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学之道在厚积而薄发。”著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认为:以自己学习语言的经验来看,得自课内与课外的比例是“三七开”。可见“课外”途径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来源,是学海心湖的源头活水。《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的要求。进行如此数量的课外阅读,势必不能放任自流。应针对当前小学生课外阅读还存在随意、无序、盲目、低效的现状,加大指导力度,以充分发挥课外阅读应有的教育价值。
一、加强课内与课外的联系。
“语文教本不是个终点……目的却在阅读种种的书。”(叶圣陶语)可见立足课本,指导发展课外,是完成阅读教学的保证。
1、课前读以铺垫。有些课文背景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与学生认知距离较远,课前可让学生阅读相关背景材料,。如教学《长征》之前阅读长征的历史资料和介绍雪山、草地等地理情况的文章。这样,既可为课堂教学扫清障碍,又丰富了课外阅读内容。
2、课堂读以补充。课文往往取其某一方面突出内容来体现写作目的。课堂上如果让学生读读课外组织好的相关材料,则可有效地丰富教学内容。如教学《一夜的工作》时,让学生把课外收集到的有关周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的事例读一读,即可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学生的感情更加投入。
3、课后读以延伸。为了让学生对文中人物形象有更丰富的认识或对课文介绍场景有更深入的了解,课后须读相关的文章。许多节选自名著的课文,更应延伸至原著让学生进行扩展阅读。
二、加强自读与合作的联系
真正读懂一本书,对小学生个体而言是有难度的,但在小组合作中读,效果要好一些。我在指导学生自读与合作读书的过程中,采用以下四个循序渐进、循环往复的步骤:
1、读顺读通。如:一位同学读童话故事“虎大王”中的一个片段时不会断词断句,其他组员帮忙,直到组内每个成员都读顺读通了这个故事,才算完成了这一节。
2、交流讨论。交流讨论的成效取决于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作用,这种互动越充分,成效就越显著。因此。我要求每一小组的成员必须做到:在态度上要相互尊重,在认知上要集思广益,在感情上要彼此支持。如下是教师指导下的童话小组学习交流情况。
生(1):读完“虎大王”这则故事,我学会了几个成语,请大家写在摘录本上。
生(2):“……”这一句写得多美啊!请跟我读。
生(3):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我们可不能……
生(4):我与他的看法不同,我觉得……
生(5):你们说得都不错。
生(6):你们看,这个字(嗯)怎么读啊?还有(——)这一长横是什么意思?
六个组员互相讨论后,大胆发挥,不懂的问题,教师稍加点拨。
这一合作过程使学生努力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把已有的知识重新组合、迁移,在认知的道路上开拓前进,直至悟出规律。一旦有所突破,则会欣喜若狂。
3、归纳汇报。组长把本小组交流的体会总结归纳后向全班同学汇报,组员补充,其它小组补充相关意见。各小组学习成果的共享,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激发了学生的读书欲望。
4、评估建档。评估的过程实质是再学习的过程,通过评估,学生正确地认识他人,也正确地认识自己,从而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读书行为。教师组织学生针对组内成员的读书态度、合作情况、获取知识程度进行评估(以鼓励、扶持、提出希望为主)。最后,将每组的读书量,学会的词语、明白的事理等建立档案,及时奖励。
三、加强内因与外因的联系
用人力推着车走,一旦失去了外力的作用,车便马上停下来;如果给车安上一个动力,车就会自动地不断地行走。要让学生能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也要加强内因与外因的联系,给学生一份动力。
1、故事诱发学生课外阅读的自觉性。
有意识地讲述古今中外的名人、伟人是如何钟爱书籍、广泛阅读而成就斐然的故事。如诸葛孔明精通天文地理、精读兵书方能神机妙算、运筹帷幄;毛泽东博古通今造就雄韬伟略的思想智慧……让学生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以及由此产生的自主性的积极行为,懂得课外阅读是重要的“营养”补充。
2、榜样激励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身教重于言教。”师长若能以身作则,抽出一些时间,经常与孩子一起读书,对孩子将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大人阅读时所流露出的热情、兴趣和快乐,必然激起孩子对书籍的好感,产生了解其中内容、满足内心需求的愿望。此外,教师还可在课堂上随机树立典型。当学生口中蹦出一些精妙的词语或精彩的句段时;当学生道出一些别的孩子所不甚了解的科普知识时……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并让他谈谈得益于课外书的读书体会。以激发全体学生强烈的读书兴趣,让这兴趣伴随他们的整个人生。
四、加强数量与质量的联系
健康优秀的书籍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列夫·托尔斯泰说过:“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臧克家也说过:“读好一本书,像交一个益友。”可现今的书市鱼目混珠、良莠不齐,不宜少儿阅读的书刊比比皆是。小学生阅历浅,辨别力不强,自制力也不高,往往容易误“食”。因此,应净化学生的阅读,尤其是教师必须有选择地向学生推介:
1、要有利于健全人格。如《院士的故事》、《革命领袖的故事》、《革命英烈传》等读物,让学生通过阅读,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增强战胜困难的决心。
2、要有利于增长见识。如《少儿百科全书》、《十万个为什么》等读物。阅读后,帮助学生开拓视野。
3、要有利于学会学习。如针对学生不能应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学习的实际,引导阅读《快乐语文》《七彩语文》中的文章,从中获取知识、习得能力,达到以读促写,读写一体的效果。
4、要有利于发明创造。发明创造是一个民族兴盛发达的标志。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动手实践能力差。故应指导阅读如《20世纪的发明创造故事丛书》等等科普读物、童话、科幻名著。树立他们的实践意识,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让他们在动手实践中学会发明创造。
五、加强促读与导法的联系
教师不仅要促动学生课外阅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还要教给阅读的方法,使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提高。
1、得法课内,得益课外。引导学生将在课内精读中学到的方法进行迁移巩固、大量泛读。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一篇状物美文,全文以“美丽”为线索,写出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景色变化。学文后,可补充阅读写作特点相仿的《沙枣树》、《我漫步在那一片山岭》两篇文章。学生既增加了阅读量,又加深了解了课文的写作特点。
2、勤用工具书和参考书。逐步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就随时查字典的好习惯。并学会借助参考书理解阅读内容。如预习《圆明园的毁灭》时要求学生广泛收集有关图片、资料并互相交流,加深对已毁100多年的“万园之园”的了解,产生爱恨交加之感,激发爱国之情。这样就能很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3、用心思考,质疑好问。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更新观念,创设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质疑好问、发现问题,并想办法找出问题的答案。如鼓励、引导学生从课题、重点词、关键词、过渡段、文章的线索、文章的中心等处质疑解难。使其在阅读训练中逐步学会提出问题,从而促进自主学习。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像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中所言:“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多花些力气,多给学生课余生活提供精神食粮,多教给他们求学的门径。在教学过程中,多开展阅读活动以密切各方面的联系,让孩子们在课外阅读这个广阔天地里自由翱翔,汲取养分,增长见识,提高能力。
一、加强课内与课外的联系。
“语文教本不是个终点……目的却在阅读种种的书。”(叶圣陶语)可见立足课本,指导发展课外,是完成阅读教学的保证。
1、课前读以铺垫。有些课文背景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与学生认知距离较远,课前可让学生阅读相关背景材料,。如教学《长征》之前阅读长征的历史资料和介绍雪山、草地等地理情况的文章。这样,既可为课堂教学扫清障碍,又丰富了课外阅读内容。
2、课堂读以补充。课文往往取其某一方面突出内容来体现写作目的。课堂上如果让学生读读课外组织好的相关材料,则可有效地丰富教学内容。如教学《一夜的工作》时,让学生把课外收集到的有关周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的事例读一读,即可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学生的感情更加投入。
3、课后读以延伸。为了让学生对文中人物形象有更丰富的认识或对课文介绍场景有更深入的了解,课后须读相关的文章。许多节选自名著的课文,更应延伸至原著让学生进行扩展阅读。
二、加强自读与合作的联系
真正读懂一本书,对小学生个体而言是有难度的,但在小组合作中读,效果要好一些。我在指导学生自读与合作读书的过程中,采用以下四个循序渐进、循环往复的步骤:
1、读顺读通。如:一位同学读童话故事“虎大王”中的一个片段时不会断词断句,其他组员帮忙,直到组内每个成员都读顺读通了这个故事,才算完成了这一节。
2、交流讨论。交流讨论的成效取决于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作用,这种互动越充分,成效就越显著。因此。我要求每一小组的成员必须做到:在态度上要相互尊重,在认知上要集思广益,在感情上要彼此支持。如下是教师指导下的童话小组学习交流情况。
生(1):读完“虎大王”这则故事,我学会了几个成语,请大家写在摘录本上。
生(2):“……”这一句写得多美啊!请跟我读。
生(3):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我们可不能……
生(4):我与他的看法不同,我觉得……
生(5):你们说得都不错。
生(6):你们看,这个字(嗯)怎么读啊?还有(——)这一长横是什么意思?
六个组员互相讨论后,大胆发挥,不懂的问题,教师稍加点拨。
这一合作过程使学生努力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把已有的知识重新组合、迁移,在认知的道路上开拓前进,直至悟出规律。一旦有所突破,则会欣喜若狂。
3、归纳汇报。组长把本小组交流的体会总结归纳后向全班同学汇报,组员补充,其它小组补充相关意见。各小组学习成果的共享,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激发了学生的读书欲望。
4、评估建档。评估的过程实质是再学习的过程,通过评估,学生正确地认识他人,也正确地认识自己,从而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读书行为。教师组织学生针对组内成员的读书态度、合作情况、获取知识程度进行评估(以鼓励、扶持、提出希望为主)。最后,将每组的读书量,学会的词语、明白的事理等建立档案,及时奖励。
三、加强内因与外因的联系
用人力推着车走,一旦失去了外力的作用,车便马上停下来;如果给车安上一个动力,车就会自动地不断地行走。要让学生能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也要加强内因与外因的联系,给学生一份动力。
1、故事诱发学生课外阅读的自觉性。
有意识地讲述古今中外的名人、伟人是如何钟爱书籍、广泛阅读而成就斐然的故事。如诸葛孔明精通天文地理、精读兵书方能神机妙算、运筹帷幄;毛泽东博古通今造就雄韬伟略的思想智慧……让学生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以及由此产生的自主性的积极行为,懂得课外阅读是重要的“营养”补充。
2、榜样激励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身教重于言教。”师长若能以身作则,抽出一些时间,经常与孩子一起读书,对孩子将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大人阅读时所流露出的热情、兴趣和快乐,必然激起孩子对书籍的好感,产生了解其中内容、满足内心需求的愿望。此外,教师还可在课堂上随机树立典型。当学生口中蹦出一些精妙的词语或精彩的句段时;当学生道出一些别的孩子所不甚了解的科普知识时……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并让他谈谈得益于课外书的读书体会。以激发全体学生强烈的读书兴趣,让这兴趣伴随他们的整个人生。
四、加强数量与质量的联系
健康优秀的书籍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列夫·托尔斯泰说过:“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臧克家也说过:“读好一本书,像交一个益友。”可现今的书市鱼目混珠、良莠不齐,不宜少儿阅读的书刊比比皆是。小学生阅历浅,辨别力不强,自制力也不高,往往容易误“食”。因此,应净化学生的阅读,尤其是教师必须有选择地向学生推介:
1、要有利于健全人格。如《院士的故事》、《革命领袖的故事》、《革命英烈传》等读物,让学生通过阅读,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增强战胜困难的决心。
2、要有利于增长见识。如《少儿百科全书》、《十万个为什么》等读物。阅读后,帮助学生开拓视野。
3、要有利于学会学习。如针对学生不能应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学习的实际,引导阅读《快乐语文》《七彩语文》中的文章,从中获取知识、习得能力,达到以读促写,读写一体的效果。
4、要有利于发明创造。发明创造是一个民族兴盛发达的标志。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动手实践能力差。故应指导阅读如《20世纪的发明创造故事丛书》等等科普读物、童话、科幻名著。树立他们的实践意识,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让他们在动手实践中学会发明创造。
五、加强促读与导法的联系
教师不仅要促动学生课外阅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还要教给阅读的方法,使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提高。
1、得法课内,得益课外。引导学生将在课内精读中学到的方法进行迁移巩固、大量泛读。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一篇状物美文,全文以“美丽”为线索,写出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景色变化。学文后,可补充阅读写作特点相仿的《沙枣树》、《我漫步在那一片山岭》两篇文章。学生既增加了阅读量,又加深了解了课文的写作特点。
2、勤用工具书和参考书。逐步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就随时查字典的好习惯。并学会借助参考书理解阅读内容。如预习《圆明园的毁灭》时要求学生广泛收集有关图片、资料并互相交流,加深对已毁100多年的“万园之园”的了解,产生爱恨交加之感,激发爱国之情。这样就能很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3、用心思考,质疑好问。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更新观念,创设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质疑好问、发现问题,并想办法找出问题的答案。如鼓励、引导学生从课题、重点词、关键词、过渡段、文章的线索、文章的中心等处质疑解难。使其在阅读训练中逐步学会提出问题,从而促进自主学习。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像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中所言:“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多花些力气,多给学生课余生活提供精神食粮,多教给他们求学的门径。在教学过程中,多开展阅读活动以密切各方面的联系,让孩子们在课外阅读这个广阔天地里自由翱翔,汲取养分,增长见识,提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