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长子:都是老爹坑了我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ln2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窃国大盗”袁世凯制造了83天的称帝闹剧,成为中国史上的一大笑话。他的人生也很快落幕,但其子女之间的争斗才刚拉开序幕。
  从小热爱追逐权力的袁克定为父亲的“大业”忙前忙后,甚至不惜“坑蒙拐骗”,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袁克文则恰好相反,一方面努力突出自己“皇二子”的身份,表明对“袁家江山”没兴趣;一方面又坚决地站在父亲的敌对立场,甚至写诗讽刺父亲。
  可以想见,他们已没多少手足情义可言,袁世凯死前就曾预料,一场“煮豆燃豆萁”的悲剧可能要在他们之间上演。袁克定也的确视袁克文为家中“叛贼”,为躲避大哥的“屠刀”,袁克文只得缺席父亲的葬礼。
  袁世凯葬礼之后,袁克定以“嫡长子”的身份,理所当然地成了家长,主持了分家事宜。他毫不含糊地为自己分得大部分家财,拿了48万及天津的房产,袁克文分得12万,其他弟弟、妹妹各得10万。如此“厚己薄人”,让弟弟、妹妹对袁克定的不满又多了一重。
  在袁世凯为“登基”踌躇不决时,袁克定是积极的推手。更何况袁世凯临终前说了那句话,“是他害了我。”这个“他”被按到袁克定头上,就是因为他想当“皇太子”而上蹿下跳地张罗,不然不会有今天的尴尬局面。于是此后,袁克定与弟弟妹妹再无往来。
  袁世凯死后,袁克文的日子也不好过。自幼接受传统教育的他,骨子里还不算过于叛逆,“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儒家思想让他不能面对当初的自己,于是来到天津,度过了人生的后半段。只是更放荡不羁,变得很“不像话”——不但成了青帮老大,还染上烟瘾,日日纸醉金迷,妻妾人数超过他的父亲。因此,他不得不靠变卖家产与字画作品为生。
  什么样的“钢铁侠”能禁得起这样的折腾?游戏人生的后果是被命运狠狠抛弃。1931年,袁克文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他猝然离世后,人们才惊讶地发现,他仅留下20元“遗产”。
  妹妹袁静雪看到他的惨况痛哭不已,觉得一切都是袁克定造成的,于是召集兄弟姐妹,预备在大哥参加葬礼时为他设“鸿门宴”,安排青帮弟子埋伏在包厢后面,听她摔杯为号,一定要“杀了他”。
  葬礼那天,袁克定出現了,他老了,身材更显瘦小,腿更瘸了。他远远地就大哭起来,匍匐在袁克文的灵前,双肩颤抖,泣不成声,冷眼旁观的众人也忍不住再次痛哭。“鸿门宴”上,一切照计划进行,所有人无心吃饭,只待袁静雪的“摔杯号”。
  奇怪的是,袁静雪的杯子一直没摔下,这场“刺杀”也宣告流产,手足相残的场面终于没有上演。当然,袁克定后来的生活非常困窘,几乎吃不上饭,也算受到惩罚了。
其他文献
68年前的上海,學生这样过暑假
提到俄国诗人普希金,人们耳边就会响起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他也因才华横溢被称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然而,这位俄国的“国宝”却有来自非洲的血统。因为他的外曾祖父是彼得大帝的黑奴阿卜拉姆·汉尼巴。黑奴如何摇身变贵族,进而影响了普希金的人生,这还得从一次拐卖说起。  汉尼巴出生于阿比西尼亚(今埃塞俄比亚)。一天,一群来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奴隶贩子将他从父母手中抢走,押解到首都君士坦丁堡售卖。之后,
中国数千年帝制,皇帝上衔天命、下御臣民,身居九五之尊,从来都是一言九鼎,似乎不受任何掣肘。实际上,皇帝并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有时还要看臣子的脸色。  万历登基时才九岁,从小就跟着首辅张居正,他的八个老师和侍讀都是张居正任命的。他的两位母亲受前朝首揆高拱胁迫,张居正献计除了高拱,此后两宫太后和万历都对张居正言听计从。  万历批臣子的奏折,都只会在张居正的“票拟”上批“如拟”或“知道了”。张居正的人
元代著名散曲家贯云石出生于官宦世家,祖父是元朝的开国大将军,父亲也在军中担任要职。本来将门只应出虎子,贯云石却是鱼和熊掌兼得——他不仅遗传了父亲的武将本领,还继承了出身于维吾尔族文人世家的母亲的基因。  20岁时,他就开始世袭官爵。但他没有坐享其成,而是常常“日省三身”,除了思考如何提升自己的学识外,还思考着如何博采众家之长,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这一点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当时的元朝等级制度
父母一直期待我们做努力上进的三好青年,我们也只好在朋友圈硬凹这种人设。但讲真,谁不想做一只安安靜静、浪到飞起、混吃等死的废汪呢。
《清代野记》中记载,光绪己丑科会试之前,名臣潘祖荫设宴为几位参加科考的同乡送考,其中吴清卿虽不参加科考,却也参加了宴会。  这几个人中,潘祖荫最钟爱的是江宁许鹤巢,他屡次参加科考,却屡次不中,这次接到邀请,恰巧那天他拉肚子未能赴宴。宴席开始后,潘祖荫告诉大家:“我新得一鼎,考其款识,乃鲁眉寿鼎也,特刊为图说, 以就正博雅君子焉。”说完,赠给每人一张该图说,大家卻没有在意。吴清卿带回来一张放在书桌上
苏轼、苏辙兄弟是横跨文坛、政坛的双子星座,在正史、野史中都是光芒万丈,却一不小心被宋人蔡绦抓住把柄,在《铁围山丛谈》-书中留下一段“黑历史”。  话说苏轼、苏辙参加四川乡试时被分在同一考场,且恰好坐在形成斜对角的两个座位上。苏轼接过试卷一看,顿时傻眼了——枉他平日号称博学,在这关键时刻,居然完全想不起考题中的文段出自哪本书,而按当时的考试制度,如果说不清考题的出处,文章写得再好也是白搭。苏辙见哥哥
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大部分纺织厂从手工织机转向水力和蒸汽织机,于是出现了严峻的下岗浪潮,即使没有下岗的工人,工资待遇也急速下降。尤其是低端产业的工人,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面对日益艰难的生活,工人们开始自力更生。1844年8月,曼彻斯特地区的28名纺织工人在一间小酒吧里举行了一次会议,工人们一致决定联合成立合作社。工人们的想法很简单,通过合作经营来赚钱,提高合作社成員的经济状况,改善生活。如
汉景帝即位后重用御史大夫晁错,一心想削藩,但他不是为了维护国家统一,而是另有目的。  起先,景帝通过正常手段收回没有子嗣的诸侯王的领地,分封给六个儿子,但其余诸子的封国仍没着落。怎么办?那就只有找非文帝一系的诸侯王开刀了。  这时,“善解帝意”的晁错跳了出来,提出一个耸人听闻的建议——诬指吴国蓄谋造反,企图以此为突破口,给景帝夺来几个诸侯国。《史记》中载:“乃益骄溢,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
雍正登基时已四十几岁,不算年轻,但对驾驭整个官僚机器的能力仍自信满满。  官员任免一直是治国的关键问题之一,雍正打破了清代的一些人事规章制度,说:“朕用人原只论才技,从不拘限成例。”他认为任用官员要看做事能力,不必排资论辈。  雍正在位13年间,有序而又频繁地召见地方官吏,亲自参与选拔并决定基层官吏升降。据统计,他曾引见文官5800余人、武官约1400人。这个数字在今天看来不起眼,然而考虑当时的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