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很多国家都在进行适应新世纪的课程改革,我国也在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进行教育改革,为指导我们一线教师践行课改提供权威的理论依据,制定了学科新课程标准。笔者结合自己的学习和教学实践就历史学科的新课程标准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给学生的课前预习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课改之前,我们历史学科的预习无论在初中还是在高中通常是让学生在课外做两件事:一是通读教材内容并圈画学习疑问,二是做教辅资料上面的预习题。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所了解,使其上课听课时更有针对性。新课标坚持预习理念没变,变的是预习的目标更明确、更具体,安排的时间更灵活,操作方法更多样,更有助于学生学习方法、生活方法乃至生存方法的掌握。历史学科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因此我们要求学生根据内容决定预习的目标、方法、时间安排。学生预习时不再仅仅是读课文和做练习。他们要么去图书馆查资料,要么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要么去历史博物馆和历史遗迹实地考察,要么参与讨论和辩论等等。这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对学生的要求更高。我们只有在新课改理念下不断地去改进,去践行,去提高。
二、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发生了动摇
传统观念认为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是教师展示教学艺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舞台,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中心环节。预习是为了让学生在上课前对课堂所学历史知识有所了解,或者说是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课后练习和复习是为了让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加以巩固。单元检测是对学生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了解和教学效果的反馈。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前预习成为学生就感兴趣的某个历史话题或某项活动进行自主探究、彰显个性、展示才华的舞台。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变为学生开展课外学习的延伸平台。课堂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来展示教学艺术和完成教学任务的舞台,而是成为师生合作交流的平台。教师在这个平台上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以平等身份参与学习交流,成为一个参与者、合作者、组织者。在课堂上教师把历史学习方法的点拨、思路的引导、能力的培养、疑惑的解决、价值取向的引导以及丰富多彩学习活动的组织协调作为主要的教学任务。
三、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生根本性转变
新课程理念下,在更加广阔的历史学习舞台上,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生了根本性转变。预习的题目是开放性的、灵活多样的,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是多样的,他们可以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话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相关的学习活动。所以学生预习是主动的、快乐的、有兴趣的。上课时学生把预习过程中遇到的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困惑带到课堂上来,寻求同学和老师的帮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状态始终是积极向上的,因为他们在和老师、同学的交流、探讨、合作中解决的是自己所遇到的问题。教师布置的课后练习是有难度梯度的内容丰富的,学生所选的是符合自己的学习水平和感兴趣的。完成这些练习同时也是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检验。至于期终考试不再是分数的赛跑和班级名次的排列,而是对学生学业水平的认定。因此,学生自然没有抵触和恐惧心理,会以平常心态去面对。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变了,他们的精神面貌和学习状态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四、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标准将发生根本性变化
传统观念认为一位好教师应该是能够写出字迹工整、内容详实、重难点突出、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的教案;开展教学时,教态大方,语言表述准确,普通话流利,课堂秩序良好;所布置的課后练习考试针对性强,学生考试分数高。新课程理念下,评价教师不再局限于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而是看教师通过个人人格魅力的熏陶,渊博知识的引领,高超教学艺术的指挥训练,使学生学会多少生活生存本领。传统观念对好学生的评价是懂事温顺,上课专心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考试能拿高分。新课程理念下对好学生的评价标准远远不止这些,甚至可以说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首先,不再仅仅观察学生是否在考试中拿高分,而是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否科学有效。其次,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以怎样的方式呈现的: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是积极向上的还是消极应付的,是通过质疑、探究、交流、合作等多种学习方式完成的还是用单一的听讲和简单重复的识记完成的。最后,看他通过学习掌握的基本技能怎样,沉淀的学科素养怎样,乃至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否正确,以及终身受益的生活生存本领的高低。总之,随着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转变,对师生的评价方式和标准将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责任编辑 庞丹丹)
一、给学生的课前预习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课改之前,我们历史学科的预习无论在初中还是在高中通常是让学生在课外做两件事:一是通读教材内容并圈画学习疑问,二是做教辅资料上面的预习题。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所了解,使其上课听课时更有针对性。新课标坚持预习理念没变,变的是预习的目标更明确、更具体,安排的时间更灵活,操作方法更多样,更有助于学生学习方法、生活方法乃至生存方法的掌握。历史学科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因此我们要求学生根据内容决定预习的目标、方法、时间安排。学生预习时不再仅仅是读课文和做练习。他们要么去图书馆查资料,要么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要么去历史博物馆和历史遗迹实地考察,要么参与讨论和辩论等等。这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对学生的要求更高。我们只有在新课改理念下不断地去改进,去践行,去提高。
二、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发生了动摇
传统观念认为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是教师展示教学艺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舞台,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中心环节。预习是为了让学生在上课前对课堂所学历史知识有所了解,或者说是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课后练习和复习是为了让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加以巩固。单元检测是对学生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了解和教学效果的反馈。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前预习成为学生就感兴趣的某个历史话题或某项活动进行自主探究、彰显个性、展示才华的舞台。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变为学生开展课外学习的延伸平台。课堂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来展示教学艺术和完成教学任务的舞台,而是成为师生合作交流的平台。教师在这个平台上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以平等身份参与学习交流,成为一个参与者、合作者、组织者。在课堂上教师把历史学习方法的点拨、思路的引导、能力的培养、疑惑的解决、价值取向的引导以及丰富多彩学习活动的组织协调作为主要的教学任务。
三、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生根本性转变
新课程理念下,在更加广阔的历史学习舞台上,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生了根本性转变。预习的题目是开放性的、灵活多样的,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是多样的,他们可以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话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相关的学习活动。所以学生预习是主动的、快乐的、有兴趣的。上课时学生把预习过程中遇到的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困惑带到课堂上来,寻求同学和老师的帮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状态始终是积极向上的,因为他们在和老师、同学的交流、探讨、合作中解决的是自己所遇到的问题。教师布置的课后练习是有难度梯度的内容丰富的,学生所选的是符合自己的学习水平和感兴趣的。完成这些练习同时也是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检验。至于期终考试不再是分数的赛跑和班级名次的排列,而是对学生学业水平的认定。因此,学生自然没有抵触和恐惧心理,会以平常心态去面对。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变了,他们的精神面貌和学习状态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四、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标准将发生根本性变化
传统观念认为一位好教师应该是能够写出字迹工整、内容详实、重难点突出、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的教案;开展教学时,教态大方,语言表述准确,普通话流利,课堂秩序良好;所布置的課后练习考试针对性强,学生考试分数高。新课程理念下,评价教师不再局限于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而是看教师通过个人人格魅力的熏陶,渊博知识的引领,高超教学艺术的指挥训练,使学生学会多少生活生存本领。传统观念对好学生的评价是懂事温顺,上课专心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考试能拿高分。新课程理念下对好学生的评价标准远远不止这些,甚至可以说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首先,不再仅仅观察学生是否在考试中拿高分,而是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否科学有效。其次,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以怎样的方式呈现的: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是积极向上的还是消极应付的,是通过质疑、探究、交流、合作等多种学习方式完成的还是用单一的听讲和简单重复的识记完成的。最后,看他通过学习掌握的基本技能怎样,沉淀的学科素养怎样,乃至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否正确,以及终身受益的生活生存本领的高低。总之,随着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转变,对师生的评价方式和标准将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责任编辑 庞丹丹)