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深唤笔觅个性 梦中常感太湖情

来源 :书画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xiyao4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我2005年问艺于裘国骥老师以来,他未曾动手画条线,点个墨点示范给我看,但我却非常享受跟随裘老师学习的过程。记得第一次去裘老师家里,在他不大的画室中见到很多艺术理论书籍,特别是经典理论书籍,甚是齐备,让我吃惊不小。最初几年我们的话题一直围绕在读书上,常就书中的某一问题讨论,争辩,并相互推荐,交换欣赏的书籍,裘老师的思辨精神让我获益匪浅。在10年的相处中,还时时感受到裘先生的耿直与纯粹。曾看到他与人争辩艺术时激动得脖子通红,也记得我们一起为某个笔墨问题你来我往的吵个不可开交。裘老师2005年从无锡书画院退休,特别是第二次中风以后断绝了社会上的俗务,变得更加的纯粹与自由。中风导致其左半身行动不便,老天留下了右半身让他画画,只要能够继续画画,他就可以坦然面对,并自号:“半残人”“半山人”。行动不便的裘先生,每日徘徊于室内,枯坐于画室,或阅读,或静思,或观帖,或挥毫,愈发地澄净与纯粹,我常常感觉他就是一个自娱其乐的顽童,不断的在纸上做着笔墨实验,又不断的否定自己,这对一个老人,特别是一个成熟的艺术家来说是极为难得的,这也反应出他在艺术上不断进取的精神与态度。
  水善万物而不争,正是这种澄明不争的个性使裘老师从俗物中解脱出来,反而能把自己所有的心力投入到对艺术创新的追求中去,从而不断地拓展着其艺术的边界。
  然而,世人只知裘老师不断创新,却少有了解他对传统、对家乡一贯的“温情与敬意”,并以此形成其作品的精神内核。有段时间,在无锡的大街小巷到处都能看到“无锡——充满温情与水”这句宣传语。在我看来,此语用来形容无锡这个太湖边上的城市甚妙。无锡人一直对温情有着深刻的体会与理解。在他们看来,温情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人生的修养。它是柔柔淡淡的情絮,怀着恻隐之心,感怀自然,体悟生活,悯察万物……被誉为“最后一位国学大师”的无锡人钱穆,就有个著名观点:我们对历史要充满“温情与敬意”。 而“温情”也是我看裘老师绘画作品时脑中常常萦绕的一个词,他的画无不浸润着他对太湖大地的温情,在淡淡的若有若无的墨色中,在似柔弱无骨而实连绵不绝的游丝描线条中,在春风、秋雨、夏荷、冬雪,日出日落、月明月暗中反反复复吟唱着他对太湖的情愫。他的梦,浪漫极了。
  裘老师是位多能的艺术家,山水,花鸟,人物皆擅长,这源于他青年时期非凡的艺术经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连环画很受欢迎,裘老师是当时连环画圈内的高手。连环画涉及内容广泛,对于人物,环境的描绘要求根据具体情境做不同的变换,是锻炼艺术表达能力极好的方式。而裘老师的连环画因故事情节与艺术表现结合完美而广受欢迎,稿约不断,一口气画了30多部作品。在高强度的训练下,裘老师一方面打通了山水、花鸟、人物分科的界限,自由行走于绘画的王国之中,形成了与其他画家不同的艺术表达方式。例如他的花鸟人物作品更关注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介于山水与花鸟和人物之间,拓宽了艺术表现的空间,成为大花鸟,大人物画的先行者。另一方面,裘老师对连环画的特殊性又有着清醒的认识。连环画家的表达能力强,但常常容易陷入简单图解的单薄,裘老师认为艺术家要关注物象的象外之意,要对所取象之物有着深入的感情。将生于斯长于斯的太湖地域之物纳入艺术的表现无疑是最佳的选择。这就使裘老师后来的画充满了对太湖风物的深情,呈现出浓浓的地域风情。
  裘老师对传统始终怀着一份虔诚之心。观先贤画迹法帖是裘老师日常必做的功课之一,他认为对传统要做到探其源,究其因,知其变,明其得。艺术之道趣在法外,随机变化。必先从法入,后从法出,无迹可窥,然后入神,使自由性与规律性高度和谐统一。所谓“法无障,障无法”是也。
  中国传统艺术的核心是“写意”,但近代以来西风东渐,绘画日趋“写实”,以至于到了现在有人惊呼:没有照片就不会画画了。绘画走入如此荒谬的境地真是令人羞愧,中国画强调“目识心记”,眼睛看心里记,再以绘画的方式将打动自己的景象其画出来,被“打动”说明动“情”了,这时画出来的就不仅仅是那个纯粹客观的物象,是有着情感寄托的艺术形象。裘老师说:“观物取象须不拘泥于原物之形,以象外之韵达到不似之似的神似。点线有势,飞动有节律,质地有筋骨,使物象形态成为画者的心态,使情感笔墨进入‘灵’的境界,恍兮惚兮只能意会,使之具有特有的意象之美,笔墨的意象性是中国画不能离开的重要特点”。他还认为“艺术要探究天地之不至,要表现日月之不照,要与造化争巧,即在师造化的基础上以心感万物,神与万物交,智与百工通,与天地一气,奇物精魂,才是真正美的创造”。 在长期对于太湖的游观中,裘老师在体悟之中表达出审美主体的性情,在“观”与“思”中展开艺术的想象,在笔、墨、水、色、纸的相互碰撞与交流中使形象生动而充满情趣。裘老师的作品里饱含着他对太湖的温情,画面中的形象都是萦绕其心头许久,并与其内心情感不断碰撞交织,并最终凝而为一的产物。所以他笔下的形象都是笼罩在某种情绪之下,有的太湖石以连绵婉转的线条勾勒,团团朵朵像极了天上的云彩;有的柳树枝条在风的驱动下跳起了舞蹈……画面充满了浪漫的气息,迷人、瑰丽而又飘渺。
  最后以裘老师的一首诗作为结尾,并祝老师健康快乐:“身残难临湖山境,梦中常感太湖情。情深唤笔觅个性,笔墨随性心随兴。”
其他文献
阅读陈羲明的书法使我产生了少有的感动。因为他很古典,同时又很现代。既古又新是当代书法创作的核心目标,也是最具有魅力的境界,而陈羲明正接近这个目标前行着。  当代书法艺术,由于电脑的普及而实用功能越来越被弱化,越来越在更大程度上走向审美的殿堂,这也正符合中华民族解决了温饱而追求精神生活的客观需求。陈羲明的书法创作道路恰恰顺应了这一客观要求,因而前景十分广阔。  陈羲明其人,里里外外都散发出一种时代气
期刊
“求道与放歌”——吴国平、谢少承、柳江南书法作品展,于2011年5月15日至17日在南京博物院展出。这是一个规模不大,也没有很大排场和宣传的三位军旅书家的书法作品展。然而,当我们走进这个展览,推究三位书家的艺术审美风格、文化价值和思想内涵,特别是其文化背景后,就不难看出,这个展览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独特的文化品性,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对当下书坛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
期刊
编者按 2014年3月19日,“汉风墨韵——李可染暨‘彭城画派’美术作品晋京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这是继2013年10月在江苏省美术馆成功举办“汉风墨韵——李可染暨‘彭城画派’书画作品展”基础上,中共徐州市委、市政府举办的第二个大型展览。开幕式结束后,在中国美术馆举行了“地缘文化与中国现当代美术——汉风墨韵晋京展美术研讨会”就徐州与二十世纪美术及“彭城画派”展开了研讨这是第一次聚集了徐州籍艺术
期刊
在当今中国画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一辈是中流砥柱,尹石正是其中一员。尹石幼时受江南洪泽湖万顷碧波滋养,萌发了对书画篆刻及古典文学的兴趣。后虽从军、学医,但始终不辍艺术之理想,终于卸甲寄情书画。上世纪60年代末,尹石的绘画直接师承画家王板哉,王板哉又早年于北平国立艺专师从齐白石、黄宾虹诸先生,长于写意,尤擅花鸟草虫,其作品简约大气、水墨淋漓。尹石也从老师处受益匪浅,学习继承了其绘画主旨,又兼习扬
期刊
近日又看到了喜猷新近创作的一些书法作品,四体兼具,总的感觉是让我想起了一句老话“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追求至善尽美也。喜猷书法,其惟恒思新貌,日复一日浸淫点线,不能至如此富有之境。  喜猷的书法艺术行径,始终走端严堂正之路。其根植在晋人潇散儒雅之地。晋人书法,以羲献父子领军,屹立于汹涌澎湃的书法艺术长河中,激荡无匹。时至今日,冷静地徘徊回顾,其主流
期刊
编者按2013年2月教育部公布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书法进校园,书法进课堂,把书法教育正式纳入到了国家的教育系统中。2014年7月16日,中国书法家协会组织实施了“翰墨薪传工程”中小学书法师资首批培训在全国12个省、市、自治区同时开学。由此,中国书法教育的大幕被掀开。中国书法包含了历史、哲学、美学、道德、技艺等方面的丰富内涵,书法有法,如何在书法学习中有效地继承和弘扬其中的菁华,是每一个书
期刊
杨守敬(1839年—1915年),湖北宜都市陆城镇人,字惺吾,晚年自号邻苏老人。晚清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版本目录学家、金石学家,同时也是一位重要的书学理论和书法艺术家、近代大藏书家。他是公认的“开舆地学之新纪元”的泰斗,与清朝王念孙、段玉裁的小学,李善兰的算学,被誉为清代三绝学。杨守敬篆、隶、真、行、草诸体俱善,有《评碑记》《评帖记》《楷法溯源》《学书迩言》等书论传世,至今仍为学书指南。  杨守敬
期刊
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用刀刻在龟骨和兽骨上的文字,也叫“契文”“卜辞”“殷虚文字” 等。是殷商王朝占卜吉凶的内容的古汉字。最早研究和发现是清末王懿荣,而最早的以甲骨文入印的是简经纶。“简氏以甲骨文入古玺,以章草治侧款,实是民国印坛开先河 ……”(孙洵《民国篆刻史》)。后有王雪民、易大厂。杨仲子等人。甲骨文可认识的字很少,姚孝遂等编制的《甲骨文字形总表》,收入的总字数只有3691字(包括部分合文),其中公
期刊
纵观紫砂发展历史,有两条主线:一、紫砂艺人在紫砂造型、制作工艺、装饰手法、工艺技法等方面,不断发展创新,日臻完善;二、文人、士大夫参与合作紫砂的造型设计、装饰陶刻、工艺改良等方面,使紫砂有了更新、更快、更合理的发展。可以说前者是内因,后者是外因;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动力;两者互为补充,互为启发,才能达到现代盛世紫砂的局面。  清代著名金石书画家陈鸿寿为溧阳县县宰时,他从溧阳出发,经二百里水路来宜兴与
期刊
黄宾虹的画学博大精深,这里我只能谈一下我对黄老画学中墨法部分的一些认识。我的认识一共有四点:一、所传的五笔七墨中墨法应该是8种。二、这8种墨法根据其作用的性质两两相对结成4对。三、这4对墨法之间是递进的关系,因而构成了4个维度。四、这4个维度的8种墨法是黄宾虹画学中太极图秘诀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是八种墨法  大家都知道黄宾虹的五笔七墨。五笔为“平圆留重变”,似乎没有异议,但是墨法到底是哪几种?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