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的引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一节课有个好的开端,像一场戏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序幕。正确的新课引入,不但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使教学有事半功倍之效。“简约”教学要求情境创设目标要明确,要内蕴数学学习的素材,要扣紧数学探究的主题,要在恰当的时机巧妙逼近所要探究的内容本质,不能为“情境”而“情境”,牵强冗长、喧宾夺主、哗众取宠之情境都不可取。因此新课引入要精心设计,力争用最少的话语、最短的时间,迅速而巧妙地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以及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把学生带入课堂教学情境中,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做好铺垫。而且具有简洁性的新课引入能够节约学生的听课时间。
新课的引入方法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直接导入
直接导入是教师直接点出课题引入新课的方式,它很简洁、实用,花时不多,能很快把学生从课前的散漫状态过渡到课堂学习状态。
二、谜语引入
谜语引入时学习的内容通常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先请同学们猜个谜语,看谁能先猜出来:“一物生来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给它脱一件,年底剩下一张皮。”谜语引入具有“竞争”意识,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可激发学生的想象,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
三、游戏导入
游戏导入是通过各种数学游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新内容的好奇心。例如教学可能性的大小时,师生进行“石头剪刀布”的游戏,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让新知孕伏其中,为课堂展开作了很好的铺垫。
四、操作引入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小学生的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直观的感性经验,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认知上的这一特点,运用直观操作引入教学。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先请学生准备好小棒,第一组拿出8根,第二组拿出9根,第三组拿出10根,第四组拿出11根,接着让各小组摆小棒,每4根小棒摆成一个四边形,看能摆出几个四边形。在学生操作完成后问学生:哪些组小棒正好用完?哪些组小棒还有剩余?然后提出核心问题:为什么有些组小棒正好用完,有些组小棒还有剩余?然后指出: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中间的秘密。这样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情绪饱满地投身到新课的学习之中。
五、故事导入
故事导入是教师根据儿童对新鲜、奇异的事物感兴趣,喜欢听故事的特征,将教材内容编成一个生动的小故事为导语,从而引入新课。故事引入,通常能帮助学生展开想象、丰富联想,让学生在听、笑、思的过程中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不同的课题有不同的导入方法,同一课题也有不同形式的导入方法。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导入新课的方法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管如何设计,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上课的老师忙得“满头大汗”,一个环节接一个环节,学生被教师“抛”出的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搞得晕头转向。这样的课堂,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学习本身是一件简单、快活的事情,我们没有必要设计那么多的学习环节,没有必要设置那么多的学习障碍(问题)和“陷阱”让学生去钻。
追求简约有效的课堂教学效果的教师,要学会巧妙地提问、恰当地点拨,让每一个40分钟成为一次次生命的对话,成为师生内心情感的真切流露,成为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
那么,该如何驾驭课堂提问呢?
提好问题,关键在两点:
第一,要抓核心问题,要以核心问题统领全课,在核心问题的统领下,用若干具有一定逻辑关系的小问题支撑起全课。
所谓核心问题就是围绕教学重点设计的问题。比如 “倍的认识”一课,我认为核心问题应是:什么是“倍”?如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围绕这两个核心问题设计的主要教学环节可以是:
1.出示主题图,提出问题:把其中两种花的朵数相比,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开放性问题)
2.教学,指出将黄花和蓝花相比,还可以得出: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3.提出中心问题:什么是倍?然后引导操作、探索,建立几个几与几倍的联系。
4.尝试解决: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几个几和几倍的对等关系。
5.讨论:如何计算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6.巩固练习,解决课本中的部分习题或者自己设计的针对性练习。
这样设计,课堂上教师要提的问题并没有几个。教师的问题少了,课堂上更多的时间就会让给学生操作、思考、交流,长期下去,学生们的课堂学习就会变得更加积极主动。
第二,要善于在过渡处设问。
很多老师在环节的过渡处一般都采取很直白的陈述方式。比如: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圆,知道了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其实在圆里还隐藏着许多秘密,想知道是什么秘密吗?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到多少多少页,自学教材中的某一段落。其实这样过渡还行,它既照应了刚刚学过的内容,又引入了下一教学环节,而且还用“藏着秘密”这种儿童化的语言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但我总觉得这样过渡很难引起学生后续学习的冲动。如果改成下面的提问式过渡,情况可能就不一样: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圆,也画了不少圆,那你能告诉大家你画的圆有多大吗?这样的问题就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会思考,会测量,会想办法去表述。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适时引入自学环节,使学生知道,知道了圆的直径、半径,就可以讲清圆的大小。设问过渡,既能连结起上下两个教学环节,又能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很好。但是,说实话,能在过渡环节想出一个绝妙的问题不容易,它需要我们的深入思考,需要我们的教学智慧。
简约是手段,有效才是最终的目的。让我们一起努力,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思,不断地优化自己的教学策略,改繁琐为简约,改呆板为灵动,改无效为有效,从而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新课的引入方法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直接导入
直接导入是教师直接点出课题引入新课的方式,它很简洁、实用,花时不多,能很快把学生从课前的散漫状态过渡到课堂学习状态。
二、谜语引入
谜语引入时学习的内容通常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先请同学们猜个谜语,看谁能先猜出来:“一物生来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给它脱一件,年底剩下一张皮。”谜语引入具有“竞争”意识,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可激发学生的想象,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
三、游戏导入
游戏导入是通过各种数学游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新内容的好奇心。例如教学可能性的大小时,师生进行“石头剪刀布”的游戏,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让新知孕伏其中,为课堂展开作了很好的铺垫。
四、操作引入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小学生的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直观的感性经验,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认知上的这一特点,运用直观操作引入教学。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先请学生准备好小棒,第一组拿出8根,第二组拿出9根,第三组拿出10根,第四组拿出11根,接着让各小组摆小棒,每4根小棒摆成一个四边形,看能摆出几个四边形。在学生操作完成后问学生:哪些组小棒正好用完?哪些组小棒还有剩余?然后提出核心问题:为什么有些组小棒正好用完,有些组小棒还有剩余?然后指出: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中间的秘密。这样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情绪饱满地投身到新课的学习之中。
五、故事导入
故事导入是教师根据儿童对新鲜、奇异的事物感兴趣,喜欢听故事的特征,将教材内容编成一个生动的小故事为导语,从而引入新课。故事引入,通常能帮助学生展开想象、丰富联想,让学生在听、笑、思的过程中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不同的课题有不同的导入方法,同一课题也有不同形式的导入方法。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导入新课的方法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管如何设计,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上课的老师忙得“满头大汗”,一个环节接一个环节,学生被教师“抛”出的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搞得晕头转向。这样的课堂,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学习本身是一件简单、快活的事情,我们没有必要设计那么多的学习环节,没有必要设置那么多的学习障碍(问题)和“陷阱”让学生去钻。
追求简约有效的课堂教学效果的教师,要学会巧妙地提问、恰当地点拨,让每一个40分钟成为一次次生命的对话,成为师生内心情感的真切流露,成为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
那么,该如何驾驭课堂提问呢?
提好问题,关键在两点:
第一,要抓核心问题,要以核心问题统领全课,在核心问题的统领下,用若干具有一定逻辑关系的小问题支撑起全课。
所谓核心问题就是围绕教学重点设计的问题。比如 “倍的认识”一课,我认为核心问题应是:什么是“倍”?如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围绕这两个核心问题设计的主要教学环节可以是:
1.出示主题图,提出问题:把其中两种花的朵数相比,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开放性问题)
2.教学,指出将黄花和蓝花相比,还可以得出: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3.提出中心问题:什么是倍?然后引导操作、探索,建立几个几与几倍的联系。
4.尝试解决: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几个几和几倍的对等关系。
5.讨论:如何计算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6.巩固练习,解决课本中的部分习题或者自己设计的针对性练习。
这样设计,课堂上教师要提的问题并没有几个。教师的问题少了,课堂上更多的时间就会让给学生操作、思考、交流,长期下去,学生们的课堂学习就会变得更加积极主动。
第二,要善于在过渡处设问。
很多老师在环节的过渡处一般都采取很直白的陈述方式。比如: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圆,知道了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其实在圆里还隐藏着许多秘密,想知道是什么秘密吗?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到多少多少页,自学教材中的某一段落。其实这样过渡还行,它既照应了刚刚学过的内容,又引入了下一教学环节,而且还用“藏着秘密”这种儿童化的语言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但我总觉得这样过渡很难引起学生后续学习的冲动。如果改成下面的提问式过渡,情况可能就不一样: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圆,也画了不少圆,那你能告诉大家你画的圆有多大吗?这样的问题就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会思考,会测量,会想办法去表述。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适时引入自学环节,使学生知道,知道了圆的直径、半径,就可以讲清圆的大小。设问过渡,既能连结起上下两个教学环节,又能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很好。但是,说实话,能在过渡环节想出一个绝妙的问题不容易,它需要我们的深入思考,需要我们的教学智慧。
简约是手段,有效才是最终的目的。让我们一起努力,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思,不断地优化自己的教学策略,改繁琐为简约,改呆板为灵动,改无效为有效,从而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