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学经典是传承和追寻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和魂。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浩瀚,典籍丰厚,学习国学不仅可以提升文化素养,更可以使我们从传统中感悟做人之道。但对于经典的学习不应盲目推崇或因循,只有适应时代的发展,批判地继承,辩证地容纳,学生才能对国学经典有更为全面和科学的认知。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国学积累,对事物也开始形成了自己的认知,在辩论中诠释国学经典,给予国学经典更全面、深刻的解释,对他们来讲不仅是挑战与展示,更是一种适合的学习方式,于是六年级国学辩论赛应运而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的实践
本着全员参与、人人互动的原则,辩论赛在六年级中热烈展开。
比赛前,教师做了充分的准备,细致研究后确定了辩论赛题目和比赛规则。辩论题目都是选自学生学习过的国学经典名句,以是否同意此观点分为正反两方,选题包括“弟子不必不如师”“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宁死不吃嗟来之食”等。班级两两对阵,抽签决定题目以及正反双方,每班派出四名辩手,其他学生按小组分别为四个辩手的智囊团,每个学生都拿到了国学辩论赛的任务单。
任务单分为几个板块,首先确定填写人的职责,不管是辩手还是智囊团都有自己的位置,调动起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其次是“我查找的名篇名言、重要数据、案例分析”,学生可以根据提示寻找有利于本方观点的理据;接下来,学生可以写出“我的整体思路和建议”,既可以使用思维导图,也可以用画图标的方法,更可以尝试着写辩词将自己的观点表述清楚;最后是请学生梳理“我的哪些意见得到了采纳”,找到自己思维的闪光点,使学生产生成就感。
辩论比赛分为四个部分:立论陈词、盘问环节、自由辩论以及总结陈词。首先,由正反双方一辩进行立论陈词;接下来的盘问环节由正方二辩提问反方二辩,反方二辩提问正方三辩,以此类推形成“之”字形提问顺序;自由辩论部分双方各有四分钟发言时间;最后再由双方四辩做最后的总结陈词。为了确保学生能够在辩论赛中有更多的收获,教师还通过学校电视台针对什么是辩论、辩论赛如何准备,以及辩论技巧对全体六年级学生进行了细致的指导和培训。
每个参赛队伍都精神饱满,辩手们落落大方、儒雅绅士,每次的针锋相对都展现出思维的碰撞、智慧的火花。辩证的思考,多角度的诠释,为每一个辩题带来全新的理解。
如辩题“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反方就抓住了不是只要努力就能成功,成功还要有合理的方向、正确的方法等其他方面的因素进行论辩,反方一辩还结合自身生活实际,谈到了考试成绩不好并不一定是自己不够努力,还有紧张没发挥好等其他原因,学生还能利用科学的思想理论和详细的材料数据充实自己的观点,如四辩在总结陈词中说道:如果“为者必常成,行者必常至”,那为什么每年有那么多大学生努力了却考不上理想的大学呢?为什么有那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呢?不正确的方法和不明确的目标就像一块块绊脚石挡在通向成功的大道上。正方强调,努力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更不是充分条件。在努力的同时,正确的方向、明确的目标、遵循自然规律也同等重要。
在整个国学周辩论赛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每一位辩手的竭尽全力,看到了每一个学生为集体的不遗余力,每一场辩论都使我们对国学经典产生了更多、更深层次的思考,对国学思想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我们的收获
通过国学辩论赛,我们惊喜地发现学生正在悄然变化,在国学的浸润中、在思辨的飞扬中,成熟蜕变。
小L是班里的一名特需生,口才不错,但也活泼好动,对班级、学校的规则敬畏感不足,对集体的事情也不够关心。班级要准备辩论赛了,老师鼓励小L发挥自己的特长,在辩论赛中好好展示。小L一听这话来了劲头,认真准备起来,查找资料,积极训练。辩论赛有辩论赛的礼仪规范,小L为了在场上有更好的表现,认真学习,严格遵守,开始一点一滴地规范自己的行为。赛场上的他滔滔不绝、气定神闲,这次辩论赛使他深受鼓舞,找到了自己的优势,也开始在班级的其他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
小L只是学生中的一个缩影,还有更多的学生在不同的方面成长、变化着。对于国学经典,学生们懂得了要结合生活实际灵活地吸纳运用,对于国学的传承不应局限在背诵上,更应将其精髓融会贯通、发扬光大。辩论中,辩证思考问题的方式更迁移到了课堂上,在生生互动的课堂文化中,学生们早已习惯了学生间的相互质疑和解答,新的思维方式给他们提供了更多角度解答问题的可能,“质疑—解答—我有不同的理解”,这样的回合越来越多,也使课堂更加开放、多元。学生还将辩论赛中收获的思考方式和知识运用到处理生活实际问题中:在一次班会上,学生们讨论通过什么方法能够让大家在楼道内轻步轻声,学生们畅所欲言,有的学生谈到,“在辩论赛‘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场中我们知道,人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而内因是起决定作用的,那么我想在楼道内做到轻步轻声也是一样的,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发自内心地去遵守,不用值周生的督促我们也能做到!”他的发言赢得了全班学生热烈的掌声,大家也都达成共识,愿意自觉地遵守规定。
辩论赛同样提升了班级的凝聚力。辩论赛人人参与,共同体验,每个班级都有一股向心力,每一个学生也都认真地准备,希望能够为班级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所以,我们看到每一张辩论赛任务单都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每一场辩论赛都不仅仅是四个辩手的舞台,他们的对面是一张张熟悉又可爱的笑脸,为自己班级的辩手加油鼓劲!
在辩论赛中成长的不仅是学生,还有教师。教学相长,教师是指导者,但更是学习者。辩题的深入开掘,理论体系的完整架构,国学经典的旁征博引,实际生活的相互关联,辩论技巧的驾轻就熟,每一项的指导都需要教师具有深厚的功底,在学中教,在教中用,在用中得,在得中思,伴着学生们的不断进步,教师同样得到了成长,积淀了更加丰厚的素养。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我们的思考
国学辩论赛虽然已经告一段落,但我们的思考探索却不能止步。国学辩论赛给我们带来的收获是充盈的,但同时也引发我们对落实国学教育的进一步思考。
国学辩论赛使学生对以往诵读、理解过的国学经典有了全新的认识、深入的解读,更清楚地知道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运用这些经典指导今天的实践,这也是举办国学辩论赛的意义所在。但教育倡导的是知行合一,我们通过辩论的活动已经使学生的知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如何再进一步开展系列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将知与行达到完整的统一,让学生的所得不仅仅可以指导生活实践,更能转化为亲身实践的内容,是我们接下来需要探索和思考的重要内容。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基础,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国学辩论赛以全新的形式为学生们提供了学习的平台,深受学生喜爱,国学再不是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的了。这也让我们深刻地反思,如何让国学学习更多地以轻松灵活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的生活中。
通过组织国学辩论赛,教师们迫切地感受到全面提升自身文化素养的需要。教师想要在课堂上深入浅出、润物无声,就要在课堂下下大力气、大苦功,尤其是随着学生国学学习的深入,教师更应对此有着运筹帷幄、融会贯通的理解和高度,而这需要我们路漫漫其上下求索。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国学积累,对事物也开始形成了自己的认知,在辩论中诠释国学经典,给予国学经典更全面、深刻的解释,对他们来讲不仅是挑战与展示,更是一种适合的学习方式,于是六年级国学辩论赛应运而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的实践
本着全员参与、人人互动的原则,辩论赛在六年级中热烈展开。
比赛前,教师做了充分的准备,细致研究后确定了辩论赛题目和比赛规则。辩论题目都是选自学生学习过的国学经典名句,以是否同意此观点分为正反两方,选题包括“弟子不必不如师”“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宁死不吃嗟来之食”等。班级两两对阵,抽签决定题目以及正反双方,每班派出四名辩手,其他学生按小组分别为四个辩手的智囊团,每个学生都拿到了国学辩论赛的任务单。
任务单分为几个板块,首先确定填写人的职责,不管是辩手还是智囊团都有自己的位置,调动起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其次是“我查找的名篇名言、重要数据、案例分析”,学生可以根据提示寻找有利于本方观点的理据;接下来,学生可以写出“我的整体思路和建议”,既可以使用思维导图,也可以用画图标的方法,更可以尝试着写辩词将自己的观点表述清楚;最后是请学生梳理“我的哪些意见得到了采纳”,找到自己思维的闪光点,使学生产生成就感。
辩论比赛分为四个部分:立论陈词、盘问环节、自由辩论以及总结陈词。首先,由正反双方一辩进行立论陈词;接下来的盘问环节由正方二辩提问反方二辩,反方二辩提问正方三辩,以此类推形成“之”字形提问顺序;自由辩论部分双方各有四分钟发言时间;最后再由双方四辩做最后的总结陈词。为了确保学生能够在辩论赛中有更多的收获,教师还通过学校电视台针对什么是辩论、辩论赛如何准备,以及辩论技巧对全体六年级学生进行了细致的指导和培训。
每个参赛队伍都精神饱满,辩手们落落大方、儒雅绅士,每次的针锋相对都展现出思维的碰撞、智慧的火花。辩证的思考,多角度的诠释,为每一个辩题带来全新的理解。
如辩题“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反方就抓住了不是只要努力就能成功,成功还要有合理的方向、正确的方法等其他方面的因素进行论辩,反方一辩还结合自身生活实际,谈到了考试成绩不好并不一定是自己不够努力,还有紧张没发挥好等其他原因,学生还能利用科学的思想理论和详细的材料数据充实自己的观点,如四辩在总结陈词中说道:如果“为者必常成,行者必常至”,那为什么每年有那么多大学生努力了却考不上理想的大学呢?为什么有那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呢?不正确的方法和不明确的目标就像一块块绊脚石挡在通向成功的大道上。正方强调,努力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更不是充分条件。在努力的同时,正确的方向、明确的目标、遵循自然规律也同等重要。
在整个国学周辩论赛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每一位辩手的竭尽全力,看到了每一个学生为集体的不遗余力,每一场辩论都使我们对国学经典产生了更多、更深层次的思考,对国学思想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我们的收获
通过国学辩论赛,我们惊喜地发现学生正在悄然变化,在国学的浸润中、在思辨的飞扬中,成熟蜕变。
小L是班里的一名特需生,口才不错,但也活泼好动,对班级、学校的规则敬畏感不足,对集体的事情也不够关心。班级要准备辩论赛了,老师鼓励小L发挥自己的特长,在辩论赛中好好展示。小L一听这话来了劲头,认真准备起来,查找资料,积极训练。辩论赛有辩论赛的礼仪规范,小L为了在场上有更好的表现,认真学习,严格遵守,开始一点一滴地规范自己的行为。赛场上的他滔滔不绝、气定神闲,这次辩论赛使他深受鼓舞,找到了自己的优势,也开始在班级的其他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
小L只是学生中的一个缩影,还有更多的学生在不同的方面成长、变化着。对于国学经典,学生们懂得了要结合生活实际灵活地吸纳运用,对于国学的传承不应局限在背诵上,更应将其精髓融会贯通、发扬光大。辩论中,辩证思考问题的方式更迁移到了课堂上,在生生互动的课堂文化中,学生们早已习惯了学生间的相互质疑和解答,新的思维方式给他们提供了更多角度解答问题的可能,“质疑—解答—我有不同的理解”,这样的回合越来越多,也使课堂更加开放、多元。学生还将辩论赛中收获的思考方式和知识运用到处理生活实际问题中:在一次班会上,学生们讨论通过什么方法能够让大家在楼道内轻步轻声,学生们畅所欲言,有的学生谈到,“在辩论赛‘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场中我们知道,人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而内因是起决定作用的,那么我想在楼道内做到轻步轻声也是一样的,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发自内心地去遵守,不用值周生的督促我们也能做到!”他的发言赢得了全班学生热烈的掌声,大家也都达成共识,愿意自觉地遵守规定。
辩论赛同样提升了班级的凝聚力。辩论赛人人参与,共同体验,每个班级都有一股向心力,每一个学生也都认真地准备,希望能够为班级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所以,我们看到每一张辩论赛任务单都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每一场辩论赛都不仅仅是四个辩手的舞台,他们的对面是一张张熟悉又可爱的笑脸,为自己班级的辩手加油鼓劲!
在辩论赛中成长的不仅是学生,还有教师。教学相长,教师是指导者,但更是学习者。辩题的深入开掘,理论体系的完整架构,国学经典的旁征博引,实际生活的相互关联,辩论技巧的驾轻就熟,每一项的指导都需要教师具有深厚的功底,在学中教,在教中用,在用中得,在得中思,伴着学生们的不断进步,教师同样得到了成长,积淀了更加丰厚的素养。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我们的思考
国学辩论赛虽然已经告一段落,但我们的思考探索却不能止步。国学辩论赛给我们带来的收获是充盈的,但同时也引发我们对落实国学教育的进一步思考。
国学辩论赛使学生对以往诵读、理解过的国学经典有了全新的认识、深入的解读,更清楚地知道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运用这些经典指导今天的实践,这也是举办国学辩论赛的意义所在。但教育倡导的是知行合一,我们通过辩论的活动已经使学生的知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如何再进一步开展系列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将知与行达到完整的统一,让学生的所得不仅仅可以指导生活实践,更能转化为亲身实践的内容,是我们接下来需要探索和思考的重要内容。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基础,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国学辩论赛以全新的形式为学生们提供了学习的平台,深受学生喜爱,国学再不是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的了。这也让我们深刻地反思,如何让国学学习更多地以轻松灵活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的生活中。
通过组织国学辩论赛,教师们迫切地感受到全面提升自身文化素养的需要。教师想要在课堂上深入浅出、润物无声,就要在课堂下下大力气、大苦功,尤其是随着学生国学学习的深入,教师更应对此有着运筹帷幄、融会贯通的理解和高度,而这需要我们路漫漫其上下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