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新媒体和网络新闻的迅猛发展,媒体原本所具有的“精英意识”正在逐渐淡化甚至消失,媒体一味的追求大众化虽然有利于受众对媒体的接受,但同时也带来了社会话语权的混乱与公众媒体信任的缺失,最终影响社会的进步。因此,意识到“精英意识”存在的必要性,寻求“精英意识”与“大众情怀”的共生之路是媒体应关注的焦点。本文以微博、微信两种新媒体为例,通过分析当前媒体“精英意识”衰落所引发的后果,来探寻两种价值取向如何取得共生的途径,以此来实现媒体的社会责任。
【关键词】:媒体;精英意识;衰落;大众情怀;共生
一、媒体精英意识衰落的种种表现
“所谓精英意识, 在我们的语境中, 是人的一种自我意识, 是人关于自己在社会角色、社会地位、社会责任、社会作用等方面优于或重于一般社会成员的意识。”[1]在大众传媒甫一出现并刚刚开始发展之时,掌控大众传媒话语权的是一群社会精英。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少数人掌控公共话语权的局面被随之而来的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与民主进程的推进打破了,蕴含在媒体当中的精英意识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逐渐衰落。
我国随着媒体市场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以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原先媒体中所存在的精英意识在不断地衰落,而媒体的话语权逐渐开始向平民化、草根化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在诸如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广泛普及、拥有了大量的用户群之后,这些新媒体反而能够影响具有精英话语权的传统媒体的议程了。
自微博诞生伊始,就其自身的媒体特征来说就是平民化、大众化的。它所具有的“大众情怀”远远超过了“精英意识”。每个人都能通过微博自由的表达意见观点,掌控微博话语权的关键不在于一个人的身份地位等社会标识,而是取决于意见观点所获得的公众认同度。一条微博的“转发数”越多,所获得的公众关注就越多,从这一点来看,微博俨然已成为了草根阶层的舆论阵地。微博中的一些热点问题也可能成为传统媒体关注的焦点,甚至一些传统主流媒体在设置当日的新闻议程时会去关注微博的“话题排行榜”。甚至国家议程也逐渐开始受到微博等新型媒体的影响。
以微博为首的社交媒体,它们本身所具备的微薄的“精英意识”正在消弭殆尽,而这种变化也影响到了传统媒体和整个社会,这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公众话语权的回归,但另一方面,精英意识的消失所带来的问题正在逐渐显现。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话语权的混乱所带来的“媒体疑症”以及公众对公共事务的漠不关心和社会责任的缺失。
二、精英意识与大众情怀并不悖立的。
媒体是需要有“精英意识”的存在的。“精英化代表了理性思考和独立意见; 平民化追求认同, 精英化则体现责任意识和质疑精神。”[2]精英文化是知识分子阶层中的人文知识分子创造、传播、分享的文化。媒体当中精英意识的存在不仅意味着媒体能够有更多的理性,还意味着媒体能够帮助公众做出正确的选择,推动社会的发展。
媒体虽然是大众获取信息、获得娱乐的工具,但它更多的扮演了“社会的瞭望者和助推器”的角色,它所具有的公共属性要求媒体以理性和责任感来对公众进行引导,而不是以“大众情怀”做幌子,一味的迎合公众的品味。“精英意识”不仅可以规范媒体的新闻传播活动,还能够促进社会进步。
而“大众情怀”代表了一种世俗的文化,其更多的蕴含了消费性和娱乐性的元素。这虽然大大丰富了公众的精神生活,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使本应具备维护公共利益属性的媒体丧失了自身所具有的社会责任。虽然“大众情怀”是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它需要与“精英意识”相辅相成、互相融合。
三、“精英意识”与“大众情怀”如何共生
很多人认为“精英意识”与“大众情怀”共生是一个悖论,但实际上二者的确可以相互融合以推动时代的发展。
(一)媒体应以开放、积极地思想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实现二者的融合。
实际上大众情怀中也蕴含了对公众和整个社会的责任,也包含着理性的因素。媒体的经营者和运作者要有“精英意识”与“大众情怀”二者兼备的思维,在开展新闻传播活动时充分考虑二者结合的可能性。如在媒体的议程设置时就要权衡其社会效益与经济利益的关系,不能一味迎合受众品味,而是要从它对公共利益的作用和受众的接受度两方面考虑,寻求二者之间的最佳结合点。因此,活跃思维,跳出固有的一元价值取向的思维模式才能够实现大众化的精英主义。
(二)在媒体的形式、内容等方面实现两种价值取向的全方位融合。有些媒体从诞生之际就具有着某种价值取向的烙印。例如微博、微信等自媒体本身就是公众实现言论自由,表达意见观点的工具,而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则具有精英掌控话语权的特质。因此充分考虑媒体之间的不同点,使二者之间实现优势互补,也是“精英意识”与“大众情怀”得到共生的路径之一。
(三)公众应积极提高自身素质,培养良好的审美趣味。要实现“精英意识”与“大众情怀”的共生,公众的作用也不可小覷。公众的审美趣味有所提高,媒体相应的也会增加对公共事务的关注。正如“公民新闻”定义中指出的公众不仅是社会事务的旁观者,更是公共事务的参与者,公民有义务改善所生存的社会环境。公众自身素质的提高意味着他们将把更多的经历用于对公共事务的关注上,而这也就相应促进了媒体在考虑自己的受众接受度也就是“大众情怀”的同时,也必须将“精英意识”融入其中。这也就实现了两种价值取向的合理共生。
总之,在当今媒体“精英意识”逐渐衰落之时,合理认识到“精英意识”与“大众情怀”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提倡一种具有精英意识的大众化,实现大众情怀的精英化,才能达到媒体以社会利益和公众利益为先的崇高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彦珍. 论大众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精英意识的培养[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7, 20(1): 62-65
[2]周莉. 寻找媒体平民化与精英化的平衡点[J]. 传媒观察, 2004, (9): 45-48
[3]吕广利. 大众化文化思潮与精英意识的悖立、整合与共生[J]. 广西社会科学, 2005, (9): 172-175
[4]徐萌. 浅谈电视谈话类节目中的“精英意识”[J]. 当代电视, 2009, (2): 47-49
【关键词】:媒体;精英意识;衰落;大众情怀;共生
一、媒体精英意识衰落的种种表现
“所谓精英意识, 在我们的语境中, 是人的一种自我意识, 是人关于自己在社会角色、社会地位、社会责任、社会作用等方面优于或重于一般社会成员的意识。”[1]在大众传媒甫一出现并刚刚开始发展之时,掌控大众传媒话语权的是一群社会精英。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少数人掌控公共话语权的局面被随之而来的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与民主进程的推进打破了,蕴含在媒体当中的精英意识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逐渐衰落。
我国随着媒体市场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以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原先媒体中所存在的精英意识在不断地衰落,而媒体的话语权逐渐开始向平民化、草根化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在诸如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广泛普及、拥有了大量的用户群之后,这些新媒体反而能够影响具有精英话语权的传统媒体的议程了。
自微博诞生伊始,就其自身的媒体特征来说就是平民化、大众化的。它所具有的“大众情怀”远远超过了“精英意识”。每个人都能通过微博自由的表达意见观点,掌控微博话语权的关键不在于一个人的身份地位等社会标识,而是取决于意见观点所获得的公众认同度。一条微博的“转发数”越多,所获得的公众关注就越多,从这一点来看,微博俨然已成为了草根阶层的舆论阵地。微博中的一些热点问题也可能成为传统媒体关注的焦点,甚至一些传统主流媒体在设置当日的新闻议程时会去关注微博的“话题排行榜”。甚至国家议程也逐渐开始受到微博等新型媒体的影响。
以微博为首的社交媒体,它们本身所具备的微薄的“精英意识”正在消弭殆尽,而这种变化也影响到了传统媒体和整个社会,这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公众话语权的回归,但另一方面,精英意识的消失所带来的问题正在逐渐显现。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话语权的混乱所带来的“媒体疑症”以及公众对公共事务的漠不关心和社会责任的缺失。
二、精英意识与大众情怀并不悖立的。
媒体是需要有“精英意识”的存在的。“精英化代表了理性思考和独立意见; 平民化追求认同, 精英化则体现责任意识和质疑精神。”[2]精英文化是知识分子阶层中的人文知识分子创造、传播、分享的文化。媒体当中精英意识的存在不仅意味着媒体能够有更多的理性,还意味着媒体能够帮助公众做出正确的选择,推动社会的发展。
媒体虽然是大众获取信息、获得娱乐的工具,但它更多的扮演了“社会的瞭望者和助推器”的角色,它所具有的公共属性要求媒体以理性和责任感来对公众进行引导,而不是以“大众情怀”做幌子,一味的迎合公众的品味。“精英意识”不仅可以规范媒体的新闻传播活动,还能够促进社会进步。
而“大众情怀”代表了一种世俗的文化,其更多的蕴含了消费性和娱乐性的元素。这虽然大大丰富了公众的精神生活,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使本应具备维护公共利益属性的媒体丧失了自身所具有的社会责任。虽然“大众情怀”是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它需要与“精英意识”相辅相成、互相融合。
三、“精英意识”与“大众情怀”如何共生
很多人认为“精英意识”与“大众情怀”共生是一个悖论,但实际上二者的确可以相互融合以推动时代的发展。
(一)媒体应以开放、积极地思想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实现二者的融合。
实际上大众情怀中也蕴含了对公众和整个社会的责任,也包含着理性的因素。媒体的经营者和运作者要有“精英意识”与“大众情怀”二者兼备的思维,在开展新闻传播活动时充分考虑二者结合的可能性。如在媒体的议程设置时就要权衡其社会效益与经济利益的关系,不能一味迎合受众品味,而是要从它对公共利益的作用和受众的接受度两方面考虑,寻求二者之间的最佳结合点。因此,活跃思维,跳出固有的一元价值取向的思维模式才能够实现大众化的精英主义。
(二)在媒体的形式、内容等方面实现两种价值取向的全方位融合。有些媒体从诞生之际就具有着某种价值取向的烙印。例如微博、微信等自媒体本身就是公众实现言论自由,表达意见观点的工具,而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则具有精英掌控话语权的特质。因此充分考虑媒体之间的不同点,使二者之间实现优势互补,也是“精英意识”与“大众情怀”得到共生的路径之一。
(三)公众应积极提高自身素质,培养良好的审美趣味。要实现“精英意识”与“大众情怀”的共生,公众的作用也不可小覷。公众的审美趣味有所提高,媒体相应的也会增加对公共事务的关注。正如“公民新闻”定义中指出的公众不仅是社会事务的旁观者,更是公共事务的参与者,公民有义务改善所生存的社会环境。公众自身素质的提高意味着他们将把更多的经历用于对公共事务的关注上,而这也就相应促进了媒体在考虑自己的受众接受度也就是“大众情怀”的同时,也必须将“精英意识”融入其中。这也就实现了两种价值取向的合理共生。
总之,在当今媒体“精英意识”逐渐衰落之时,合理认识到“精英意识”与“大众情怀”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提倡一种具有精英意识的大众化,实现大众情怀的精英化,才能达到媒体以社会利益和公众利益为先的崇高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彦珍. 论大众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精英意识的培养[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7, 20(1): 62-65
[2]周莉. 寻找媒体平民化与精英化的平衡点[J]. 传媒观察, 2004, (9): 45-48
[3]吕广利. 大众化文化思潮与精英意识的悖立、整合与共生[J]. 广西社会科学, 2005, (9): 172-175
[4]徐萌. 浅谈电视谈话类节目中的“精英意识”[J]. 当代电视, 2009, (2): 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