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一些初中语文阅读课的课堂上,教师经常会看到大多数同学对文本的解读只能停留于表层,缺乏深度的思考、感悟、咀嚼、品味。出现文本浅读现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对其中几点原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课;文本浅读;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2-006-1
在一些初中语文阅读课的课堂上,教师经常会看到大多数同学对文本的解读只能停留于表层,缺乏深度的思考、感悟、咀嚼、品味。出现文本浅读现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以下试举几例进行分析。
一、忽视文本语言所负载的思想情感
人教版初中教材有一篇课文《绿色蝈蝈》,节选自法布尔的《昆虫记》。一位老师执教这一课时,对文中的一些语句作了改动,让学生比较课文原句与教师改动过的句子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第一组:
A.有时我甚至看见蝈蝈追蝉,而蝉吓得飞掉了。
B.有时我甚至看见蝈蝈非常勇敢的纵身追蝉,而蝉则惊惶失措的飞起逃窜。
第二组:
A.蝈蝈要是叫得更响亮一点,就更好听了。
B.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在我国北方,人们却让蝉篡夺了你的名声。
(其中的B句都为课文中的原句。)
经过一番比较,教师给出这样的结论:“本文语言传神、修辞恰切。”
事实上,法布尔写《昆虫记》,并不局限于记录昆虫的生活,而是“以人性观照虫性”,《绿色蝈蝈》的人文价值,主要就在于它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对于生命的尊重和热爱。上面的案例,却只是对语言文字进行了纯粹技术层面的解析,而没有关注支撑着语言文字的内在的思想情感。
言语形式所蕴涵的思想情感、审美情趣、价值判断是客观存在的,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它必然会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影响。在阅读教学中对语言进行纯粹技术层面的解析是不可取的。
就以《绿色蝈蝈》为例,作者把蝈蝈和螽斯比较着写,它们都不太喜欢吃莴苣叶,这使作者感觉遇到了“麻烦”,“麻烦”一词其实正表现了作者对蝈蝈悉心照料不怕麻烦的态度。后来的一天清晨,作者散步时看到的一幕揭开了蝈蝈的食物之谜——捕蝉为食。进而他又发现了新的问题:蝈蝈为什么最喜欢吃蝉的肚子呢?他继续实验和观察,终于揭开了蝈蝈首先吃蝉肚子的秘密……这样的观察与探究的过程,是法布尔科学精神的明证。而在他记述这一过程的字里行间,我们也分明能触摸到他那颗热切钟情的心,分明能读到他对生灵的尊重和热爱。所以,我们怎么能让这样满含深情的语句,仅仅贴着所谓“语言传神、修辞恰切”的标签冷冰冰地在学生眼皮底下滑过?
二、忽视文本语言本身的感染力
一位老师教学冰心的《纸船》,课上,许多同学都哭了。为什么呢?因为有将近三十分钟的时间,同学们都在围绕老师提出的一个话题动情的诉说着。
这是不是一节成功的语文阅读课呢?答案是否定的。阅读课上,学生的情感态度应该来自于对文本的情趣体验和感情陶冶,应该是语言文字激发了他们的感知力、情感力和想像力,而这节课真正用于解读文本的时间不足十分钟,文本似乎只起到了一个为“课堂演讲”提供话题的作用,从“效果”来看,学生是流泪了,动情了,然而其情显然并非因文而动。
三、忽视文本构思的精妙
很多老师常常抱怨学生的作文缺乏思路意识,构段与谋篇都存在很大缺陷。其实学生作文上的不足,与缺乏阅读教学的滋养有着很大的关系。
苏教版初中教材中有一篇写伽利略生平的课文《斜塔上的实验》。许多老师在教学此文时,仅仅引导学生关注伽利略的生平和精神,而事实上这篇文章构思的精妙很值得学生去体察。
这篇文章,先对伽利略发现并用实验证明自然的节奏原则的经过展开了描写,接着转入快节奏的叙写,先后记叙了伽利略孩童时代、学生时代、工作期间的科学研究情况,最后写他用实验验证自由落体定律的经过。由行文的思路便可看出,作者意在突出伽利略作为近代实验科学创始人的“实验”精神,并强调这一精神贯穿伽利略的一生。
事实上,本文的行文构思之妙还不止于此,下面是从文中摘出的四个句子:“伽利略不停地搞实验”;“空闲时,他用自制的仪器进行实验”;“教学之余,伽利略更忙于实验”;“伽利略用实验证明了他的理论”。这几个句子过渡穿插于对伽利略孩童时代、学生时代、工作期间、斜塔上实验的叙写中,从这几个句子,我们不难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竭力表现和赞美的这位伟大科学家的实验精神。
四、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
近几年来的语文课堂上,大量涌现出这样的教学环节:在“整体感知”了文章之后,老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选择文中你喜欢的语句,说说好在哪里。而在接下来的交流过程中,学生逐一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则充分肯定学生的看法。
这样的课往往上得还比较热闹。许多人认为,在这样的课上,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尊重。然而,我们要看到隐藏在这“热闹”、这“尊重”背后的东西。
首先,多数同学会选择自己最能理解因而也就很可能相对比较简单的部分来分析,而文本中最有难度、深度,最需要关注的部分很有可能被忽略、冷落。
再者,对于学生的分析,一部分老师的处理是简单的、粗糙的。他们往往只是耐心倾听和予以肯定、鼓励,至于学生的发言到底对不对、好不好,则很少细究。这样的做法,非但不是对学生真正的尊重,反而是对学生学习的不负责任。“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中,教师不是旁观者,也不是“陪读”,理应起到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课;文本浅读;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2-006-1
在一些初中语文阅读课的课堂上,教师经常会看到大多数同学对文本的解读只能停留于表层,缺乏深度的思考、感悟、咀嚼、品味。出现文本浅读现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以下试举几例进行分析。
一、忽视文本语言所负载的思想情感
人教版初中教材有一篇课文《绿色蝈蝈》,节选自法布尔的《昆虫记》。一位老师执教这一课时,对文中的一些语句作了改动,让学生比较课文原句与教师改动过的句子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第一组:
A.有时我甚至看见蝈蝈追蝉,而蝉吓得飞掉了。
B.有时我甚至看见蝈蝈非常勇敢的纵身追蝉,而蝉则惊惶失措的飞起逃窜。
第二组:
A.蝈蝈要是叫得更响亮一点,就更好听了。
B.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在我国北方,人们却让蝉篡夺了你的名声。
(其中的B句都为课文中的原句。)
经过一番比较,教师给出这样的结论:“本文语言传神、修辞恰切。”
事实上,法布尔写《昆虫记》,并不局限于记录昆虫的生活,而是“以人性观照虫性”,《绿色蝈蝈》的人文价值,主要就在于它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对于生命的尊重和热爱。上面的案例,却只是对语言文字进行了纯粹技术层面的解析,而没有关注支撑着语言文字的内在的思想情感。
言语形式所蕴涵的思想情感、审美情趣、价值判断是客观存在的,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它必然会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影响。在阅读教学中对语言进行纯粹技术层面的解析是不可取的。
就以《绿色蝈蝈》为例,作者把蝈蝈和螽斯比较着写,它们都不太喜欢吃莴苣叶,这使作者感觉遇到了“麻烦”,“麻烦”一词其实正表现了作者对蝈蝈悉心照料不怕麻烦的态度。后来的一天清晨,作者散步时看到的一幕揭开了蝈蝈的食物之谜——捕蝉为食。进而他又发现了新的问题:蝈蝈为什么最喜欢吃蝉的肚子呢?他继续实验和观察,终于揭开了蝈蝈首先吃蝉肚子的秘密……这样的观察与探究的过程,是法布尔科学精神的明证。而在他记述这一过程的字里行间,我们也分明能触摸到他那颗热切钟情的心,分明能读到他对生灵的尊重和热爱。所以,我们怎么能让这样满含深情的语句,仅仅贴着所谓“语言传神、修辞恰切”的标签冷冰冰地在学生眼皮底下滑过?
二、忽视文本语言本身的感染力
一位老师教学冰心的《纸船》,课上,许多同学都哭了。为什么呢?因为有将近三十分钟的时间,同学们都在围绕老师提出的一个话题动情的诉说着。
这是不是一节成功的语文阅读课呢?答案是否定的。阅读课上,学生的情感态度应该来自于对文本的情趣体验和感情陶冶,应该是语言文字激发了他们的感知力、情感力和想像力,而这节课真正用于解读文本的时间不足十分钟,文本似乎只起到了一个为“课堂演讲”提供话题的作用,从“效果”来看,学生是流泪了,动情了,然而其情显然并非因文而动。
三、忽视文本构思的精妙
很多老师常常抱怨学生的作文缺乏思路意识,构段与谋篇都存在很大缺陷。其实学生作文上的不足,与缺乏阅读教学的滋养有着很大的关系。
苏教版初中教材中有一篇写伽利略生平的课文《斜塔上的实验》。许多老师在教学此文时,仅仅引导学生关注伽利略的生平和精神,而事实上这篇文章构思的精妙很值得学生去体察。
这篇文章,先对伽利略发现并用实验证明自然的节奏原则的经过展开了描写,接着转入快节奏的叙写,先后记叙了伽利略孩童时代、学生时代、工作期间的科学研究情况,最后写他用实验验证自由落体定律的经过。由行文的思路便可看出,作者意在突出伽利略作为近代实验科学创始人的“实验”精神,并强调这一精神贯穿伽利略的一生。
事实上,本文的行文构思之妙还不止于此,下面是从文中摘出的四个句子:“伽利略不停地搞实验”;“空闲时,他用自制的仪器进行实验”;“教学之余,伽利略更忙于实验”;“伽利略用实验证明了他的理论”。这几个句子过渡穿插于对伽利略孩童时代、学生时代、工作期间、斜塔上实验的叙写中,从这几个句子,我们不难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竭力表现和赞美的这位伟大科学家的实验精神。
四、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
近几年来的语文课堂上,大量涌现出这样的教学环节:在“整体感知”了文章之后,老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选择文中你喜欢的语句,说说好在哪里。而在接下来的交流过程中,学生逐一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则充分肯定学生的看法。
这样的课往往上得还比较热闹。许多人认为,在这样的课上,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尊重。然而,我们要看到隐藏在这“热闹”、这“尊重”背后的东西。
首先,多数同学会选择自己最能理解因而也就很可能相对比较简单的部分来分析,而文本中最有难度、深度,最需要关注的部分很有可能被忽略、冷落。
再者,对于学生的分析,一部分老师的处理是简单的、粗糙的。他们往往只是耐心倾听和予以肯定、鼓励,至于学生的发言到底对不对、好不好,则很少细究。这样的做法,非但不是对学生真正的尊重,反而是对学生学习的不负责任。“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中,教师不是旁观者,也不是“陪读”,理应起到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