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江南水乡古镇建筑为解读对象,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对于江南的古镇建筑的历史风貌以及文化特征進行探析,对于新型城市化这一大背景下江南的古镇建筑面临的挑战进行初步解读,并提出部分应对措施以及建议。
【关键词】: 古镇建筑;城市化;挑战;建议
前言
水轻柔地流着,风婉转地吹着,就在这样的阳光下,江南走进了我的心中。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在阅读诗文的过程中,自己仿佛在江南的古镇上走了一遭,以如此特别方式体验江南,细致而明确地感受到江南的精神和风采。依水势而建的江南水乡古镇建筑,白墙,黑瓦,错落有致,形成了景色如画的水乡风貌。
一、古镇建筑的独特之美
(一)古镇建筑的结构美
在江南水乡,建筑肯定是离不开水的。先秦楚国人就注重择水而居。古镇名字中也带着“水”字。影响水乡民居的最大因素就是水。这里水网密布,河道纵横,居民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水。
水对民居最大的影响,就是在布局上沿河布局。对比南北方民居:平遥古城坐落在广阔的平原,民居建筑讲究坐北朝南,方方正正,院落沿着中轴线分布;而水乡民居大多沿着河流蜿蜒曲折,呈现自然、运动的特点。家家户户为了取水用水出行的便利,都想临水而居,这使得河岸面积比较紧张,所以水乡民居临岸都比较狭窄。为了扩大居所面积,所以民居的纵深都比较长。沿河布局,不仅对于江南水乡民居整体有着影响,对于民居的建筑结构也有影响。
水乡民居大多靠近河面,所以水乡民居最讲究的就是防潮、通风。屋顶的瓦片层层叠叠排列有序,通风换气,还可以迅速把雨水排走,克服了茅草屋、泥顶屋的缺点;水乡房子的地面,为了防潮,都用硬质地砖铺贴,而民居大多是两层的楼房,下层是厨房客厅店铺,上层才是卧室。因为底层过于潮湿嘈杂,不利于居住;同时,外墙也具有防潮功能。水乡的外墙一般是不承重的,而是起安全保护或者分割内外空间的作用。承重是由房子的内柱来支撑。外墙上的厅堂多用隔扇门或者大窗户,临河的一侧有很大的窗户,就是为了夏季便于通风,取得一定的穿堂风。虽然窗户设计地很大,不过江南民众在设计窗户时都和街坊居民商量,大的窗户基本上是对着街道或者水面,互相错开,讲究私密性。
对于水乡民居,解决采光通风最重要的就是天井。天井就是水乡民居聚落中露天的空地。民居两侧的雨水,通过天井流入到民居之内。天井之中还会放置水缸,便于储水,取水方便或者消防之用。天井内部还会种树,用来遮阴挡雨。天井下还有连廊,防止居所直接暴露在阳光下,起到防潮、防晒的作用。绍兴人张岱在《陶庵梦忆》中也记载了家中天井。
(二)古镇建筑的文化底蕴美
水乡建筑是进行文学创作的载体。小桥流水人家在元代诗人马致远的笔下称为江南的符号。现代的江南水乡走出很多文学巨匠。比如鲁迅,矛盾等。《水乡》吴冠中先生说:“水乡哺育了我的童年,我画过水乡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画里流露了乡情,更体现了我对形式美的追求。”是江南这块土地,这里的人们赋予江南水乡特有的文化韵味。家是心灵的港湾,它有特殊的美感,也有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中国文化中儒释道均有隐逸精神。明清两代是水乡园林营造最为兴盛的时期,同时也是有严酷的政治环境,所以许多人退出朝堂。明代末年尚书陆树声在松江北门外建造适园。在园林中可以修养身心、治疗疾病,远离是非;可以纵情饮酒吟诗,把弄古玩。隐逸精神在园林建筑中也有体现。比如有些园林的入口,开在幽僻的巷道中,十分隐蔽。一些园林咋沿街建造高大外墙,隔绝噪音与喧嚣。一些园林入口,使用高大假山遮蔽园林的风景,都是隐逸精神的体现。
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流,园林也受到影响,水乡园林注重寓情于景,注重展示君子的美德,比如,梅兰竹菊体现品格。园林中的建筑,也有道德规范,体现儒家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秩序。住宅布局讲究沿中轴线分布,园林主人居于住宅的中心地位,次要房屋在两侧。另外,强调男女有别。女眷住处在最深处。住宅又分为内宅、外宅。外宅是园林主人招待、操办婚丧嫁娶的地方,内宅多是女眷居所,女眷日常游玩也限于园林。
二、古镇建筑面临的挑战
随着时代的发展,美丽的江南水乡古镇,每年都能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旅游,而古镇的建筑是游客们观光的主要内容,也是游客们印象最深的一部分。在江南古镇的保护和开发中,古镇建筑面临着自然衰落和人为破坏的双重压力。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水网体系遭到破坏。
河道是古镇街巷发展的脉络。古镇区周围原有护城河环绕,另有不同河流与护城河相通。古镇内地势平坦,河道纵横。古镇的格局也主要沿着各个河道延伸。目前,各项建设工程的需要,河道在建设过程中被填埋,水乡古镇的水已经失去了灵性。
(2)空间肌理破坏散乱。
由于受历史性破坏和建设性破坏,许多见诸历史记录的古建筑被燒毁、拆 除。目前,道路、巷弄和建筑基本保留着原有的空间格局,但是部分街巷空间被大大拓宽,尺度改变严重,不少居民对旧建筑进行随意拆迁和改造,破坏了老旧建筑的原真性。核心区外围不断地受大尺度的道路和现代化建筑的渗入,新旧相邻的传统镇区肌理较乱,古镇原有的格局被严重破坏。
(3)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古镇原有的功能逐渐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备,古镇内绿化、公共活动空间及文化娱乐设施较为缺乏,卫生等配套设施不齐全,原有的交通模式与现代交通相冲突,居住环境质量不符合当代人的要求;大部分古建筑通风、采光不足,并且缺乏必要的厨卫设施;部分古建筑年久失修,正面临破败,损毁的情况,导致了发展缓慢、经济落后。
(4)城市化的发展导致传统气息日渐消失。
城市化发展,商业无序开发以及现代生活习惯、理念的渗入,加上古镇未能很好地满足现代化的生活需求,古镇区域内缺乏对青年人的居住吸引力,青年人基本上已搬迁到新城区,目前老街区以中老年人居多;有一些居民自发地运用现代的建筑新型材料与装修技术,对原来的建筑进行翻新整修,破坏了古镇建筑原来传统的风貌;外来游客逐年增多,商业网点大幅增加,特别是节假日游客剧增,不仅改变了建筑用途,而且还改变了传统的古镇风貌,出现了“人人皆商”的浓重商业气息。这些使原本宁静、悠闲的古镇变得浮躁和喧闹,传统生活气息也随时代发展日渐消失,古镇逐渐失去往昔的独特的活力。
三、建议及措施
古镇建筑作为一种遗产,在今天特殊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自然需要适应当今社会城市化这个大背景,但是如何才能让古镇建筑在城市化这个大浪潮下,既能创造性地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对待保护与开发,保证原始建筑文化特色,延续其原真性的历史文脉,又能避免唯市场经济需求的庸俗化和功利性?我想,通过政府和民众的共同努力,我们可以做出以下措施:
(1)政府应该统筹推进新旧建设、基础设施、组织管理、 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的一体化建设;
(2)相关旅游部门适当地提高门票价格,控制江南水乡古镇旅游量以及限定游客的旅游时间等;
(3)在当地居民以及游客中加强相关古镇建筑文化传承以及保护的宣传工作,提高人们自觉地保护文化,传承文化的意识。
(4)在古镇建筑的整修翻新中,着重注意保护古镇特色的传统风貌,避免大幅度的对于古镇建筑进行改变,而是采取哪里坏修哪里的方法,尽量保持建筑的原真性。
在未来的日子里,只要我们把握好保护与开发的平衡点,沿着保护——继承-再生的路径,相信我们的江南水乡古镇一定能随时代发展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作者简介:倪颖颖(1997.09—), 女,籍贯:浙江,单位: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关键词】: 古镇建筑;城市化;挑战;建议
前言
水轻柔地流着,风婉转地吹着,就在这样的阳光下,江南走进了我的心中。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在阅读诗文的过程中,自己仿佛在江南的古镇上走了一遭,以如此特别方式体验江南,细致而明确地感受到江南的精神和风采。依水势而建的江南水乡古镇建筑,白墙,黑瓦,错落有致,形成了景色如画的水乡风貌。
一、古镇建筑的独特之美
(一)古镇建筑的结构美
在江南水乡,建筑肯定是离不开水的。先秦楚国人就注重择水而居。古镇名字中也带着“水”字。影响水乡民居的最大因素就是水。这里水网密布,河道纵横,居民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水。
水对民居最大的影响,就是在布局上沿河布局。对比南北方民居:平遥古城坐落在广阔的平原,民居建筑讲究坐北朝南,方方正正,院落沿着中轴线分布;而水乡民居大多沿着河流蜿蜒曲折,呈现自然、运动的特点。家家户户为了取水用水出行的便利,都想临水而居,这使得河岸面积比较紧张,所以水乡民居临岸都比较狭窄。为了扩大居所面积,所以民居的纵深都比较长。沿河布局,不仅对于江南水乡民居整体有着影响,对于民居的建筑结构也有影响。
水乡民居大多靠近河面,所以水乡民居最讲究的就是防潮、通风。屋顶的瓦片层层叠叠排列有序,通风换气,还可以迅速把雨水排走,克服了茅草屋、泥顶屋的缺点;水乡房子的地面,为了防潮,都用硬质地砖铺贴,而民居大多是两层的楼房,下层是厨房客厅店铺,上层才是卧室。因为底层过于潮湿嘈杂,不利于居住;同时,外墙也具有防潮功能。水乡的外墙一般是不承重的,而是起安全保护或者分割内外空间的作用。承重是由房子的内柱来支撑。外墙上的厅堂多用隔扇门或者大窗户,临河的一侧有很大的窗户,就是为了夏季便于通风,取得一定的穿堂风。虽然窗户设计地很大,不过江南民众在设计窗户时都和街坊居民商量,大的窗户基本上是对着街道或者水面,互相错开,讲究私密性。
对于水乡民居,解决采光通风最重要的就是天井。天井就是水乡民居聚落中露天的空地。民居两侧的雨水,通过天井流入到民居之内。天井之中还会放置水缸,便于储水,取水方便或者消防之用。天井内部还会种树,用来遮阴挡雨。天井下还有连廊,防止居所直接暴露在阳光下,起到防潮、防晒的作用。绍兴人张岱在《陶庵梦忆》中也记载了家中天井。
(二)古镇建筑的文化底蕴美
水乡建筑是进行文学创作的载体。小桥流水人家在元代诗人马致远的笔下称为江南的符号。现代的江南水乡走出很多文学巨匠。比如鲁迅,矛盾等。《水乡》吴冠中先生说:“水乡哺育了我的童年,我画过水乡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画里流露了乡情,更体现了我对形式美的追求。”是江南这块土地,这里的人们赋予江南水乡特有的文化韵味。家是心灵的港湾,它有特殊的美感,也有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中国文化中儒释道均有隐逸精神。明清两代是水乡园林营造最为兴盛的时期,同时也是有严酷的政治环境,所以许多人退出朝堂。明代末年尚书陆树声在松江北门外建造适园。在园林中可以修养身心、治疗疾病,远离是非;可以纵情饮酒吟诗,把弄古玩。隐逸精神在园林建筑中也有体现。比如有些园林的入口,开在幽僻的巷道中,十分隐蔽。一些园林咋沿街建造高大外墙,隔绝噪音与喧嚣。一些园林入口,使用高大假山遮蔽园林的风景,都是隐逸精神的体现。
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流,园林也受到影响,水乡园林注重寓情于景,注重展示君子的美德,比如,梅兰竹菊体现品格。园林中的建筑,也有道德规范,体现儒家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秩序。住宅布局讲究沿中轴线分布,园林主人居于住宅的中心地位,次要房屋在两侧。另外,强调男女有别。女眷住处在最深处。住宅又分为内宅、外宅。外宅是园林主人招待、操办婚丧嫁娶的地方,内宅多是女眷居所,女眷日常游玩也限于园林。
二、古镇建筑面临的挑战
随着时代的发展,美丽的江南水乡古镇,每年都能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旅游,而古镇的建筑是游客们观光的主要内容,也是游客们印象最深的一部分。在江南古镇的保护和开发中,古镇建筑面临着自然衰落和人为破坏的双重压力。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水网体系遭到破坏。
河道是古镇街巷发展的脉络。古镇区周围原有护城河环绕,另有不同河流与护城河相通。古镇内地势平坦,河道纵横。古镇的格局也主要沿着各个河道延伸。目前,各项建设工程的需要,河道在建设过程中被填埋,水乡古镇的水已经失去了灵性。
(2)空间肌理破坏散乱。
由于受历史性破坏和建设性破坏,许多见诸历史记录的古建筑被燒毁、拆 除。目前,道路、巷弄和建筑基本保留着原有的空间格局,但是部分街巷空间被大大拓宽,尺度改变严重,不少居民对旧建筑进行随意拆迁和改造,破坏了老旧建筑的原真性。核心区外围不断地受大尺度的道路和现代化建筑的渗入,新旧相邻的传统镇区肌理较乱,古镇原有的格局被严重破坏。
(3)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古镇原有的功能逐渐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备,古镇内绿化、公共活动空间及文化娱乐设施较为缺乏,卫生等配套设施不齐全,原有的交通模式与现代交通相冲突,居住环境质量不符合当代人的要求;大部分古建筑通风、采光不足,并且缺乏必要的厨卫设施;部分古建筑年久失修,正面临破败,损毁的情况,导致了发展缓慢、经济落后。
(4)城市化的发展导致传统气息日渐消失。
城市化发展,商业无序开发以及现代生活习惯、理念的渗入,加上古镇未能很好地满足现代化的生活需求,古镇区域内缺乏对青年人的居住吸引力,青年人基本上已搬迁到新城区,目前老街区以中老年人居多;有一些居民自发地运用现代的建筑新型材料与装修技术,对原来的建筑进行翻新整修,破坏了古镇建筑原来传统的风貌;外来游客逐年增多,商业网点大幅增加,特别是节假日游客剧增,不仅改变了建筑用途,而且还改变了传统的古镇风貌,出现了“人人皆商”的浓重商业气息。这些使原本宁静、悠闲的古镇变得浮躁和喧闹,传统生活气息也随时代发展日渐消失,古镇逐渐失去往昔的独特的活力。
三、建议及措施
古镇建筑作为一种遗产,在今天特殊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自然需要适应当今社会城市化这个大背景,但是如何才能让古镇建筑在城市化这个大浪潮下,既能创造性地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对待保护与开发,保证原始建筑文化特色,延续其原真性的历史文脉,又能避免唯市场经济需求的庸俗化和功利性?我想,通过政府和民众的共同努力,我们可以做出以下措施:
(1)政府应该统筹推进新旧建设、基础设施、组织管理、 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的一体化建设;
(2)相关旅游部门适当地提高门票价格,控制江南水乡古镇旅游量以及限定游客的旅游时间等;
(3)在当地居民以及游客中加强相关古镇建筑文化传承以及保护的宣传工作,提高人们自觉地保护文化,传承文化的意识。
(4)在古镇建筑的整修翻新中,着重注意保护古镇特色的传统风貌,避免大幅度的对于古镇建筑进行改变,而是采取哪里坏修哪里的方法,尽量保持建筑的原真性。
在未来的日子里,只要我们把握好保护与开发的平衡点,沿着保护——继承-再生的路径,相信我们的江南水乡古镇一定能随时代发展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作者简介:倪颖颖(1997.09—), 女,籍贯:浙江,单位: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