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的设计和解决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是课堂的主线,使学生在积极思维中掌握知识。教学内容尽可能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引导学生以解决问题的形式进行学习。问题教学法在生物教学中应用应注意哪些问题呢?笔者谈谈在平时教学中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精心设计问题
科学地设计问题,有计划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思路去分析、判断、推理,可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随意地、不讲质量的问题只能流于形式,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设置问题应遵循“四性”和“四度”的原则。
1. 设置问题的“四性”原则
(1)具体性。教师提出问题要具体,知识容纳不可太多。要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设计出环环相扣的一系列问题。如在学习“有氧呼吸”这个概念,教师可以这样设计一系列具体的问题:①有氧呼吸的场所在哪里?②有氧呼吸需要哪些条件?③有氧呼吸过程中物质是如何变化的?④能量是如何变化的?学生看书时必然挖掘这个概念的内涵,对这个概念的掌握要深刻得多。
(2)开放性。是指设计的问题不要只针对某个知识点,而应以这个知识点为中心,设计多个方面的问题,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创造性都有重要的意义。如在学习“渗透作用的原理”时,可以设计如下问题:(1) 为什么说成熟的植物细胞相当于一个渗透系统?(2)在“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时,若用一定浓度的KNO3溶液代替30%的蔗糖溶液,在显微镜下会看见什么现象?为什么?(3)把人体红细胞放在1%的盐水中会有如何变化?若放在清水中红细胞有何变化?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就有了一定的深度,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深刻性也很有好处。
(3)启发性。启发式提问可给学生指出思考问题角度和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答问题。如“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这部分知识很抽象,学生掌握较差,理解不透彻。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如何计算染色体数?什么是姐妹染色单体?如何计算?(2)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分别有几条染色体?几条染色单体?(3)DNA加倍时期?染色体加倍的时期?(4)染色单体形成、出现和消失分别是在什么时期?原因是什么?(5)始终看不到核膜、核仁的时期?(6)前期和末期的特征有何不同?通过启发式提问和启发学生联想,活跃学生思维,并顺利完成教学内容。
(4)探究性。设计问题只是教学的手段,而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才是学生学习的目的。具有较强探究性的问题可促进学生独立思考,提出新的观点和新的解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的深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 设计问题的“四度”原则
(1)难度。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既要学生深思熟虑,又是力所能及的问题。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自发地产生探究问题、寻求答案的内心需要。如果提出的问题简单容易,就引不起学生兴趣,反应不出思维的深度。而难又怪的问题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因此,设计的问题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难易适中,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跨度。设计的问题之间应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使问题环环相扣,由表及里来拓宽学生的思路,促进学生深刻地全面地掌握知识。如在复习“主动运输”,可设计如下问题:(1)主动运输的特点有哪些?“主动性”由哪种物质决定的?此物质在何种细胞器中合成?(2)列举主动运输的实例。(3)O2与主动运输有何关系?(4)研究发现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线粒体数目较多,为什么?(5)细胞中有哪些场所可为主动运输提供能量?通过以上问题的回答,学生就可把与主动运输有关的各项知识点联系起来。既可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又帮助学生不断拓宽思维的空间。
(3)梯度。教师设计问题时要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最终掌握知识的本性。例如,学习“遗传规律”时,若直接问学生“细菌的遗传遵循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吗?”学生肯定一脸茫然,因为此问题较难,指向性不明。以学生的能力回答这样的问题肯定会感到吃力。教师可创设如下的问题:(1)细菌体内有染色体吗?(2)细菌的繁殖方式是什么?(3)孟德尔的遗传规律适用有性生殖的生物还是无性生殖的生物?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下,步步深入地进行思维活动,就容易得出答案。
(4)密度。设计问题频率不能过高,在提出问题后,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在经过紧张思维之后,要有短暂的停顿,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快速的梳理。但提出的问题不能多,否则一堂课都是问题,就会使学生“消化不良”,对知识掌握不透。
二、“问题教学法”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几点体会
1. 有利于及时掌握学生认知的程度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是围绕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进行的。通过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教师可及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便于及时评价和纠正。
2. 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问题教学法的实施需要师生共同努力、相互协作才能顺利完成。在课堂中,教师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就会及时纠正,并适时鼓励,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这样学生就会逐渐地信赖和亲近老师,有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发展。
3.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高考试题中的非选择题部分,要求学生应用生物学知识,准确地表达出来。但很多学生语言基础较差,导致文字表达不准确、不到位。因此,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就可及时纠正学生语言表达不规范之处,使学生能力得到提高。
4.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搜集学生的一些独到的见解和好的解题方法。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也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同时,学生多样的发问,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更要注意总结和反思,这样才能轻松地驾驭课堂。
(新沂市第一中学)
一、精心设计问题
科学地设计问题,有计划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思路去分析、判断、推理,可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随意地、不讲质量的问题只能流于形式,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设置问题应遵循“四性”和“四度”的原则。
1. 设置问题的“四性”原则
(1)具体性。教师提出问题要具体,知识容纳不可太多。要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设计出环环相扣的一系列问题。如在学习“有氧呼吸”这个概念,教师可以这样设计一系列具体的问题:①有氧呼吸的场所在哪里?②有氧呼吸需要哪些条件?③有氧呼吸过程中物质是如何变化的?④能量是如何变化的?学生看书时必然挖掘这个概念的内涵,对这个概念的掌握要深刻得多。
(2)开放性。是指设计的问题不要只针对某个知识点,而应以这个知识点为中心,设计多个方面的问题,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创造性都有重要的意义。如在学习“渗透作用的原理”时,可以设计如下问题:(1) 为什么说成熟的植物细胞相当于一个渗透系统?(2)在“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时,若用一定浓度的KNO3溶液代替30%的蔗糖溶液,在显微镜下会看见什么现象?为什么?(3)把人体红细胞放在1%的盐水中会有如何变化?若放在清水中红细胞有何变化?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就有了一定的深度,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深刻性也很有好处。
(3)启发性。启发式提问可给学生指出思考问题角度和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答问题。如“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这部分知识很抽象,学生掌握较差,理解不透彻。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如何计算染色体数?什么是姐妹染色单体?如何计算?(2)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分别有几条染色体?几条染色单体?(3)DNA加倍时期?染色体加倍的时期?(4)染色单体形成、出现和消失分别是在什么时期?原因是什么?(5)始终看不到核膜、核仁的时期?(6)前期和末期的特征有何不同?通过启发式提问和启发学生联想,活跃学生思维,并顺利完成教学内容。
(4)探究性。设计问题只是教学的手段,而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才是学生学习的目的。具有较强探究性的问题可促进学生独立思考,提出新的观点和新的解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的深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 设计问题的“四度”原则
(1)难度。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既要学生深思熟虑,又是力所能及的问题。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自发地产生探究问题、寻求答案的内心需要。如果提出的问题简单容易,就引不起学生兴趣,反应不出思维的深度。而难又怪的问题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因此,设计的问题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难易适中,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跨度。设计的问题之间应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使问题环环相扣,由表及里来拓宽学生的思路,促进学生深刻地全面地掌握知识。如在复习“主动运输”,可设计如下问题:(1)主动运输的特点有哪些?“主动性”由哪种物质决定的?此物质在何种细胞器中合成?(2)列举主动运输的实例。(3)O2与主动运输有何关系?(4)研究发现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线粒体数目较多,为什么?(5)细胞中有哪些场所可为主动运输提供能量?通过以上问题的回答,学生就可把与主动运输有关的各项知识点联系起来。既可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又帮助学生不断拓宽思维的空间。
(3)梯度。教师设计问题时要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最终掌握知识的本性。例如,学习“遗传规律”时,若直接问学生“细菌的遗传遵循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吗?”学生肯定一脸茫然,因为此问题较难,指向性不明。以学生的能力回答这样的问题肯定会感到吃力。教师可创设如下的问题:(1)细菌体内有染色体吗?(2)细菌的繁殖方式是什么?(3)孟德尔的遗传规律适用有性生殖的生物还是无性生殖的生物?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下,步步深入地进行思维活动,就容易得出答案。
(4)密度。设计问题频率不能过高,在提出问题后,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在经过紧张思维之后,要有短暂的停顿,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快速的梳理。但提出的问题不能多,否则一堂课都是问题,就会使学生“消化不良”,对知识掌握不透。
二、“问题教学法”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几点体会
1. 有利于及时掌握学生认知的程度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是围绕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进行的。通过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教师可及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便于及时评价和纠正。
2. 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问题教学法的实施需要师生共同努力、相互协作才能顺利完成。在课堂中,教师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就会及时纠正,并适时鼓励,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这样学生就会逐渐地信赖和亲近老师,有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发展。
3.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高考试题中的非选择题部分,要求学生应用生物学知识,准确地表达出来。但很多学生语言基础较差,导致文字表达不准确、不到位。因此,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就可及时纠正学生语言表达不规范之处,使学生能力得到提高。
4.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搜集学生的一些独到的见解和好的解题方法。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也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同时,学生多样的发问,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更要注意总结和反思,这样才能轻松地驾驭课堂。
(新沂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