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安排”与自主性

来源 :幼儿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ordhe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调查研究幼儿园一日生活作息安排时,我们发现孩子们在园一日的生活被安排得满满的,看上去十分丰富、充实。然而静下心来想一想。孩子们的自主性在哪里?他们愿意被安排吗?于是,我在每周五上午开展了大班“自主活动时间”的教育实验。以下现象使我感到忧虑,并引起了我的思考。
  ●孩子们对“自主安排”将信将疑
  第一次自主活动时,我和孩子们进行了谈话。我说:“今天上午蔡老师什么活动都不安排,全部由你们自己安排,你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有个孩子问:“我想玩什么就玩什么吗?”我说:“是的。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我可以玩大型玩具吗?…‘我可以玩自己带来的玩具吗?”“我可以玩沙子吗?我可以去娃娃家吗?”……孩子们将信将疑。于是我又说了一遍:“你们什么都可以玩、可以做,就是要注意两点:一是活动时要注意安全,不要影响、干扰其他小朋友的活动。二是听到早操音乐时要先做操,做完操再玩。”
  孩子们欢呼雀跃地做自己喜欢的事去了,我和另两位教师分别作活动影像记录。早操音乐响了,孩子们都主动来到操场做操,有两个孩子经过我身边时认真地对我说:“蔡老师,谢谢你!”“什么事谢我呀?”“你让我们自己选择,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是啊,是啊,谢谢蔡老师!”周围的孩子都附和着,此时他们洋溢着幸福与兴奋,而我却感到辛酸和愧疚。
  为什么孩子们要得到老师的确认才敢玩?为什么孩子们会对老师让他们自由选择持怀疑态度?为什么孩子们在让他们自己选择活动后会由衷地感谢老师?我想,这是因为入园以来孩子们在什么时间开展什么活动、在哪里活动都被教师安排好了,孩子们渐渐失去了自主选择的意识而习惯于听从安排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孩子们是需要自主,喜欢自由选择活动内容的。
  ●孩子们没有“空间主人”的意识
  在后来几周的自主活动中,我看到孩子们总喜欢在活动室里玩娃娃家、医院、理发店和小吃店等游戏,或在活动室旁边的沙地里堆沙、玩水,而无人想到去活动室另一旁的美术创意室、图书室、建构室以及三楼平台活动。于是我向孩子们推荐了这些活动,并和他们一起回忆在那些地方快乐活动的情形,鼓励孩子们在自主活动中选择。然而,还是只有极少数孩子会选择三楼平台和创意室。
  为什么孩子们只想到在活动室里活动?为什么孩子们选择的活动空间那么有限?我想,这是因为入园以来孩子们基本上都在活动室里活动,可能孩子们认为活动室是相对安全、确定的活动场所,而其他地方未经教师许可不能自由出入。他们根本没有建立自己可以选择使用幼儿园其他空间的意识。
  ●孩子们缺乏“材料主人”的意识
  在近一学期的“自主活动时间”里,孩子们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和场地,积极地和同伴交往,十分快乐。然而,我看到孩子们往往简单重复游戏内容和情节。例如,娃娃家的妈妈总是烧菜、带孩子看病,只利用娃娃家里已有的材料与工具开展活动,没有想到可以利用其他区域的材料开展活动,因此游戏内容显得比较单调,游戏情节也无法推进。有一次我听小班教师说小班孩子会借助其他区域的材料来玩,为什么小班孩子会利用其他区域的材料,大班孩子反而不会呢?我想,这是因为入园以来孩子被“规则”束缚了手脚,渐渐没有了自主的意识,而小班孩子刚入园,不懂“规矩”,自由游戏的天性还没被泯灭。
  活动时间、内容、材料、空间的“被安排”,反映出教师中心主义的泛滥,教师缺乏对孩子的想法与感受的关注。过度的干预与帮助,折射出教师对孩子自主性的漠视,导致孩子独立性、自主性的丧失,也直接影响了孩子创造性的发展。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我们需要切实关注这一问题,深入研究和改进。
其他文献
期刊
人究竟是如何入睡的?这是个真正玄妙的问题,南怀瑾曾用它问倒了不少修道之人.每天睡觉的众生,大概没几人能弄清从醒到睡的那个瞬间.想想这实在是一场奥妙又温馨的奇遇,睡眠的
期刊
期刊
原方案设计的灵感可能来自于宋代有开片花纹(冰裂纹)的瓷器。教师能敏感地捕捉其中的教育价值,非常难得。我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优化细节,提升活动质量。 The orig
期刊
在情境中学习旨在唤起幼儿的原有知识和经验,从而使幼儿的学习更加真实,同时丰富幼儿的情感,帮助幼儿形成积极的态度。从这个角度分析,原方案将蛋壳破裂的过程制成课件似乎没
期刊
类似“碎蛋壳”的花纹在生活中比较常见。中班幼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教师以“碎蛋壳”花纹为内容组织中班幼儿进行欣赏和操作活动应该是可行的。但是原方案有三个问题引发了我们的思考:  1 原方案把“碎蛋壳”花纹归结为是由一种单一的折线组成的图案,因此在活动中只引导幼儿了解单一的折线特点,并要求幼儿采用折线装饰“花瓶”,这是值得商榷的。其实,“碎蛋壳”花纹是由许多不规则的线条随意交叉组合形
前两年看到一篇大陆小说《八千岁》,里面写一个节俭的富翁,老是吃一种无油烧饼,叫做草炉饼。我这才恍然大悟,四五十年前的一个闷葫芦终于打破了。  二次大战上海沦陷后天天有小贩叫卖:“马……草炉饼!”吴语“买”“卖”同音“马”,“炒”音“草”,所以先当是“炒炉饼”,再也没想到有专烧茅草的炉。卖饼的歌喉嘹亮,“马”字拖得极长,下一个字拔高,末了“炉饼”二字清脆,然后突然噎住。是一个年轻健壮的声音,与卖臭豆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