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的组织和调控、教学意图的贯彻,可以借助设问——数学课堂教学的手段来实现,通过有效设问,引导学生思考,把思维引向深入,本文就数学课堂的设问关注学生的发展,体现新课程的理念等,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数学课堂;设问
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课堂的组织和调控,教师需要掌握基本的设问技巧,设问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它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意图,设问的方式也不同,教师的教学意图,更多的是通过设问的方式贯彻,
1 设问是数学课堂的需要
课堂是一名学生体验过程和再创造的平台,一个人课堂上学到多少,不在于被动地听多少,看多少,或做多少,而是在于通过主动的思维活动,获得多少新的东西,因此,课堂需要关注的是学生的“有效的”“积极的”思考,学生思维的激发,可能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因此,课堂问题的设计和提问就显得尤其重要。
设问可以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集中精神;设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促使学生领悟;设问可以帮助教师进行教学诊断,及时获得学习反馈,并对教学进行调整和完善;设问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活动的需要,也是数学课堂和新课程理念的需要。
2 体现有效设问的几个方面
一个有效的设问,不仅学生能想、肯想、愿想,而且对学生学习有益、有利,有效设问有利于调动教学中不同方面的积极因素,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2.1设问要有针对性
设问必须突出针对性,包含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方面是针对学习任务,它是由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本身的要求决定的,要围绕教学目标和任务,精心设疑、质疑,适当调控,始终让学生处在猜想、类比、推测和解答的思维活动中;另一方面是针对学生,考虑学生的实际学情,课堂设问应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量体裁衣,问题的要求和难度控制在学生能够承受的范围。
2.2 提问要把握时机
数学课堂提问要避免生硬、唐突,把握恰当的时机,创设问题情景,形成一种氛围,通过有效设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把思维引向深入,例如,在学习矩形性质时。
提问1:矩形的边、角、对角线有什么性质?
提问2:我们在研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时,是从哪几个方面研究的?类比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结合矩形定义,猜想矩形有什么性质?
提问1显得比较呆板,局限学生的思维;提问2则显得比较自然,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引出问题,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新知识的研究学习当中,这样不仅形成了一种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研究几何问题的方法,而且有利于学生学会研究方法的迁移。
2.3 问题要有挑战性
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来创造一种氛围,使学生处于期待困惑的心理状态,才能有效地激发学习热情,例如,在关于几何知识复习时,设计如下问题:
试在正方形ABCD,内找一点P,使P与各顶点连成的三角形都是等腰三角形,这样的点P能找到几个?
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一般层次的学生都有所作为,对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程度是一个考验,课本中的“探究”“思考”等问题,就是针对性强的问题,如何用好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堂质量。
3 设问要关注学生的发展
设问不能够不考虑学习主体的反应和感受,课堂设问要关注学生主体的发展,构筑和谐、高效课堂,比如,提问的语气和蔼自然,“请你想一想”一个“请”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尊重,缓和气氛;“相信你可以”,给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给学生勇气和信心;“请你试一试”已经给学生预留台阶,解除后顾之忧。
3.1 站在学生角度考虑
问题的设置必须恰当。问题过于简单,一看就明白,没有价值,留不住学生;问题过于深奧,对牛弹琴,不能够吸引学生,怎样的问题是有效的、有价值的问题?有些老师在课堂上“是不是”“对不对”的提问特别多,学生回答整齐快捷,可是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有的教师注意提问技巧,把握提问的难度和时机,尽管学生回答未必整齐,但是不会回避问题,因此,实际效果却不错,究其原因,就是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问题,因此,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设计问题。
3.2 给学生时间和机会
围绕课堂学习目标,精心设计几个问题。在给出结论以前,让学生想一想;在传授方法的程中,给学生多一些表现的机会,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放不开,唯恐时间不够,担心课堂任务完不成,或者没有耐心倾听学生的想法,设等学生反应过来,就迫不及待地给出答案,实际上剥夺了学生的机会,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此课堂,学生始终在充当容器和录音机,教师自我感觉讲的不错,学生在认真“听”,结果可能是“教师讲完了,学生仍不会”,事实上,只要给学生一点时间,可能学生很快得出教师所讲的答案,这样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学生经历了主动积极有效的思维活动,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授之以渔,体现过程和方法的目标。
3.3 分享学生的感受
通过课堂设问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暴露自己的想法,体验积极付出并获得成功的喜悦心情,教师作为组织者、参与者,要能够积极分享学生成功的喜悦,及时予以肯定,当然,学生个体之间差异的客观存在,不可避免导致了学习效果的差距,对积极思考,但未获成功的同学,教师要更加注意他们的感受,对他们的评价,要以鼓励为主,千万不要一盆冷水,全盘否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是最好的奖赏,分享学生的感受,爱护学生的学习热情,让设问不再是学生畏惧的压力,而是学生进步的动力,体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教学的本意是教会学生学,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
[关键词]数学课堂;设问
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课堂的组织和调控,教师需要掌握基本的设问技巧,设问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它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意图,设问的方式也不同,教师的教学意图,更多的是通过设问的方式贯彻,
1 设问是数学课堂的需要
课堂是一名学生体验过程和再创造的平台,一个人课堂上学到多少,不在于被动地听多少,看多少,或做多少,而是在于通过主动的思维活动,获得多少新的东西,因此,课堂需要关注的是学生的“有效的”“积极的”思考,学生思维的激发,可能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因此,课堂问题的设计和提问就显得尤其重要。
设问可以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集中精神;设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促使学生领悟;设问可以帮助教师进行教学诊断,及时获得学习反馈,并对教学进行调整和完善;设问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活动的需要,也是数学课堂和新课程理念的需要。
2 体现有效设问的几个方面
一个有效的设问,不仅学生能想、肯想、愿想,而且对学生学习有益、有利,有效设问有利于调动教学中不同方面的积极因素,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2.1设问要有针对性
设问必须突出针对性,包含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方面是针对学习任务,它是由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本身的要求决定的,要围绕教学目标和任务,精心设疑、质疑,适当调控,始终让学生处在猜想、类比、推测和解答的思维活动中;另一方面是针对学生,考虑学生的实际学情,课堂设问应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量体裁衣,问题的要求和难度控制在学生能够承受的范围。
2.2 提问要把握时机
数学课堂提问要避免生硬、唐突,把握恰当的时机,创设问题情景,形成一种氛围,通过有效设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把思维引向深入,例如,在学习矩形性质时。
提问1:矩形的边、角、对角线有什么性质?
提问2:我们在研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时,是从哪几个方面研究的?类比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结合矩形定义,猜想矩形有什么性质?
提问1显得比较呆板,局限学生的思维;提问2则显得比较自然,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引出问题,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新知识的研究学习当中,这样不仅形成了一种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研究几何问题的方法,而且有利于学生学会研究方法的迁移。
2.3 问题要有挑战性
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来创造一种氛围,使学生处于期待困惑的心理状态,才能有效地激发学习热情,例如,在关于几何知识复习时,设计如下问题:
试在正方形ABCD,内找一点P,使P与各顶点连成的三角形都是等腰三角形,这样的点P能找到几个?
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一般层次的学生都有所作为,对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程度是一个考验,课本中的“探究”“思考”等问题,就是针对性强的问题,如何用好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堂质量。
3 设问要关注学生的发展
设问不能够不考虑学习主体的反应和感受,课堂设问要关注学生主体的发展,构筑和谐、高效课堂,比如,提问的语气和蔼自然,“请你想一想”一个“请”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尊重,缓和气氛;“相信你可以”,给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给学生勇气和信心;“请你试一试”已经给学生预留台阶,解除后顾之忧。
3.1 站在学生角度考虑
问题的设置必须恰当。问题过于简单,一看就明白,没有价值,留不住学生;问题过于深奧,对牛弹琴,不能够吸引学生,怎样的问题是有效的、有价值的问题?有些老师在课堂上“是不是”“对不对”的提问特别多,学生回答整齐快捷,可是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有的教师注意提问技巧,把握提问的难度和时机,尽管学生回答未必整齐,但是不会回避问题,因此,实际效果却不错,究其原因,就是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问题,因此,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设计问题。
3.2 给学生时间和机会
围绕课堂学习目标,精心设计几个问题。在给出结论以前,让学生想一想;在传授方法的程中,给学生多一些表现的机会,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放不开,唯恐时间不够,担心课堂任务完不成,或者没有耐心倾听学生的想法,设等学生反应过来,就迫不及待地给出答案,实际上剥夺了学生的机会,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此课堂,学生始终在充当容器和录音机,教师自我感觉讲的不错,学生在认真“听”,结果可能是“教师讲完了,学生仍不会”,事实上,只要给学生一点时间,可能学生很快得出教师所讲的答案,这样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学生经历了主动积极有效的思维活动,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授之以渔,体现过程和方法的目标。
3.3 分享学生的感受
通过课堂设问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暴露自己的想法,体验积极付出并获得成功的喜悦心情,教师作为组织者、参与者,要能够积极分享学生成功的喜悦,及时予以肯定,当然,学生个体之间差异的客观存在,不可避免导致了学习效果的差距,对积极思考,但未获成功的同学,教师要更加注意他们的感受,对他们的评价,要以鼓励为主,千万不要一盆冷水,全盘否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是最好的奖赏,分享学生的感受,爱护学生的学习热情,让设问不再是学生畏惧的压力,而是学生进步的动力,体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教学的本意是教会学生学,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