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习惯,已成为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的重要任务和迫切需要解答的重要课题。学生在问题分析、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实现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和思维能力的提升。常言道:“数学是思维的艺术。”可见,问题教学是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载体,更是学生学习品质培养的有效途径。本人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将教学体会和实施举措进行简要阐述。
一、抓住学生思维的薄弱点,运用情感激励,让学生树立积极的思维情感
常言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随着年级的递升,知识点逐步增多,问题内涵逐步复杂,解答难度逐步加大,使得小学生特别是中高年级学生,思维方面的被动性、反复性更是显著。而教育心理学指出,情感是人类内在心态的直接反应,能够对活动起到促进和推动的作用。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问题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情感激励作用,运用数学知识生活性和趣味性等特点,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情感,促进学生主动参与问题分析、探索,实现由“被动思维”向“主动思维”的有效转变。
如在讲解“分数应用题”时,由于该类型应用题内涵比较丰富,解答比较复杂,学生在思考问题时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学生思维内在能动性的激发。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设计出如下过程:
师:同学们,上新课前,老师先提一个问题,大家先思考,然后抢答。如果要你们查找广州市市长热线电话,有什么办法呢?(学生汇报略)
师:同学们想到了查114、找报纸等办法,不管是什么方法,我们都是通过联系一些能找到市长热线电话的有关资料去查找。同样,解决数学问题也要联系我们学过的有关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所设的问题情境中,进行感知和体验活动。学生在这一活动中,思维的能动性得到有效激发,将问题探究、解答作为内在学习要求,从而为有效探究问题打下情感基础。
二、抓住数学问题的多样性,运用多种手段,让学生掌握正确思维要领
问题1:用简便方法计算
(1)17.23-4.81-5.19
(2)20.8-6.34-(1.25 2.41)
问题2:列式计算
(1)3.6加上6.2除以4的商,和是多少?
(2)3.6加上6.2的和除以4,商是多少?
问题3:服装店一月份营业额21.5万元, 二月份26.7万元,三月份13.3万元,第一季度平均每月营业额是多少万元?
上述三个问题,从外在表现形式来看各不相同,但对这些问题知识点内涵及问题解答要求进行深刻分析后发现,他们都是有关“四则混合运算”方面的数学应用题。由此可见,同一数学知识可以通过填空题、选择题、解答题或分析题等不同形式,进行有效地展现。教师在问题解答的过程中,要抓住数学问题在表现形式上的多样性特征,切中不同形式问题的内涵,找出解答此类型问题的一般方法或基本步骤,从而有效抓住解答问题的方法要领,实现问题分析、解答的针对性和效能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抓住问题教学的双向性,运用辨析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传统问题教学形式是教师单方面的“说教”,教师是课堂问题教学活动的主角,学生处在从属被动接受的地位。在问题分析、探究和解答中,教师经常采用“喧宾夺主”的形式,整个问题解答过程“教师一手包办”, 使得学生缺少解答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没有发表自己不同见解的机会,导致学习的主体地位得不到有效体现,限制和影响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问题教学中,特别是问题的解答环节,应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思维辨析的时机,利用教学活动的双边特性,开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问题辨析活动,从而及时准确地找出问题分析、解答过程中的不足,指出改进办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问题:一船自甲地顺流航行至乙地,用2.5小时,再由乙地返航至距甲地尚差2千米处,已用了3小时,若水流速度每小时2千米,求船在静水中的速度。
教师在问题解答中采用师生辨析的教学方式,先让学生找出问题的条件及其要求,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内容,进行分析探究,找出问题解答的思路。此时,教师向学生设置某一学生的解题过程,要求学生组成小组,对照自己的解答思路进行辨析,并在小组内说出不同见解和观点,最后让全体学生进行辨析,从而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出问题解答的正确思路和方法,为学生良好思维习惯养成奠定基础。
总之,问题教学作为数学学科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同时在学生思维能力水平和品质提升和培养中扮演重要角色。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学生主体特性,紧扣数学问题的内在特点,运用科学教学理念,实现学生在有效教学活动中思维能力和品质的双重提升。
(责编 蓝 天)
一、抓住学生思维的薄弱点,运用情感激励,让学生树立积极的思维情感
常言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随着年级的递升,知识点逐步增多,问题内涵逐步复杂,解答难度逐步加大,使得小学生特别是中高年级学生,思维方面的被动性、反复性更是显著。而教育心理学指出,情感是人类内在心态的直接反应,能够对活动起到促进和推动的作用。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问题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情感激励作用,运用数学知识生活性和趣味性等特点,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情感,促进学生主动参与问题分析、探索,实现由“被动思维”向“主动思维”的有效转变。
如在讲解“分数应用题”时,由于该类型应用题内涵比较丰富,解答比较复杂,学生在思考问题时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学生思维内在能动性的激发。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设计出如下过程:
师:同学们,上新课前,老师先提一个问题,大家先思考,然后抢答。如果要你们查找广州市市长热线电话,有什么办法呢?(学生汇报略)
师:同学们想到了查114、找报纸等办法,不管是什么方法,我们都是通过联系一些能找到市长热线电话的有关资料去查找。同样,解决数学问题也要联系我们学过的有关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所设的问题情境中,进行感知和体验活动。学生在这一活动中,思维的能动性得到有效激发,将问题探究、解答作为内在学习要求,从而为有效探究问题打下情感基础。
二、抓住数学问题的多样性,运用多种手段,让学生掌握正确思维要领
问题1:用简便方法计算
(1)17.23-4.81-5.19
(2)20.8-6.34-(1.25 2.41)
问题2:列式计算
(1)3.6加上6.2除以4的商,和是多少?
(2)3.6加上6.2的和除以4,商是多少?
问题3:服装店一月份营业额21.5万元, 二月份26.7万元,三月份13.3万元,第一季度平均每月营业额是多少万元?
上述三个问题,从外在表现形式来看各不相同,但对这些问题知识点内涵及问题解答要求进行深刻分析后发现,他们都是有关“四则混合运算”方面的数学应用题。由此可见,同一数学知识可以通过填空题、选择题、解答题或分析题等不同形式,进行有效地展现。教师在问题解答的过程中,要抓住数学问题在表现形式上的多样性特征,切中不同形式问题的内涵,找出解答此类型问题的一般方法或基本步骤,从而有效抓住解答问题的方法要领,实现问题分析、解答的针对性和效能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抓住问题教学的双向性,运用辨析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传统问题教学形式是教师单方面的“说教”,教师是课堂问题教学活动的主角,学生处在从属被动接受的地位。在问题分析、探究和解答中,教师经常采用“喧宾夺主”的形式,整个问题解答过程“教师一手包办”, 使得学生缺少解答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没有发表自己不同见解的机会,导致学习的主体地位得不到有效体现,限制和影响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问题教学中,特别是问题的解答环节,应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思维辨析的时机,利用教学活动的双边特性,开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问题辨析活动,从而及时准确地找出问题分析、解答过程中的不足,指出改进办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问题:一船自甲地顺流航行至乙地,用2.5小时,再由乙地返航至距甲地尚差2千米处,已用了3小时,若水流速度每小时2千米,求船在静水中的速度。
教师在问题解答中采用师生辨析的教学方式,先让学生找出问题的条件及其要求,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内容,进行分析探究,找出问题解答的思路。此时,教师向学生设置某一学生的解题过程,要求学生组成小组,对照自己的解答思路进行辨析,并在小组内说出不同见解和观点,最后让全体学生进行辨析,从而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出问题解答的正确思路和方法,为学生良好思维习惯养成奠定基础。
总之,问题教学作为数学学科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同时在学生思维能力水平和品质提升和培养中扮演重要角色。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学生主体特性,紧扣数学问题的内在特点,运用科学教学理念,实现学生在有效教学活动中思维能力和品质的双重提升。
(责编 蓝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