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生活同行,与教材同步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rke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4月初,笔者在教学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时,顺着“鸟”的话题提到:1981年国务院批转林业部等8个部门《关于加强鸟类保护,执行中日候鸟保护协定的请示》的报告,要求各省、市、自治区确定每年4月至5月初的一个星期内为“爱鸟周”。随后,我建议学生在4月至5月初选定一个周作为自己的“爱鸟周”,读读有关鸟的诗文,观察一下校园中的鸟,当然还可以静静地站在树下等待一只鸟的降临。
  “什么,站在树下等一只鸟,那不是神经病呀!” 我的话音刚落,一个姓郑的女生便接过了我的话头。随即,全班哄堂大笑。
  在学生们的笑声中,我想起了西方的一条古老格言:“一个人手里抓住小提琴,他就不会干坏事!”这条格言的意思是说,拥有美好情趣的人,一定会是一个高尚的人。
  如今我们的高中生把站在树下等待一只鸟的降临认为是神经病,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们学生审美情趣的缺失。知名学者马睿认为:语文教学的过程,不仅是训练、提升学生对一篇篇具体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它也是一个培养学生良好审美趣味的过程。因而,语文教学应担负起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的任务。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强调: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可见,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
  审美情趣又称审美趣味,是审美主体对各种审美对象相对稳定的主观审美兴味、爱好、态度和鉴赏力,是人的思想、情感、性格、气质、能力在审美上的体现,它反映了人在审美中自我发现、自我实现的需要。它是人在对美的欣赏和判断时,对现实生活中各种具有审美价值的事物、现象表现出一种富有感情的,具有个性的主观偏爱和兴趣。
  高中语文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立足点在哪儿呢?笔者认为亲近自然与快乐文字是必不可少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感受·鉴赏”中要求: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这里的珍爱自然、热爱生活,就是高尚的审美情趣。《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选修课程·诗歌与散文”中要求是: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深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对文字的品味鉴赏,也是一种审美情趣。结合语文课程的特点,我们可以把这两处与审美情趣有关的表述概括为亲近自然,快乐文字(学生们把品味文字作为快乐,且能快乐地品味文字,并把快乐文字作为一种生活乐趣)。
  与生活同行,与教材同步,是语文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最有效途径。
  2005年1月21日上午第一节课,与荆州古城遥遥相对的松滋一中弥漫在纷纷大雪之中。这是江南近十年来罕见的一场雪。上课20分钟了,雪越下越大,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看着地面上积下的厚厚的雪,许多同学听课心不在焉,眼光老是往外瞟。
  我会心地笑了笑,中断了正常的授课内容,问:“谁能背诵一句带雪的诗?”
  语文科代表刘霜霜立刻站起来说:“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泥上偶尔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一时间,同学们纷纷在自己记忆里寻找带雪的诗句,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
  看着学生们可爱的样子,我说,这节课让大家去雪中尝一尝雪的味道吧。当然,我要求学生们不得高声喧哗。
  就这样,我把学生带到了远离教学楼的运动场的一角。当学生们在雪中兴奋雀跃的时候,我也情不自禁地闭目冥思,任飘飘飞雪落在头上、肩上、手上,静静地感受雪的洁白与清新。
  过了一会,学生们不由自主地开始打起了雪仗。他们相互投掷,嘻笑着,快乐着。我正悠闲地欣赏,不知谁把一个雪团掷向了我,接着便有许多雪团向我飞来。
  因为生活中的下雪事件而把学生引入雪中,这就是对大自然的亲近。虽然耽误了一定的教学课时,但课时天天有,雪却不常有,因而,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教师一定要注重与生活同行,抓住好的时机。
  校园里桂花飘香的时候,我一定会提醒我的学生到桂花树下去坐一坐;学校山坡旁的杜鹃花绽放的时候,我也会找专门的时间让学生们去观赏。学生们在老师的要求下亲近自然,进而养成亲近自然的习惯,这不是一种高尚的审美情趣又是什么呢?
  前几日与学生一道学习钱钟书的《谈中国诗》,在读过钱钟书的人生妙语“猪是否能快乐得像人,我们不知道;但是人容易满足得像猪,我们是常看见的”一段话之后,我一下子想起了有一年春晚赵本山说的一段小品,便随意地和学生聊了起来。
  我说,前几年的春晚有这样一段小品:范伟给赵本山出了一道智力题,说要过年了,主人有一头猪和一头驴,但只能杀其中的一头,是先杀猪呢,还是先杀驴。赵本山听过之后没有回答,而是要他的两个徒弟回答。
  接着我问:“你们说是先杀猪呢,还是先杀驴?”
  学生们随即便嘻嘻哈哈起来,有的便说先杀驴。
  我笑了笑说:“猪也是这样想的。”
  又有学生说:“先杀猪。”
  我又笑了笑说:“驴也是这样想的。”
  问题回答完之后,学生们随即哈哈大笑起来。因为这是一个两难问题,无论怎样回答都不好。在学生们笑过之后,我告诉学生这可以算是一个幽默,随即我又说在十二生肖中,猪是最有财运的,顺便又说了一些有关猪和驴的好话。因为,我生怕在无意之中伤害了学生。
  看学生们笑得开心,我便要学生翻到刚刚学过的《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这篇课文,找出“艺术的表现正在于一鳞一爪具有象征力量;使全体宛然存在,不削弱全体丰满的内容,把它们概括在一鳞一爪里”这句话读一读。同时,我特别要求学生注意“削”的读音。
  待学生们读过之后,我说:“给大家出一个脑筋急转弯题:铅笔姓什么?”
  学生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的开始小声嘀咕,只是没有人能回答。我提醒说:“想想刚才老师提醒的那个字读什么音?”有学生说“xuē”,又有学生说“xiāo”,随后便有学生说“削铅笔”。
  哦,铅笔姓“肖”,学生们恍然大悟后便又大笑起来。
  看学生们笑得开心,我干脆又出了几个脑筋急转弯题:1到9这几个数字中,哪个最勤快,哪个最懒?(一不做,二不休)布和纸怕什么?(不怕一万,只怕万一)蝴蝶、蚂蚁、蜈蚣、蜘蛛在一家工厂做工,谁没有领到工资?(无功不受禄)在轻松与快乐中,有学生竟不由自主地发出了“真是幸福哦”的感叹。
  我想,作为与教材同步的“文字快乐”的审美情趣的培养,上述案例可以作为一种借鉴。
  [作者通联:湖北松滋一中]
其他文献
编者按:  在系列“国培班”的培训过程中,学员们最感兴趣、收获最大的培训形式是专家引领下的共同备课:7—10位学员围坐一起,在1-2位专家指导和引领下,就某篇课文畅谈自己备课中的困惑和想法,最后达成一些共识。这当中既有思维的碰撞,也有观点的争鸣,是一次交流,更是一场对话。“共同备课”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新模式,正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下面的课例或许能给我们启发。  地点: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参
一、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盲人摸象   在《1978~2005语文教育研究大系·中学教学卷》的前言里,王荣生和郑桂华两位老师这样写道:   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是教师不知道教什么、不知道如何去教,是学生不知道学什么、不知道如何来学,是观课评教的人不知道评什么、不知道如何评课才算妥当。   真是一语中的!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现象呢?   笔者认为,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
伴随互联网的进一步扩展,人们的表达空间更加开放。2010年,涌现了诸如“给力”、“秒杀”、“杯具”、“你懂的”、“神马都是浮云”、“我爸是李刚”、“羡慕嫉妒恨”等具有特殊意义的新鲜词汇(含短句)。这些词汇是网络时代人们思想的一种真实反映,是一种具有多层面价值的社会语用的结晶:网络时代真“给力”。   一、2010年网络新词的形成背景   本文中的年度新词语,指的是在2010年中产生并在该年度语
2010年清华大学在上海的自主招生面试中一道面试题目如下:老子和孔子有一天打架,你会帮助谁?  我们先看大家的回答:  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如果是我,我保持中立。我不可能帮哪一方,我不能用儒家否定道家,反之亦然。孔子和老子都是中国古代先哲,他们都对中国古代思想建设做出了极大贡献。但两位的基本主张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孔子主张积极入世,老子主张消极避世;两人观点相差很大,孔子讲究进取,老子讲究避让;
[孙绍振评点]  《促织》的难度不仅仅在文字上,而且在文章的生活内容和当代青少年生活经验的距离上。文勇不但意识到了这个难点,而且找到了方法,那就是缩短文章与学生心理和有限的经验之间的距离。开头,他表面上和一般的老师一样过多地使用了朗读。但是实质上,朗读在他驾驭之中。他的,最拨,他的谈笑风生,他生活化的口语,把遥远的过去,不但变得很有当代感,而且具有现场感。课堂氛围相当活跃。但是,这种活跃并不浮泛。
情感教育是心灵相接触的教育,是一种在感化、陶冶中使学生的素质和品格得以升华的教育。没有了情感,语文教学就会失去灵性、灵魂而变得苍白无力。于漪老师语文情感教育观是其语文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她认为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语文教学重在熏陶感染塑心灵,用兴趣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没有了情感,语文教育的价值就得不到体现。    一、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    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是心灵与心灵相沟通的事业,是以精
路遥,这位英年早逝的作家,一生共计创作了17部小说。其中,《人生》、《平凡的世界》等作品被节选入不同版本的中学语文课本或课外教材,被一代一代的广大青少年所熟知。他的文风朴实无华,平易清新;他以诚实的劳动创造出的人物,往往承受着命运的击打,却越发迸射出坚强不屈的人格魅力。对于广大中学生读者来说,读路遥的作品,不仅会被他细致入微、感人肺腑的描写所震撼,更会从他笔下的人物身上感受到人性的坚忍与顽强,感受
【教学背景】  借鉴国际上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先进经验,我们对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养采用了“微格训练”的方式,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一般不超过15分钟)训练某一个方面的教学技能,或者执教某一个方面的教材内容,然后互动点评、修改方案、重新执教、比较分析、完善方案。  为了使本科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更有实效,笔者请来了师大附属实验学校中学部年轻的刘静老师来参与指导。今天是这学期最后一次课。结束的时候,
《陈情表》以朴实真切、扣人心弦的语言,陈述了亲情、苦情、孝情、衷情,凄凉悲恻,感人至深,历来为人们共鉴。然而人们在称道其动人之情的时候,常常忽略了灌注于字里行间的服人之理。李密作为亡蜀降臣,面对新朝“诏书切峻”,上表“辞不就职”,既难逾“忠孝不能两全”的古训,更难脱“忠臣不事二君”的嫌疑。因此,要想打动晋武帝,消除嫌疑,达到暂时“辞不就职”的目的,光“情真”是不够的,更要“理切”。当然,面对新朝陛
下课了,走在离开教室的路上,笔者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学生入境的诵读、热情的掌声,时常萦绕在耳际。《有的人》是笔者教了近十遍的一首诗,而这一次,自己仿佛才真正走进诗文,学生因诗歌而澎湃的激情真的令人震撼。原来“老诗歌”也可以点燃火花,荡漾激情,关键是教者要有一双慧眼,一颗感动的心领着学生去发现,去体味。  记得季羡林先生在散文《槐花》中曾经感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越是看惯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