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破课堂单调的教与学的传统理念,在教会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基础上,注重下功夫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显得非常重要。
【关键词】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培养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社会发展的灵魂,是人才素质的核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破课堂单调的教与学的传统理念,在教会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基础上,注重下功夫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显得非常重要。
一、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
马克思主义环境理论认为,人类在改造环境的同时,环境也深刻地影响着人类。要把学生的创新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创造力,必须注重创新条件的提供。
(一)转变教育观念。学习主动性的发展是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创造是能动性、主动性的最高表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其主动性是创造力培养的关键。通过教育教学的改革,实现教育观的三个转变,即“实现学生是知识的被动的接受者向学生是知识的能动建构者,是学习的主体的学生观的转变;实现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灌输者向驾驶式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的教师观的转变;实现单纯传授知识向注重学生学会学习、情感和社会交往技能和谐发展的教学观的转变。”
(二)改进教学管理。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变硬性管理为弹性管理,使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一致性与多样性统一,严格与宽松统一,从注重过程管理到注重目标管理,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从而使其创造个性得以发展。
(三)开辟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是培养中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参加社会调查活动,有助于了解和掌握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和新需求为寻找“创新点”,确立“创新选题”创造条件。在选题上要坚持实践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以实现多侧面、多领域锻炼,要强调实践的创新性,提高实践的层次,每一次实践不能只简单地重复过去,只有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过去有所发展,有所突破,才能有所创新。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创新意识在学生身上表现为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敢于大胆去设想和想象,敢于对同一事物产生质疑,敢于对同一问题的提出新的见解,并努力去思索,去寻找新的答案。其实,学生敢于假设想像,产生质疑,提出新的见解,探索新的答案的过程,就是培养创新意识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恰当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是他们在思考中提出一些有创见性的问题,发现一些新方法、新思路。对一些创造性思维,应给与充分肯定,并鼓励他们在学习上要刻苦钻研,勇于创新。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兴趣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所创设的情境应难易适中,如果问题太难,会让学生感觉筋疲力尽,不仅无所获,还容易产生畏难心理;如果问题太容易,会让学生感觉索然无味,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可见,只有中等难度的问题,才能使学生情绪饱满,积极求知,并始终处于智力发展的最佳状态。
(二)开拓学生思路,提供创新平台
根据教学内容,教师提出具有创新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拓展其思路,鼓励他们深入学习内容,通过联系前后知识,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在学生中进行交流学习。
(三)组织交流讨论,培养创新思维
作为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分析、讨论中发现问题实质,并将精力集中在解决问题的目的上。只有分析清楚这两方面,才能获得正确的答案。可见,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系统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以养成学生系统分析问题的习惯。其中应注意的是,教师不要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以减少其盲目性;也不能越俎代庖,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应该先跟学生一起分析问题,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分析,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解决相关问题。
(四)注重课堂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分析、合作讨论、总结归纳、延伸练习中得到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教师应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身心特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1)活动教学,即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中心来组织的教学活动,如:游戏教学、角色扮演教学等方法。
(2)案例教学,即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借助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来引导学生进行特定情境,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平等对话,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竞赛教学,即利用学生的竞争心理调动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如:小组竞赛教学、辩论教学等方式。
(4)过程教学,即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认知过程的训练。这些教学方法各有优缺点,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以达到各种方法的互相渗透和互补,最终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总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不但是历史赋予每个教师的责任,同时也是社会所面临的重任。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抓住课程改革的契机,不断探索,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童爱玲 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J] 教育探索,2005,(4)
[2]刘守峰.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书育人,2009,(S3)
[3]王雷,苏桂臻.新课程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6)
【关键词】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培养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社会发展的灵魂,是人才素质的核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破课堂单调的教与学的传统理念,在教会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基础上,注重下功夫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显得非常重要。
一、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
马克思主义环境理论认为,人类在改造环境的同时,环境也深刻地影响着人类。要把学生的创新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创造力,必须注重创新条件的提供。
(一)转变教育观念。学习主动性的发展是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创造是能动性、主动性的最高表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其主动性是创造力培养的关键。通过教育教学的改革,实现教育观的三个转变,即“实现学生是知识的被动的接受者向学生是知识的能动建构者,是学习的主体的学生观的转变;实现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灌输者向驾驶式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的教师观的转变;实现单纯传授知识向注重学生学会学习、情感和社会交往技能和谐发展的教学观的转变。”
(二)改进教学管理。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变硬性管理为弹性管理,使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一致性与多样性统一,严格与宽松统一,从注重过程管理到注重目标管理,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从而使其创造个性得以发展。
(三)开辟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是培养中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参加社会调查活动,有助于了解和掌握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和新需求为寻找“创新点”,确立“创新选题”创造条件。在选题上要坚持实践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以实现多侧面、多领域锻炼,要强调实践的创新性,提高实践的层次,每一次实践不能只简单地重复过去,只有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过去有所发展,有所突破,才能有所创新。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创新意识在学生身上表现为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敢于大胆去设想和想象,敢于对同一事物产生质疑,敢于对同一问题的提出新的见解,并努力去思索,去寻找新的答案。其实,学生敢于假设想像,产生质疑,提出新的见解,探索新的答案的过程,就是培养创新意识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恰当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是他们在思考中提出一些有创见性的问题,发现一些新方法、新思路。对一些创造性思维,应给与充分肯定,并鼓励他们在学习上要刻苦钻研,勇于创新。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兴趣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所创设的情境应难易适中,如果问题太难,会让学生感觉筋疲力尽,不仅无所获,还容易产生畏难心理;如果问题太容易,会让学生感觉索然无味,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可见,只有中等难度的问题,才能使学生情绪饱满,积极求知,并始终处于智力发展的最佳状态。
(二)开拓学生思路,提供创新平台
根据教学内容,教师提出具有创新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拓展其思路,鼓励他们深入学习内容,通过联系前后知识,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在学生中进行交流学习。
(三)组织交流讨论,培养创新思维
作为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分析、讨论中发现问题实质,并将精力集中在解决问题的目的上。只有分析清楚这两方面,才能获得正确的答案。可见,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系统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以养成学生系统分析问题的习惯。其中应注意的是,教师不要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以减少其盲目性;也不能越俎代庖,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应该先跟学生一起分析问题,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分析,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解决相关问题。
(四)注重课堂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分析、合作讨论、总结归纳、延伸练习中得到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教师应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身心特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1)活动教学,即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中心来组织的教学活动,如:游戏教学、角色扮演教学等方法。
(2)案例教学,即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借助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来引导学生进行特定情境,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平等对话,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竞赛教学,即利用学生的竞争心理调动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如:小组竞赛教学、辩论教学等方式。
(4)过程教学,即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认知过程的训练。这些教学方法各有优缺点,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以达到各种方法的互相渗透和互补,最终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总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不但是历史赋予每个教师的责任,同时也是社会所面临的重任。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抓住课程改革的契机,不断探索,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童爱玲 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J] 教育探索,2005,(4)
[2]刘守峰.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书育人,2009,(S3)
[3]王雷,苏桂臻.新课程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