲学稿”开展预习活动,能培养和锻炼其自学能力,为其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小组合作,感受成功。
课堂常见有三种角色关系: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满堂灌);教师当主角,学生当配角(满堂问);教师当导演,学生当主角(满堂学)。哪种效率高,一目了然。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意识,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讲学稿”的生命在于实施,而“讲学稿”实施的关键在于学生会用。在课堂上我们应充分利用“讲学稿”牵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参与课堂学习。我们“讲学稿”的设计为合作学习提供了空间,让学生有足够的当堂合作学习的时间,这是合作学习的保障;我们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进行课堂知识竞赛,增强了合作学习的氛围;课堂上我们把“讲学稿”上的内容变成一个个小问题,学生通过这一个个小问题的思考并逐一解决,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对于讲学稿上学生普遍存在的难题,我们尽可能运用学生身边的事例或社会热点作材料,用学生的语言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简明进行说明,同时让学生总结出来的心得直接写在讲学稿上。总之,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动”起来(自主学习),让课堂“活”起来(合作、探究),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和喜悦。
(四)“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讲学稿”既是教师的教案,又是全体学生的讲学稿,容易实现学生的“同时同步学习”。 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客观存在的学生个体差异问题,这种差异表现在:知识基础、学习态度、准备状态、智力水平、身体状况、家庭背景、父母素质等许多方面,它们深刻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我们审定讲学稿的时候,题目的设计必须要有梯度。利用“讲学稿”,做到学生由“同时同步学习”转向“同时异步学习”,一方面要求“吃不饱”的学生完成“讲学稿”的拓展训练,另一方面为“节清”没有过关的学生进行另外指导(时间可灵活安排),以学生自我纠错为主,教师指导为辅。这样,在一个教学班里,我们既能做到面向全体,又能兼顾因材施教,教学效果自然也水涨船高。
实践证明,一个学期的讲学稿学习,对学生的学习帮助是极大的,学生不仅从中学到知识,在学习中减轻了负担,也会因为这一份凝聚了教师心血的讲学稿而喜欢上了历史。教师也在合理使用讲学稿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但在教学中我们还是存在对预习指导不够、备课组集体交流需加强、学生小组合作有待提高、评价机制没有完善等问题,这都需要不断的完善,也是今后努力的方向,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周峰主编.优质学校形成规律探索—从“洋思”到“东庐”[M].江苏人民出版社.
[2]张天宝著.主体性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冯应锋(1980.6-),男,汉,广州番禺人,本科,广州番禺石基第四中学,中学二级,历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