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改革的核心之一是教法和学法的改革,倡导的是以学生为主体,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方法,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所以,课堂教学要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上跳跃。
古希腊有这样一则寓言:有个渔夫,每次出海打鱼之前,他都要到市场上去看看,什么鱼的价格高,就决定去捕什么鱼。有一年春天,墨鱼的价格最高,他便去捕墨鱼,结果打上来的全是螃蟹,他非常懊恼地空手而归。等他上岸后,才得知市场里螃蟹的价格涨到了最高,于是他决定下次去捕螃蟹。然而第二次出海,他打上来的全是墨鱼,他再次一无所获。回到岸上,他后悔不已,原来墨鱼的价格又高了。于是他发誓下次不论是墨鱼或是螃蟹他都要带回来。可是第三次出海他什么也没有捕到,那个春天他一无所获。
在传统的教学实际中,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依据的是教学大纲,考试依据的是考纲,关注的是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考试考的是什么内容。就好象渔夫根据市场价格来决定捕什么鱼的过程一样。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预先设计好程序和目的,连学生要提出的问题和问题的答案,也在我们的设计之中,上课就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死”的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活的教师与学生,制约着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思维,扼杀了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教师的教成了死板的“施与”,学生的学成了被动的“接受”,课堂就是一潭死水,毫无生命气息。
我们只关心学生是否获得了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对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和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体验,我们关心得很少,让学生也习惯了这种被动的学习方法。因此,刚走进新课程,我感觉困惑和迷惘:自己能在短时间内彻底地改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吗?所以,在新课改的课堂中,显得畏畏缩缩,不能放开手脚,很多课都走不出旧的思维习惯。
当课进行到第八单元课题1——《金属材料》,我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决定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来决定他们感兴趣的,想了解的是什么知识。在上课前一周,我给全班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布置了一个任务——收集生活中的金属材料,这个课题就从准备这些金属材料开始。
上课前,我心里还直打鼓,这样放开学生的思维,课堂能控制吗?能收到好的效果吗?铃声响了,踏进教室的哪一刻,我还非常不自信。
“同学们,请把你们准备好的金属材料拿出来,你们想知道它们是什么金属,有什么性能和和用途吗?”同学们都把目光集中在我身上,按照旧习惯,他们等待着从老师的口中得到答案。
“请同学们先阅读课本,然后分小组讨论,寻找答案。”学生在认真地阅读课本的内容后,四位同学为一组,热烈地讨论开了,课堂气氛很活跃。
在学生认识了一些常见金属后,就金属材料的知识,让学生把希望了解的知识向老师提问。
“以往,在课堂上,都是老师提出问题由同学回答,今天,反过来,就金属材料的知识,由同学们来向教师提出问题,老师回答。现在,每小组的同学就把要问的问题列出。”
在我的鼓励下,开始有同学胆怯地慢慢站起来:“老师,磁铁是铁吗?”我充分肯定了他提出的问题。
然后,不断有同学站起,慢慢地,学生已经没有了胆怯,提出了各种问题,如:金属是从哪来的?金属有毒吗?铁为什么会生锈?人缺铁时,能吃铁粉补充吗?等等,还对一些问题进行了争议。
最后,一位学生站了起来:“老师,什么是熟铁,它和生铁有什么不同?”
当时,确实把我怔住了,没想到会碰到这样一个问题,“熟铁”这个概念在课本中从没出现,在生活中也很少听到,对它的有关知识,我也是知之甚少。可见,这位同学在课前就已经认真地阅读过课本,还查阅过课外的有关资料。当时,确实把我怔住了,我不知如何回答,但很快,我就镇定下来,非常诚恳地向学生承认:这个问题,确实问倒了老师。知识是无限的,而老师懂得的知识却是有限的,所以,老师也在不断学习,不断掌握更多的知识,请给老师一点时间,让老师在课后掌握好了再给同学们一个满意的答案。请问同学们,老师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了解和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呢?
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可以到书店查资料,到图书室,上网……学生给了很多建议。
“同学们的建议都很好,如果上网的话,应该上什么网呢?”
这下,教室顿时安静了下来,没有人吭声。接着我就给学生介绍了几个关于化学的网站。
第二天,就有不少同学告诉了我,他们查到了有关熟铁的知识。我及时地表扬和鼓励了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很多学生都能自己通过资料,通过上网查找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发现了新的问题。此时此刻,我才真正地理解了“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这句话的函意。
让课堂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的思想呈现出来,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内心体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课堂教学充满激情和智慧,富有生命的气息。我想,这应该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宗旨。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改革中的思维方式突破”—《课程、教材、教法》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
古希腊有这样一则寓言:有个渔夫,每次出海打鱼之前,他都要到市场上去看看,什么鱼的价格高,就决定去捕什么鱼。有一年春天,墨鱼的价格最高,他便去捕墨鱼,结果打上来的全是螃蟹,他非常懊恼地空手而归。等他上岸后,才得知市场里螃蟹的价格涨到了最高,于是他决定下次去捕螃蟹。然而第二次出海,他打上来的全是墨鱼,他再次一无所获。回到岸上,他后悔不已,原来墨鱼的价格又高了。于是他发誓下次不论是墨鱼或是螃蟹他都要带回来。可是第三次出海他什么也没有捕到,那个春天他一无所获。
在传统的教学实际中,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依据的是教学大纲,考试依据的是考纲,关注的是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考试考的是什么内容。就好象渔夫根据市场价格来决定捕什么鱼的过程一样。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预先设计好程序和目的,连学生要提出的问题和问题的答案,也在我们的设计之中,上课就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死”的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活的教师与学生,制约着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思维,扼杀了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教师的教成了死板的“施与”,学生的学成了被动的“接受”,课堂就是一潭死水,毫无生命气息。
我们只关心学生是否获得了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对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和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体验,我们关心得很少,让学生也习惯了这种被动的学习方法。因此,刚走进新课程,我感觉困惑和迷惘:自己能在短时间内彻底地改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吗?所以,在新课改的课堂中,显得畏畏缩缩,不能放开手脚,很多课都走不出旧的思维习惯。
当课进行到第八单元课题1——《金属材料》,我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决定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来决定他们感兴趣的,想了解的是什么知识。在上课前一周,我给全班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布置了一个任务——收集生活中的金属材料,这个课题就从准备这些金属材料开始。
上课前,我心里还直打鼓,这样放开学生的思维,课堂能控制吗?能收到好的效果吗?铃声响了,踏进教室的哪一刻,我还非常不自信。
“同学们,请把你们准备好的金属材料拿出来,你们想知道它们是什么金属,有什么性能和和用途吗?”同学们都把目光集中在我身上,按照旧习惯,他们等待着从老师的口中得到答案。
“请同学们先阅读课本,然后分小组讨论,寻找答案。”学生在认真地阅读课本的内容后,四位同学为一组,热烈地讨论开了,课堂气氛很活跃。
在学生认识了一些常见金属后,就金属材料的知识,让学生把希望了解的知识向老师提问。
“以往,在课堂上,都是老师提出问题由同学回答,今天,反过来,就金属材料的知识,由同学们来向教师提出问题,老师回答。现在,每小组的同学就把要问的问题列出。”
在我的鼓励下,开始有同学胆怯地慢慢站起来:“老师,磁铁是铁吗?”我充分肯定了他提出的问题。
然后,不断有同学站起,慢慢地,学生已经没有了胆怯,提出了各种问题,如:金属是从哪来的?金属有毒吗?铁为什么会生锈?人缺铁时,能吃铁粉补充吗?等等,还对一些问题进行了争议。
最后,一位学生站了起来:“老师,什么是熟铁,它和生铁有什么不同?”
当时,确实把我怔住了,没想到会碰到这样一个问题,“熟铁”这个概念在课本中从没出现,在生活中也很少听到,对它的有关知识,我也是知之甚少。可见,这位同学在课前就已经认真地阅读过课本,还查阅过课外的有关资料。当时,确实把我怔住了,我不知如何回答,但很快,我就镇定下来,非常诚恳地向学生承认:这个问题,确实问倒了老师。知识是无限的,而老师懂得的知识却是有限的,所以,老师也在不断学习,不断掌握更多的知识,请给老师一点时间,让老师在课后掌握好了再给同学们一个满意的答案。请问同学们,老师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了解和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呢?
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可以到书店查资料,到图书室,上网……学生给了很多建议。
“同学们的建议都很好,如果上网的话,应该上什么网呢?”
这下,教室顿时安静了下来,没有人吭声。接着我就给学生介绍了几个关于化学的网站。
第二天,就有不少同学告诉了我,他们查到了有关熟铁的知识。我及时地表扬和鼓励了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很多学生都能自己通过资料,通过上网查找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发现了新的问题。此时此刻,我才真正地理解了“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这句话的函意。
让课堂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的思想呈现出来,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内心体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课堂教学充满激情和智慧,富有生命的气息。我想,这应该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宗旨。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改革中的思维方式突破”—《课程、教材、教法》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