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累的回忆性叙事文章《一面》写他与鲁迅先生在内山书店偶然的一次见面经历,短暂的见面留给阿累终生难忘的深刻印象。他对鲁迅先生永怀感激、崇敬与怀念。作为爱好文学的青年、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初上海英商汽车公司的售票员,阿累的这篇《一面》质朴平易而意蕴深刻,耐人寻味,是因为文章成功地运用了双关手法。
一、标题双关
文章标题《一面》拟得非常简洁精当,准确地揭示出文章的写作内容,告诉读者文章是写作者阿累与鲁迅先生很偶然的一次见面经历。见面经历其实非常短暂,过程也并不复杂曲折。先写因为避雨,阿累进内山书店看书,从书架上抽下一本鲁迅译的《毁灭》,问内山老板“这本书多少钱?”在得知要“一块四”之后,阿累很为难了,因为身上的钱不够;再写在阿累踌躇之时,鲁迅“咬着烟嘴走了出来”,在问清了阿累确实想买那本《毁灭》之后,从架上抽下一本《铁流》,说是“这本比那本好”,阿累翻看书的定价是“一元八角”,低声说“我买不起,我的钱不够……”,结果鲁迅两本书只要他一块钱;最后写阿累“很惊异地望着”鲁迅先生,并认出了鲁迅先生,想叫出这个名字而“向四周望了望”,最终没有叫出这个名字来,鲁迅先生“微笑着,默认地点了点头”,听了鲁迅先生解释《铁流》是曹先生的书,只收一块钱本钱,他那一本书是送的之后,阿累便交了书钱,“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来便走出书店的门”。
见面经历虽然短暂而质朴平实,但读者自能从中看见鲁迅形象的一个鲜明特点,那就是对底层劳动人民的真诚深厚的友善关爱,乐观顽强的斗争意志,要知道鲁迅当时处在反动派追杀、生命得不到保障的艰难生活中,他还能如此慷慨大方地免费赠送自己翻译的《毁灭》,他的这种崇高精神令阿累非常感激地“恭敬地鞠了一躬”。阿累此后“历尽艰苦,受尽非人的虐待”,但始终“咬紧了牙,哼都不哼一声”,“总是昂着头”对自己说“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足以证明鲁迅先生对当时进步青年的影响之深,鲁迅先生的精神是像阿累这样无数热血青年顽强生存、勇敢斗争的力量源泉。所以,文章标题不只是显示了写作内容,更揭示了鲁迅先生精神的一个感人侧面。鲁迅先生的精神是丰富的多层面的,阿累与鲁迅先生偶然的一次相见,不可能完整全面地揭示出来,所以只能是其中的“一面”。标题妙用双关,耐人寻味。
二、天气双关
文章交代阿累进内山书店看书的原因是“天空正飞着牛毛细雨”,而“离接班的时间还有半个钟头”,所以阿累决定去内山书店“躲一会儿雨,顺便歇歇也好”。阿累进了书店,“站在书架前,开始翻书”,这时候,文章特意写了寒冷天气:“门外,细雨烟似的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那么,作者写天气,是不是可有可无的闲笔呢?
细读、深究一番,读者就会明白,作者明写天气寒冷,实则隐晦地写当时险恶的社会政治环境,鲁迅先生的艰难处境。一方面,鲁迅“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鲁迅的手指“竹枝似的”,脸特别瘦,因此让阿累无限悲悯怜惜,感觉“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这就揭示出鲁迅的艰难生活处境。一方面,阿累突然记起了一本杂志的访问记,认出了眼前这位免费赠书的老人正是鲁迅先生时,“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望,可没有蹦出来”。阿累之所以激动得想叫出鲁迅先生的名字但“向四周望了望”之后始终没有叫出来,侧面说明对鲁迅无限崇敬、爱戴的进步青年阿累深知鲁迅先生的处境危险,反动派时刻在暗害他,为了保护鲁迅先生,阿累压抑住激动喜悦之情,始终没有轻易叫出鲁迅先生的名字。所以,双关手法的巧妙运用,能够让读者从寒冷天气自然地想到寒冷的社会政治环境。
不仅如此,寒冷的天气还能与鲁迅先生对进步青年友善关爱的火热之心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寒冷恶劣的社会政治环境里,阿累作为“一个平日被人轻视的工人”确实“历尽艰苦,受尽非人的虐待”,但是在内山书店里与鲁迅先生偶然相见了,先生“看了我一眼”的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目光,“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本好”的诚恳劝告,使“我”感受到父亲般“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尤其是鲁迅先生将《毁灭》《铁流》两本书卖给我只要一块钱,《铁流》因为是曹先生的书,只收本钱,《毁灭》是鲁迅先生自己翻译的,免费相送,先生对底层工人、进步青年无私关爱的火热般的内心令阿累倍感温暖与敬佩。鲁迅先生本身就生活艰难,又处在反动派暗害的危险处境中,他还能如此真诚关爱底层工人,给进步青年慷慨优惠与馈赠书籍,这该有一颗怎样火热的心啊,难怪令阿累感动得“鼻子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所以,双关与反衬手法的天气描写,既丰富了文章意蕴,又深化了文章主旨。
三、外貌双关
阿累在《一面》里描写了鲁迅先生三次外貌。第一次描写是刚进内山书店时,是无意中“向里面望了一下”,因为阴天,暗得很,距离远,所以“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此处只是一个模糊的大体形象。
第二次描写是因为鲁迅先生“咬着烟嘴走了出来”,阿累才近距离看清了老人的外貌:“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此处实写鲁迅先生“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的头发,正是折射出先生不屈的斗争意志与顽强精神,用的是双关手法。这一笔外貌描写有着丰富的内涵,一是他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先生忘我工作的顽强精神令人景仰;二是在艰难的生存压力下屹立不倒,将他自己翻译的《毁灭》免费相赠,曹先生的《铁流》定价一元八角却只收工本费一元錢;三是先生在险恶的生存环境中依然坚持写作,与反动派作斗争,这种顽强不屈的斗争意志与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尤其令人敬佩。
第三次描写是在鲁迅先生决定“两本,一块钱”卖给阿累时,阿累“很惊异地望着他”,此时阿累眼中的鲁迅外貌是:“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此处多出了对长衫、烟嘴的描写,长衫是牙黄的羽纱,烟嘴是黄色的,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这既是增加真实的细节描写,也突出鲁迅在长期写作中抽烟,损害了健康。与第二次外貌描写相同的内容是写了鲁迅先生的脸、头发、胡须。写脸,作了特别的强调“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为的是引发作者深切的悲悯怜惜之情,表达对鲁迅先生的无限崇敬与同情关心。“直竖着”的头发与“隶体‘一’字似的胡须”,依然是运用双关手法,揭示出鲁迅先生顽强不屈的斗争意志与凛然无畏的牺牲精神。阿累在此后“历尽艰苦,受尽非人的虐待”时,能够“咬紧了牙,哼都不哼一声,”“总是昂着头”对自己说:“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正是鲁迅先生这种精神意志影响的结果。
正因为阿累在标题拟制、天气描写、对鲁迅的外貌描写中巧妙地运用了双关手法,所以收到了“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艺术效果,能够于质朴平实的事件叙写中表达丰富的内涵,见出深邃的思想。
[作者通联:江苏扬州市江都区浦头镇高汉中学]
一、标题双关
文章标题《一面》拟得非常简洁精当,准确地揭示出文章的写作内容,告诉读者文章是写作者阿累与鲁迅先生很偶然的一次见面经历。见面经历其实非常短暂,过程也并不复杂曲折。先写因为避雨,阿累进内山书店看书,从书架上抽下一本鲁迅译的《毁灭》,问内山老板“这本书多少钱?”在得知要“一块四”之后,阿累很为难了,因为身上的钱不够;再写在阿累踌躇之时,鲁迅“咬着烟嘴走了出来”,在问清了阿累确实想买那本《毁灭》之后,从架上抽下一本《铁流》,说是“这本比那本好”,阿累翻看书的定价是“一元八角”,低声说“我买不起,我的钱不够……”,结果鲁迅两本书只要他一块钱;最后写阿累“很惊异地望着”鲁迅先生,并认出了鲁迅先生,想叫出这个名字而“向四周望了望”,最终没有叫出这个名字来,鲁迅先生“微笑着,默认地点了点头”,听了鲁迅先生解释《铁流》是曹先生的书,只收一块钱本钱,他那一本书是送的之后,阿累便交了书钱,“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来便走出书店的门”。
见面经历虽然短暂而质朴平实,但读者自能从中看见鲁迅形象的一个鲜明特点,那就是对底层劳动人民的真诚深厚的友善关爱,乐观顽强的斗争意志,要知道鲁迅当时处在反动派追杀、生命得不到保障的艰难生活中,他还能如此慷慨大方地免费赠送自己翻译的《毁灭》,他的这种崇高精神令阿累非常感激地“恭敬地鞠了一躬”。阿累此后“历尽艰苦,受尽非人的虐待”,但始终“咬紧了牙,哼都不哼一声”,“总是昂着头”对自己说“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足以证明鲁迅先生对当时进步青年的影响之深,鲁迅先生的精神是像阿累这样无数热血青年顽强生存、勇敢斗争的力量源泉。所以,文章标题不只是显示了写作内容,更揭示了鲁迅先生精神的一个感人侧面。鲁迅先生的精神是丰富的多层面的,阿累与鲁迅先生偶然的一次相见,不可能完整全面地揭示出来,所以只能是其中的“一面”。标题妙用双关,耐人寻味。
二、天气双关
文章交代阿累进内山书店看书的原因是“天空正飞着牛毛细雨”,而“离接班的时间还有半个钟头”,所以阿累决定去内山书店“躲一会儿雨,顺便歇歇也好”。阿累进了书店,“站在书架前,开始翻书”,这时候,文章特意写了寒冷天气:“门外,细雨烟似的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那么,作者写天气,是不是可有可无的闲笔呢?
细读、深究一番,读者就会明白,作者明写天气寒冷,实则隐晦地写当时险恶的社会政治环境,鲁迅先生的艰难处境。一方面,鲁迅“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鲁迅的手指“竹枝似的”,脸特别瘦,因此让阿累无限悲悯怜惜,感觉“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这就揭示出鲁迅的艰难生活处境。一方面,阿累突然记起了一本杂志的访问记,认出了眼前这位免费赠书的老人正是鲁迅先生时,“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望,可没有蹦出来”。阿累之所以激动得想叫出鲁迅先生的名字但“向四周望了望”之后始终没有叫出来,侧面说明对鲁迅无限崇敬、爱戴的进步青年阿累深知鲁迅先生的处境危险,反动派时刻在暗害他,为了保护鲁迅先生,阿累压抑住激动喜悦之情,始终没有轻易叫出鲁迅先生的名字。所以,双关手法的巧妙运用,能够让读者从寒冷天气自然地想到寒冷的社会政治环境。
不仅如此,寒冷的天气还能与鲁迅先生对进步青年友善关爱的火热之心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寒冷恶劣的社会政治环境里,阿累作为“一个平日被人轻视的工人”确实“历尽艰苦,受尽非人的虐待”,但是在内山书店里与鲁迅先生偶然相见了,先生“看了我一眼”的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目光,“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本好”的诚恳劝告,使“我”感受到父亲般“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尤其是鲁迅先生将《毁灭》《铁流》两本书卖给我只要一块钱,《铁流》因为是曹先生的书,只收本钱,《毁灭》是鲁迅先生自己翻译的,免费相送,先生对底层工人、进步青年无私关爱的火热般的内心令阿累倍感温暖与敬佩。鲁迅先生本身就生活艰难,又处在反动派暗害的危险处境中,他还能如此真诚关爱底层工人,给进步青年慷慨优惠与馈赠书籍,这该有一颗怎样火热的心啊,难怪令阿累感动得“鼻子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所以,双关与反衬手法的天气描写,既丰富了文章意蕴,又深化了文章主旨。
三、外貌双关
阿累在《一面》里描写了鲁迅先生三次外貌。第一次描写是刚进内山书店时,是无意中“向里面望了一下”,因为阴天,暗得很,距离远,所以“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此处只是一个模糊的大体形象。
第二次描写是因为鲁迅先生“咬着烟嘴走了出来”,阿累才近距离看清了老人的外貌:“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此处实写鲁迅先生“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的头发,正是折射出先生不屈的斗争意志与顽强精神,用的是双关手法。这一笔外貌描写有着丰富的内涵,一是他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先生忘我工作的顽强精神令人景仰;二是在艰难的生存压力下屹立不倒,将他自己翻译的《毁灭》免费相赠,曹先生的《铁流》定价一元八角却只收工本费一元錢;三是先生在险恶的生存环境中依然坚持写作,与反动派作斗争,这种顽强不屈的斗争意志与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尤其令人敬佩。
第三次描写是在鲁迅先生决定“两本,一块钱”卖给阿累时,阿累“很惊异地望着他”,此时阿累眼中的鲁迅外貌是:“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此处多出了对长衫、烟嘴的描写,长衫是牙黄的羽纱,烟嘴是黄色的,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这既是增加真实的细节描写,也突出鲁迅在长期写作中抽烟,损害了健康。与第二次外貌描写相同的内容是写了鲁迅先生的脸、头发、胡须。写脸,作了特别的强调“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为的是引发作者深切的悲悯怜惜之情,表达对鲁迅先生的无限崇敬与同情关心。“直竖着”的头发与“隶体‘一’字似的胡须”,依然是运用双关手法,揭示出鲁迅先生顽强不屈的斗争意志与凛然无畏的牺牲精神。阿累在此后“历尽艰苦,受尽非人的虐待”时,能够“咬紧了牙,哼都不哼一声,”“总是昂着头”对自己说:“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正是鲁迅先生这种精神意志影响的结果。
正因为阿累在标题拟制、天气描写、对鲁迅的外貌描写中巧妙地运用了双关手法,所以收到了“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艺术效果,能够于质朴平实的事件叙写中表达丰富的内涵,见出深邃的思想。
[作者通联:江苏扬州市江都区浦头镇高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