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农业院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和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出其表现特点。要根本解决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必须从国家、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从经济帮扶到心理援助建立多层次的帮扶体系,建设好校园文化,共赢良好心理环境。
[关键词]农业院校 贫困生 原因 心理健康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9-0163-02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校大学生数量增加的同时,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目前农业院校的贫困生比例已经接近33%,贫困生的压力不单单是简单的经济压力更多的是来自经济压力背后所承担的心理压力,因此不仅要分析困难生不良心理状况的成因,更重要的是如何建立起经济帮扶和心理疏导的多元资助体系,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他们顺利的完成学业,健康的成长。
一、农业院校贫困生不良心理状况成因分析
(一)家庭环境因素
造成贫困生不良心理的诸多因素中以家庭因素尤为突出,多数农业院校高考录取分数低、学费低、在农村生源基础好等特点,很受广大农村家长及考生的青睐,调查显示农业院校生源近70%主要来自偏远的农村,由于农村经济来源单一,主要以农副产品的产出供给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费用,这样的家庭只能维系学生的基本生活费用。另外农村也普遍存在多子女现象,有些家庭是多子女上学造成家庭贫困,有的则是由于传统观念未读书的子女娶妻生子耗费巨大,再加之供养大学生读书更是雪上加霜,对于一个没有其他经来来源的农村家庭,这样的经济压力可想而知。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体质的结构的调整,很多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入城市成为农民工,这些人的子女很小便成为了留守儿童,他们承受经济压力的同时更缺乏家庭的温暖和关爱。在城市,很多职工在经济结构调整的浪潮中成为下岗职工,一部分以父母工资为主要经济支撑的家庭经济压力由此形成。一些单亲家庭的孩子和孤儿,由于经济来源有限甚至无依无靠生活更是举步维艰,倍加困难。
家庭的贫困一般会对贫困大学生造成两种极端的影响,一种是激励他们在逆境中成长,从小富有拼搏精神自强不息,乐观积极向上怀有理想和信念,坚信知识改变贫困改变命运奋发图强。另一种则是消极悲观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人,由此产生了自卑、孤僻、冷漠和焦躁等不良情绪和心理状态。
(二)社会环境因素
随着改革开放外来思想的涌入,社会竞争激烈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一些社会上的不良思想正在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很多从偏远从村来到都市求学的学子抵御不了都市的花红酒绿、霓虹闪烁,在这些表象的诱惑下不免会产生盲目攀比、拜金和透支消费。这使本来就贫困的大学生生活更加捉襟见肘,雪上加霜。一些大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认为在大学期间学习不再重要,转而把精力和生活费全部投入到网络游戏中,这不仅毒害大学生的身心,更重要的是使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扭曲。一些大学生不能正确看待和分析社会改革中存在的贪污腐败和贫富差距过大等现象,加之对网络信息真伪甄别能力不强,使很多困贫困生产生仇视社会、认识偏执、盲目虚荣、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等现象。
(三)学校环境因素
高校中生源来自全国各地,素质和家庭背景参差不齐,不免出现贫富差距,这也对贫困生的身心造成很大的影响。有些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居住四人寝室、身穿名牌、使用笔记本电脑甚至开私家车上学,这些现象的出现给家庭贫困的学生在社交和心理上都造成打击,无形中使他们产生心理负担和自卑感,从而产生压抑、嫉妒和悲观烦躁的心理状况。一方面很多贫困生来自偏远农村,由于经济条件限制不得不一面上学一面打工来维系基本的生活开销,加之大学期间本身学习任务就相对繁重,所以很难确保有效的学习时间,久而久之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自然不会太好。一方面是由于他们从事的岗位多数为服务员、传单员、家教等社会基层行业,他们很多是第一次接触社会,碰壁、失落和自尊心受损打击这他们脆弱的心灵。另一方面,很多贫困生来自偏远山区,他们很多人甚至从未接触过计算机,普通话不标准,英语口语不敢张嘴发音等等问题,这给他们带来更大的学习压力。由于身心压力和经济压力,造成学习不能集中经历从而影响获得知识和云中知识的实际能力,直接影响了个人发展。[1]
(四)个人因素
农业院校的贫困生来自偏远地区,他们普通话普遍不好,在人际沟通上存在弱势,甚至在做兼职的时候都会受到排挤,这在很大程度打击了贫困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另一方面他们在中小学期间很少参与社会实践,造成为人处事方面的欠缺,同时也很难胜任社会一些兼职岗位,这容易对靠勤工俭学的学生产生失落、消沉和悲观的心理状况。
由以上论述不难看出,贫困生由于贫困带来的不良心理主要有以下三点:(1)容易带来心理和经济的双重贫困。由于经济的贫困使心理和精神背负更大的压力,由此转变为不良心理状态,表现为愤世、嫉妒、悲观和经不起挫折。(2)校园内的贫富差距容易使自己封闭起来,不愿意与人交往,有着极强的自尊心,遇事反映过分强烈。(3)容易引起心理疾病。由于大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成熟阶段,此时的心理和意识形态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更容易走向极端和偏执。(4)影响学习成绩。由于经济条件限制,贫困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打工赚钱上,经常出现旷课和学习时间不够用现象,容易导致学习没有兴趣甚至厌学心理。
二、解决农业院校贫困生不良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
在农业院校中,贫困生已经占据相当一部分比例,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首先,从思想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来看,应该提高意识重视贫困生的工作。调整好心态,辅导员不是简单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做好思想的引领和辅导。其次,在贫困认定的过程中用心去了解每一个贫困生,做好甄别和筛选工作确保不漏掉一个真正贫困的学生,使国家的助学金真正的用到实处、用到刀刃上。最后,用心关爱每一名贫困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内心深处了解每一名贫困生,不仅要做师生,更要做知心朋友。
(二)建立多元的资助体系
面对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如何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经济困难顺利完成学业,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课题。为此,学校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会同有关行政部门,研究和指定资助贫困生的政策和措施,并在高校中逐步建立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包括奖学金、学生贷款、勤工助学基金、特别困难生活补助、学费减免在内的多元助困政策体系,努力探索非政府组织参与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2]
(三)建立健全心理健康咨询和辅导体系和校园文化建设
首先,应该以预防为主,从新生入学之初便进行心里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根据所发现的问题和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专题心理专题讲座和宣传。其次,加强心理咨询工作的力度。配备专职心理咨询教师、保证办公用地和经费投入,使全校上下营造出良好心理健康氛围。最后,现在高校的心理咨询教师多数为兼职教师,专业技能不够过硬,应当通过人员进修进行专门的心理培训,提高心理咨询业务水平,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基础保障。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举办一些能让贫困生融入的校园文体活动和社团活动,通过参与健康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使其融入集体、开阔视野、增强人际交往,更重要的是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产生自卑心理,打造出集体荣誉感。贫苦生与其他学生相比,更渴望被理解、宽容、友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对有不良心理倾向的贫困生会起到缓冲和矫正的作用,正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能让贫困生从根本上正确认识贫困、面对贫困树立阳光向上的乐观心态。最终实现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问题,确保每一名贫困生都能顺利完成学业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静.高校贫困生现状及对策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
[2]文玉华.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级对策分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1).
[关键词]农业院校 贫困生 原因 心理健康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9-0163-02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校大学生数量增加的同时,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目前农业院校的贫困生比例已经接近33%,贫困生的压力不单单是简单的经济压力更多的是来自经济压力背后所承担的心理压力,因此不仅要分析困难生不良心理状况的成因,更重要的是如何建立起经济帮扶和心理疏导的多元资助体系,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他们顺利的完成学业,健康的成长。
一、农业院校贫困生不良心理状况成因分析
(一)家庭环境因素
造成贫困生不良心理的诸多因素中以家庭因素尤为突出,多数农业院校高考录取分数低、学费低、在农村生源基础好等特点,很受广大农村家长及考生的青睐,调查显示农业院校生源近70%主要来自偏远的农村,由于农村经济来源单一,主要以农副产品的产出供给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费用,这样的家庭只能维系学生的基本生活费用。另外农村也普遍存在多子女现象,有些家庭是多子女上学造成家庭贫困,有的则是由于传统观念未读书的子女娶妻生子耗费巨大,再加之供养大学生读书更是雪上加霜,对于一个没有其他经来来源的农村家庭,这样的经济压力可想而知。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体质的结构的调整,很多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入城市成为农民工,这些人的子女很小便成为了留守儿童,他们承受经济压力的同时更缺乏家庭的温暖和关爱。在城市,很多职工在经济结构调整的浪潮中成为下岗职工,一部分以父母工资为主要经济支撑的家庭经济压力由此形成。一些单亲家庭的孩子和孤儿,由于经济来源有限甚至无依无靠生活更是举步维艰,倍加困难。
家庭的贫困一般会对贫困大学生造成两种极端的影响,一种是激励他们在逆境中成长,从小富有拼搏精神自强不息,乐观积极向上怀有理想和信念,坚信知识改变贫困改变命运奋发图强。另一种则是消极悲观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人,由此产生了自卑、孤僻、冷漠和焦躁等不良情绪和心理状态。
(二)社会环境因素
随着改革开放外来思想的涌入,社会竞争激烈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一些社会上的不良思想正在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很多从偏远从村来到都市求学的学子抵御不了都市的花红酒绿、霓虹闪烁,在这些表象的诱惑下不免会产生盲目攀比、拜金和透支消费。这使本来就贫困的大学生生活更加捉襟见肘,雪上加霜。一些大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认为在大学期间学习不再重要,转而把精力和生活费全部投入到网络游戏中,这不仅毒害大学生的身心,更重要的是使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扭曲。一些大学生不能正确看待和分析社会改革中存在的贪污腐败和贫富差距过大等现象,加之对网络信息真伪甄别能力不强,使很多困贫困生产生仇视社会、认识偏执、盲目虚荣、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等现象。
(三)学校环境因素
高校中生源来自全国各地,素质和家庭背景参差不齐,不免出现贫富差距,这也对贫困生的身心造成很大的影响。有些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居住四人寝室、身穿名牌、使用笔记本电脑甚至开私家车上学,这些现象的出现给家庭贫困的学生在社交和心理上都造成打击,无形中使他们产生心理负担和自卑感,从而产生压抑、嫉妒和悲观烦躁的心理状况。一方面很多贫困生来自偏远农村,由于经济条件限制不得不一面上学一面打工来维系基本的生活开销,加之大学期间本身学习任务就相对繁重,所以很难确保有效的学习时间,久而久之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自然不会太好。一方面是由于他们从事的岗位多数为服务员、传单员、家教等社会基层行业,他们很多是第一次接触社会,碰壁、失落和自尊心受损打击这他们脆弱的心灵。另一方面,很多贫困生来自偏远山区,他们很多人甚至从未接触过计算机,普通话不标准,英语口语不敢张嘴发音等等问题,这给他们带来更大的学习压力。由于身心压力和经济压力,造成学习不能集中经历从而影响获得知识和云中知识的实际能力,直接影响了个人发展。[1]
(四)个人因素
农业院校的贫困生来自偏远地区,他们普通话普遍不好,在人际沟通上存在弱势,甚至在做兼职的时候都会受到排挤,这在很大程度打击了贫困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另一方面他们在中小学期间很少参与社会实践,造成为人处事方面的欠缺,同时也很难胜任社会一些兼职岗位,这容易对靠勤工俭学的学生产生失落、消沉和悲观的心理状况。
由以上论述不难看出,贫困生由于贫困带来的不良心理主要有以下三点:(1)容易带来心理和经济的双重贫困。由于经济的贫困使心理和精神背负更大的压力,由此转变为不良心理状态,表现为愤世、嫉妒、悲观和经不起挫折。(2)校园内的贫富差距容易使自己封闭起来,不愿意与人交往,有着极强的自尊心,遇事反映过分强烈。(3)容易引起心理疾病。由于大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成熟阶段,此时的心理和意识形态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更容易走向极端和偏执。(4)影响学习成绩。由于经济条件限制,贫困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打工赚钱上,经常出现旷课和学习时间不够用现象,容易导致学习没有兴趣甚至厌学心理。
二、解决农业院校贫困生不良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
在农业院校中,贫困生已经占据相当一部分比例,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首先,从思想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来看,应该提高意识重视贫困生的工作。调整好心态,辅导员不是简单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做好思想的引领和辅导。其次,在贫困认定的过程中用心去了解每一个贫困生,做好甄别和筛选工作确保不漏掉一个真正贫困的学生,使国家的助学金真正的用到实处、用到刀刃上。最后,用心关爱每一名贫困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内心深处了解每一名贫困生,不仅要做师生,更要做知心朋友。
(二)建立多元的资助体系
面对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如何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经济困难顺利完成学业,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课题。为此,学校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会同有关行政部门,研究和指定资助贫困生的政策和措施,并在高校中逐步建立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包括奖学金、学生贷款、勤工助学基金、特别困难生活补助、学费减免在内的多元助困政策体系,努力探索非政府组织参与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2]
(三)建立健全心理健康咨询和辅导体系和校园文化建设
首先,应该以预防为主,从新生入学之初便进行心里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根据所发现的问题和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专题心理专题讲座和宣传。其次,加强心理咨询工作的力度。配备专职心理咨询教师、保证办公用地和经费投入,使全校上下营造出良好心理健康氛围。最后,现在高校的心理咨询教师多数为兼职教师,专业技能不够过硬,应当通过人员进修进行专门的心理培训,提高心理咨询业务水平,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基础保障。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举办一些能让贫困生融入的校园文体活动和社团活动,通过参与健康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使其融入集体、开阔视野、增强人际交往,更重要的是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产生自卑心理,打造出集体荣誉感。贫苦生与其他学生相比,更渴望被理解、宽容、友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对有不良心理倾向的贫困生会起到缓冲和矫正的作用,正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能让贫困生从根本上正确认识贫困、面对贫困树立阳光向上的乐观心态。最终实现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问题,确保每一名贫困生都能顺利完成学业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静.高校贫困生现状及对策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
[2]文玉华.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级对策分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