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颜回式的迷信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lkf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语》有这样一段记载:“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己也。”大意是,孔子的学说,抬起头来看觉得至高无上,学习起来则如钻研不透的顽石,飘忽不定,捉摸不到,简直太高深,太卓越,太玄妙了,即使穷有生之年,竭五官之力,都还跟不上,此其所以叫苦连天也。
  想到这里,对颜回这种对孔子及其学说的态度,总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一部人类思想史,尽管高峰迭起,群星灿烂,但不论任何人,哪怕是划时代的思想巨匠,他可能树起一座理论丰碑,但绝不可能堆起一座后人永远不可攀越的“绝对真理”的“顶峰”。他们的理论尽管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世界的某些规律,但又不可避免地深深打着某一特定时代,甚至是某一特定区域的烙印,显示出相对真理的特性来。如果把绝对真理比作浩瀚无际的海洋,那一个个思想家的理论就只是汇聚而来的涓涓细流;如果把人类通向绝对真理的道路比作一道永无尽头的天梯,那一个个思想家的学说就只是拾级而上的一步台阶。同人类认识世界的总体过程相比,任何思想家的学说都相形见细,并夹杂着在所难免的错讹和缺陷。孔子作为儒学始祖,在春秋末叶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确实是影响颇大的权威之一。“至圣先师”的冠冕固然是后代权势者加上去的,但儒学较之百家之说,论理之严,容量之大,大概也是事实。可是颜回把孔子的学说吹捧为至高无上,这就实在不能说不是一种违犯科学的迷信和阿谀之词。
  迷信和吹捧,对一个思想家及其学说有百害而无一益。据传,孔子当年曾向许多老师学习各种知识。但是,他把老师的学问融会贯通,大胆扬弃,加以创造,发展成崭新的儒学体系,一下子站到老师肩头上去了。我这么想,倘若孔子也象颜回迷信老师那样,认为竭尽五官之力,怎么也跟不上,恐怕孔子的思想大不过只是他的几位老师学说的杂乱无章的堆积,含量颇大的儒学也不会诞生,孔子的声名也早已湮灭,哪里传得这样久远?对颜回的盲从和迷信,孔子也有过觉察,并作了批评,说他“于我言,无所不说(悦)”,“非助我者也”。孔子是看到了别人一味恭维,对自己丰富和发展理论毫无助益这层道理的。但这个批评,比起批评那几个离经叛道的学生的雷霆之怒来,那是轻淡多了。
  对一个思想家及其思想体系,当然要尊重。但尊重不是迷信,更不是吹捧。而真正打开一个理论宝库之门的金钥匙,是对这个理论体系本身在人类思想史上所占地位的科学估价,以及是则是,非则非,只信科学,不信“先哲”的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而颜回呢,他对孔子一言一语,一字一句,甚至一嗔一喜,一笑一颦,都诺诺称是,并一概当作千古不易的经典和奥妙无穷的大义微言。这种由“信仰”而至迷信,由“忠诚”而至膜拜,把颜回自己以及孔子的许多学生害得好苦。这班不乏才华的年轻人,本来可以通过学习孔子而超过他,站在老师的肩头,攀上新的高度。但是,迷信的粗绳大索捆住了他们的手脚。他们战战兢兢,唯以解释儒家经典为己任,不敢越雷池半步,结果大都成了毫无建树的庸人,在思想史上连一缕流星般转瞬即逝的光痕也没有留下。最惨的要数子路了。在同敌人激战中,他被击断了帽带子。如此关头,他还念念不忘执行孔子“君子死,冠不免”的教训,只顾系帽带,却被人砍成了肉酱。说起来,既令人怜惜,又使人觉得近乎活该!颜回们搞的古代迷信,传染了后世许多学者。由颜回始,这种古代迷信代代相袭,孔夫子稳稳地坐着“至圣先师”的金交椅,迷信成了正宗,创新指为叛逆,终于导致了人们思想的禁锢和僵化,导致了理论的停滞和枯萎。与此并行的,是中国的封建专制福寿绵长,最后成了供列强们鉴赏和掠夺的老古董。岂不痛矣哉!痛定思痛,我们应该想些什么呢?
其他文献
一九七九年初收到芝加哥大学老同学柯尔柏君的来信,说是我们当年的老师阿瑟·弗里德曼教授将于三四月间到北京旅游,希望我们能见面。弗里德曼教授现年七十二岁,是芝加哥大学卓有成就的退休荣誉教授,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专家,编过哥尔斯密全集、威彻里剧本四种等,写过许多评论文章。我虽没有上过他的课,但他曾参加过我的口试委员会,又时常在校内碰见,所以还完全记得他的模样。我当然表示欢迎,但是我说我三四月间要去医院动一次
期刊
“大地的女儿”史沫特莱写的朱德传《伟大的道路》,终于能够在哺育了朱德同志的中国大地上畅行无阻了。它出现在现在的中国,起了一种史沫特莱当初不能料到的意义,这就是它帮助我们冲破了前些年林彪、“四人帮”封锁的传记文学的禁区。我们读了这本书,做些思索,分析一下它的成功和不足之处,就会觉得传记文学并不是难以琢磨的迷宫,以传记文学作品织人之罪完全是别有用心的。  在林彪、“四人帮”当道的十几年中,他们为了树立
期刊
《现实主义作家》(The Realists),查·珀·斯诺(C.P.SnoW)著,美国查尔斯·斯克里伯纳出版社一九七八年版,336页,12.98美元。  现年七十五岁的查·珀·斯诺是当代国际闻名的英国作家,英王室一九五七年册封他为爵士,一九六九年又加封为勋爵。  斯诺在这部新著里写了八位作家的生平和他们的作品,即司汤达、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加尔多斯、亨利·詹姆斯和普鲁斯特。
期刊
如何识别和使用人才,在古今一切社会中都是个重要的大问题。而人才问题总有“德”与“才”的两个方面。宋代著名的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第一卷刚开始,就发了一通关于德才关系的议论,它十分集中扼要、富有代表性,为我们今天了解研究封建统治阶级的用人标准,提供了一份绝妙的材料。  在中国历史上,从春秋战国之际出现“尚贤”思想以后,“贤人”就一直是褒词和尊称。司马光的德才观首先反对这种不加分析笼统称之为“贤人
期刊
报刊版面装饰,是书刊装帧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自五四运动起,在开展新文化运动中,为适应提倡发展新科学、新文学、新戏剧、新美术、新音乐的需要,曾雨后春笋般地相继创刊了许多新型报刊。这些报刊,无论从文字内容到编排形式,包括刊头、题头、文尾装饰画的设计,都予人有耳目一新之感。这种传统,一直沿续到艰苦的八年抗日战争时期的解放区和后来抗战胜利后扩大了的一些解放区,依然得到很好的发扬。这是应该在我国书刊装帧
期刊
关于《西行漫记》答问    许多读者读了《西行漫记》之后,对书中叙述的某些具体情节与党史著作不相一致,觉得不好理解,来信要求解释。我们发表这篇文章,供读者参考。——编者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写的《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中国》),今年初出版了新译本,具有广泛的影响。许多同志表示,要不是粉碎了林彪、“四人帮”,这部在全世界风行了将近半个世纪的名著,中国读者是无缘得读的。  《西行漫记》之可贵,主
期刊
海与文学是有不解之缘的。古往今来,歌咏海的诗词骈散,可谓不知其数。海那无际无涯、浩瀚博大的雄姿,怒涛排空、使舟楫倾覆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时而碧波荡漾、鸥翔鹤翥,时而狂飙疾转、黑浪如山的变幻无穷的奇景,使多少人为之倾倒、为之击节而歌!对海表示过爱慕、敬畏之情的诗人、作家,该以千百计吧。但是,假如有谁问我,在中国文学史上,哪一位作家最爱海?那我会毫不迟疑地说:“冰心最爱海!”也许我的看法有偏见,但我敢于
期刊
偶翻《三家村札记》,读到一篇题为《怕鬼的“雅谑”》的文章,是廖沫沙同志写的。  文章说: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出版的《不怕鬼的故事》是一本好书,书中不但有不怕鬼的故事,也夹带有怕鬼的故事,这篇故事题为《雅谑》,接着介绍《雅谑》的内容。读了以后深深感到,《雅谑》这篇文章就是在今天说来也是很有现实意义的。这时,我忽然想起,在一九七八年底我曾经买来一本《不怕鬼,的故事》第二版。当我把这本书从书橱里拿出来,
期刊
也许是因为“传统”的关系,我们国家对于名位排列历来是颇有讲究的。《水浒传》的压卷之章便是:“梁山泊英雄排座次”。近来,翻阅了一些解放后出版的不同版本的地图册,想不到这中间也大有排名列位的奥妙。例如:在一九五八年版的《世界地图册》中,据欧洲之先的是苏联。如果算是从东往西地排过去,这倒还讲得过去。可是在一九七二年版的《世界地图册》中,这位置让给了阿尔巴尼亚。这可真叫奇怪。无论从东、从西,还是从南、从北
期刊
一    也许世界上再没有哪一个民族背负着如此沉重的历史包袱了—五千年古国,三千年文字,两千年封建制度,加上生息繁衍至今已达九万万七千万的人口……不错,中国人民曾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足以使其他民族钦羡不已,更值得本国人民和子孙后代引为自豪。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沿着故道运行到十九世纪中叶,突然惊愕地遇到了资本主义文化的挑战。在那个时代,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许多人预见中国未来必不可免地会有一场改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