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廷芳的硬气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A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伍廷芳是清末民初著名人士,为当时民主共和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同时,他又是中国杰出的外交官,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极为光辉的篇章,而他一身的硬气和正气,至今被人传诵。
  1896年,伍廷芳被清政府任命为驻美国、西班牙、秘鲁公使,远渡重洋履职。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受尽屈辱,无论大国小国,为了夺取利益,都敢和中国谈条件,中国人在外国人面前常常抬不起头。
  这一年,美国政府公布了禁止华工的法令。没想到,墨西哥见美国通过这一法案后,也仿效美国出台了一条“禁止华工入境”的法令,清政府提出严正交涉,伍廷芳代表清政府与墨西哥政府谈判。
  谈判的过程中,墨西哥政府十分蛮横,认为中国现在是弱国,没有多大气量敢与他们较量,因此,当伍廷芳与代表们到会的时候,他们连正眼都不看伍廷芳。
  谈判开始后,墨方代表傲慢地指出华工的种种不是,企图盡快结束谈判。可他们没想到,伍廷芳并不是他们想象中的软弱,当他们列举编造华工的种种不是时,伍廷芳在谈判桌上拍案而起,不但呵斥墨西哥政府无理取闹,而且当即指示其他代表,立即给中国政府发电,派军舰过来保护中国华工的安全,当场拂袖而去。伍廷芳的强硬顿时让墨西哥政府谈判代表不知如何是好。
  伍廷芳离开谈判桌以后,立即赶赴当地各大报馆,拿出了许多中国军舰破浪航行的照片。第二天,当地报纸纷纷予以配图报道,墨西哥政府害怕了,急忙从美国搬来救兵解围,双方又重新回到了谈判桌上。最后,伍廷芳代表清政府与墨西哥政府在美国华盛顿签订了《中墨通商条约》,这是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签定的第一个平等条约。
  1917年,美国等国家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段祺瑞依仗日本人撑腰,强迫国会通过对德宣战事宜,然而国会发现段与日本有利益勾结,拒绝通过这一方案。
  这时,黎元洪决定解除段祺瑞总理职务。这一决定,引起了段祺瑞、张勋等北洋军阀的强烈抵制,他们纷纷通电指责解职令不合法,并拿出依据说,民国总统发布一切法令,需要总理签字副署,没有总理签字同意,就没有法律效力。通电过后,段祺瑞等又暗地里使了一计,威胁各议员不准接任总理,否则性命不保,他们的意图非常明显,就是想把此事闹得再大一点。
  此时,张勋调军队入京,调停黎与段的矛盾,实际上是为段打气,更想预谋复辟。伍廷芳对他的做法十分不满,毅然不顾生命威胁,代理总理职务,副署总统命令,完成了法律手续,并援引前几任总理解职的先例,论证了他副署的合法性,此举博得议员交口称赞。
其他文献
“无陂不成镇”这一文化现象.内涵丰富.千古流芳,其人文炁场辐射到海内外。读者案头这部《无陂不成镇》(裴高才、王凤霞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讲述的是千年古邑、武汉新城——黄陂的人文问题.说白点就是通过钩沉黄陂的人物与文化.实证分析武汉城乡文化的互相交融与发展的路径。  “无陂不成镇”.哪里有城镇哪里就有黄陂人,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黄陂人。而且,国有大事,与其役者亦莫不有黄陂人,黄陂人与黄
编书的人总希望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本有益的书。至少我是这样想的。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书没有翻看的欲望,原因大概是编者或作者或多或少放弃了责任意识。如今轮到我来编书了。我的一个小愿望是让读者有翻下去的兴趣。  这部民国湖北游记,所选标准并非是才情文字俱佳的优美篇章,而是注重史料性。举凡对民国时期湖北区域的社会、风俗、人情、自然等有所记录的文字首先被纳入考察。换言之,纯粹抒发一己情感的文人雅兴文章基本不选
今天,我能够来到以田家炳先生的名字命名的中学,感到非常光荣。  下面,我想讲两个题目:一是“我为什么敬重田家炳先生”;二是“我为什么热爱中华文化”。两个题目都可以讲几个小时,但今天只能每个题目讲一刻钟。  关于第一个题目,首先,我要讲“文化在哪里?”许多人都以为文化在书本里,在图书馆里,这也没有错。图书馆、博物馆以及各种书籍的确都蕴藏着文化。但是“文化”的根本,“文化”最重要的是呈现在“活人”身上
一  雷内·马格利特是我很喜欢的一位画家,平直坦率的笔触,主题总是浮游着一种淡淡的哲学气味,引着观众质询的眼睛,慢慢遁入沉思的密室。他流传最广的作品是《这不是个烟斗》,画面上是一支烟斗,而画面下方却清楚地写明:“cecin’est pas une pipe.”(“这不是个烟斗。”)文字和图像相悖,两种符号体系之间的鸿沟比任何时候都更明显。马格利特另一幅作品,在我看来触及了爱情的本质。  这幅画作名
一  石民,光绪二十八年二月初十(1902年3月20日)出生,祖籍湖南新邵县陈家坊乡田里村,册名堞更,字阴清,号影清,曾用笔名沈海、石沈海。父亲石静臣是清朝光绪年间的举人,母亲杨氏是举人修职公的女儿。石民1922年毕业于长沙岳麓中学后,考入北京大学文科预科。1924年升入北大英文系,1928年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1928年任上海北新书局编辑。1930年10月,与尹蕴纬订婚。1931年春季,在南京
孔飞力教授的《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一书选取了清代乾隆年间一个特殊的“妖术”活动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个事件生动细腻的叙述与阐幽发微的分析,描绘出清代盛世的真实生活图景,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官僚君主制”的独特政治结构给泱泱帝国带来的深刻影响。生长于清代独特政治生态的三个主要的政治阶层——君主、官僚、民众——在这个事件中的表现,也折射出他们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各自截然不同的心理和行为
赵又春先生是我在北大哲学系学习时的老同学,曾长期在湖南工作,现侨居加拿大。虽相距遥远,而我俩的心是相通的,都钟情于中华优秀思想文化并致力于相关学术研究。他多年用心解读孔子和《论语》,已出版三部书,而今又由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新作《〈论语〉真义》,可见他一直在不停地探索、开拓,务求获得孔子真义,使研究进入更完美的境界,这令我钦佩。  首先,作者有历史的眼光,尽可能把语录体的《论语》章句放置到
韩戍《储安平传》(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15)出版后,我感觉需要对二十多年来的储安平及《观察》研究作一个小结。韩戍《储安平传》在这一阶段的储安平及《观察》周刊研究中,是一个重要收获,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这一阶段中一个成熟的研究成果。学术史上常有“后出转精”的说法,但不是所有的后出成果都能超出前面的研究,这其中除了对研究对象的理解和评价及相关史料的发现外,还有研究者的心理动力,也就是说一个常见的研
一  中国古代对妻子有“内”或“内子”之称,因此所谓“惧内”其实就是俗称的“怕老婆”,别名“妻管严”,有时还谑称“气管炎”:文士则多以“季常癖”名之,源自苏东坡《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中“龙丘(陈季常别号)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诗中那等情景实在令人忍俊不禁。  从古至今中国男人“怕老婆”的笑话层出不穷。其中最著名的高官型“惧内”代表非唐朝宰相房玄龄莫属。《隋唐
中山大学八十高龄的退休教授许锡挥著的《广州伴我历沧桑》(由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是一部描述他本人从学生娃到国家工作人员以及在高校工作的经历。这部书的特殊性在于,作者出身名门望族,父亲许崇清是教育家,新中国成立前后曾任中山大学校长,新中国成立后又担任过广东省副省长和广州市教育工会主席等职务;父母的许多亲戚,例如廖仲恺、何香凝、廖承志和许广平、陈香梅等都是现代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作者本人也从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