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分析】
《陶罐和铁罐》全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9自然段),讲铁罐自恃坚硬,奚落陶罐,陶罐争辩几句后,不再理会铁罐。第二部分(第10~17自然段),讲许多年过去了,埋在地下的陶罐完好如初,而铁罐却连影子也见不到了。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教学这两个部分并非平均用力,第二部分教学是为第一部分教学服务的。
这篇寓言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推动故事发展,说明道理。“陶罐子”“懦弱的东西”“你算什么东西”“ 要把你碰成碎片”等语言表现了铁罐的傲慢无礼,而“不敢,铁罐兄弟”“何必这样说呢?”“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则体现了陶罐谦和、友善、克制的性格特点。此外,文中还有很多具体生动的神态描写,如“傲慢、轻蔑、恼怒”等。
两节课的教学,建立在“1 N 1”读写一体化的设计思路上。第二课时首先借助插图复习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接着,通过品读描写陶罐、铁罐神态和语言的语句,体会人物不同的性格。在此基础上,结合人物的性格和结局明白寓言蕴含的道理。最后,引导学生迁移已习得的方法结构进行类文拓展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第三课时首先复习回顾上节课所学习的刻画人物的方法,聚焦神态描写进行写作训练。接着,借助表情图范文引路,在互动交流中引导学生细致观察表情,精选词语,巧用修辞尝试口头描述,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为写作打下基础。最后,引导学生迁移已习得的方法进行片段写作,并评议修改。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读写词语。
2.默读课文,能说出陶罐和铁罐的故事。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描写陶罐、铁罐神态和语言的语句,体会人物不同的性格。
2.结合人物的性格和结局,明白寓言蕴含的道理。
3.迁移学法进行类文拓展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
1. 在习作中运用准确的神态描写刻画人物。
2. 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激发写作兴趣。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理清脉络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你能说说陶罐
和铁罐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吗?
2.出示课文的两幅插图,学生借助插图梳理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的故事。
第一部分(第1~9自然段):国王橱柜里的铁罐认为自己很坚硬,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陶罐却很谦和,争辩几句后,不再理会铁罐。
第二部分(第10~17自然段):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消失得无影无踪。
【设计意图:借助插图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聚焦描写,精读领悟
1.找一找。
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用横线画出来。陶罐是如何回应的?用波浪线画出来。圈出他们对话时的神态。
2.读一读。
(1)出示第一次对话:
“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
“不敢,铁罐兄弟。”陶罐谦虚地回答。
①指名朗读,生生评价,师相机指导。
预设一:关注神态。谁能做
出一副傲慢的表情?读出傲慢的语气?
预设二:“碰”字重读,“陶罐子”读慢一些,读好语气词“吗”。
预设三:通过这个“谦虚”,你仿佛又看到了陶罐此时怎样的表情?带上表情和动作来读。
②男女生练读,男生读铁罐的话,女生读陶罐的话。
(2) 出示第二次對话:
“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说,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气。
“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陶罐争辩说,“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就比你差。再说……”
同桌分角色朗读,师相机指导。
预设一:抓住“轻蔑”,大家看这个“蔑”字,草字头下面是个横着的“目”字,而且这个“目”还这么扁,就像一个人眯着眼从眼角看别人,把别人都看扁了。你能学学轻蔑的神态吗?将你的神态送到对话中去读读,体会铁罐的目中无人。
预设二:面对铁罐的第二次奚落,陶罐开始争辩。从“争辩”看出陶罐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你读出陶罐的不懦弱、理直气壮。
预设三:陶罐的争辩激怒了铁罐,从“恼怒”你好像又看到了铁罐怎样的神态动作?(瞪大了眼睛,眼冒火光,拍桌子,张大了嘴巴)引导学生发现陶罐越来越蛮不讲理了。
(3) 出示第三次对话:
“住嘴!”铁罐恼怒了,“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
“何必这样说呢?”陶罐说,
“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
“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铁罐说,“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
陶罐不再理会铁罐。
①小组讨论,想想陶罐和铁罐各自的心情变化。请你为课文加上提示语。
“何必这样说呢?”陶罐
地说,“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心平气和、友好、谦和、友善)
“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铁罐
《陶罐和铁罐》全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9自然段),讲铁罐自恃坚硬,奚落陶罐,陶罐争辩几句后,不再理会铁罐。第二部分(第10~17自然段),讲许多年过去了,埋在地下的陶罐完好如初,而铁罐却连影子也见不到了。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教学这两个部分并非平均用力,第二部分教学是为第一部分教学服务的。
这篇寓言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推动故事发展,说明道理。“陶罐子”“懦弱的东西”“你算什么东西”“ 要把你碰成碎片”等语言表现了铁罐的傲慢无礼,而“不敢,铁罐兄弟”“何必这样说呢?”“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则体现了陶罐谦和、友善、克制的性格特点。此外,文中还有很多具体生动的神态描写,如“傲慢、轻蔑、恼怒”等。
两节课的教学,建立在“1 N 1”读写一体化的设计思路上。第二课时首先借助插图复习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接着,通过品读描写陶罐、铁罐神态和语言的语句,体会人物不同的性格。在此基础上,结合人物的性格和结局明白寓言蕴含的道理。最后,引导学生迁移已习得的方法结构进行类文拓展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第三课时首先复习回顾上节课所学习的刻画人物的方法,聚焦神态描写进行写作训练。接着,借助表情图范文引路,在互动交流中引导学生细致观察表情,精选词语,巧用修辞尝试口头描述,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为写作打下基础。最后,引导学生迁移已习得的方法进行片段写作,并评议修改。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读写词语。
2.默读课文,能说出陶罐和铁罐的故事。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描写陶罐、铁罐神态和语言的语句,体会人物不同的性格。
2.结合人物的性格和结局,明白寓言蕴含的道理。
3.迁移学法进行类文拓展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
1. 在习作中运用准确的神态描写刻画人物。
2. 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激发写作兴趣。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理清脉络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你能说说陶罐
和铁罐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吗?
2.出示课文的两幅插图,学生借助插图梳理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的故事。
第一部分(第1~9自然段):国王橱柜里的铁罐认为自己很坚硬,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陶罐却很谦和,争辩几句后,不再理会铁罐。
第二部分(第10~17自然段):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消失得无影无踪。
【设计意图:借助插图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聚焦描写,精读领悟
1.找一找。
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用横线画出来。陶罐是如何回应的?用波浪线画出来。圈出他们对话时的神态。
2.读一读。
(1)出示第一次对话:
“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
“不敢,铁罐兄弟。”陶罐谦虚地回答。
①指名朗读,生生评价,师相机指导。
预设一:关注神态。谁能做
出一副傲慢的表情?读出傲慢的语气?
预设二:“碰”字重读,“陶罐子”读慢一些,读好语气词“吗”。
预设三:通过这个“谦虚”,你仿佛又看到了陶罐此时怎样的表情?带上表情和动作来读。
②男女生练读,男生读铁罐的话,女生读陶罐的话。
(2) 出示第二次對话:
“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说,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气。
“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陶罐争辩说,“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就比你差。再说……”
同桌分角色朗读,师相机指导。
预设一:抓住“轻蔑”,大家看这个“蔑”字,草字头下面是个横着的“目”字,而且这个“目”还这么扁,就像一个人眯着眼从眼角看别人,把别人都看扁了。你能学学轻蔑的神态吗?将你的神态送到对话中去读读,体会铁罐的目中无人。
预设二:面对铁罐的第二次奚落,陶罐开始争辩。从“争辩”看出陶罐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你读出陶罐的不懦弱、理直气壮。
预设三:陶罐的争辩激怒了铁罐,从“恼怒”你好像又看到了铁罐怎样的神态动作?(瞪大了眼睛,眼冒火光,拍桌子,张大了嘴巴)引导学生发现陶罐越来越蛮不讲理了。
(3) 出示第三次对话:
“住嘴!”铁罐恼怒了,“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
“何必这样说呢?”陶罐说,
“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
“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铁罐说,“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
陶罐不再理会铁罐。
①小组讨论,想想陶罐和铁罐各自的心情变化。请你为课文加上提示语。
“何必这样说呢?”陶罐
地说,“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心平气和、友好、谦和、友善)
“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铁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