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把“核心素养”放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格局中去解读,在“全面发展”教育观理念的观照下,核心素养教育的诉求更高:育人不仅面向的是当下社会的发展需要,还面向未来的终身教育,强调并注重人的精神層面的成长。那么于小学语文学科而言,“阅读”这种教育方式与之相生相长。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听、说、写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促进个体思维及智力的发展。阅读是人类社会认知世界最基本的方法。阅读成就自我成长,这是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学科中的一种重要的表达。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势必要围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应以阅读为原点去构建多维语文课堂。
一、文学功能牵引下的语文课堂
文学功能牵引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寓教于乐”的课堂。开展阅读实践活动,以大量阅读为基础进行泛读和表浅的赏析。古罗马的贺拉斯就已经认识到,文学的教育功能只有和娱乐功能相结合才能得以实现,他在西方文论史上率先提出了“寓教于乐”的主张,对后世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只有坚持“寓教于乐”,才符合学生接受的规律。
我围绕培养学生感受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和评价能力这四种能力,开展了“课前短时有声阅读”活动。
1.阅读期待, 唤醒自觉
教师可通过“课前短时有声阅读”活动,让每位学生走上舞台,抒发自己的体验。其一,给予勇气。教师应制订参与的规则,还学生平等的学习机会,给予学生表现自我的勇气,促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其二,注重体验。每一次阅读文本会带给学生不一样的体验,对不同情境的思考使学生获得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体验心灵深处的舒展,使学生可以超越现实而走进想象的世界,超越纯粹的技能性学习,获得广阔的自由的思维空间。其三,建立信心。“课前短时有声阅读”看似与常规语文学习剥离,这会让学生放松警惕,以新奇心态对待。这为学生建立了参与的信心,学习的期望油然而生。
2.阅读反思 ,化育情怀
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品味语言,感受文本的思想魅力、艺术魅力,陶冶情操,获得审美体验。对美好事物的敏锐感知是难能可贵的语文素养。 其一,背诵吟咏。用“课前短时有声阅读”展示学生的才情,将知识化作一种情怀,同时将这情怀化作一种文学素养。其二,演讲辩论。 语文素养的形成建立在思维的发展之上,而演讲与辩论,正是给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其三,“小先生制”。把学习的舞台全部交给学生,短暂的换位体验,可以拉近师生的关系,活跃学习氛围,建构开放而真实的课堂。
3.阅读批判,启迪智慧
学生的人生智慧正是在学习和日常生活的体会中洞悉而来。智慧教育关注人生的教育。其一,学科融合。把体育、音乐、艺术等学科作为语文文本的另一种表达形式,听说的舞台也可以是唱演的舞台,改变坐着学习的姿势。其二,融合信息技术。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更多地给学生置身于真实生活场景的感受,让学生从中受到启迪。
“课前短时有声阅读”活动,避免了语文教学中贪大求多,面面俱到,使得教学内容的重点更集中,更突出。学生更容易消化,在“寓教于乐”的形式中体验快乐,自由发展,获得思维的自由。
二、文化模式牵引下的语文课堂
文化模式牵引下的课堂,应该是“情感操练”的课堂。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深沉的情感,精读传统篇目。个体所属的文化提供了构成生活的原始材料,个体具有适应文化模式的可塑性,在文化习得的过程中完成自我培养。朱自清先生曾说:“欣赏是情感的操练,可以增加情感的广度、深度,也可以增加高度。”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记忆。缺少了相应的敏锐的情感体验,学生很难进入作品规定的情境,实现与艺术形象的情感交流,也很难获得心灵上的震撼和灵魂上的净化。
教师应引导学生借助经典篇目精读,解读文化元素,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
1.一字之重, 题眼定情,练思维
汉字的独特魅力在于意蕴丰富,“一字尽得风流”。教师应重视练字,开启学生情感体验的门。如《梅花魂》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名家名篇,叙事细腻,表达严谨,情感宏阔, 遣词造句中透出浓浓的传统文化意味和时代特征。 题目中“魂”字是一个有重量的字,它能定调:这个魂字就能“转轴拨弦三两声”定下情感基调——梅花魂,爱国心,民族精神。作者由花写人,由人品引申到家国情怀。教师应通过对魂字与物、人、国的联系,清晰地给学生诠释“魂”字的文化渊源。
2.一物之悟,文化传情,重积累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物语。”中国文学史从诗词发源,对物语的认知也从诗词开始。文学常识的积累可以随文进行,也可以按内容积累。如王冕《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元稹《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郑板桥《题画兰》: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陆惠心《咏松》:瘦石寒梅共结邻,亭亭不改四时春。由感性的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物语表现出的象征特点,独属于炎黄子孙,与我们有着认识上的“特定约定”,这个约定帮助我们探究中国人特有的心灵姿态和生命律动。像青铜器上斑驳的纹饰一样,像几枝瘦竹残荷即可入画一样,像高耸的宝塔屋宇直冲云霄一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这些文化符号进行解读,去找到中国人的文化密码。
三、主题阅读研究牵引下的语文课堂
主题阅读研究牵引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框架式结构课堂”,让“主题阅读,读中学写”的研究性学习方式进入课堂。歌德说:主题是文学作品中的题材,人物所体现的思想,是故事中所蕴含的意义。人类过去不断重复,今后还会继续重复的精神现象。主题的意义可见一斑。
1.教材重组,读写结合训练
索绪尔说:“语言既是一个系统,它的各项要素都有连带关系,而且其中每项要素的价值都因为有其他各项要素同时存在的结果。”在语言中,一切都是以关系为基础的。教师应借助语言的联想关系,以“读写结合”为目标,对教材内容重新组合,选取对话点。如设想话题式教学模式:一个话题带动一组阅读,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感受相同的主题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教师可运用“五级三段”仿写练习,“五级”仿写抓住整体感知,从结构、风格、情感、细节、创造进行仿写;“三段”指对例文的高仿、变式、创造,逐步脱离仿写的窠臼。
2.框架思考,比较思维训练
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对两种相近或是相反事物的对比进行思维,寻找事物的异同及其本质特性。正如梵·第根所言:“当人们仔细地研究同一个典型的某种变化时,人们便对那位诗人和他的艺术认识得格外清楚了。”人们在对比中头脑是清晰的,当我们运用对比的时候,我们的感情倾向和价值判断是明确的。借助比较的视野,发展思维,是思维深入发展的方式。
在教学中,教师应扩大学生视野,让情感陶冶与科学思维培养并重,采用立体阅读的方法。这样一方面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整体提升,让学生以读促写,同步提升读写能力,让读的文字生发文字,形成有益的循环,充分尊重学生对作品的个性理解;另一方面可丰富学生的心灵世界,让学生不仅读作品,更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的心中多一点敬畏,多一点崇高,多一点厚重,多一点真善美。
(作者单位:湖北荆门市漳河新区楚天学校)
责任编辑 宋园娣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势必要围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应以阅读为原点去构建多维语文课堂。
一、文学功能牵引下的语文课堂
文学功能牵引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寓教于乐”的课堂。开展阅读实践活动,以大量阅读为基础进行泛读和表浅的赏析。古罗马的贺拉斯就已经认识到,文学的教育功能只有和娱乐功能相结合才能得以实现,他在西方文论史上率先提出了“寓教于乐”的主张,对后世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只有坚持“寓教于乐”,才符合学生接受的规律。
我围绕培养学生感受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和评价能力这四种能力,开展了“课前短时有声阅读”活动。
1.阅读期待, 唤醒自觉
教师可通过“课前短时有声阅读”活动,让每位学生走上舞台,抒发自己的体验。其一,给予勇气。教师应制订参与的规则,还学生平等的学习机会,给予学生表现自我的勇气,促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其二,注重体验。每一次阅读文本会带给学生不一样的体验,对不同情境的思考使学生获得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体验心灵深处的舒展,使学生可以超越现实而走进想象的世界,超越纯粹的技能性学习,获得广阔的自由的思维空间。其三,建立信心。“课前短时有声阅读”看似与常规语文学习剥离,这会让学生放松警惕,以新奇心态对待。这为学生建立了参与的信心,学习的期望油然而生。
2.阅读反思 ,化育情怀
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品味语言,感受文本的思想魅力、艺术魅力,陶冶情操,获得审美体验。对美好事物的敏锐感知是难能可贵的语文素养。 其一,背诵吟咏。用“课前短时有声阅读”展示学生的才情,将知识化作一种情怀,同时将这情怀化作一种文学素养。其二,演讲辩论。 语文素养的形成建立在思维的发展之上,而演讲与辩论,正是给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其三,“小先生制”。把学习的舞台全部交给学生,短暂的换位体验,可以拉近师生的关系,活跃学习氛围,建构开放而真实的课堂。
3.阅读批判,启迪智慧
学生的人生智慧正是在学习和日常生活的体会中洞悉而来。智慧教育关注人生的教育。其一,学科融合。把体育、音乐、艺术等学科作为语文文本的另一种表达形式,听说的舞台也可以是唱演的舞台,改变坐着学习的姿势。其二,融合信息技术。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更多地给学生置身于真实生活场景的感受,让学生从中受到启迪。
“课前短时有声阅读”活动,避免了语文教学中贪大求多,面面俱到,使得教学内容的重点更集中,更突出。学生更容易消化,在“寓教于乐”的形式中体验快乐,自由发展,获得思维的自由。
二、文化模式牵引下的语文课堂
文化模式牵引下的课堂,应该是“情感操练”的课堂。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深沉的情感,精读传统篇目。个体所属的文化提供了构成生活的原始材料,个体具有适应文化模式的可塑性,在文化习得的过程中完成自我培养。朱自清先生曾说:“欣赏是情感的操练,可以增加情感的广度、深度,也可以增加高度。”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记忆。缺少了相应的敏锐的情感体验,学生很难进入作品规定的情境,实现与艺术形象的情感交流,也很难获得心灵上的震撼和灵魂上的净化。
教师应引导学生借助经典篇目精读,解读文化元素,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
1.一字之重, 题眼定情,练思维
汉字的独特魅力在于意蕴丰富,“一字尽得风流”。教师应重视练字,开启学生情感体验的门。如《梅花魂》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名家名篇,叙事细腻,表达严谨,情感宏阔, 遣词造句中透出浓浓的传统文化意味和时代特征。 题目中“魂”字是一个有重量的字,它能定调:这个魂字就能“转轴拨弦三两声”定下情感基调——梅花魂,爱国心,民族精神。作者由花写人,由人品引申到家国情怀。教师应通过对魂字与物、人、国的联系,清晰地给学生诠释“魂”字的文化渊源。
2.一物之悟,文化传情,重积累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物语。”中国文学史从诗词发源,对物语的认知也从诗词开始。文学常识的积累可以随文进行,也可以按内容积累。如王冕《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元稹《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郑板桥《题画兰》: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陆惠心《咏松》:瘦石寒梅共结邻,亭亭不改四时春。由感性的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物语表现出的象征特点,独属于炎黄子孙,与我们有着认识上的“特定约定”,这个约定帮助我们探究中国人特有的心灵姿态和生命律动。像青铜器上斑驳的纹饰一样,像几枝瘦竹残荷即可入画一样,像高耸的宝塔屋宇直冲云霄一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这些文化符号进行解读,去找到中国人的文化密码。
三、主题阅读研究牵引下的语文课堂
主题阅读研究牵引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框架式结构课堂”,让“主题阅读,读中学写”的研究性学习方式进入课堂。歌德说:主题是文学作品中的题材,人物所体现的思想,是故事中所蕴含的意义。人类过去不断重复,今后还会继续重复的精神现象。主题的意义可见一斑。
1.教材重组,读写结合训练
索绪尔说:“语言既是一个系统,它的各项要素都有连带关系,而且其中每项要素的价值都因为有其他各项要素同时存在的结果。”在语言中,一切都是以关系为基础的。教师应借助语言的联想关系,以“读写结合”为目标,对教材内容重新组合,选取对话点。如设想话题式教学模式:一个话题带动一组阅读,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感受相同的主题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教师可运用“五级三段”仿写练习,“五级”仿写抓住整体感知,从结构、风格、情感、细节、创造进行仿写;“三段”指对例文的高仿、变式、创造,逐步脱离仿写的窠臼。
2.框架思考,比较思维训练
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对两种相近或是相反事物的对比进行思维,寻找事物的异同及其本质特性。正如梵·第根所言:“当人们仔细地研究同一个典型的某种变化时,人们便对那位诗人和他的艺术认识得格外清楚了。”人们在对比中头脑是清晰的,当我们运用对比的时候,我们的感情倾向和价值判断是明确的。借助比较的视野,发展思维,是思维深入发展的方式。
在教学中,教师应扩大学生视野,让情感陶冶与科学思维培养并重,采用立体阅读的方法。这样一方面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整体提升,让学生以读促写,同步提升读写能力,让读的文字生发文字,形成有益的循环,充分尊重学生对作品的个性理解;另一方面可丰富学生的心灵世界,让学生不仅读作品,更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的心中多一点敬畏,多一点崇高,多一点厚重,多一点真善美。
(作者单位:湖北荆门市漳河新区楚天学校)
责任编辑 宋园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