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85年以来,可谓孕育中国画人才最有效率的摇篮,任凭社会政治、各种意识形态以及来自经济的波动,教学也几经颠簸,但她的母性不变,在这里毕业的学生总是接受了比其他院校和场所更多的传统中国画的奶汁。尤其是上世纪60年代在潘天寿先生执掌期间,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顾坤伯、陆抑非、陆俨少、陆维钊等名教授亲自执教,学生于绘画思想、笔墨技法、创作理念打下的全面基础和正规训练,足以让后来者欣羡。历数如今的名画家那几届毕业生最多,即使回到小县城教中学美术或者搞文化馆群众美术,他们也表现得与众不同。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他们在各地美术界的凝聚力和影响力诚非小觑。
王秉初先生就是“回到小县城教中学美术或者搞文化馆群众美术”颇为低调的中国画家中的一位,不在北京、上海、杭州这样的大城市,也不在美术高等院校任教,当然比不得居高位叱咤风云的大画家,然而他们对艺术的追求始终不渝,身兼着地方县市的画院院长或仅仅是普通的美术工作者,同样成果斐然让人感佩和敬重。
王秉初先生有过高等美术院校任教的机会,那是文革后福建泉州华侨大学艺术系缺少传统花鸟画教师,请浙江美院的老师推荐人选。1987年4月7日著名花鸟画家朱颖人老师亲笔修书推荐王秉初前往就职,并发信通知在嵊县乡村教中学的王秉初。华侨大学为国务院侨办直属的副部级大学,各方面条件都很好。艺术系江松老师5月29日专函告知,除朱老师以外,还有曾宓、陆秀竞等先生也推荐他,认为其“作品质量很高,留在中学教可惜了”“不能再拖了”“华大气候等条件均很好”,很欢迎他去。然而,当时王秉初担心自己离开家乡老母亲无人照料放不下心,婉言谢绝正式调动,只是去教过两个月的课。就这样44岁的王秉初与高等美术教育岗位失之交臂,依然留在了嵊县。
王秉初,原名王炳初,1962年入学浙江美院中国画系。当年招的学生很少,一个专业往往只有五六个学生,他与姜宝林、李延声、李子侯、冯运榆、俞建华、徐君陶、陆秀竞、郭志光、王含英等为国画系同学,油画系潘鸿海、王庆裕、顾盼,版画系王兆达等也为同届同学,如今个个名驰艺苑和出版界。1994年书法家俞建华先生曾撰写回忆文章,称赞王秉初入学前已有“娴熟画技”,曾得到美院学长、他的乡贤“商敬诚先生的悉心指点”,来到美院“好像是一条终于欢泳于大海之中的山涧之鱼,在自己的眼前展示了一条腾化之路。那些心高气傲的同窗们,不管出身贫富、不论才具利钝,无不为他一手娴熟的陈白阳笔墨所折服。”甚至比他高一级的同学也知道他基础特别好,花鸟画家徐家昌先生就亲口对我说起过,赞口不绝。
在校那些年他们是幸运的,教师力量很强,章培筠教基础课白描,陆抑非教没骨花鸟和兼工带写,诸乐三教大写意花鸟,陆维钊刚从杭州大学调到美院教他们书法。其时“潘天寿画展”在京举办,花鸟画又得到重视,且有“陆志庠、叶浅予、黄胄速写展”和石鲁带长安画派來院办画展,南京傅抱石先生被请来讲课,李长白先生也来教过一学期他们的工笔课,与全国其他美术院校相比,此时浙江美院的学习氛围是不错的。
时至大四,遭遇文革,停课闹革命,推迟毕业,他们那届竟然在校度过了7个年头。王秉初生性憨厚,在运动中不善抛头露面,他选择了抄写大字报的任务,又背地里悄悄临摹古帖练书法,俞建华说他当时迷上了苍凉雄健的颜真卿行书,所耗白纸二三百斤。他还从同学冯运榆那里借阅罗曼·罗兰的名著巨人三传《约翰克利斯朵夫》等书,所以受到当时进驻美院的工宣队的严厉批评,成了全校有名的逍遥派。
毕业后王秉初分配天台县文化馆,4年后调回嵊县(即今嵊州)在乡间中学任教。文革结束美院恢复招收研究生,专业老师劝他报名,认为凭他扎实的基础准能考上,可他也是不愿离开老母亲而放弃了。故此,朱颖人先生与我谈起王秉初,第一句话就说他是个孝子,也深为其可惜。
王秉初就这样错过考研究生的机会,直到1984年才有了转机。他在当地一手办起了一个工艺美术班,后来又办了木雕班和服装班,后来改为嵊州工艺美校。至今嵊州作为全国根雕之乡,二三百家根雕企业的专业人员绝大多数出自他的那所学校,嵊州的中学美术教师也多数出于此。正因为功不可没,1993年他被调到市教师进修学校,并被选为嵊州市政协副主席,兼职10年,直至退休。
步入古稀之年的王秉初现为浙江省花鸟画家协会主席团成员、艺委会委员、浙江省嵊州市政协书画院院长,与他的老同学一样,他们依然活跃于画坛,联展、个展不断。交谈中我发现每当谈及深入生活和创作,那种一往深情的眼神和天真灿烂的笑容,足以撼动对方。当一个画家是多么快乐,宇宙在于手,幸福便在笔下。
早在1973年他的作品六尺整张的工笔花鸟画《公社新渠道》引起美术界关注,画面六只大白鹅,姿态各异地畅饮抽水机泵出的清泉,以动物的欢快表现公社社员的喜悦。此作后来他与何水法又合作画过一次,发表于《工农兵画报》,并送北京饭店陈列。有趣的是此件2005年西泠秋拍,收藏者将落款作了挖补,单独以何水法的名义拍出了高价。
1994年王秉初的《墨梅》入选八届全国美展,1998年《荷花》获浙江省中国画小品展金奖,2000年《金银花》获浙江省第二届中青年花鸟画展银奖。其个展先后于杭州、广州、萧山、绍兴等地举办,他本人随书画代表团出访日本等国,有《王炳初画集》《中国画二十家?王炳初》等专辑多种出版。
2011年,他捐献作品数十件,天台博物馆为之特设“王炳初花鸟画陈列室”常年对外开放。
对于中国画的发展,百余年来总是争论不断,有“变革者”主张中西融合以“彩墨画”代之,有 “改良者”诉之于“新水墨”拓展,也有“坚守者”重视固本传统而以传承创新为宗旨,当然也不乏全盘否定的“废弃论者”,扬言中国画已气息奄奄穷途末路。相对于作品实践,种种论争必须有所依附,得中国画创作的支撑、印证,否则谁也说服不了谁。当今中国画理论争执尚未到可以引领绘画实践发展而让人信服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