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场子拉胡琴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wb60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小的时候,对音乐没半点感觉,可有一年暑假,听隔壁一位客人拉了几首二胡独奏曲以后,就突然想学拉胡琴。
  胡琴买到手,回来后把火钳烧红,将松香滴到琴筒上,学琴就开始啦!隔壁朱瓦匠有午睡的习惯,我一拉琴,朱瓦匠就一脸苦笑跑过来看一趟,弄得我不好意思再拉下去了,就搬条麻拐凳到没人家的金丘嘴去拉。
  到金丘嘴要经过邻队的一块西瓜地,我一边走一边低头哼地花鼓曲,身后突然冒出一双大手将我一把捉住,是守西瓜的少瓦口。少瓦口说,拉给我听听。我一拉,他就打断我说,好,好,我一个人在这里守瓜总是打瞌睡,你帮我醒瞌睡好不?开始几天,少瓦口天天表扬我。有天下午,我拉着拉着,他睡着了。这天他对我说,你还是到金丘嘴去拉吧!我拿起胡琴就往家跑,第二天也没有到金丘嘴去。后来,老鼠将琴弦和马尾都咬断了,这初学胡琴的事就此结束。
  第二年正月间的一天,队上一个年年领头耍龙灯花鼓的热角跑来对我说,听说你晓得拉胡琴,今年就定了你拉胡琴啊。我连忙说不晓得拉。他说,不晓得拉也得拉!我说,那是么子道理呢?他说,我们要单独耍班花鼓戏。
  我们队是由一条公路一分为二的,我家在公路南边。每年耍龙灯花鼓,我们这边的人往往要听那边人的闲话,说是耍珠叉的、拉胡琴的和妹子、丑角每回都是他们那边的人,我们这边的人只晓得打喝声。这位热角告诉我,今年说起这事,我们这边有人咕哝了一句,要不我们另耍一班?那边为头的说:你们拉胡琴的人都没有,如果耍得起来,把我那“王”字倒着写!“王”字倒写还是“王”,可我们这位热角气得一脸通红,非要与他们打赌。
  他说今天初四,十一出灯!我急忙把胡琴从床顶上取下来,擦掉灰尘,向母亲要了纳鞋底的绳子把马尾续起来,白天练,晚上练,有时练到半夜两三点。练了五六天,觉得天下所有的地花鼓曲子都能拉了,我高声对领头的热角说,把妹子和丑角叫来合琴吧!可是一合,我拉我的,他们唱他们的,领头的热角就笑起来。但他立即想出一个办法来,他说,你就只拉“过门”吧。于是我就只拉“过门”。这样虽然可以勉强玩下去,但想起自己的自信,脸上就像有鸡虱子爬。以后的两天,我整晚不睡地练,甚至朱瓦匠也怀疑我的脑壳有毛病。
  这天晚上出灯,到第一家演出时,也许是大家为争这口气吧,第一个节目《送财》一开始,所有人就齐声歌唱。我不知是情绪被那种现场气氛所带动呢还是怎么的,突然进入状态,身手似乎都不是自己的了,随着载歌载舞的节奏而灵动,胡琴便拉得特别顺畅,琴声唱腔水乳交融,主人家的鞭炮煮粥一样放。到第二家演出时,更是得心应手,连演三十多家,没出一点破绽。第二晚连演五十多家,第三晚连演六十多家……到正月十六收灯,公路那边的人就来请我们去吃饭,说是讲话算数。我们挽回了面子,个个宽容,都说算了算了,那边就派人送了三十个雪枣“封子”过来。大家都说这次我功劳最大,先提出五个“封子”来特别奖赏我。我拿着一大袋副食品“封子”回来向母亲报喜,母亲高兴得抹眼泪。
  因为这次拉胡琴出了名,我的命运得到了改变,不过这是后话了。只是到城里来后,我再也没有拉过胡琴,再也没有玩过龙灯花鼓,也再没有得到过那样的快乐了。
其他文献
我是1978年下半年进入省级机关工作的。80年代初,省水电工程局在眉县石头河水库建设工地施工。为了考察他们拟提拔的16名干部的有关情况,我和一位同事前往工地,住在简易工棚招待所。工地的员工知道上级来人考察干部,有人来反映施工问题,有人申诉个人冤情,还有人提改进工作意见。但是,没有人为自己或他人的提拔来说情摆好,整个考察过程十分真实客观。  有一天中午,招待所供应粉蒸肉,我俩每人买了一份粉蒸肉,再加
我是山东莱州人,1969年响应“上山下乡”号召,回村劳动了三年。后来在亲戚的介绍下,于1973年春来到内蒙古柴河镇落户。柴河气候寒冷,无霜期短,只能种植小麦、油菜、土豆等,居民吃的蔬菜以土豆和卷心菜为主,夏秋两季就用山上的蘑菇、木耳、韭菜等野菜来充实餐桌。  柴河镇地域广阔,人烟稀少,土地肥沃,地里的野草长得比人都高,荒芜的土地比比皆是。我到柴河后,在房前铲除杂草,开垦出了一片土地。6月中旬断霜后
“接班”,是上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盛行的一种“子女顶替就业制度”,指父母退休、退职后,由其子女办理手续,顶替空下来的名额,进入父母原工作单位。一个生长在农村的孩子,能够顶替父母进城上班,宛如鲤鱼跳过龙门,土鸡变成金凤凰,不是普通农村孩子能比的。  1974年前后,我在莱州的一所村办中学上学。全班四十几位同学,就有五名同学的父母在外边上班:有在烟台的,有在青岛的,还有在本县的。其中一名同学,
我1984年8月中专毕业,分配到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上班一年后,就有好心人给我介绍对象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老大不小了,那就处呗,再说我也很想早点结束自己做饭吃的光棍生活了。  水果糖惹了祸  首先是单位的李师傅给我介绍了一位赵姑娘。媒人嘛,自然要把对方夸成一朵花。我悄悄地了解了一下,姑娘确实不错,家庭条件也很好,只是赵姑娘也戴近视眼镜,我就有些顾虑了。你说她和我都是近视眼,将来
1966~1969年,到供销社购买物品,必须对对联。售货员说“跟共产党走”,你必须答“听毛主席话”;售货员说“学习老三篇”,你必须答“改造世界观”;售货员说“不忘阶级苦”,你必须答“牢记血泪仇”……你如果答不出,对不起,不卖给你!一个70岁的小脚老婆婆跑了七八里路来买食盐,因为对不上,只好悻悻地往回走。一个50岁的农民见状,连忙秘密请教一个年轻人。幸好对上了,可以买。老农说:“请给我扯六尺湖北带子
1970年初春,我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4师74团工作,已迈入“老大难”一族。这时,母亲来信附了一张纸条,上面有一个女孩的通信地址。她是南疆43团的农工,与我年岁相仿。我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给她写信作了一番自我介绍。  过了二十多天,我收到回信,字迹端正清秀。她告诉我,在拾棉花竞赛中,她一天拾了216斤棉花。看来是个能干人。通过十几次的书信往来,我们互相确定对方就是自己要找的那个人。于是,我们着手调动
已经成为一种习惯,甚或一种宗教了。  每年立秋,我总要在家人惊诧的眼光中,拿出那只破旧的蟋蟀盆来,用细布细细地拭去灰尘,再蘸上清水慢慢地擦它,最后太阳照一照,把它供奉起来。  这只蟋蟀盆很有年份了,而且颇有品相,叫做“铜鼓天落盖”,体形就像一只明代的夜郎铜鼓,通体苍灰色,因年代久远而略呈影青的钙化斑点,腰部悉如健妇般地、有力地微凸,盆盖墨黑,中镶菱座铜环熠熠生辉。  因为多处冲口,被儿子讥为“丐帮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师范毕业后,以“高学历”分配到家乡的中学教书。这弄得我哭笑不得,因为我的年龄、学识与学生相比,半斤八两,三尺讲台让我望而生畏。幸好,我遇上了“大自考”。  所谓的“大自考”,顾名思义,就是年龄不分老幼、学历不分高下,只要完成了高等教育所设置学科的学分,就能实现大学梦想。几乎所有的同事都报名了。我一鼓作气报了首次开考的四门学科———《哲学》《文学概论》《形式逻辑》和《写作》,领
1984年初冬至1986年国庆,我在五四商场里的振华商店站柜台,卖衬衫、西服和呢子大衣。过去的售货员很牛气,隔着柜台,看顾客顺眼,就多拿几件任其挑选;不顺眼,就边拿边摔打,反正卖多卖少大家工资都一样。  某些场合,有些人总爱吹牛说自己不是长大的,是被吓大的。我不爱吹牛,但我的胆子确实是被小偷吓大的,而且是越吓越大。  刚开始当售货员没经验,总有顾客试好衣服要买时,才发现包里的钱被小偷偷走了。有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