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语》有这样一段记载:“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己也。”大意是,孔子的学说,抬起头来看觉得至高无上,学习起来则如钻研不透的顽石,飘忽不定,捉摸不到,简直太高深,太卓越,太玄妙了,即使穷有生之年,竭五官之力,都还跟不上,此其所以叫苦连天也。
想到这里,对颜回这种对孔子及其学说的态度,总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一部人类思想史,尽管高峰迭起,群星灿烂,但不论任何人,哪怕是划时代的思想巨匠,他可能树起一座理论丰碑,但绝不可能堆起一座后人永远不可攀越的“绝对真理”的“顶峰”。他们的理论尽管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世界的某些规律,但又不可避免地深深打着某一特定时代,甚至是某一特定区域的烙印,显示出相对真理的特性来。如果把绝对真理比作浩瀚无际的海洋,那一个个思想家的理论就只是汇聚而来的涓涓细流;如果把人类通向绝对真理的道路比作一道永无尽头的天梯,那一个个思想家的学说就只是拾级而上的一步台阶。同人类认识世界的总体过程相比,任何思想家的学说都相形见细,并夹杂着在所难免的错讹和缺陷。孔子作为儒学始祖,在春秋末叶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确实是影响颇大的权威之一。“至圣先师”的冠冕固然是后代权势者加上去的,但儒学较之百家之说,论理之严,容量之大,大概也是事实。可是颜回把孔子的学说吹捧为至高无上,这就实在不能说不是一种违犯科学的迷信和阿谀之词。
迷信和吹捧,对一个思想家及其学说有百害而无一益。据传,孔子当年曾向许多老师学习各种知识。但是,他把老师的学问融会贯通,大胆扬弃,加以创造,发展成崭新的儒学体系,一下子站到老师肩头上去了。我这么想,倘若孔子也象颜回迷信老师那样,认为竭尽五官之力,怎么也跟不上,恐怕孔子的思想大不过只是他的几位老师学说的杂乱无章的堆积,含量颇大的儒学也不会诞生,孔子的声名也早已湮灭,哪里传得这样久远?对颜回的盲从和迷信,孔子也有过觉察,并作了批评,说他“于我言,无所不说(悦)”,“非助我者也”。孔子是看到了别人一味恭维,对自己丰富和发展理论毫无助益这层道理的。但这个批评,比起批评那几个离经叛道的学生的雷霆之怒来,那是轻淡多了。
对一个思想家及其思想体系,当然要尊重。但尊重不是迷信,更不是吹捧。而真正打开一个理论宝库之门的金钥匙,是对这个理论体系本身在人类思想史上所占地位的科学估价,以及是则是,非则非,只信科学,不信“先哲”的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而颜回呢,他对孔子一言一语,一字一句,甚至一嗔一喜,一笑一颦,都诺诺称是,并一概当作千古不易的经典和奥妙无穷的大义微言。这种由“信仰”而至迷信,由“忠诚”而至膜拜,把颜回自己以及孔子的许多学生害得好苦。这班不乏才华的年轻人,本来可以通过学习孔子而超过他,站在老师的肩头,攀上新的高度。但是,迷信的粗绳大索捆住了他们的手脚。他们战战兢兢,唯以解释儒家经典为己任,不敢越雷池半步,结果大都成了毫无建树的庸人,在思想史上连一缕流星般转瞬即逝的光痕也没有留下。最惨的要数子路了。在同敌人激战中,他被击断了帽带子。如此关头,他还念念不忘执行孔子“君子死,冠不免”的教训,只顾系帽带,却被人砍成了肉酱。说起来,既令人怜惜,又使人觉得近乎活该!颜回们搞的古代迷信,传染了后世许多学者。由颜回始,这种古代迷信代代相袭,孔夫子稳稳地坐着“至圣先师”的金交椅,迷信成了正宗,创新指为叛逆,终于导致了人们思想的禁锢和僵化,导致了理论的停滞和枯萎。与此并行的,是中国的封建专制福寿绵长,最后成了供列强们鉴赏和掠夺的老古董。岂不痛矣哉!痛定思痛,我们应该想些什么呢?
想到这里,对颜回这种对孔子及其学说的态度,总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一部人类思想史,尽管高峰迭起,群星灿烂,但不论任何人,哪怕是划时代的思想巨匠,他可能树起一座理论丰碑,但绝不可能堆起一座后人永远不可攀越的“绝对真理”的“顶峰”。他们的理论尽管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世界的某些规律,但又不可避免地深深打着某一特定时代,甚至是某一特定区域的烙印,显示出相对真理的特性来。如果把绝对真理比作浩瀚无际的海洋,那一个个思想家的理论就只是汇聚而来的涓涓细流;如果把人类通向绝对真理的道路比作一道永无尽头的天梯,那一个个思想家的学说就只是拾级而上的一步台阶。同人类认识世界的总体过程相比,任何思想家的学说都相形见细,并夹杂着在所难免的错讹和缺陷。孔子作为儒学始祖,在春秋末叶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确实是影响颇大的权威之一。“至圣先师”的冠冕固然是后代权势者加上去的,但儒学较之百家之说,论理之严,容量之大,大概也是事实。可是颜回把孔子的学说吹捧为至高无上,这就实在不能说不是一种违犯科学的迷信和阿谀之词。
迷信和吹捧,对一个思想家及其学说有百害而无一益。据传,孔子当年曾向许多老师学习各种知识。但是,他把老师的学问融会贯通,大胆扬弃,加以创造,发展成崭新的儒学体系,一下子站到老师肩头上去了。我这么想,倘若孔子也象颜回迷信老师那样,认为竭尽五官之力,怎么也跟不上,恐怕孔子的思想大不过只是他的几位老师学说的杂乱无章的堆积,含量颇大的儒学也不会诞生,孔子的声名也早已湮灭,哪里传得这样久远?对颜回的盲从和迷信,孔子也有过觉察,并作了批评,说他“于我言,无所不说(悦)”,“非助我者也”。孔子是看到了别人一味恭维,对自己丰富和发展理论毫无助益这层道理的。但这个批评,比起批评那几个离经叛道的学生的雷霆之怒来,那是轻淡多了。
对一个思想家及其思想体系,当然要尊重。但尊重不是迷信,更不是吹捧。而真正打开一个理论宝库之门的金钥匙,是对这个理论体系本身在人类思想史上所占地位的科学估价,以及是则是,非则非,只信科学,不信“先哲”的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而颜回呢,他对孔子一言一语,一字一句,甚至一嗔一喜,一笑一颦,都诺诺称是,并一概当作千古不易的经典和奥妙无穷的大义微言。这种由“信仰”而至迷信,由“忠诚”而至膜拜,把颜回自己以及孔子的许多学生害得好苦。这班不乏才华的年轻人,本来可以通过学习孔子而超过他,站在老师的肩头,攀上新的高度。但是,迷信的粗绳大索捆住了他们的手脚。他们战战兢兢,唯以解释儒家经典为己任,不敢越雷池半步,结果大都成了毫无建树的庸人,在思想史上连一缕流星般转瞬即逝的光痕也没有留下。最惨的要数子路了。在同敌人激战中,他被击断了帽带子。如此关头,他还念念不忘执行孔子“君子死,冠不免”的教训,只顾系帽带,却被人砍成了肉酱。说起来,既令人怜惜,又使人觉得近乎活该!颜回们搞的古代迷信,传染了后世许多学者。由颜回始,这种古代迷信代代相袭,孔夫子稳稳地坐着“至圣先师”的金交椅,迷信成了正宗,创新指为叛逆,终于导致了人们思想的禁锢和僵化,导致了理论的停滞和枯萎。与此并行的,是中国的封建专制福寿绵长,最后成了供列强们鉴赏和掠夺的老古董。岂不痛矣哉!痛定思痛,我们应该想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