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孩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在现在的家庭中,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平日里娇惯,容易让他们养成任性的特点,当他们犯错闹情绪的时候,父母应该如何跟孩子们做沟通呢?
值得一提的是,父母要首先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孩子最需要的心理营养是什么,试着和他们的情绪而不是坏行为对话,也许孩子们的合作度会更高,对付他们的坏情绪也会更有效。
要理解孩子的情绪和想法
情绪得到理解和尊重的孩子,更容易得到快乐和健康,更愿意与别人合作,将来学习成绩也会更好。而情绪理解的关键就在于父母应当毫无疑问、毫无指责地接受孩子的情绪,特别是他们的负面情绪,其实,孩子们的负面情绪没有你想的那么复杂。
如果孩子大声嚷嚷“我讨厌奶奶”,你是不是会很自然地批评他:“奶奶是长辈,你怎么能这么说呢?”接下来就是一顿教育。但是如果你换一种方式,问他:“为什么呢?”他也许就会说,“因为奶奶更喜欢小弟弟,她都没有抱我那么多次”。这样,你是不是就不会怪他是个不懂规矩的“小恶棍”了?而他的不满也会在这样温和的引导下很快过去。
比如当孩子从幼儿园回来,气鼓鼓地告诉你:“今天老师很凶很凶地批评我,弄得大家都笑我。”你不能说:“你又做错什么了?”这时候的他最需要妈妈了解他的坏心情:“哦,那你当时一定尴尬极了。”
无条件地理解和接受孩子的情绪,并不等于纵容孩子,让他为所欲为。
你可以理解他和小伙伴们玩得迟迟不肯回家吃饭的心情,也可以了解他滑冰时不愿被头盔束缚,自由自在滑行的愿望。但是规则就是规则,尤其是涉及到安全问题时,你完全没必要退让。其实你大可放心,当你对孩子情绪发自内心的理解被他感受到时,他就会认为自己是被理解和尊重的,那么之后他也一定不那么爱找麻烦,要知道孩子的天性是合作而不是对抗。
每个人都希望别人在意自己的感觉,即使婴儿也不例外。有研究表明,当小baby微笑地看着妈妈时,妈妈的目无表情一定会让他立刻拉下脸来,并表现出失望的样子。当孩子慢慢长大时,他更需要在父母的帮助下,学会观察和处理自己的情绪。
既然父母对孩子情绪的感受如此重要,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最容易被怎样的情绪问题困扰吧!
●0~2岁的宝宝:
需要无条件的宠爱
小宝宝正在慢慢了解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他能从别人那得到什么。他希望最亲密和最信任的妈妈可以在任何时候,都无条件地照顾他,宠爱他,即使有时他有些小闹人。
父母这样做,让孩子感觉被理解:
第一时间的回应。如果宝宝哭了,尽快找到他哭的原因,是饿了,想吃奶了?还是尿湿了,想换一个尿布?或者只是想让妈妈抱抱。不管因为什么,对这么小的宝宝来说,立刻满足就是最好的回应。你可以对他说:“宝宝哭了,一定是哪里不舒服了才找妈妈的。”他还听不懂?没关系!他听不懂你说的话,却能感受到你温柔的声音和语调。
用面部表情配合他的感受。其实这并不用我们教给你,妈妈本能也许早就让你熟练于这个方法了。孩子哭时,你假装出伤心的表情,孩子笑时,你也跟着他笑。
当然,最要紧的是为他准备一张质量可靠,方便更换尿布的婴儿床。
●2~3岁的孩子:
需要探索和独立感
现在的他已经可以到处走走跑跑了,对于周围环境的探索也让他兴奋不已。这时,当事情没有按照他希望的样子进行,或者周围的人不事事顺从他时,他最容易感觉沮丧和生气。
父母这样做,让孩子感觉被理解:
让他对各种情绪开始有些了解。在两三岁孩子的眼里,所以事情只能被分成两种:好的和坏的。尽管如此,你还是可以让他开始慢慢了解一些更具体的、描述情绪的词汇,比如伤心,失望。把感觉和学到的词汇联系在一起,可以让孩子更好地描述自己的感觉,一旦他能把不良情绪说出来,那么他也就不那么容易大发脾气或者攻击别人了。
让他自己慢慢来。这时的他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急切地希望找到独立的感觉,当他发现自己能拉上拉链或者搭个小积木时,会又兴奋又激动,当然,在这个阶段中,记得为孩子预备没有棱角、对孩子健康没有危害、可以随时扩展成为玩乐小天地的床、桌子,在他自己完成一件事情时,你最好别插手,除非他主动让你帮忙或者表现出明显的不耐烦。
●3~5岁的孩子:
需要在增加的外界互动中
体会更多的感觉
和外界互动的增加会逐渐给孩子带来很多强烈的感受和情绪,这个阶段的孩子应适当的通过接触来了解外部的世界,其他小朋友不让他玩一个他很喜欢的玩具时,他会气疯掉;大孩子而模仿怪物的叫声会让他害怕极了;他最喜欢的那个小伙伴不怎么爱和他玩也能让他非常地伤心和失望……
父母这样做,让孩子感觉被理解:
常常对他说“我知道”。有时候,这样简单的三个字比苦口婆心的劝导要管用得多。“我知道你想穿上和灰姑娘一样水晶鞋”“我知道你明天不想上幼儿园”“我知道你不喜欢吃胡萝卜”……仅仅是温柔的“我知道”就可以让孩子知道,你了解他的想法。
避免“但是”。虽然,除了理解孩子的情绪,你还需要让他了解规则,哪些事情应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但是如果你在对孩子的情绪表示了理解之后,紧接着的下个句子就是“但是,……”那么他会很容易感觉,前面的理解都是假的。所以,同样的情况下,不要说“我知道晨晨很让你生气,但是不管怎样你都不能打人”,只是简单地把它拆成两个句子就会好很多,“我知道晨晨很让你生气。你不能打晨晨,因为他会受伤的。”
给孩子一点空间,不要急于安慰。听说其他小朋友排斥或者嘲笑你的孩子,做妈妈的一定感觉不舒服。但你也不需要立刻安慰他说,“他们不对,你是个好孩子”。只是简单的说出他的感觉就好,“遇到这样的事,肯定会难过的”。也许这就能让他感觉好多了,等冷静一些之后,他也能更加客观地回想刚才的情景。
●5~8岁的孩子:
需要融入小伙伴的圈子中
他越来越多地关注家庭以外的世界,融入小伙伴们的圈子对他来说最重要。
父母这样做,让孩子感觉被理解:
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做让他尴尬的事情。比如和他再见时,亲他一下,尤其是当着其他小朋友的面,他也许会觉得,这样做让同伴认为他很幼稚。
用合适的方式教他规矩。“我知道”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身上依然有效。“我知道你不喜欢林阿姨。你见到他时,还是应该和她打个招呼。”这样情绪理解和正确的行为教导都不耽误。
●8~12的孩子:需要自己的空间
大孩子最关心自己在朋友当中是否受欢迎,样子是否够酷,有没有足够隐私。
父母这样做,让孩子感觉被理解:
尽量让他自己做决定。但是如果要求太过分,比如晚上单独出门,那么你还是需要告诉他,“我知道你想自己出去。可是晚上外面不安全,我们不放心让你单独出门。”
保持他酷酷的形象。不要在他的朋友,你的朋友或者其他亲戚的面前,谈论他的感觉,比如最近的一些沮丧、不安和气愤。
用一张写字台、一把舒服的椅子和一盏护眼灯搭建出一个属于他的小空间,给他足够的隐私。学校里功课的紧张,以及和同学相处的压力一定非常累人。所以,在家里他需要一些单独的时间和空间回想一下学校里发生的事情。
值得一提的是,父母要首先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孩子最需要的心理营养是什么,试着和他们的情绪而不是坏行为对话,也许孩子们的合作度会更高,对付他们的坏情绪也会更有效。
要理解孩子的情绪和想法
情绪得到理解和尊重的孩子,更容易得到快乐和健康,更愿意与别人合作,将来学习成绩也会更好。而情绪理解的关键就在于父母应当毫无疑问、毫无指责地接受孩子的情绪,特别是他们的负面情绪,其实,孩子们的负面情绪没有你想的那么复杂。
如果孩子大声嚷嚷“我讨厌奶奶”,你是不是会很自然地批评他:“奶奶是长辈,你怎么能这么说呢?”接下来就是一顿教育。但是如果你换一种方式,问他:“为什么呢?”他也许就会说,“因为奶奶更喜欢小弟弟,她都没有抱我那么多次”。这样,你是不是就不会怪他是个不懂规矩的“小恶棍”了?而他的不满也会在这样温和的引导下很快过去。
比如当孩子从幼儿园回来,气鼓鼓地告诉你:“今天老师很凶很凶地批评我,弄得大家都笑我。”你不能说:“你又做错什么了?”这时候的他最需要妈妈了解他的坏心情:“哦,那你当时一定尴尬极了。”
无条件地理解和接受孩子的情绪,并不等于纵容孩子,让他为所欲为。
你可以理解他和小伙伴们玩得迟迟不肯回家吃饭的心情,也可以了解他滑冰时不愿被头盔束缚,自由自在滑行的愿望。但是规则就是规则,尤其是涉及到安全问题时,你完全没必要退让。其实你大可放心,当你对孩子情绪发自内心的理解被他感受到时,他就会认为自己是被理解和尊重的,那么之后他也一定不那么爱找麻烦,要知道孩子的天性是合作而不是对抗。
每个人都希望别人在意自己的感觉,即使婴儿也不例外。有研究表明,当小baby微笑地看着妈妈时,妈妈的目无表情一定会让他立刻拉下脸来,并表现出失望的样子。当孩子慢慢长大时,他更需要在父母的帮助下,学会观察和处理自己的情绪。
既然父母对孩子情绪的感受如此重要,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最容易被怎样的情绪问题困扰吧!
●0~2岁的宝宝:
需要无条件的宠爱
小宝宝正在慢慢了解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他能从别人那得到什么。他希望最亲密和最信任的妈妈可以在任何时候,都无条件地照顾他,宠爱他,即使有时他有些小闹人。
父母这样做,让孩子感觉被理解:
第一时间的回应。如果宝宝哭了,尽快找到他哭的原因,是饿了,想吃奶了?还是尿湿了,想换一个尿布?或者只是想让妈妈抱抱。不管因为什么,对这么小的宝宝来说,立刻满足就是最好的回应。你可以对他说:“宝宝哭了,一定是哪里不舒服了才找妈妈的。”他还听不懂?没关系!他听不懂你说的话,却能感受到你温柔的声音和语调。
用面部表情配合他的感受。其实这并不用我们教给你,妈妈本能也许早就让你熟练于这个方法了。孩子哭时,你假装出伤心的表情,孩子笑时,你也跟着他笑。
当然,最要紧的是为他准备一张质量可靠,方便更换尿布的婴儿床。
●2~3岁的孩子:
需要探索和独立感
现在的他已经可以到处走走跑跑了,对于周围环境的探索也让他兴奋不已。这时,当事情没有按照他希望的样子进行,或者周围的人不事事顺从他时,他最容易感觉沮丧和生气。
父母这样做,让孩子感觉被理解:
让他对各种情绪开始有些了解。在两三岁孩子的眼里,所以事情只能被分成两种:好的和坏的。尽管如此,你还是可以让他开始慢慢了解一些更具体的、描述情绪的词汇,比如伤心,失望。把感觉和学到的词汇联系在一起,可以让孩子更好地描述自己的感觉,一旦他能把不良情绪说出来,那么他也就不那么容易大发脾气或者攻击别人了。
让他自己慢慢来。这时的他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急切地希望找到独立的感觉,当他发现自己能拉上拉链或者搭个小积木时,会又兴奋又激动,当然,在这个阶段中,记得为孩子预备没有棱角、对孩子健康没有危害、可以随时扩展成为玩乐小天地的床、桌子,在他自己完成一件事情时,你最好别插手,除非他主动让你帮忙或者表现出明显的不耐烦。
●3~5岁的孩子:
需要在增加的外界互动中
体会更多的感觉
和外界互动的增加会逐渐给孩子带来很多强烈的感受和情绪,这个阶段的孩子应适当的通过接触来了解外部的世界,其他小朋友不让他玩一个他很喜欢的玩具时,他会气疯掉;大孩子而模仿怪物的叫声会让他害怕极了;他最喜欢的那个小伙伴不怎么爱和他玩也能让他非常地伤心和失望……
父母这样做,让孩子感觉被理解:
常常对他说“我知道”。有时候,这样简单的三个字比苦口婆心的劝导要管用得多。“我知道你想穿上和灰姑娘一样水晶鞋”“我知道你明天不想上幼儿园”“我知道你不喜欢吃胡萝卜”……仅仅是温柔的“我知道”就可以让孩子知道,你了解他的想法。
避免“但是”。虽然,除了理解孩子的情绪,你还需要让他了解规则,哪些事情应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但是如果你在对孩子的情绪表示了理解之后,紧接着的下个句子就是“但是,……”那么他会很容易感觉,前面的理解都是假的。所以,同样的情况下,不要说“我知道晨晨很让你生气,但是不管怎样你都不能打人”,只是简单地把它拆成两个句子就会好很多,“我知道晨晨很让你生气。你不能打晨晨,因为他会受伤的。”
给孩子一点空间,不要急于安慰。听说其他小朋友排斥或者嘲笑你的孩子,做妈妈的一定感觉不舒服。但你也不需要立刻安慰他说,“他们不对,你是个好孩子”。只是简单的说出他的感觉就好,“遇到这样的事,肯定会难过的”。也许这就能让他感觉好多了,等冷静一些之后,他也能更加客观地回想刚才的情景。
●5~8岁的孩子:
需要融入小伙伴的圈子中
他越来越多地关注家庭以外的世界,融入小伙伴们的圈子对他来说最重要。
父母这样做,让孩子感觉被理解:
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做让他尴尬的事情。比如和他再见时,亲他一下,尤其是当着其他小朋友的面,他也许会觉得,这样做让同伴认为他很幼稚。
用合适的方式教他规矩。“我知道”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身上依然有效。“我知道你不喜欢林阿姨。你见到他时,还是应该和她打个招呼。”这样情绪理解和正确的行为教导都不耽误。
●8~12的孩子:需要自己的空间
大孩子最关心自己在朋友当中是否受欢迎,样子是否够酷,有没有足够隐私。
父母这样做,让孩子感觉被理解:
尽量让他自己做决定。但是如果要求太过分,比如晚上单独出门,那么你还是需要告诉他,“我知道你想自己出去。可是晚上外面不安全,我们不放心让你单独出门。”
保持他酷酷的形象。不要在他的朋友,你的朋友或者其他亲戚的面前,谈论他的感觉,比如最近的一些沮丧、不安和气愤。
用一张写字台、一把舒服的椅子和一盏护眼灯搭建出一个属于他的小空间,给他足够的隐私。学校里功课的紧张,以及和同学相处的压力一定非常累人。所以,在家里他需要一些单独的时间和空间回想一下学校里发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