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常人的眼光中,鲁迅及其创作都是严酷、冷峻的。但笔者在对鲁迅的诗歌、小说及散文作品的解读中,却看到一份浓郁的诗意和浪漫情怀,本文揭示了一个在无情外表掩盖下的多情诗人。
【关键词】鲁迅 诗意 作品 人生
我依然固执地认为鲁迅骨子里就是一个诗人,而且是一个浪漫多于写实的诗人。
他的作品无不充满着诗意,洋溢着诗情。
请读他的诗:
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何其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悼杨铨》)
悼亡诗写得悲壮凄美,哀而不伤,读罢令人忧思难忘,荡气回肠。
还有: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
怀念祖国的诗写得痴迷执着,哀婉动人,读罢令人壮怀激烈,报国之情顿生。
再看《答客诮》: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这首诗闪烁着理性的光辉。老虎尚且舐犊情深,何况人乎?小诗有感而发,于幽默中见机智,于琐事中蕴真情,渗透出父子情深、热爱生活的情趣。明朝的大学者解缙曾作《虎顾众彪图》:“虎为百兽尊,谁敢触其怒?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也是写猛虎的“温柔”的一面。鲁迅先生的诗和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对现实常常充满了深情的关切和无情的批判,鲁迅先生的诗大都写得幽深而凝重。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无题》)
“大江日夜向东流,聚义群雄又远游。六代绮罗成旧梦,石头城上月如钩。雨花台边埋断戟,莫愁湖里余微波。所思美人不可得,归忆江天发浩歌。”(《无题二首》)
“文章如土欲何之?翘首东云惹梦思。所恨芳林寥落甚,春兰秋菊不同时。”(《偶成》)
“弄文罹文网,抗世违世情。积毁可销骨,空留纸上声。”(《题呐喊》)
“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题彷徨》)
“风生白下千林暗,雾塞苍天百卉殚。愿乞画家新意匠,只研朱墨作春山。”(《赠画师》)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自嘲》)
“血沃中华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英雄多故谋夫病,泪洒崇陵噪暮鸦。”(《无题》)
“万家墨面没蒿来,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无题》)
从来才大人,面貌不专一。鲁迅诗歌的题材风格也是多姿多彩的。他的《我的失恋——拟古的新打油诗》一诗,模拟的是东汉张衡的《四愁诗》,可是鲁迅这首诗的内容不是抒写爱情,而是“看见当时‘阿呀阿呀,我要死了’之类的失恋诗盛行,故意做一首‘由她去吧’收场的东西,开开玩笑的。”对俗不可耐的东西也是要幽它一默的,这表现了鲁迅先生诙谐轻松、放达超脱的一面。写法却是大白话,打油诗。这是一首别有情趣的诗,也是一首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方面都达到高度统一的诗。
还有开放在杂文中的带刺的玫瑰——其实正是抒情意味浓烈的哲理诗,诸如,中国人无非生活在这样两个时代:“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灯下漫笔》)“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可是“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那么“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以上出自《记念刘和珍君》)思想的火炬点燃了每一颗具有忧患意识的中国知识分子的良知。
鲁迅说:“我的哲学都在《野草》里。”《野草》中的散文诗呈现出空灵迷蒙、奇诡魔幻而又绮丽幽深的意境。他把自己内心深处的寂寞苦闷化为了梦,化为超越凡尘的想象,氤氲成气,变成雨,变成雪,化作虹,化作五彩的云霞……
没有浪漫情怀的人,对生活不会如此多情,对朋友不会如此依恋,对祖国不会如此情深,对人生不会有如火的激情。
鲁迅的小说其实也是诗。
我们来欣赏小说《故乡》的开头——“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这段情景交融的描写生动地显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农村的衰败景象,也衬托了“我”的悲凉心境;表达了“我”对故乡的深情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情感。回想十多年前的故乡,是那样美丽——“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这样的描写,倾注了“我”对故乡对童年生活对少年闰土的无比深厚的感情。
小说结尾说:“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是多么绝妙的格言,虽没有尼采式的深刻,却也意味深长,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可以说,《故乡》开启了我国现代感伤悲凉情调的乡土文学的先河。
《伤逝》是一曲追求婚姻自由和个性解放的悲歌。为了追求自由的爱情有过“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的自由思想和独立人格的子君也回去了,回到了她曾经逃遁的旧式家庭,郁郁而终。涓生的自责和子君的抗争,反衬出这个社会的黑暗程度。他们的爱情自由和婚姻自主的得而复失——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而产生的悲剧。这一悲剧的罪魁祸首是黑暗的社会制度及其道德文化。鲁迅写这篇小说的用意在于揭露这个社会的无人性——对浪漫爱情的戕害,对婚姻自主的扼杀,对个性解放的围剿;而不仅仅是告诉我们“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不能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人生其他要义全盘疏忽了”等人生哲理。小说写得逶迤曲折,情深意切,言近旨远。
爱之深,恨之切。鲁迅先生的小说,更多的时候让读者感悟的是“多情却似总无情”。那个好不容易从字里行间看出“吃人”的狂人,竟然最终也“候补”去了;吕纬甫(《在酒楼上》)始于革命的“弄潮儿”,终于麻木的颓唐者;阿Q始终未能实现“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的“革命”理想;革命烈士夏瑜的血只不过滋养了华老栓们麻木的灵魂……
鲁迅奋斗的一生也是诗意的。
“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1898年十八岁的鲁迅怀揣着慈母多方设法筹借的八块银元,抱着到“异地”去寻“别一类”的“人们”的目的,离开了家乡。先进南京水师学堂,后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始为富国强兵继为实业救国而读书。
到日本先学医,想治病救人——“救治像我父亲一样患病的人”,可是残酷的现实使他痛彻地感到“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于是又弃医从文,旨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虽然“我绝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这是一个多么清醒的现实主义者——然而为了唤醒民众,鲁迅终其一生,倾一腔热血,虽九死而不悔。
其实鲁迅就是一个拔剑四顾心茫然的英雄,他向整个黑暗的世界腐朽的社会宣战!
读鲁迅先生的作品,让我想到陶渊明《饮酒》中的诗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个“真意”就是充塞于鲁迅先生作品中的人间大爱。在此亦可作:“此中有大爱,读罢已忘言。”
一位评论家说,鲁迅先生像一只冲出笼子的夜鸟,羽毛折断了,也挡不住那高远的飞翔。在无声的夜,那叫声打乱了雅人的美梦,却催醒了沉睡的生民。有人喜欢那叫声,有人却听了害怕。
读者朋友,那叫声你听到了吗?
作者单位:吉林省通榆县一中。
【关键词】鲁迅 诗意 作品 人生
我依然固执地认为鲁迅骨子里就是一个诗人,而且是一个浪漫多于写实的诗人。
他的作品无不充满着诗意,洋溢着诗情。
请读他的诗:
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何其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悼杨铨》)
悼亡诗写得悲壮凄美,哀而不伤,读罢令人忧思难忘,荡气回肠。
还有: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
怀念祖国的诗写得痴迷执着,哀婉动人,读罢令人壮怀激烈,报国之情顿生。
再看《答客诮》: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这首诗闪烁着理性的光辉。老虎尚且舐犊情深,何况人乎?小诗有感而发,于幽默中见机智,于琐事中蕴真情,渗透出父子情深、热爱生活的情趣。明朝的大学者解缙曾作《虎顾众彪图》:“虎为百兽尊,谁敢触其怒?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也是写猛虎的“温柔”的一面。鲁迅先生的诗和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对现实常常充满了深情的关切和无情的批判,鲁迅先生的诗大都写得幽深而凝重。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无题》)
“大江日夜向东流,聚义群雄又远游。六代绮罗成旧梦,石头城上月如钩。雨花台边埋断戟,莫愁湖里余微波。所思美人不可得,归忆江天发浩歌。”(《无题二首》)
“文章如土欲何之?翘首东云惹梦思。所恨芳林寥落甚,春兰秋菊不同时。”(《偶成》)
“弄文罹文网,抗世违世情。积毁可销骨,空留纸上声。”(《题呐喊》)
“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题彷徨》)
“风生白下千林暗,雾塞苍天百卉殚。愿乞画家新意匠,只研朱墨作春山。”(《赠画师》)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自嘲》)
“血沃中华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英雄多故谋夫病,泪洒崇陵噪暮鸦。”(《无题》)
“万家墨面没蒿来,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无题》)
从来才大人,面貌不专一。鲁迅诗歌的题材风格也是多姿多彩的。他的《我的失恋——拟古的新打油诗》一诗,模拟的是东汉张衡的《四愁诗》,可是鲁迅这首诗的内容不是抒写爱情,而是“看见当时‘阿呀阿呀,我要死了’之类的失恋诗盛行,故意做一首‘由她去吧’收场的东西,开开玩笑的。”对俗不可耐的东西也是要幽它一默的,这表现了鲁迅先生诙谐轻松、放达超脱的一面。写法却是大白话,打油诗。这是一首别有情趣的诗,也是一首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方面都达到高度统一的诗。
还有开放在杂文中的带刺的玫瑰——其实正是抒情意味浓烈的哲理诗,诸如,中国人无非生活在这样两个时代:“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灯下漫笔》)“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可是“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那么“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以上出自《记念刘和珍君》)思想的火炬点燃了每一颗具有忧患意识的中国知识分子的良知。
鲁迅说:“我的哲学都在《野草》里。”《野草》中的散文诗呈现出空灵迷蒙、奇诡魔幻而又绮丽幽深的意境。他把自己内心深处的寂寞苦闷化为了梦,化为超越凡尘的想象,氤氲成气,变成雨,变成雪,化作虹,化作五彩的云霞……
没有浪漫情怀的人,对生活不会如此多情,对朋友不会如此依恋,对祖国不会如此情深,对人生不会有如火的激情。
鲁迅的小说其实也是诗。
我们来欣赏小说《故乡》的开头——“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这段情景交融的描写生动地显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农村的衰败景象,也衬托了“我”的悲凉心境;表达了“我”对故乡的深情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情感。回想十多年前的故乡,是那样美丽——“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这样的描写,倾注了“我”对故乡对童年生活对少年闰土的无比深厚的感情。
小说结尾说:“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是多么绝妙的格言,虽没有尼采式的深刻,却也意味深长,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可以说,《故乡》开启了我国现代感伤悲凉情调的乡土文学的先河。
《伤逝》是一曲追求婚姻自由和个性解放的悲歌。为了追求自由的爱情有过“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的自由思想和独立人格的子君也回去了,回到了她曾经逃遁的旧式家庭,郁郁而终。涓生的自责和子君的抗争,反衬出这个社会的黑暗程度。他们的爱情自由和婚姻自主的得而复失——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而产生的悲剧。这一悲剧的罪魁祸首是黑暗的社会制度及其道德文化。鲁迅写这篇小说的用意在于揭露这个社会的无人性——对浪漫爱情的戕害,对婚姻自主的扼杀,对个性解放的围剿;而不仅仅是告诉我们“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不能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人生其他要义全盘疏忽了”等人生哲理。小说写得逶迤曲折,情深意切,言近旨远。
爱之深,恨之切。鲁迅先生的小说,更多的时候让读者感悟的是“多情却似总无情”。那个好不容易从字里行间看出“吃人”的狂人,竟然最终也“候补”去了;吕纬甫(《在酒楼上》)始于革命的“弄潮儿”,终于麻木的颓唐者;阿Q始终未能实现“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的“革命”理想;革命烈士夏瑜的血只不过滋养了华老栓们麻木的灵魂……
鲁迅奋斗的一生也是诗意的。
“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1898年十八岁的鲁迅怀揣着慈母多方设法筹借的八块银元,抱着到“异地”去寻“别一类”的“人们”的目的,离开了家乡。先进南京水师学堂,后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始为富国强兵继为实业救国而读书。
到日本先学医,想治病救人——“救治像我父亲一样患病的人”,可是残酷的现实使他痛彻地感到“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于是又弃医从文,旨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虽然“我绝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这是一个多么清醒的现实主义者——然而为了唤醒民众,鲁迅终其一生,倾一腔热血,虽九死而不悔。
其实鲁迅就是一个拔剑四顾心茫然的英雄,他向整个黑暗的世界腐朽的社会宣战!
读鲁迅先生的作品,让我想到陶渊明《饮酒》中的诗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个“真意”就是充塞于鲁迅先生作品中的人间大爱。在此亦可作:“此中有大爱,读罢已忘言。”
一位评论家说,鲁迅先生像一只冲出笼子的夜鸟,羽毛折断了,也挡不住那高远的飞翔。在无声的夜,那叫声打乱了雅人的美梦,却催醒了沉睡的生民。有人喜欢那叫声,有人却听了害怕。
读者朋友,那叫声你听到了吗?
作者单位:吉林省通榆县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