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温柔是我家——探析江南古镇建筑文化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uoch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江南水乡古镇建筑为解读对象,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对于江南的古镇建筑的历史风貌以及文化特征進行探析,对于新型城市化这一大背景下江南的古镇建筑面临的挑战进行初步解读,并提出部分应对措施以及建议。
  【关键词】: 古镇建筑;城市化;挑战;建议
  前言
  水轻柔地流着,风婉转地吹着,就在这样的阳光下,江南走进了我的心中。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在阅读诗文的过程中,自己仿佛在江南的古镇上走了一遭,以如此特别方式体验江南,细致而明确地感受到江南的精神和风采。依水势而建的江南水乡古镇建筑,白墙,黑瓦,错落有致,形成了景色如画的水乡风貌。
  一、古镇建筑的独特之美
  (一)古镇建筑的结构美
  在江南水乡,建筑肯定是离不开水的。先秦楚国人就注重择水而居。古镇名字中也带着“水”字。影响水乡民居的最大因素就是水。这里水网密布,河道纵横,居民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水。
  水对民居最大的影响,就是在布局上沿河布局。对比南北方民居:平遥古城坐落在广阔的平原,民居建筑讲究坐北朝南,方方正正,院落沿着中轴线分布;而水乡民居大多沿着河流蜿蜒曲折,呈现自然、运动的特点。家家户户为了取水用水出行的便利,都想临水而居,这使得河岸面积比较紧张,所以水乡民居临岸都比较狭窄。为了扩大居所面积,所以民居的纵深都比较长。沿河布局,不仅对于江南水乡民居整体有着影响,对于民居的建筑结构也有影响。
  水乡民居大多靠近河面,所以水乡民居最讲究的就是防潮、通风。屋顶的瓦片层层叠叠排列有序,通风换气,还可以迅速把雨水排走,克服了茅草屋、泥顶屋的缺点;水乡房子的地面,为了防潮,都用硬质地砖铺贴,而民居大多是两层的楼房,下层是厨房客厅店铺,上层才是卧室。因为底层过于潮湿嘈杂,不利于居住;同时,外墙也具有防潮功能。水乡的外墙一般是不承重的,而是起安全保护或者分割内外空间的作用。承重是由房子的内柱来支撑。外墙上的厅堂多用隔扇门或者大窗户,临河的一侧有很大的窗户,就是为了夏季便于通风,取得一定的穿堂风。虽然窗户设计地很大,不过江南民众在设计窗户时都和街坊居民商量,大的窗户基本上是对着街道或者水面,互相错开,讲究私密性。
  对于水乡民居,解决采光通风最重要的就是天井。天井就是水乡民居聚落中露天的空地。民居两侧的雨水,通过天井流入到民居之内。天井之中还会放置水缸,便于储水,取水方便或者消防之用。天井内部还会种树,用来遮阴挡雨。天井下还有连廊,防止居所直接暴露在阳光下,起到防潮、防晒的作用。绍兴人张岱在《陶庵梦忆》中也记载了家中天井。
  (二)古镇建筑的文化底蕴美
  水乡建筑是进行文学创作的载体。小桥流水人家在元代诗人马致远的笔下称为江南的符号。现代的江南水乡走出很多文学巨匠。比如鲁迅,矛盾等。《水乡》吴冠中先生说:“水乡哺育了我的童年,我画过水乡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画里流露了乡情,更体现了我对形式美的追求。”是江南这块土地,这里的人们赋予江南水乡特有的文化韵味。家是心灵的港湾,它有特殊的美感,也有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中国文化中儒释道均有隐逸精神。明清两代是水乡园林营造最为兴盛的时期,同时也是有严酷的政治环境,所以许多人退出朝堂。明代末年尚书陆树声在松江北门外建造适园。在园林中可以修养身心、治疗疾病,远离是非;可以纵情饮酒吟诗,把弄古玩。隐逸精神在园林建筑中也有体现。比如有些园林的入口,开在幽僻的巷道中,十分隐蔽。一些园林咋沿街建造高大外墙,隔绝噪音与喧嚣。一些园林入口,使用高大假山遮蔽园林的风景,都是隐逸精神的体现。
  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流,园林也受到影响,水乡园林注重寓情于景,注重展示君子的美德,比如,梅兰竹菊体现品格。园林中的建筑,也有道德规范,体现儒家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秩序。住宅布局讲究沿中轴线分布,园林主人居于住宅的中心地位,次要房屋在两侧。另外,强调男女有别。女眷住处在最深处。住宅又分为内宅、外宅。外宅是园林主人招待、操办婚丧嫁娶的地方,内宅多是女眷居所,女眷日常游玩也限于园林。
  二、古镇建筑面临的挑战
  随着时代的发展,美丽的江南水乡古镇,每年都能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旅游,而古镇的建筑是游客们观光的主要内容,也是游客们印象最深的一部分。在江南古镇的保护和开发中,古镇建筑面临着自然衰落和人为破坏的双重压力。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水网体系遭到破坏。
  河道是古镇街巷发展的脉络。古镇区周围原有护城河环绕,另有不同河流与护城河相通。古镇内地势平坦,河道纵横。古镇的格局也主要沿着各个河道延伸。目前,各项建设工程的需要,河道在建设过程中被填埋,水乡古镇的水已经失去了灵性。
  (2)空间肌理破坏散乱。
  由于受历史性破坏和建设性破坏,许多见诸历史记录的古建筑被燒毁、拆 除。目前,道路、巷弄和建筑基本保留着原有的空间格局,但是部分街巷空间被大大拓宽,尺度改变严重,不少居民对旧建筑进行随意拆迁和改造,破坏了老旧建筑的原真性。核心区外围不断地受大尺度的道路和现代化建筑的渗入,新旧相邻的传统镇区肌理较乱,古镇原有的格局被严重破坏。
  (3)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古镇原有的功能逐渐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备,古镇内绿化、公共活动空间及文化娱乐设施较为缺乏,卫生等配套设施不齐全,原有的交通模式与现代交通相冲突,居住环境质量不符合当代人的要求;大部分古建筑通风、采光不足,并且缺乏必要的厨卫设施;部分古建筑年久失修,正面临破败,损毁的情况,导致了发展缓慢、经济落后。
  (4)城市化的发展导致传统气息日渐消失。
  城市化发展,商业无序开发以及现代生活习惯、理念的渗入,加上古镇未能很好地满足现代化的生活需求,古镇区域内缺乏对青年人的居住吸引力,青年人基本上已搬迁到新城区,目前老街区以中老年人居多;有一些居民自发地运用现代的建筑新型材料与装修技术,对原来的建筑进行翻新整修,破坏了古镇建筑原来传统的风貌;外来游客逐年增多,商业网点大幅增加,特别是节假日游客剧增,不仅改变了建筑用途,而且还改变了传统的古镇风貌,出现了“人人皆商”的浓重商业气息。这些使原本宁静、悠闲的古镇变得浮躁和喧闹,传统生活气息也随时代发展日渐消失,古镇逐渐失去往昔的独特的活力。
  三、建议及措施
  古镇建筑作为一种遗产,在今天特殊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自然需要适应当今社会城市化这个大背景,但是如何才能让古镇建筑在城市化这个大浪潮下,既能创造性地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对待保护与开发,保证原始建筑文化特色,延续其原真性的历史文脉,又能避免唯市场经济需求的庸俗化和功利性?我想,通过政府和民众的共同努力,我们可以做出以下措施:
  (1)政府应该统筹推进新旧建设、基础设施、组织管理、 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的一体化建设;
  (2)相关旅游部门适当地提高门票价格,控制江南水乡古镇旅游量以及限定游客的旅游时间等;
  (3)在当地居民以及游客中加强相关古镇建筑文化传承以及保护的宣传工作,提高人们自觉地保护文化,传承文化的意识。
  (4)在古镇建筑的整修翻新中,着重注意保护古镇特色的传统风貌,避免大幅度的对于古镇建筑进行改变,而是采取哪里坏修哪里的方法,尽量保持建筑的原真性。
  在未来的日子里,只要我们把握好保护与开发的平衡点,沿着保护——继承-再生的路径,相信我们的江南水乡古镇一定能随时代发展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作者简介:倪颖颖(1997.09—), 女,籍贯:浙江,单位: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其他文献
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生命之源,而文化遗产又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充分利用我们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是开拓文化产品市场、不断改善传统文化遗产的生存困境、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效途径。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也迫切需要探索新的保护路径。开发非遗文化创意产品,改善非遗生存困境,是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非遗文化
期刊
俗话说:头伏饺子二伏面。吃完过水面,爷爷和腊八在院子里玩耍,爷爷抽完烟,教腊八唱歌。一更里家贫寒,又缺吃又缺穿,日子艰难。人穷了求亲朋,亲朋不理。鸟急了奔树林,叶儿更稀。这段歌腊八没费劲就学会了。  忽然,大树上喜鹊嘎嘎叫,大黄狗汪汪直咬,村东头传来打竹板声。循声望去,只见远处走来一老一小两个人。走在前面的是一个十五、六岁的男孩,一身破旧的粗布衣裳,光着脚,瘦得麻杆似的,身上背着个晃来晃去的三弦,
期刊
【摘要】: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隐性翻译被解释为语际交际的描述性用法。衡量译文成功的标准不再是译文与原文在功能上的对等,而是译文是否对译文接受者有最大最直接的相关性。这就为改动原文信息提供了合理的依据。城市外宣新闻文本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适用于这种评估方法。以此,本文以天津《今晚报》海外版的城市外宣新闻为例,通过说明原文本在翻译中的地位,研究了关联理论视角下的隐性翻译对翻译该类文本的指导作用。  【关
期刊
【摘要】:民间剪纸艺术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最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民间艺术之一,其中淮河流域的民间剪纸艺术,深刻的体现了淮河流域的民俗文化,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本文主要对淮北地区和阜阳地区的民间剪纸艺术进行了研究,以期为相关人士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淮河流域;民间剪纸艺术;区域特色  前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剪纸艺术被应用到服装设计、礼品包装、家庭装饰等各个领
期刊
前言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与鲜明的民族特点,是中华文明成果最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建设好“美丽乡村”。那么怎样把传统文化融入美丽乡村建设?这个问题就摆在我们眼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包含自然美和社会美,是能够
期刊
【摘要】:群众文化产生于人民群众的劳动生产过程中,可以振奋人民群众的精神,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是人民群众获得审美享受,实现自己教育、自我完善的重要手段。群众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和繁荣群众文化,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探讨了新形势下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积极作用和重要意义,并提出有效推进群众文化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新形势;群众文化工作;重
期刊
【摘要】:地域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基础,我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域环境中所生活的人群产生了独特的、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如齐鲁文化、燕赵文化、关东文化、吴越文化、中原文化等。地域文化是某一区域的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所形成的包含一定的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总和的一种文化。泰山位于齐鲁大地上,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中国山水画
期刊
【摘要】:篮球文化的发展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迎来了新的机遇,要把握这一机遇,对篮球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促进其新的发展。本文通过对我国篮球文化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结合其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究篮球文化发展的路径,以促进篮球文化的持续化发展。  【关键词】:篮球文化;发展现状;发展路径  作为人类社会文化发展当中一个组成部分,体育文化的发展在人类社会的进步中发挥出了其独特的作用[1]。作为现代体
期刊
【摘要】:洛阳凉洛寨的泥娃娃,是洛阳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凉洛寨的泥娃娃的兴起与洛阳人的求子习俗是息息相关的,因民间求子、拴娃娃非常盛行,洛阳郊区李楼乡凉洛寨的老百姓就为“求子”专门捏制泥娃娃,遠近闻名,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也使得凉洛寨的泥娃娃成为洛阳民间美术的一种独特的门类。本文是对凉洛寨娃娃的深入研究,从历史渊源,发源地,制作过程,文化传承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凉洛寨泥娃娃;求子
期刊
【摘要】:为了弘扬传统文化,让更多的孩子接受圣贤文化的熏陶,体会国学经典的智慧,提高学习能力,受益终生;为了让更多的家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营造更和谐的家庭氛围;为了让更多的儿童学习力行《弟子规》,从小打好做人的基础,孝亲尊师,礼敬圣贤。  【关键词】:基层公共图书馆;国学经典;阅读推广  儒和学堂经典诵读班设在寿光市图书馆尼山书院,为公益性质,不收取费用,老师及参与管理的家长都是志愿者。寒暑假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