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反例,是指与命题相反的例子.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反例,是为了让学生对命题中的条件形成准确了解,或者是针对学生的怀疑之处予以解惑.在学习数学时,学生会忽视命题中的一些条件或者条件的适用范围,导致在应用命题时频发错误.应用反例,能使学生对命题中的条件或条件的适用范围形成深刻认知,在应用命题时付诸注意.反例教学,有利于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应用反例.
一、利用反例,明晰概念
数学概念大都是抽象的.要想使处在抽象思维形成时期的初中学生准确掌握数学概念,教师就要在教学中予以条分缕析,否则会导致学生对概念的误读.针对概念中的条件举出反例,能够帮助学生识清概念.在学习概念时,因为知识的负迁移,学生会混淆一些概念.如果教师仅仅依靠正例教学,学生就会是一知半解,甚至一点不解,对于概念的掌握只会停留在片面的字句上.这时,教师要大胆地摒弃正例,应用反例,引导学生认清概念的本质,避免学生混淆概念.
例如,在讲“函数”时,教材将函数定义为对于变量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之相对应.有些学生对这个概念的理解不正确,以为只要y随着x的变化而变化,那么y就是x的函数,甚至有些学生对x和y的代表性也不理解,换了字母表示,便产生了质疑,思维过于僵化.如果教师一味地应用正例教学,学生不仅不能认识到自己理解概念的错误,反而会加深错误印象.教师可以举出反例,让学生理解函数概念,纠正学生的理解偏差.(1)如果y=|x|,那么y是不是x的函数?(2)如果|y|=x,那么y是不是x的函数,x是不是y的函数?(3)同学们的学习成绩是不是学习时间的函数?在学习这些例子之后,学生对于函数的概念便会形成鲜明的认知.在(1)中,对于x,y是唯一的对应值,因此y是x的函数.在(2)中,对于x,y不是唯一的对应值,因此y不是x的函数.在(3)中,對于学习时间而言,学习成绩具有偶然性,学习时间不是影响学习成绩的唯一因素.
二、利用反例,明确定理与推论的适用范围
真理之所以是真理,是因为其应用在一定的范围内.初中数学中的定理和推论也是如此,有着明确的应用范围.然而,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有些学生忽视一些定理和推论的应用范围,导致在做题时出错.教师要应用反例进行教学,引起学生对定理和推论适用范围的重视.
例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的实数根判别式”时,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2 bx c=0(a≠0),如果方程有实数根,则判别条件△=b2-4ac≥0;如果方程有两个不同的实数根,△>0.这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a≠0.如果忽视这个条件,学生解题就会出现错误.此时教师可以举一些反例进行教学.如,如果方程tx2-3x 2=0有两个实数根,求t的取值范围.有的学生根据题意得出△=(-3)2-4×2×t>0,从而求得t<98.这个答案显然不正确.因为当t=0时,方程只有一个实数根.此题的答案为t<98且t≠0.通过这个例子,学生便会对判别式中a≠0(确定是一元二次方程)这个条件形成深刻的认知.
又如,在讲“韦达定理时,韦达定理中提到方程ax2 bx c=0(a≠0)的两个实数根与方程中系数的关系:x1 x2=-ba,x1x2=ca.这个定理常常被用来求取由两根组成的关系式的值,是一种便捷解题方式.但是韦达定理有一个适用范围,方程有两个不等实数根或者是函数与x轴有公共点.在使用韦达定理解题时,学生常常忽略这个适用范围.为了提醒学生注意,教师可以举一个反例:如果方程x2-(k-2)x (k2 3k 5)=0的两根为x1和x2,求x12 x22的取值范围.有的学生是这样解答此题的:x12 x22=(x1 x2)2-2x1x2=(k-2)2-2(k2 3k 5)=-k2-10k-6=-(k 5)2 19≤19.乍一看合情合理,可是并不是正确答案.如果把终点值19代入,即-k2-10k-6=19,由此解得k=-5,再把k的值代入方程中,方程变为x2 7x 15=0.这个方程△=72-4×15=-11<0,方程并没有实数根,与题意相违背.这道题学生错就错在没有将方程有实数根考虑在内,即忽视了韦达定理的适用范围.其实,这道题的解答还要加上一个条件(k-2)2-4(k2 3k 5)>0,解得-4 总之,反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能使学生对概念、定理与推论的诸条件与适用范围形成清晰的认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应用反例,提高教学效率.
一、利用反例,明晰概念
数学概念大都是抽象的.要想使处在抽象思维形成时期的初中学生准确掌握数学概念,教师就要在教学中予以条分缕析,否则会导致学生对概念的误读.针对概念中的条件举出反例,能够帮助学生识清概念.在学习概念时,因为知识的负迁移,学生会混淆一些概念.如果教师仅仅依靠正例教学,学生就会是一知半解,甚至一点不解,对于概念的掌握只会停留在片面的字句上.这时,教师要大胆地摒弃正例,应用反例,引导学生认清概念的本质,避免学生混淆概念.
例如,在讲“函数”时,教材将函数定义为对于变量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之相对应.有些学生对这个概念的理解不正确,以为只要y随着x的变化而变化,那么y就是x的函数,甚至有些学生对x和y的代表性也不理解,换了字母表示,便产生了质疑,思维过于僵化.如果教师一味地应用正例教学,学生不仅不能认识到自己理解概念的错误,反而会加深错误印象.教师可以举出反例,让学生理解函数概念,纠正学生的理解偏差.(1)如果y=|x|,那么y是不是x的函数?(2)如果|y|=x,那么y是不是x的函数,x是不是y的函数?(3)同学们的学习成绩是不是学习时间的函数?在学习这些例子之后,学生对于函数的概念便会形成鲜明的认知.在(1)中,对于x,y是唯一的对应值,因此y是x的函数.在(2)中,对于x,y不是唯一的对应值,因此y不是x的函数.在(3)中,對于学习时间而言,学习成绩具有偶然性,学习时间不是影响学习成绩的唯一因素.
二、利用反例,明确定理与推论的适用范围
真理之所以是真理,是因为其应用在一定的范围内.初中数学中的定理和推论也是如此,有着明确的应用范围.然而,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有些学生忽视一些定理和推论的应用范围,导致在做题时出错.教师要应用反例进行教学,引起学生对定理和推论适用范围的重视.
例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的实数根判别式”时,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2 bx c=0(a≠0),如果方程有实数根,则判别条件△=b2-4ac≥0;如果方程有两个不同的实数根,△>0.这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a≠0.如果忽视这个条件,学生解题就会出现错误.此时教师可以举一些反例进行教学.如,如果方程tx2-3x 2=0有两个实数根,求t的取值范围.有的学生根据题意得出△=(-3)2-4×2×t>0,从而求得t<98.这个答案显然不正确.因为当t=0时,方程只有一个实数根.此题的答案为t<98且t≠0.通过这个例子,学生便会对判别式中a≠0(确定是一元二次方程)这个条件形成深刻的认知.
又如,在讲“韦达定理时,韦达定理中提到方程ax2 bx c=0(a≠0)的两个实数根与方程中系数的关系:x1 x2=-ba,x1x2=ca.这个定理常常被用来求取由两根组成的关系式的值,是一种便捷解题方式.但是韦达定理有一个适用范围,方程有两个不等实数根或者是函数与x轴有公共点.在使用韦达定理解题时,学生常常忽略这个适用范围.为了提醒学生注意,教师可以举一个反例:如果方程x2-(k-2)x (k2 3k 5)=0的两根为x1和x2,求x12 x22的取值范围.有的学生是这样解答此题的:x12 x22=(x1 x2)2-2x1x2=(k-2)2-2(k2 3k 5)=-k2-10k-6=-(k 5)2 19≤19.乍一看合情合理,可是并不是正确答案.如果把终点值19代入,即-k2-10k-6=19,由此解得k=-5,再把k的值代入方程中,方程变为x2 7x 15=0.这个方程△=72-4×15=-11<0,方程并没有实数根,与题意相违背.这道题学生错就错在没有将方程有实数根考虑在内,即忽视了韦达定理的适用范围.其实,这道题的解答还要加上一个条件(k-2)2-4(k2 3k 5)>0,解得-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