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顺是一个很奇怪的人。村民们说他有些傻。但是,我却喜欢。
他是从一个偏僻的山坳里搬迁落户到百草坪的,搬来的时候只有他和妻子两个人。他俩一前一后,拉着一辆木板车,车上垛着小山似的一摞行李,七七八八,看上去并没什么值钱的东西。
阿顺很丑。他的脸就像奶奶家门前的那棵老榆树的皮,坑坑洼洼,有时还会拧起疙瘩。因为他脸颊上满满的胡须,孩子们背后叫他“恩格斯”。见到他的时候,他头上戴了一顶羊毡帽,身上套一件军绿色大棉衣,脚上穿着山羊皮做的长筒靴,一年四季,都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村里的孩子见了他,都躲得远远的。有时候谁家的孩子哭闹,大人会说“憋回去,再哭就把你送阿顺家”,孩子马上就不哭了。这招,百试百灵。
但是,阿顺虽丑却很勤快。没过多久,他就在百草坪买了一块地,盖起一个小土屋。土屋很小,却也有模有样。阿顺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一辆破得只剩一条大梁的旧二八自行车,挡在土屋前面,这算是门。
春天,阿顺在土屋前栽了两棵桃树、一棵苹果树,还有一片小香椿树……
一个家,就这样安下了。
我认识阿顺的时候,奶奶让我喊他伯伯。那个时候,他和妻子经常到奶奶家串门,或冬日里闲聊,或夜里到奶奶家看电视。我几乎每天都会见到他们。
奶奶家门前有一大块空地,东面正好有一堵墙挡着寒风,大太阳的时候,阳光照在墙根上,暖暖的,庄稼汉们就会聚集在这里晒太阳。一天,胡老汉等着阿顺来下象棋,可等了好久都没等到。他就喊我去叫阿顺,还一边叨咕,这样清冷的冬天,有什么可忙的!
跨过他家的“二八”门,是一条夹道,细长的夹道里放着一个水瓮,瓮里的水结了厚厚的冰。我用瓢使劲儿杵开,水面上漂了好多冰碴子,手伸进去,捞了一块,塞进嘴里,嘎嘣脆。
“伯伯,伯伯,在家么?胡老汉叫你去下象棋呢!”我一边吸溜着冰块儿,一边喊道。
“在,在,娃儿,你来看看,伯伯家的灯怎么不亮了?”他说这话的时候声音很温柔,就像夏夜草丛里鸣唱的促织。
我费了好大力气,才掀起他家黑黢黢的大门帘。这门帘真厚,像个大棉被,不,比厚棉被可沉多了。这得多大的劲儿才能撩开!
昏沉沉的屋子里,阿顺坐在炕沿儿边上,昏黄中,我看见他憋着劲儿“哧溜哧溜”地捋着灯绳。
“伯伯,你这是干啥呢?”我好奇地问。
“哦,伯伯家没电了,伯伯想啊,这个电,应该和水一样,是被灯绳吸了,我使使劲儿,也许还能捋一点儿出来呢。你说是不是?”他长长的胡子在下巴上一上一下地应和着,眼睛弯成了月牙儿。
“哈哈哈,哈哈哈,伯伯,这是电,不是水,你捋不出来的!你赶紧去吧,胡老汉还等着你呢!”我拽起了他的衣袖,他跟着我出了门。
路上,我越想越觉得可笑。阿顺真像大家说的那样傻,他竟然会拽着灯绳儿捋电!
可是,在后来的日子里,我又强烈地意识到阿顺不应该这么傻。
那是阿顺当爹以后的事了。满月酒那天,他端着酒杯朝大伙儿敬酒,红扑扑的脸蛋儿上洋溢着我从未见过的笑意,醉醺醺里都是幸福的味道。觥筹交错的场面让我觉得嘈杂,于是我回屋去看小宝宝。
屋里照旧是黑漆漆一片,借着唯一的一个窗口透进来的一点点亮光,我勉强能看清楚孩子的脸。眼睛余光一瞥之时,我发现木床边上多了一个木架子,架子上还摞了一些破旧的书。我问大娘:“伯伯还看书啊?”
大娘见我满脸疑惑,说:“你伯伯啊,也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跑到集市上淘回这些书来,说是要学习。你说那些字,字认识他,他又不认识字,看啥书啊。我说半天也听不进去,只能由着他了。”
果然,后来我就经常见他手里捧着一本书在看,有时候是在奶奶家门前的墙根儿底下,有时候是在大街上的石头牙子上。村里的庄稼汉们看到了,都会打趣他:“咦!阿顺,前天见你就是看的这一页,今天怎么还是这一页。你这进度可不行嘞!”
对于大家的嘲笑,阿顺从不放在心上,依然我行我素,后来人们再见阿顺看书,也就见怪不怪了。
日子,就像是天上的云朵,晃晃悠悠,悠悠晃晃,一会儿,就晃悠得无影无踪了。眨巴眼的工夫,我就从一个梳着羊角辫的小孩儿变成了一个大姑娘。阿顺家的宝宝也到了我当年的年纪。这个小宝宝可聪明着呢。听奶奶说,他还没上学就已经能数到一百了,等到了一年级,他就已经能背乘法口诀了。这在我们这样的山坳里,是很少见的。这个孩子哪儿哪儿都好,在村里可招人待见。
有一次我們在街头乘凉,打趣他给我们背诗,他背道:“呢,呢,呢,曲项向天歌,拔毛糊绿水,红掌嘬一嘬。”他背完还不忘使劲地嘬一下自己的手背……大家笑得四仰八叉,阿顺也欢喜得亲不过来呢。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我最后一次去阿顺家,是这个孩子出殡的那天。
那是一场意外,河神带走了这个聪明可爱的小男孩儿。阿顺哭着,鼻涕沾满了胡子。他烧掉了书架和书架上所有的书,一边烧一边哭着说:“娃儿啊,我听人家说爹读书,娃儿也会跟着爹学,咱家淘回了这么多书,你怎么就不跟着爹学了呢……”
阿顺的妻子坐在门前的石灶边上,红着眼,一本一本地往灶里添书,火苗顺着风呼呼地响,好像要吞没什么似的。没过多久,阿顺的妻子也随孩子去了。
此后的阿顺脸上很少有笑,他的眼睛再也没有弯成过月牙儿。阿顺老了,白胡子爬满了下巴。就这样,这个傻可爱傻可爱的老头儿,一年之内,变成了孤家寡人。
后来的一天,我偶然路过小土屋,映在眼里的尽是衰败,屋顶上长满了杂草,墙皮也开始一点一点地往下掉。门前的那些苹果树、香椿树都发了疯似的滋生,蔓延了一大片,“二八”门淹没在乱枝里。
听人说,阿顺去河滩里开垦荒地了。
“那他不回来住吗?这家一看就很久没人打理了。”我问奶奶。
奶奶说,阿顺住在石桥的桥洞里。刚去的时候,阿顺还不习惯,没事的时候就回村里转一圈。一天,他回来跟人们说,他晚上睡觉的时候,一伸脚,就感觉脚底下软软的,绵绵的,凉凉的,很是舒服。他想知道这是怎么了,于是打开手电,一照,哎呀呀,他的脚底下竟然盘着一条大蛇!这蛇有胳膊那么粗,一米多长,很是吓人呢。但阿顺不个白,他拿起铁锹,打着手电,蛇就顺着他照着的方向离开了! “那他还敢睡?”
“敢,这不一直在那儿睡着嘛!他说那儿凉快的很!”奶奶讲阿顺的事就好像在讲自己的事似的,竟也骄傲起来。说完,奶奶从菜筐里拿出一些豆角让我择,还说:“你看这豆角大吧?”
“嗯,大,怎么这么大?”这个豆角是我见过的最大的了,跟我两根手指头并起来差不多粗,里面的豆子有蚕豆那么大。
“阿顺带回来的,这是他种的。”奶奶眼神里是满满的神气。
周末,我不惜跋山涉水来到阿顺的地盘儿上。呵!这哪是荒地啊,简直就是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成排的豆角架、黄瓜架、西红柿架整整齐齐地排列着,像是一队队哨兵在站岗。它们各自开着各自的花儿,愿意开红的,就开红的,愿意开黄的,就开黄的,好不自由;旁边的葡萄架上各式品种的葡萄光彩夺目,衬着蓝天白云,璀璨得无与伦比;桃树、杏树、野山梨树、核桃树等树木不尽其数;一畦一畦的菜地,成片的水稻……原来寸草不生的河滩,在阿顺手里天翻地覆!
我惊讶于阿顺的杰作,佩服他,简直五体投地。
阿顺看见我来了,脸上漾起笑意,招呼我坐在葡萄架的大石桌旁边。光滑洁白的石板上放着一瓶酒,两个碗。筷子是树枝削的,火灶是石头堆的,锅里的菜,是在菜园子里现摘的。
阿顺去树上摘了几个山梨,黑色的皮,很硬,但果肉很脆,很甜,真好吃!
在他的石桌旁边,有一块石碑,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供奉龙王爷之位”,石碑两边各摆一个空酒瓶,酒瓶里插满了野花,野花上还带了露水,想来阿顺是每天都要换花的。石碑正中间,是一个大酒杯,杯子里有点酒,一旁还有一些菜。
“怎么还摆这个啊?”我问。
“得让龙王爷保佑我啊!”他温柔地看着这片偌大的田园,像是在看自己的孩子。
可龙王到底还是没有保佑他。就在那年夏天,河里涨水了。大家说这水五十年不遇,阿顺的田园,眨眼的工夫,就狼藉一片。
洪水退去之后,园子里的瓜果败的败,烂的烂,那些绿莹莹的叶子都变成了浅黄色的了。
我想,阿顺这次一定会大病一场吧,他无处可去,应该会回家吧。
可是,后来听人说,阿顺只是回家住了两晚,然后就又整理铺盖出发了。这次,他进了大山。
秋天的山,总是格外慷慨。熟透的柿子,灯笼似的挂在枝头上,鸟雀喳喳地叫着,好像迫不及待地想要摘一个尝尝;野酸枣随处可见,红的甜,白的脆,连毛毛虫都要一弓一弓地爬在酸枣叶子上闻闻味儿呢;深秋的红薯,无边无际,满眼都是。
在一片红薯蔓边,阿顺搭起了“帐篷”。他的“帐篷”恐1、白是这个世界上最简陋的了吧,只有一块塑料布遮在顶上,四面透风,蚊虫是喜欢的。“帐篷”西边,养了四只黑色的小猪。
“伯伯,你怎么又开始养猪了?”
“总不能闲着等死吧?活一天,就得干一天的活儿。”他笑着说。
突然,我竟不知道怎么接话,心头一阵酸楚。我好想去抱抱眼前的这个鬓白如霜的老头儿。
他见我不说话了,便接着说:“丫头,腊月的时候吃伯伯养的猪肉,肯定香咧!”
再見面的时候已经到了年根儿底下,我因为生活的各种不如意,只能赶了晚车回家。我一进村,就听见阿顺喊:“是你吗?丫头!回来啦,来,拿一块猪肉,那是伯伯养的猪!”
“伯伯,你这是干吗呢?”
他手里握着一根长鞭,赶着驴车,斜坐在木板车上,车里还有一大截猪肉。他笑吟吟地说:“我送肉呢,一个人又吃不完这么多,大家都尝尝!来,伯伯给你留着呢!”
他把肉塞到我的手里,寒暄了几句,又赶着驴车,吆喝着去了别处……
看着阿顺远去的背影,我怔怔地站在风里,手里拿着沉甸甸的肉,心头酸酸的,猛地回想起阿顺的这些年,竟是那样的坎坷,可他却从未抱怨过生活,只是认真地活着。
一阵凉风袭来,我裹紧了衣袖,扬起笑脸,大步向前走……
图·葛欣
认识作者
封蓉蓉,中学语文教师,陈伯吹儿童文学创作讲习堂第三期学员,作品《阿闪》曾获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喜欢儿童文学,平时会写一些童话、小说,闲暇时养个小花种个小草,陪孩子读读绘本,热爱生活,希望以后的日子里柴米油盐皆有诗意,把生活的点滴记录在笔尖,写出优秀的作品。
他是从一个偏僻的山坳里搬迁落户到百草坪的,搬来的时候只有他和妻子两个人。他俩一前一后,拉着一辆木板车,车上垛着小山似的一摞行李,七七八八,看上去并没什么值钱的东西。
阿顺很丑。他的脸就像奶奶家门前的那棵老榆树的皮,坑坑洼洼,有时还会拧起疙瘩。因为他脸颊上满满的胡须,孩子们背后叫他“恩格斯”。见到他的时候,他头上戴了一顶羊毡帽,身上套一件军绿色大棉衣,脚上穿着山羊皮做的长筒靴,一年四季,都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村里的孩子见了他,都躲得远远的。有时候谁家的孩子哭闹,大人会说“憋回去,再哭就把你送阿顺家”,孩子马上就不哭了。这招,百试百灵。
但是,阿顺虽丑却很勤快。没过多久,他就在百草坪买了一块地,盖起一个小土屋。土屋很小,却也有模有样。阿顺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一辆破得只剩一条大梁的旧二八自行车,挡在土屋前面,这算是门。
春天,阿顺在土屋前栽了两棵桃树、一棵苹果树,还有一片小香椿树……
一个家,就这样安下了。
我认识阿顺的时候,奶奶让我喊他伯伯。那个时候,他和妻子经常到奶奶家串门,或冬日里闲聊,或夜里到奶奶家看电视。我几乎每天都会见到他们。
奶奶家门前有一大块空地,东面正好有一堵墙挡着寒风,大太阳的时候,阳光照在墙根上,暖暖的,庄稼汉们就会聚集在这里晒太阳。一天,胡老汉等着阿顺来下象棋,可等了好久都没等到。他就喊我去叫阿顺,还一边叨咕,这样清冷的冬天,有什么可忙的!
跨过他家的“二八”门,是一条夹道,细长的夹道里放着一个水瓮,瓮里的水结了厚厚的冰。我用瓢使劲儿杵开,水面上漂了好多冰碴子,手伸进去,捞了一块,塞进嘴里,嘎嘣脆。
“伯伯,伯伯,在家么?胡老汉叫你去下象棋呢!”我一边吸溜着冰块儿,一边喊道。
“在,在,娃儿,你来看看,伯伯家的灯怎么不亮了?”他说这话的时候声音很温柔,就像夏夜草丛里鸣唱的促织。
我费了好大力气,才掀起他家黑黢黢的大门帘。这门帘真厚,像个大棉被,不,比厚棉被可沉多了。这得多大的劲儿才能撩开!
昏沉沉的屋子里,阿顺坐在炕沿儿边上,昏黄中,我看见他憋着劲儿“哧溜哧溜”地捋着灯绳。
“伯伯,你这是干啥呢?”我好奇地问。
“哦,伯伯家没电了,伯伯想啊,这个电,应该和水一样,是被灯绳吸了,我使使劲儿,也许还能捋一点儿出来呢。你说是不是?”他长长的胡子在下巴上一上一下地应和着,眼睛弯成了月牙儿。
“哈哈哈,哈哈哈,伯伯,这是电,不是水,你捋不出来的!你赶紧去吧,胡老汉还等着你呢!”我拽起了他的衣袖,他跟着我出了门。
路上,我越想越觉得可笑。阿顺真像大家说的那样傻,他竟然会拽着灯绳儿捋电!
可是,在后来的日子里,我又强烈地意识到阿顺不应该这么傻。
那是阿顺当爹以后的事了。满月酒那天,他端着酒杯朝大伙儿敬酒,红扑扑的脸蛋儿上洋溢着我从未见过的笑意,醉醺醺里都是幸福的味道。觥筹交错的场面让我觉得嘈杂,于是我回屋去看小宝宝。
屋里照旧是黑漆漆一片,借着唯一的一个窗口透进来的一点点亮光,我勉强能看清楚孩子的脸。眼睛余光一瞥之时,我发现木床边上多了一个木架子,架子上还摞了一些破旧的书。我问大娘:“伯伯还看书啊?”
大娘见我满脸疑惑,说:“你伯伯啊,也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跑到集市上淘回这些书来,说是要学习。你说那些字,字认识他,他又不认识字,看啥书啊。我说半天也听不进去,只能由着他了。”
果然,后来我就经常见他手里捧着一本书在看,有时候是在奶奶家门前的墙根儿底下,有时候是在大街上的石头牙子上。村里的庄稼汉们看到了,都会打趣他:“咦!阿顺,前天见你就是看的这一页,今天怎么还是这一页。你这进度可不行嘞!”
对于大家的嘲笑,阿顺从不放在心上,依然我行我素,后来人们再见阿顺看书,也就见怪不怪了。
日子,就像是天上的云朵,晃晃悠悠,悠悠晃晃,一会儿,就晃悠得无影无踪了。眨巴眼的工夫,我就从一个梳着羊角辫的小孩儿变成了一个大姑娘。阿顺家的宝宝也到了我当年的年纪。这个小宝宝可聪明着呢。听奶奶说,他还没上学就已经能数到一百了,等到了一年级,他就已经能背乘法口诀了。这在我们这样的山坳里,是很少见的。这个孩子哪儿哪儿都好,在村里可招人待见。
有一次我們在街头乘凉,打趣他给我们背诗,他背道:“呢,呢,呢,曲项向天歌,拔毛糊绿水,红掌嘬一嘬。”他背完还不忘使劲地嘬一下自己的手背……大家笑得四仰八叉,阿顺也欢喜得亲不过来呢。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我最后一次去阿顺家,是这个孩子出殡的那天。
那是一场意外,河神带走了这个聪明可爱的小男孩儿。阿顺哭着,鼻涕沾满了胡子。他烧掉了书架和书架上所有的书,一边烧一边哭着说:“娃儿啊,我听人家说爹读书,娃儿也会跟着爹学,咱家淘回了这么多书,你怎么就不跟着爹学了呢……”
阿顺的妻子坐在门前的石灶边上,红着眼,一本一本地往灶里添书,火苗顺着风呼呼地响,好像要吞没什么似的。没过多久,阿顺的妻子也随孩子去了。
此后的阿顺脸上很少有笑,他的眼睛再也没有弯成过月牙儿。阿顺老了,白胡子爬满了下巴。就这样,这个傻可爱傻可爱的老头儿,一年之内,变成了孤家寡人。
后来的一天,我偶然路过小土屋,映在眼里的尽是衰败,屋顶上长满了杂草,墙皮也开始一点一点地往下掉。门前的那些苹果树、香椿树都发了疯似的滋生,蔓延了一大片,“二八”门淹没在乱枝里。
听人说,阿顺去河滩里开垦荒地了。
“那他不回来住吗?这家一看就很久没人打理了。”我问奶奶。
奶奶说,阿顺住在石桥的桥洞里。刚去的时候,阿顺还不习惯,没事的时候就回村里转一圈。一天,他回来跟人们说,他晚上睡觉的时候,一伸脚,就感觉脚底下软软的,绵绵的,凉凉的,很是舒服。他想知道这是怎么了,于是打开手电,一照,哎呀呀,他的脚底下竟然盘着一条大蛇!这蛇有胳膊那么粗,一米多长,很是吓人呢。但阿顺不个白,他拿起铁锹,打着手电,蛇就顺着他照着的方向离开了! “那他还敢睡?”
“敢,这不一直在那儿睡着嘛!他说那儿凉快的很!”奶奶讲阿顺的事就好像在讲自己的事似的,竟也骄傲起来。说完,奶奶从菜筐里拿出一些豆角让我择,还说:“你看这豆角大吧?”
“嗯,大,怎么这么大?”这个豆角是我见过的最大的了,跟我两根手指头并起来差不多粗,里面的豆子有蚕豆那么大。
“阿顺带回来的,这是他种的。”奶奶眼神里是满满的神气。
周末,我不惜跋山涉水来到阿顺的地盘儿上。呵!这哪是荒地啊,简直就是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成排的豆角架、黄瓜架、西红柿架整整齐齐地排列着,像是一队队哨兵在站岗。它们各自开着各自的花儿,愿意开红的,就开红的,愿意开黄的,就开黄的,好不自由;旁边的葡萄架上各式品种的葡萄光彩夺目,衬着蓝天白云,璀璨得无与伦比;桃树、杏树、野山梨树、核桃树等树木不尽其数;一畦一畦的菜地,成片的水稻……原来寸草不生的河滩,在阿顺手里天翻地覆!
我惊讶于阿顺的杰作,佩服他,简直五体投地。
阿顺看见我来了,脸上漾起笑意,招呼我坐在葡萄架的大石桌旁边。光滑洁白的石板上放着一瓶酒,两个碗。筷子是树枝削的,火灶是石头堆的,锅里的菜,是在菜园子里现摘的。
阿顺去树上摘了几个山梨,黑色的皮,很硬,但果肉很脆,很甜,真好吃!
在他的石桌旁边,有一块石碑,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供奉龙王爷之位”,石碑两边各摆一个空酒瓶,酒瓶里插满了野花,野花上还带了露水,想来阿顺是每天都要换花的。石碑正中间,是一个大酒杯,杯子里有点酒,一旁还有一些菜。
“怎么还摆这个啊?”我问。
“得让龙王爷保佑我啊!”他温柔地看着这片偌大的田园,像是在看自己的孩子。
可龙王到底还是没有保佑他。就在那年夏天,河里涨水了。大家说这水五十年不遇,阿顺的田园,眨眼的工夫,就狼藉一片。
洪水退去之后,园子里的瓜果败的败,烂的烂,那些绿莹莹的叶子都变成了浅黄色的了。
我想,阿顺这次一定会大病一场吧,他无处可去,应该会回家吧。
可是,后来听人说,阿顺只是回家住了两晚,然后就又整理铺盖出发了。这次,他进了大山。
秋天的山,总是格外慷慨。熟透的柿子,灯笼似的挂在枝头上,鸟雀喳喳地叫着,好像迫不及待地想要摘一个尝尝;野酸枣随处可见,红的甜,白的脆,连毛毛虫都要一弓一弓地爬在酸枣叶子上闻闻味儿呢;深秋的红薯,无边无际,满眼都是。
在一片红薯蔓边,阿顺搭起了“帐篷”。他的“帐篷”恐1、白是这个世界上最简陋的了吧,只有一块塑料布遮在顶上,四面透风,蚊虫是喜欢的。“帐篷”西边,养了四只黑色的小猪。
“伯伯,你怎么又开始养猪了?”
“总不能闲着等死吧?活一天,就得干一天的活儿。”他笑着说。
突然,我竟不知道怎么接话,心头一阵酸楚。我好想去抱抱眼前的这个鬓白如霜的老头儿。
他见我不说话了,便接着说:“丫头,腊月的时候吃伯伯养的猪肉,肯定香咧!”
再見面的时候已经到了年根儿底下,我因为生活的各种不如意,只能赶了晚车回家。我一进村,就听见阿顺喊:“是你吗?丫头!回来啦,来,拿一块猪肉,那是伯伯养的猪!”
“伯伯,你这是干吗呢?”
他手里握着一根长鞭,赶着驴车,斜坐在木板车上,车里还有一大截猪肉。他笑吟吟地说:“我送肉呢,一个人又吃不完这么多,大家都尝尝!来,伯伯给你留着呢!”
他把肉塞到我的手里,寒暄了几句,又赶着驴车,吆喝着去了别处……
看着阿顺远去的背影,我怔怔地站在风里,手里拿着沉甸甸的肉,心头酸酸的,猛地回想起阿顺的这些年,竟是那样的坎坷,可他却从未抱怨过生活,只是认真地活着。
一阵凉风袭来,我裹紧了衣袖,扬起笑脸,大步向前走……
图·葛欣
认识作者
封蓉蓉,中学语文教师,陈伯吹儿童文学创作讲习堂第三期学员,作品《阿闪》曾获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喜欢儿童文学,平时会写一些童话、小说,闲暇时养个小花种个小草,陪孩子读读绘本,热爱生活,希望以后的日子里柴米油盐皆有诗意,把生活的点滴记录在笔尖,写出优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