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他看见青天,看不见自己的渺小,
听惯风的温柔,听惯风的怒号,
就连他自己的梦也容易忘掉。
———陈梦家
我们从象牙塔中走来,如温室的花朵,稚气未脱,却要尝试做一朵野花。
如野花般的生活,在我进入初三后开始了。
过去的十几年里,我的父母、老師这样评价我:不成熟,不懂事。小时候,我不在乎,升入初三后,我对他们的这个评价极其反感。我常反驳:“谁说我不成熟,谁说我不懂事?”
父母听了只是笑笑,无奈地摇摇头。从此,我开始寻找成长的真谛。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以为张扬个性、展示自己优秀的一面,就是成熟。
我开始读书、练字、画画。于是,琴棋书画无所不通的苏轼成了我的偶像。我狂热地背诵着那些文雅的词句,虽不理解,却忍不住总想卖弄自己学习的收获。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你知道吗?这是汉代名家司马相如的《凤求凰》。”
“你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才一个回合,我就败下阵来。我意识到低调做事才是成熟。
于是,沉默是金、三思而后行成了我的人生信条。后来,我开始崇拜东晋的大隐士陶渊明,欣赏他淡泊、从容的生活态度。可我到底青春年少,这么一直不说话、装深沉,真的很难受。
于是,我又转而崇拜范文正公,欣赏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但是这看似旷达的日子一开始,便招致老师和同学的侧目。我没有范仲淹的学识和阅历,总是弄巧成拙。
就这样,经历了一次次失败后,我终于明白平淡自然才是真,不由得想起了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名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从那时起,我遵循自己的天性生活,勤勉努力,认真做好自己,不刻意,不做作,展示自己的优点,也不隐藏自己的缺点。渐渐地,父母再也不说我不成熟、不懂事了。我知道,自己在慢慢成熟,在长大。
一天,我与好朋友谈起那段追求成熟的日子,不禁自嘲那时的自己多么幼稚可笑。他却微笑着说:“如果没有那些经历,你也不会成熟。”
是的,正如题目中那位哲学家所说,知晓一件事、成就一件事,需要经验和教训,也需要时间和经历。回首向来萧瑟处,我想,那些经历对我来说是无比珍贵的。
教师点评
一、本文叙事清晰。作者回望生活中的风雨和萧瑟时光,写自己在多次尝试中终于领悟到“平淡自然才是真”的道理,写出了自己逐渐成熟的过程。文章体现了作者清晰的叙事思路,也表现出作者快速的构思能力。二、本文构思新颖。开头以诗作引子,进入成长话题,结尾引用“回首向来萧瑟处”,照应题目,形成回环结构,可见作者的巧思。此外,本文语言典雅。作者多次引用和化用古诗词,为全文增色不少。(沈秀)
他看见青天,看不见自己的渺小,
听惯风的温柔,听惯风的怒号,
就连他自己的梦也容易忘掉。
———陈梦家
我们从象牙塔中走来,如温室的花朵,稚气未脱,却要尝试做一朵野花。
如野花般的生活,在我进入初三后开始了。
过去的十几年里,我的父母、老師这样评价我:不成熟,不懂事。小时候,我不在乎,升入初三后,我对他们的这个评价极其反感。我常反驳:“谁说我不成熟,谁说我不懂事?”
父母听了只是笑笑,无奈地摇摇头。从此,我开始寻找成长的真谛。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以为张扬个性、展示自己优秀的一面,就是成熟。
我开始读书、练字、画画。于是,琴棋书画无所不通的苏轼成了我的偶像。我狂热地背诵着那些文雅的词句,虽不理解,却忍不住总想卖弄自己学习的收获。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你知道吗?这是汉代名家司马相如的《凤求凰》。”
“你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才一个回合,我就败下阵来。我意识到低调做事才是成熟。
于是,沉默是金、三思而后行成了我的人生信条。后来,我开始崇拜东晋的大隐士陶渊明,欣赏他淡泊、从容的生活态度。可我到底青春年少,这么一直不说话、装深沉,真的很难受。
于是,我又转而崇拜范文正公,欣赏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但是这看似旷达的日子一开始,便招致老师和同学的侧目。我没有范仲淹的学识和阅历,总是弄巧成拙。
就这样,经历了一次次失败后,我终于明白平淡自然才是真,不由得想起了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名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从那时起,我遵循自己的天性生活,勤勉努力,认真做好自己,不刻意,不做作,展示自己的优点,也不隐藏自己的缺点。渐渐地,父母再也不说我不成熟、不懂事了。我知道,自己在慢慢成熟,在长大。
一天,我与好朋友谈起那段追求成熟的日子,不禁自嘲那时的自己多么幼稚可笑。他却微笑着说:“如果没有那些经历,你也不会成熟。”
是的,正如题目中那位哲学家所说,知晓一件事、成就一件事,需要经验和教训,也需要时间和经历。回首向来萧瑟处,我想,那些经历对我来说是无比珍贵的。
教师点评
一、本文叙事清晰。作者回望生活中的风雨和萧瑟时光,写自己在多次尝试中终于领悟到“平淡自然才是真”的道理,写出了自己逐渐成熟的过程。文章体现了作者清晰的叙事思路,也表现出作者快速的构思能力。二、本文构思新颖。开头以诗作引子,进入成长话题,结尾引用“回首向来萧瑟处”,照应题目,形成回环结构,可见作者的巧思。此外,本文语言典雅。作者多次引用和化用古诗词,为全文增色不少。(沈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