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因艺术追求而美好

来源 :书画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85年以来,可谓孕育中国画人才最有效率的摇篮,任凭社会政治、各种意识形态以及来自经济的波动,教学也几经颠簸,但她的母性不变,在这里毕业的学生总是接受了比其他院校和场所更多的传统中国画的奶汁。尤其是上世纪60年代在潘天寿先生执掌期间,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顾坤伯、陆抑非、陆俨少、陆维钊等名教授亲自执教,学生于绘画思想、笔墨技法、创作理念打下的全面基础和正规训练,足以让后来者欣羡。历数如今的名画家那几届毕业生最多,即使回到小县城教中学美术或者搞文化馆群众美术,他们也表现得与众不同。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他们在各地美术界的凝聚力和影响力诚非小觑。
  王秉初先生就是“回到小县城教中学美术或者搞文化馆群众美术”颇为低调的中国画家中的一位,不在北京、上海、杭州这样的大城市,也不在美术高等院校任教,当然比不得居高位叱咤风云的大画家,然而他们对艺术的追求始终不渝,身兼着地方县市的画院院长或仅仅是普通的美术工作者,同样成果斐然让人感佩和敬重。
  王秉初先生有过高等美术院校任教的机会,那是文革后福建泉州华侨大学艺术系缺少传统花鸟画教师,请浙江美院的老师推荐人选。1987年4月7日著名花鸟画家朱颖人老师亲笔修书推荐王秉初前往就职,并发信通知在嵊县乡村教中学的王秉初。华侨大学为国务院侨办直属的副部级大学,各方面条件都很好。艺术系江松老师5月29日专函告知,除朱老师以外,还有曾宓、陆秀竞等先生也推荐他,认为其“作品质量很高,留在中学教可惜了”“不能再拖了”“华大气候等条件均很好”,很欢迎他去。然而,当时王秉初担心自己离开家乡老母亲无人照料放不下心,婉言谢绝正式调动,只是去教过两个月的课。就这样44岁的王秉初与高等美术教育岗位失之交臂,依然留在了嵊县。
  王秉初,原名王炳初,1962年入学浙江美院中国画系。当年招的学生很少,一个专业往往只有五六个学生,他与姜宝林、李延声、李子侯、冯运榆、俞建华、徐君陶、陆秀竞、郭志光、王含英等为国画系同学,油画系潘鸿海、王庆裕、顾盼,版画系王兆达等也为同届同学,如今个个名驰艺苑和出版界。1994年书法家俞建华先生曾撰写回忆文章,称赞王秉初入学前已有“娴熟画技”,曾得到美院学长、他的乡贤“商敬诚先生的悉心指点”,来到美院“好像是一条终于欢泳于大海之中的山涧之鱼,在自己的眼前展示了一条腾化之路。那些心高气傲的同窗们,不管出身贫富、不论才具利钝,无不为他一手娴熟的陈白阳笔墨所折服。”甚至比他高一级的同学也知道他基础特别好,花鸟画家徐家昌先生就亲口对我说起过,赞口不绝。
  在校那些年他们是幸运的,教师力量很强,章培筠教基础课白描,陆抑非教没骨花鸟和兼工带写,诸乐三教大写意花鸟,陆维钊刚从杭州大学调到美院教他们书法。其时“潘天寿画展”在京举办,花鸟画又得到重视,且有“陆志庠、叶浅予、黄胄速写展”和石鲁带长安画派來院办画展,南京傅抱石先生被请来讲课,李长白先生也来教过一学期他们的工笔课,与全国其他美术院校相比,此时浙江美院的学习氛围是不错的。
  时至大四,遭遇文革,停课闹革命,推迟毕业,他们那届竟然在校度过了7个年头。王秉初生性憨厚,在运动中不善抛头露面,他选择了抄写大字报的任务,又背地里悄悄临摹古帖练书法,俞建华说他当时迷上了苍凉雄健的颜真卿行书,所耗白纸二三百斤。他还从同学冯运榆那里借阅罗曼·罗兰的名著巨人三传《约翰克利斯朵夫》等书,所以受到当时进驻美院的工宣队的严厉批评,成了全校有名的逍遥派。
  毕业后王秉初分配天台县文化馆,4年后调回嵊县(即今嵊州)在乡间中学任教。文革结束美院恢复招收研究生,专业老师劝他报名,认为凭他扎实的基础准能考上,可他也是不愿离开老母亲而放弃了。故此,朱颖人先生与我谈起王秉初,第一句话就说他是个孝子,也深为其可惜。
  王秉初就这样错过考研究生的机会,直到1984年才有了转机。他在当地一手办起了一个工艺美术班,后来又办了木雕班和服装班,后来改为嵊州工艺美校。至今嵊州作为全国根雕之乡,二三百家根雕企业的专业人员绝大多数出自他的那所学校,嵊州的中学美术教师也多数出于此。正因为功不可没,1993年他被调到市教师进修学校,并被选为嵊州市政协副主席,兼职10年,直至退休。
  步入古稀之年的王秉初现为浙江省花鸟画家协会主席团成员、艺委会委员、浙江省嵊州市政协书画院院长,与他的老同学一样,他们依然活跃于画坛,联展、个展不断。交谈中我发现每当谈及深入生活和创作,那种一往深情的眼神和天真灿烂的笑容,足以撼动对方。当一个画家是多么快乐,宇宙在于手,幸福便在笔下。
  早在1973年他的作品六尺整张的工笔花鸟画《公社新渠道》引起美术界关注,画面六只大白鹅,姿态各异地畅饮抽水机泵出的清泉,以动物的欢快表现公社社员的喜悦。此作后来他与何水法又合作画过一次,发表于《工农兵画报》,并送北京饭店陈列。有趣的是此件2005年西泠秋拍,收藏者将落款作了挖补,单独以何水法的名义拍出了高价。
  1994年王秉初的《墨梅》入选八届全国美展,1998年《荷花》获浙江省中国画小品展金奖,2000年《金银花》获浙江省第二届中青年花鸟画展银奖。其个展先后于杭州、广州、萧山、绍兴等地举办,他本人随书画代表团出访日本等国,有《王炳初画集》《中国画二十家?王炳初》等专辑多种出版。
  2011年,他捐献作品数十件,天台博物馆为之特设“王炳初花鸟画陈列室”常年对外开放。
  对于中国画的发展,百余年来总是争论不断,有“变革者”主张中西融合以“彩墨画”代之,有 “改良者”诉之于“新水墨”拓展,也有“坚守者”重视固本传统而以传承创新为宗旨,当然也不乏全盘否定的“废弃论者”,扬言中国画已气息奄奄穷途末路。相对于作品实践,种种论争必须有所依附,得中国画创作的支撑、印证,否则谁也说服不了谁。当今中国画理论争执尚未到可以引领绘画实践发展而让人信服的时候。
其他文献
编者按2013年2月教育部公布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书法进校园,书法进课堂,把书法教育正式纳入到了国家的教育系统中。2014年7月16日,中国书法家协会组织实施了“翰墨薪传工程”中小学书法师资首批培训在全国12个省、市、自治区同时开学。由此,中国书法教育的大幕被掀开。中国书法包含了历史、哲学、美学、道德、技艺等方面的丰富内涵,书法有法,如何在书法学习中有效地继承和弘扬其中的菁华,是每一个书
期刊
杨守敬(1839年—1915年),湖北宜都市陆城镇人,字惺吾,晚年自号邻苏老人。晚清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版本目录学家、金石学家,同时也是一位重要的书学理论和书法艺术家、近代大藏书家。他是公认的“开舆地学之新纪元”的泰斗,与清朝王念孙、段玉裁的小学,李善兰的算学,被誉为清代三绝学。杨守敬篆、隶、真、行、草诸体俱善,有《评碑记》《评帖记》《楷法溯源》《学书迩言》等书论传世,至今仍为学书指南。  杨守敬
期刊
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用刀刻在龟骨和兽骨上的文字,也叫“契文”“卜辞”“殷虚文字” 等。是殷商王朝占卜吉凶的内容的古汉字。最早研究和发现是清末王懿荣,而最早的以甲骨文入印的是简经纶。“简氏以甲骨文入古玺,以章草治侧款,实是民国印坛开先河 ……”(孙洵《民国篆刻史》)。后有王雪民、易大厂。杨仲子等人。甲骨文可认识的字很少,姚孝遂等编制的《甲骨文字形总表》,收入的总字数只有3691字(包括部分合文),其中公
期刊
纵观紫砂发展历史,有两条主线:一、紫砂艺人在紫砂造型、制作工艺、装饰手法、工艺技法等方面,不断发展创新,日臻完善;二、文人、士大夫参与合作紫砂的造型设计、装饰陶刻、工艺改良等方面,使紫砂有了更新、更快、更合理的发展。可以说前者是内因,后者是外因;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动力;两者互为补充,互为启发,才能达到现代盛世紫砂的局面。  清代著名金石书画家陈鸿寿为溧阳县县宰时,他从溧阳出发,经二百里水路来宜兴与
期刊
黄宾虹的画学博大精深,这里我只能谈一下我对黄老画学中墨法部分的一些认识。我的认识一共有四点:一、所传的五笔七墨中墨法应该是8种。二、这8种墨法根据其作用的性质两两相对结成4对。三、这4对墨法之间是递进的关系,因而构成了4个维度。四、这4个维度的8种墨法是黄宾虹画学中太极图秘诀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是八种墨法  大家都知道黄宾虹的五笔七墨。五笔为“平圆留重变”,似乎没有异议,但是墨法到底是哪几种?至
期刊
自我2005年问艺于裘国骥老师以来,他未曾动手画条线,点个墨点示范给我看,但我却非常享受跟随裘老师学习的过程。记得第一次去裘老师家里,在他不大的画室中见到很多艺术理论书籍,特别是经典理论书籍,甚是齐备,让我吃惊不小。最初几年我们的话题一直围绕在读书上,常就书中的某一问题讨论,争辩,并相互推荐,交换欣赏的书籍,裘老师的思辨精神让我获益匪浅。在10年的相处中,还时时感受到裘先生的耿直与纯粹。曾看到他与
期刊
1960年到1965年,是钱松喦艺术生涯中最为鼎盛和辉煌的时期,其间所作均为以革命圣地、革命纪念地以及当代社会生活为题材的作品。1962年,钱松喦的代表作《红岩》诞生,轰动画坛。红色,是革命的颜色。事实上,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红色山水”是深受广大画家们喜爱的题材,因为这一色彩已被赋予了鲜明的政治含义和时代特征,像李可染的名作《万山红遍》,也创作于这一时期。而由傅抱石、钱松品等画家组成的“新金陵画
期刊
认识魏启后先生的书法,我是基于魏老的这样一个观点,亦即:  一、王羲之以后的书法从“中庸”走向了两个极端  一是所谓的“正格”,一是所谓的“破格”。  “正格”更多的是法度,个人情性受到抑制,帖派书法多有此弊。康有为说“后人取法二王,仅成院体,虽欲稍变,其与几何,岂能复追踪古人哉”,又说唐楷“专讲结构,几若算子”“浇淳散朴、古意已漓”。因此,他推崇南北朝之碑,说“南北朝之碑,无体不备,唐人名家,皆
期刊
今年清明节后,笔者应邀专程陪诸天觉先生赴其父诸闻韵先生老家浙江安吉,商量捐赠作品和文献资料等事宜,当地政府已决定为这位英年早逝的著名中国画家、现代中国画教学开创者之一,正式设立诸闻韵纪念馆。适逢诸闻韵先生诞辰120周年,逝世76年,建立个人纪念馆诚然是一个姗姗来迟的喜讯。  诸闻韵(1895年-1939年)浙江安吉人,20世纪书画大家吴昌硕人室弟子,擅长花鸟又精山水、人物,画路颇宽。尤喜画竹,潇洒
期刊
姜宝林 山东平度人,1942年生于蓬莱。1967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由顾坤伯、陆俨少、陆维钊亲授。198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李可染山水画研究生班。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院委、研究员,中国画学会创会常务理事,李可染艺术基金会艺委会委员,中央文史馆书画院艺委会委晁,浙江画院艺委会终生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历任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教学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