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要意义。国家教委在普通中学开设艺术欣赏课的有关文件中明确指出,开设艺术欣赏课是为了“全面贯彻方针,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情操,使之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促进其全面发展”。这就肯定了它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和社会价值。美术欣赏课,对于不断更新的民族现代文化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在整个艺术教育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是扩大学生生活领域,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就教学方法而言,师生注意点,作以下探索与实践:
一、美术欣赏教学的基本方法
1.感知艺术作品的艺术形式
由于缺少美术欣赏的方法和经验,当面对一件作品时,学生会不由自主地用现有的经验来判断,而世俗的“像与不像”,“画得时什么”等审美态度只能使美术欣赏活动误入歧途。一件美术作品的艺术形式特征是美术家独特的艺术风格的追求,从中能够反应艺术家的表现技法、艺术功力以及艺术创作思想,是衡量作品艺术成就的重要标准。所以说,美术欣赏课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感知作品,作品的外在形式,培养审美感知力,视觉思维能力。美术欣赏教学的必要任务之一也就是培养学生感知美的眼睛,让学生学会感知欣赏美术的表现形式。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小点:
(1)引导学生感受这件美术作品所体现的特点,作品的整体气势,节奏和美感。感知作品的形象、色调、肌理等视觉元素的特点,并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2)需要审定艺术形式,区别作品属于哪种类别,该类美术作品的一般形式、表现特点和欣赏方法。如绘画与雕塑,中国画与西洋画,都是有不同的审美观念和欣赏方法的。
(3)体会作品的不同风格,即与众不同的表现手法。如写实、抽象、变形怪诞的造型,强调冲突的色彩,大刀阔斧的笔触等,感受其美术家的气质、个性以及倾注作品的思想感情。
2.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主题
引导学生仔细剖析作品的形象。作品的内容是艺术家和艺术欣赏者共同创造完成的。比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教师可先简单向学生讲述一下宗教故事,内容是因为犹大的出卖,先知的耶稣知道自己受难将至,于是在晚餐上对他的十二个门徒说:“你们当中有一个人已经出卖了我。”之后,十二个门徒表现出不同的神情和性格特征:有的猜测,有的愤怒,有的哀叹等,教师通过对作品内容的阐述,激励学生的好奇心,对探究未知的结果表现出兴趣。分析作品表现什么,每一组成部分的作用,作者希望借此来表达射什么,使学生的感性与理性相结合,进一步体会美术作品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3.发掘作品的深层意蕴
艺术家在创作一件作品时,除了通过完美的外在形式外,揭示一特定的主题外,往往还有更深层的内涵、意蕴,是一种文化、精神层面的追求与体现。如中国画、古代陶俑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文艺复兴作品中的人文主义思想等等,学生会对作品产生深刻的理解和和审美情感的升华。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4.表达感受
通过对作品的赏析,写出自己得感受、体会,进行书面表达,同时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二、教师和学生应当注意的问题
美术欣赏教学,对学生来说是欣赏,对老师来说是赏析。“学”是“教”的出发点、根据和归宿。因此,美术作品欣赏课学生在老师引导下的一系列审美活动。
1.教师应当注意
(1)教师是勾通学生与美术作品的桥梁。其任务是引导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并提供必要地知识,如作者生平、创作意图、过程、社会背景等,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教师对美术作品的形式应当尊重学生自己得感受,作品所表现的事物也可让学生自己观察和分析,然后进行语言表述。
(2)教师要引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真实感情。欣赏作品始终是随着欣赏着的情感,教师讲述往往带有自己得感情色彩,会影响学生的情感。因此,教师不要作过多的评述,应较为客观的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讨论,产生自己真实情感,达到真切的审美体验,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3)教师要熟悉教材,分析教材,提炼出知识点,设计好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经验,通过联想与思维进行能动,积极地再创造,丰富作品的内涵。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欣赏内容和学生的素质,以及教师自身的能力和优势,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思维。通过问题回答与讨论,引导学生观察、感受、思维,使学生学会欣赏的方法,使教学更具有个性特色,更富有创造力,使教学效果更好。
(4)尊重学生对作品的看法。常言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通过赏析,学生必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由于学生经验、认识能力有限,见解、看法也许是十分幼稚的,肤浅及不全面的,但只要他们是认真地、真实的感受,教师就应给予尊重和认可。教师可作一些适当的提示与补充,勿将专家或教师的观点强加于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是不唯一的,而是日积月累的结果。
(5)教学的每个步骤,要同学生已有的经验及心理发展水平相结合,才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学习动机,注意学生的“可教性”和“可塑性”,因材施教为教学基本原则。
2.学生要注意
(1)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作品,收集信息,适当作好笔记;(2)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联系实际,积极想象思维,敢于发表自己得看法、见解;(3)敢于坚持真理,大胆想象,提出问题,积极参与讨论、辩论,尊重他人意见,取经验之不足;(4)学习写出自己对美术作品的体会、评价,逐步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美术欣赏课教学通过让学生感知作品——理解主题——发掘意蕴——表达感受,这几个过程来完成,使感受和鉴赏美的能力增强,更深刻地认识作品的内涵,使学生真正掌握分析作品的方法,从中受到启发,获得感悟。以至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从而欣赏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美术欣赏教学的基本方法
1.感知艺术作品的艺术形式
由于缺少美术欣赏的方法和经验,当面对一件作品时,学生会不由自主地用现有的经验来判断,而世俗的“像与不像”,“画得时什么”等审美态度只能使美术欣赏活动误入歧途。一件美术作品的艺术形式特征是美术家独特的艺术风格的追求,从中能够反应艺术家的表现技法、艺术功力以及艺术创作思想,是衡量作品艺术成就的重要标准。所以说,美术欣赏课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感知作品,作品的外在形式,培养审美感知力,视觉思维能力。美术欣赏教学的必要任务之一也就是培养学生感知美的眼睛,让学生学会感知欣赏美术的表现形式。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小点:
(1)引导学生感受这件美术作品所体现的特点,作品的整体气势,节奏和美感。感知作品的形象、色调、肌理等视觉元素的特点,并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2)需要审定艺术形式,区别作品属于哪种类别,该类美术作品的一般形式、表现特点和欣赏方法。如绘画与雕塑,中国画与西洋画,都是有不同的审美观念和欣赏方法的。
(3)体会作品的不同风格,即与众不同的表现手法。如写实、抽象、变形怪诞的造型,强调冲突的色彩,大刀阔斧的笔触等,感受其美术家的气质、个性以及倾注作品的思想感情。
2.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主题
引导学生仔细剖析作品的形象。作品的内容是艺术家和艺术欣赏者共同创造完成的。比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教师可先简单向学生讲述一下宗教故事,内容是因为犹大的出卖,先知的耶稣知道自己受难将至,于是在晚餐上对他的十二个门徒说:“你们当中有一个人已经出卖了我。”之后,十二个门徒表现出不同的神情和性格特征:有的猜测,有的愤怒,有的哀叹等,教师通过对作品内容的阐述,激励学生的好奇心,对探究未知的结果表现出兴趣。分析作品表现什么,每一组成部分的作用,作者希望借此来表达射什么,使学生的感性与理性相结合,进一步体会美术作品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3.发掘作品的深层意蕴
艺术家在创作一件作品时,除了通过完美的外在形式外,揭示一特定的主题外,往往还有更深层的内涵、意蕴,是一种文化、精神层面的追求与体现。如中国画、古代陶俑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文艺复兴作品中的人文主义思想等等,学生会对作品产生深刻的理解和和审美情感的升华。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4.表达感受
通过对作品的赏析,写出自己得感受、体会,进行书面表达,同时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二、教师和学生应当注意的问题
美术欣赏教学,对学生来说是欣赏,对老师来说是赏析。“学”是“教”的出发点、根据和归宿。因此,美术作品欣赏课学生在老师引导下的一系列审美活动。
1.教师应当注意
(1)教师是勾通学生与美术作品的桥梁。其任务是引导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并提供必要地知识,如作者生平、创作意图、过程、社会背景等,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教师对美术作品的形式应当尊重学生自己得感受,作品所表现的事物也可让学生自己观察和分析,然后进行语言表述。
(2)教师要引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真实感情。欣赏作品始终是随着欣赏着的情感,教师讲述往往带有自己得感情色彩,会影响学生的情感。因此,教师不要作过多的评述,应较为客观的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讨论,产生自己真实情感,达到真切的审美体验,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3)教师要熟悉教材,分析教材,提炼出知识点,设计好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经验,通过联想与思维进行能动,积极地再创造,丰富作品的内涵。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欣赏内容和学生的素质,以及教师自身的能力和优势,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思维。通过问题回答与讨论,引导学生观察、感受、思维,使学生学会欣赏的方法,使教学更具有个性特色,更富有创造力,使教学效果更好。
(4)尊重学生对作品的看法。常言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通过赏析,学生必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由于学生经验、认识能力有限,见解、看法也许是十分幼稚的,肤浅及不全面的,但只要他们是认真地、真实的感受,教师就应给予尊重和认可。教师可作一些适当的提示与补充,勿将专家或教师的观点强加于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是不唯一的,而是日积月累的结果。
(5)教学的每个步骤,要同学生已有的经验及心理发展水平相结合,才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学习动机,注意学生的“可教性”和“可塑性”,因材施教为教学基本原则。
2.学生要注意
(1)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作品,收集信息,适当作好笔记;(2)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联系实际,积极想象思维,敢于发表自己得看法、见解;(3)敢于坚持真理,大胆想象,提出问题,积极参与讨论、辩论,尊重他人意见,取经验之不足;(4)学习写出自己对美术作品的体会、评价,逐步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美术欣赏课教学通过让学生感知作品——理解主题——发掘意蕴——表达感受,这几个过程来完成,使感受和鉴赏美的能力增强,更深刻地认识作品的内涵,使学生真正掌握分析作品的方法,从中受到启发,获得感悟。以至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从而欣赏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