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能力已成为“终身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素质,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是数学教学的关键,本文在认识到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和分析本校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基础上,提出了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策略。
【关键词】阅读能力 重要性 现状 策略
人们习惯性认为:阅读是语文,英语等文科类的行为,一谈及阅读,我们往往认为与数学教学无关,单纯地认为数学教学就是解题教学,总认为只要记住公式,法则就行。其实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片面的。许多教师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文字题或应用题教学中,由教师引导读题时学生大都能理解题意,可是一让学生独立完成时,往往错误很多。究其原因是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太差,无法自主地将获取的文本信息转换为数学关系。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如何进行数学阅读至关重要。
一、数学课堂中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1、培养阅读能力有助于教材作用的充分发挥。
数学教科书是数学课程教材编制专家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精心编写而成,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我国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中已明确指出,教师必须注意“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因此,重视数学教科书的阅读,充分利用教科书的教育价值,已构成现代数学教育的特点之一。
2、阅读可以开阔思路,拓宽知识面,培养学习兴趣。
在初中数学新教材中,每一册都出现了阅读材料,而阅读材料中的内容与教师的教学任务或者说考试要求并没有直接的关联,所以各个教师在处理阅读教材时各不相同,有的点到为止,有的索性不讲,而大多数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阅读能力与习惯都不会去看的。其实这些材料对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二、数学课堂中学生阅读能力的现状
现状一:阅读指导往往被忽视
在平时的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指导仅仅停留在“看”和“划”上,让学生记住相关的概念或者公式;而学生自以为“读”懂了,上课提不起情绪听课,影响了听课的效果,这样的阅读反而影响了课堂教学。
现状二:阅读能力成为数学解题的软肋
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到底如何呢?课堂上做练习时,有教师的引读,学生的正确率会比自己读题、审题的时候高很多。教师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当批改完作业或试卷后,让学生自己订正错误时,有些题目就能正确解答出来。教师询问原因,学生的理由就是“当时没有看清楚”。
三、数学课堂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1、“以本为本”,落实数学课本的阅读。
数学课本是教材编委专家充分考虑初中生的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因此,教师更应该注重提高学生对书本的阅读意识。
(1)概念、公式的阅读。正确帮助学生理解并把握其中的重点字、词,并能把符号与语言进行互译。
(2)例题旁边“想”的内容的阅读。教材中在很多例题旁以学生讨论的方式,或者小精灵提问的方式,写出了“想”的内容和过程,这不光吸引学生的注意和重视,更提醒了学生相关的重点和难点。
(3)“合作学习”的阅读。教材中的合作学习是对教材知识的延伸,有助于学生更好的了解数学知识,为将来更深入地学习打下基础。
(4)“探究活动”的阅读。浙教版教材的开放度比以往增强了许多,不仅知识点的学习是开放的,而且练习题的开放性也增大了许多。答案不唯一的题目随处可见,条件开放或结论开放的中考题觅见踪影,通过对探究活动的阅读,可以增强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
(5)“设计题”和“课题学习”的阅读,沟通了生活中数学与课堂上的数学的联系,它具有实践性、综合性、探索性和开放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虽然新教材设置的“设计题”和“课题学习”数量不多,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接触到一些有研究和探索价值题材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全面认识数学、了解数学,使数学在学生未来的职业和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2、“指点迷津”,提供数学阅读的方法。
(1)课前阅读,激发动机。
教师应指导学生课前阅读,即预习。数学重在分析、推理和抽象概括,学生阅读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拟出自学提纲。自学提纲实际是为学生安排一条思考探索的途径,让学生按照自学提纲的顺序和要求进行阅读课文,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习惯。
(2)巧妙设疑,激发兴趣。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为了打破学生依赖教师的局面,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看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在阅读过程中遇到比较抽象难度大的内容,一般水平的学生不容易理解,这时教师巧妙设疑,分散难点,螺旋式地提示问题的本质,内化知识。
(3)以“议”促读,强化重点。
以“议”促读就是读读议议,让学生在相互交流阅读中发现的问题,相互协作以解决问题,提高认识,积极创新的一种学习方法。能及时检查阅读效果,随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使指导更具针对性。
(4)课后整理,巩固内知。
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形成后,尚未达到掌握的程度,课后整理归纳每学完的一小节或一单元,把主要知识分门、分类加以归纳、整理,使之系统化、概括化,形成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和练习的编排意图,围绕重点,有计划地安排巩固练习。
参考文献:
[1]浅谈数学课堂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2]当代教育
[3]中学数学研究
【关键词】阅读能力 重要性 现状 策略
人们习惯性认为:阅读是语文,英语等文科类的行为,一谈及阅读,我们往往认为与数学教学无关,单纯地认为数学教学就是解题教学,总认为只要记住公式,法则就行。其实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片面的。许多教师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文字题或应用题教学中,由教师引导读题时学生大都能理解题意,可是一让学生独立完成时,往往错误很多。究其原因是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太差,无法自主地将获取的文本信息转换为数学关系。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如何进行数学阅读至关重要。
一、数学课堂中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1、培养阅读能力有助于教材作用的充分发挥。
数学教科书是数学课程教材编制专家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精心编写而成,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我国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中已明确指出,教师必须注意“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因此,重视数学教科书的阅读,充分利用教科书的教育价值,已构成现代数学教育的特点之一。
2、阅读可以开阔思路,拓宽知识面,培养学习兴趣。
在初中数学新教材中,每一册都出现了阅读材料,而阅读材料中的内容与教师的教学任务或者说考试要求并没有直接的关联,所以各个教师在处理阅读教材时各不相同,有的点到为止,有的索性不讲,而大多数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阅读能力与习惯都不会去看的。其实这些材料对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二、数学课堂中学生阅读能力的现状
现状一:阅读指导往往被忽视
在平时的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指导仅仅停留在“看”和“划”上,让学生记住相关的概念或者公式;而学生自以为“读”懂了,上课提不起情绪听课,影响了听课的效果,这样的阅读反而影响了课堂教学。
现状二:阅读能力成为数学解题的软肋
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到底如何呢?课堂上做练习时,有教师的引读,学生的正确率会比自己读题、审题的时候高很多。教师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当批改完作业或试卷后,让学生自己订正错误时,有些题目就能正确解答出来。教师询问原因,学生的理由就是“当时没有看清楚”。
三、数学课堂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1、“以本为本”,落实数学课本的阅读。
数学课本是教材编委专家充分考虑初中生的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因此,教师更应该注重提高学生对书本的阅读意识。
(1)概念、公式的阅读。正确帮助学生理解并把握其中的重点字、词,并能把符号与语言进行互译。
(2)例题旁边“想”的内容的阅读。教材中在很多例题旁以学生讨论的方式,或者小精灵提问的方式,写出了“想”的内容和过程,这不光吸引学生的注意和重视,更提醒了学生相关的重点和难点。
(3)“合作学习”的阅读。教材中的合作学习是对教材知识的延伸,有助于学生更好的了解数学知识,为将来更深入地学习打下基础。
(4)“探究活动”的阅读。浙教版教材的开放度比以往增强了许多,不仅知识点的学习是开放的,而且练习题的开放性也增大了许多。答案不唯一的题目随处可见,条件开放或结论开放的中考题觅见踪影,通过对探究活动的阅读,可以增强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
(5)“设计题”和“课题学习”的阅读,沟通了生活中数学与课堂上的数学的联系,它具有实践性、综合性、探索性和开放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虽然新教材设置的“设计题”和“课题学习”数量不多,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接触到一些有研究和探索价值题材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全面认识数学、了解数学,使数学在学生未来的职业和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2、“指点迷津”,提供数学阅读的方法。
(1)课前阅读,激发动机。
教师应指导学生课前阅读,即预习。数学重在分析、推理和抽象概括,学生阅读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拟出自学提纲。自学提纲实际是为学生安排一条思考探索的途径,让学生按照自学提纲的顺序和要求进行阅读课文,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习惯。
(2)巧妙设疑,激发兴趣。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为了打破学生依赖教师的局面,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看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在阅读过程中遇到比较抽象难度大的内容,一般水平的学生不容易理解,这时教师巧妙设疑,分散难点,螺旋式地提示问题的本质,内化知识。
(3)以“议”促读,强化重点。
以“议”促读就是读读议议,让学生在相互交流阅读中发现的问题,相互协作以解决问题,提高认识,积极创新的一种学习方法。能及时检查阅读效果,随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使指导更具针对性。
(4)课后整理,巩固内知。
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形成后,尚未达到掌握的程度,课后整理归纳每学完的一小节或一单元,把主要知识分门、分类加以归纳、整理,使之系统化、概括化,形成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和练习的编排意图,围绕重点,有计划地安排巩固练习。
参考文献:
[1]浅谈数学课堂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2]当代教育
[3]中学数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