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臂追梦人

来源 :江西教育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013wy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月7日,在由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主办的第三届“感动江西教育年度人物”颁奖晚会上,当一位年轻的独臂老师走上领奖台的那一刻,所有人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聚焦到他身上。而听完他的事迹介绍和获奖感言,大家除了发自内心的敬佩之外,更被他身残志坚、矢志拼搏、乐观向上的精神深深感动。他就是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单文增。
    用坚强作“翅膀”,在逆境中起飞
  在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的一节软件开发课上,单文增用严谨又不乏风趣的语言对学生循循诱导,深入浅出的讲解体现了他深厚的专业功底和扎实的教学技能,整堂课张弛有度、效果显著,学生都收获满满。
  “走,我们踢一会儿球去!”下课后,单文增立马和学生打成一片,身材高大的他头顶脚踢,尽管只有一只手臂,但矫健的身姿和运动能力丝毫不逊色四肢健全人。“球进了!”单文增和学生们一起欢呼雀跃,欢笑声洒满运动场。
  单文增1986年出生,13岁时由于一次意外,年少的单文增失去了左臂的下半肢。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他一时间陷入了痛苦和自卑,但经过不断的自我心理调适,他选择坚强面对不幸,勇敢地迎接人生的挑战。“虽然不幸降临到自己身上,但生活仍要继续,所以我唯有选择坚强。我觉得坚强是隐形的翅膀,可以帮助我摆脱困境,飞向蓝天。”单文增这样说。
  2005年,单文增参加了高考并被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录取,凭着自己的兴趣选择了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但他此前未曾真正接触过电脑,而要学习计算机,首先就得练习打字,这对单文增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对此,专业课老师范晰鼓励并帮助他练习打字,还专门针对他制定了打字的方法。有了老师们的悉心帮助和指导,再加上刻苦练习,他打字速度由原来每分钟10个提升到60个、100个。单文增也更加自信起来。
  单文增深知,要学好自己的专业,光打字速度快还不行,还必须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作基础。于是,他在学好本专业的知识之外,还跨专业选修了软件开发。“学校当时创建了金博源软件工作室,从全校挑选精英,实行‘学、做、教’一体项目驱动模式,与实践紧密对接。为了进入这个工作室,我前后三次找到工作室负责人王平华老师。在我再三的坚持下,王老师被我打动了,同意我进入工作室学习。”
  进入工作室后,经过刻苦钻研和不懈努力,单文增的专业成绩、实践技能得到了全面提升。他先后获得了学校特等奖学金、国家奖学金。2007年,单文增参加了第三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第一次参加比赛的他就获得了第七名的好成绩。同年,他又参加了全国ITAT软件大赛,与全国各高校的选手同场竞技,获得了二等奖的佳绩,这让单文增更加自信。
    以育人为使命,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2008年,单文增以优异的成绩顺利毕业,尽管身患残疾,但应聘一份高薪的职位不是件难事,当时他也可以留校任教,最终他选择了后者。他说,正是因为他在学校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以及学校领导、老师的关心和帮助,才有如今的他。他想通过老师的身份,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还有得到的爱,传递给更多的学生。
  单文增说:“我自己也是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学生,对学校和自己的专业情况非常了解,这是一个优势。我会尽我最大努力教好我的学生,做一名合格的好老师。”
  如今,单文增在教师岗位上已经12年,他一直坚定着自己的初心,把教书育人当成毕生的事业。他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让学生感同身受,懂得不惧挫折、自强不息;把学习方法和心得传授给学生,同时因材施教,要求学生做到“课前预习、找出问题,课中认真学习、重点解决疑点难点,课后复习、举一反三”。
  从教以来,单文增每年都指导学生参加江西省大学生科技创新与职业技能展示活动,连续7次获奖,并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他个人先后多次荣获学院优秀教师、江西省建材集团岗位标兵、江西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等光荣称号。他参与制作的课件《3DS MAX課程网站》在“第十二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中荣获高职组二等奖。
  单文增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和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形成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积极阳光的生活态度。学生蒋昌乐说:“单老师在学习生活中给了我们很多指导和启发,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总是激励我们。作为身体健全的学生,我们更应该学习单老师在逆境中拼搏向上、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单老师是我的偶像,从他身上我汲取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每当我在生活和学习时遇到挫折想放弃时,只要一想到单老师,浑身又充满了力量。”已毕业的学生郑世楠说。
    以进取为基石,诠释追梦人生
  单文增深知“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此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他的突出表现也让他频频登上国际大赛的舞台。2011年,他第一次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赴韩国首尔参加了第八届国际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来自各国的残疾人选手齐聚一堂,他们虽然都受到身体上的一些限制,但自信、努力、奋进的精神却令人震撼。
  “有个选手失去了双手,但他却用嘴巴含着笔绘制设计图,让我很受感动和教育。”单文增从这些选手身上汲取了更多的精神能量。在这次比赛中,他获得铜牌。这次比赛的经历和收获对单文增而言是莫大的鼓励,让他在后续的比赛中越战越勇,先后获得全国ITAT就业技能大赛二等奖、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计算机程序项目冠军,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的荣誉称号。2016年3月,单文增再次作为中国代表团参加第九届国际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并在计算机编程比赛中喜获银牌。
  缺少一条手臂的身体总是会失衡,为了锻炼自己的平衡能力、增强体魄,他在工作之余也积极参与各项运动,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等都是他喜爱并擅长的项目。他代表信息工程学院参加学校组织的乒乓球比赛获得第一名,并多次代表学校参加比赛,一摞摞的奖状是对他不懈努力的认可。
  凭着坚强的毅力和拼搏进取,单文增如今已获得全国技术能手、江西省“能工巧匠”、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全省模范教师等多项荣誉,并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他主持的工作室也获得江西省教育系统劳模创新工作室称号。
  “当前,我国处在产业转型、社会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急需大量高素质的工匠型人才。从事职业教育,大有可为、大有作为。我将化感恩为动力,化自豪为行动,保持工匠之心,牢记初心使命,不断提高育人本领,将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奉献给学校、奉献给学生。”单文增用无限的追求和拼搏,诠释着自己的追梦人生。◆
其他文献
万安,自南唐保大元年(943年)设镇开始,宋熙宁四年(1071年)改镇设县,至今已逾千年。千年风雨滋养了这座赣南小城,这里山清水秀,层峦耸翠,吸引无数文人骚客留下千古绝唱;这里文风鼎盛,人才辈出,由宋至清,有进士132人、举人470余名;这里汲古之精华,展今之新彩,民间艺术在这片沃土上蓬勃生长,民俗文化在山水间绽放异彩。  万安,因水而生,因水而盛,母亲河赣江越过重山关锁通江达海。大山与激流哺育了
期刊
随着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基本实现,越来越多的家长热切希望孩子能接受更优质的教育。实现名校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是加快基础教育均衡化、优质化进程,实现优质教育平民化、普及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各级党政领导、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校长的责任。根据基础教育优质发展的需要,2016年4月,南昌市教育局在前期组建40个城区义务教育集团化联盟、名校大学区、协作学区的基础上,根据地理位置、历史沿革等,组建6个教育集团。这是
期刊
风来花自舞,督导又逢春。《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出台,在抚州市上下引起强烈反响和热议,抚州督导人秉承“勇于担当,敢为人先,坚韧执着,无私奉献,严谨笃行,追求卓越”的工作作风,积极谋划新时代教育督导工作。  一、认真深刻领会:找准合适“牙床”  《意见》提出,到2022年,基本建成全面覆盖、运转高效、结果权威、问责有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督导体制机制。“结
期刊
“小朋友,你们见过草地吗?草地上的景色是怎样的?”屏幕上又出现母鸭和小鸭,“鸭妈妈也带着它的孩子们来了。”  “大家在草地上玩得开心吗?”  “开心!”……  位于弋阳县最边远山区的中畈乡郑家教学点的课堂上充满欢笑声。这是汪老师通过城域网,利用专递课堂上课的情景。  弋阳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方志敏的家乡。近年来,弋阳县教育系统大力弘扬方志敏精神,以信息化为抓手,大力推进教育
期刊
近几年,吉安市委市政府领导外出招商引资,总爱带上吉安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吉安职院”)党委书记欧阳亮。  这源自一个小故事:深圳市立讯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老总带队来吉安市考察投资建厂,在明确可以享受优惠政策后,依旧没下定决心。市主要领导随即带考察团一行到吉安职院走了一圈。  感受到学校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很好的人才支撑,合作就此促成。企业老总在离校时还不忘拜托欧阳亮说:“我们在这里办厂就靠你们了。
期刊
明年春季,上饶弋阳中等专业学校(简称弋阳中专)第一届毕业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  “本想趁着最后一个学期,让他们考个大专文凭,没想到用人单位不干了,都希望尽快到岗!美的厨卫的人说‘只要是你们学校的学生,我们就给大学生待遇’。九牧、海鸥卫浴等其他实习单位一听也急了,纷纷承诺‘弋阳中专的毕业生等同大学生待遇’,并出台‘单位出钱提升文凭’等政策。”可毕业生就那么多,该校校长唐予松一时又喜又忧。  让唐予松
期刊
2020年9月7日,共青城市泽泉乡观长教学点教师袁清山从乡村学校走上了“感动江西教育年度人物”颁奖晚会主席台。当他从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施小琳手中接过奖杯和荣誉证书时,聚光灯照在他朴实又兴奋的脸上。他的获奖感言质朴而真诚:“只有将无私的爱和无限的责任奉献给学生,才不辜负‘教师’这个平凡而伟大的字眼。”这是从教44年的袁清山老师的人生写照。默默奉献山村教育近半个世纪,培养了三代人走出大山,袁清山
期刊
“六十年耕耘,只为做好一件事;六十岁出发,夸父逐日新征程。不辞辛劳辅后学,大江南北留芬芳。提琴奏曲,都说夕阳无限好;老骥伏枥,又赞皓月更迷人。”这是2020年9月7日,江西省第三届“感动江西教育年度人物”评选组委会给获奖者——南昌三中退休教师黄恕伯的颁奖词。  60年,人生一甲子;80年,风雨人生路。在第36个教师节当天上午,记者如约在南昌三中见到了黄恕伯老师。“退休后,在江西的活动少了,在全国的
期刊
秋日,东华理工大学抚州校区,94岁的宋金如老教授按时走出家门,沿着太谷路走向她的“稀有散装实验室”。路旁的大樟树高耸入云,那是当年学校从山西搬迁至江西建校时栽种的。  “我们从太行走来,扎根在红土地上,伴随着核工业前进的步伐,在艰辛中奋斗成长;我们投身国防军工现代化建设,在创业中铸就辉煌……”校歌勾勒出了该校的不凡出身。从1956年创办的太谷地质学校,到20世纪60年代因“追逐”铀矿迁至抚州,再到
期刊
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长平乡是省级贫困乡,但在这里,连续20多年无一人因贫困而辍学,相反,还走出了全国师德标兵、省市优秀企业家、博士研究生和出国留学生上百人。当地的百姓都说,这得益于长平人民教育基金会。  2020年9月,第三届“感动江西教育年度人物”揭晓,长平人民教育基金会创始人之一、终身名誉理事长李维正榜上有名。现年91岁的他是这次入选者中年龄最大、唯一没有到场领奖的获奖者。颁奖晚会现场,在众人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